思路客小说 > 大清巨鳄 > 第四百三十章 不合规矩

第四百三十章 不合规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筹建新式海军?虽然早有预料,但听的耆英明确的说出来,易知足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明摆着的,朝廷没钱,筹建海军就是打元奇手中战舰的主意,说的好听这是筹建海军,说的不好听,这就是强取豪夺!

    摸出支雪茄慢条斯理的点燃,喷出一团烟雾,他才缓声道:“海军不比陆军,一艘战舰动辄三四十万两白银,堪称最为烧钱的兵种,朝廷筹建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需要持续的长期的巨额投入,在下斗胆问一句,朝廷筹建海军,首批划拨多少银子?”

    耆英干笑道:“易大人也不是不清楚朝廷目前的窘境,哪里还拿得出银子来筹建海军。”

    果然是一毛不拔!易知足身子往后微微一仰,也不吭声,就这么平视着他,静等下文,见他这副神情,耆英稍稍有点尴尬,轻咳了一声,才道:“此番英夷进犯,舰队纵横我大清海域犹入无人之境,若不筹建海军建立舰队,根本无法自保,且处处受制于外夷。

    如今国库空虚是事实,确实拿不出银子,但筹建海军非是一蹴而就之事,战舰可以慢慢添置,海军兵将却是须的及早训练,朝廷的意思,是先成立海军,训练兵将,战舰可以陆续添置。

    一俟朝廷缓过劲来,优先为海军添置战舰,远的且不说,一旦发行第二批国债,就会划拨海军军费。”

    这话倒是有着十足的诚意,朝廷发行国债须经元奇之手,有这话,易知足也无须担心什么,他也不啰嗦,直接问道:“多大的规模?”

    “初期规模一万人。”耆英道:“兵员由朝廷从东南各省征募。”

    兵员由朝廷征募?易知足暗自冷笑,略微沉吟,他才道:“大人对西洋各国的海军不甚了解吧,海军是技术兵种,西洋各国海军军官大多都是从海军学院毕业的,而且是从小就进入海军学院学习的,朝廷要想建立真正的海军,就必须建立海军学院,从培养海军人才入手。

    这是人才,再说战舰,海军战舰不能一味的向西洋购买,要发展海军,就必须能够自力更生,有自己的造船厂,自主制造战舰,不瞒大人,目前这种风帆战舰已经处于淘汰的边缘。

    如今欧洲各国都在竞相制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甲战舰,最多二十年时间,现在的风帆战舰就会全部淘汰,朝廷若要发展海军,须的从长计议,拟定一份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筹建海军如此麻烦?耆英不由的皱了皱眉头,略微沉吟,他才道:“易大人如今是南洋提督,筹建海军一事概由易大人总揽。”说着他一笑,“有什么建言,易大人详拟一份折子单独向皇上上奏,易大人如今是一品大员,有这个权利。

    不过,据本钦差所知,皇上有意从东南八省旗民中征募五千青壮以扩充海军实力,已经有些日子了,想来谕旨已经下了。”

    “谢大人提点。”易知足拱手道,心里却是有些忿忿不平,征募五千旗民,这明摆着是想让元奇为朝廷做嫁衣!

    出了‘三穗堂’,易知足一路漫步前往‘听涛阁’,他感觉的出,耆英似乎不愿意跟他深谈,想想也是,南洋大臣虽然权职不小,但耆英手头无钱无兵,既不懂外交也不懂商贸,跟他有什么深谈的?不过,有这么个钦差大臣住在上海,也令他有些头痛,的想法子将他支到其他地方去。

    ‘听涛阁’外种植有不少松柏,显的有些阴凉,易知足在下人的带领下走进大堂,见卓秉恬正在品茶看书,当即拱手道:“卓大人好悠闲。”

    “浮生偷的半日闲,没想知足如此快就来了。”卓秉恬说着随意的伸手道:“无须拘礼,坐下品品茶,听听松涛,舒舒闷气。”

    易知足听的一笑,转身将两边窗子推开,这才返身落座,道:“对于修建铁路,朝廷是何章程?”

    “英夷索要京杭铁路修筑权,是知足鼓动的吧?”卓秉恬说着放下书,起身走到易知足身旁坐下,易知足自斟了杯凉茶,老神在在的道:“卓大人这话是从何说起?”

    “朝廷并无修筑京杭铁路的计划,对于修建铁路,朝野上下是毁誉参半,争论不休,不是知足鼓动,英夷如何会索要京杭铁路修筑权?”卓秉恬不急不缓的道:“知足不觉有操之过急之嫌?”

    “不错,是在下鼓动的。”易知足坦率的道:“出让京杭铁路修筑权与割地赔款,孰轻孰重,无须在下赘言吧,两害相权取其轻,在下也是迫于无奈,别的不说,战争持续下去的损失和军费开支,差不多都足以修建这条铁路了。况且,让英吉利承建这条铁路,对大清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哦?”卓秉恬含笑道:“知足能否说说,都有那些利?”

    “首先是平衡。”易知足从容不迫的道:“当今世界,论修建铁路的技术,首推英吉利,其次美利坚,借这个机会让英吉利参与大清的铁路修建,有利于平衡三国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大清获得国际最先进的铁路修建技术和管理技术。

    其次,有利于引进和利用英吉利雄厚的资金,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莫过于英吉利,这次欧洲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英吉利国内大量的资金闲置,积极寻找出路,通过英吉利承建京杭铁路,能够大量吸纳英吉利国内的富裕资金。”

    再次,利用这个机会,大清能够大量引进英吉利成熟的工业成果,英吉利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修建这么一条铁路,英吉利会有大量的工厂落户大清,有利于大清快速发展工业。”

    说着,他一笑,“这些利够不够?”

    见他如此问,卓秉恬楞了楞,道:“难道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利?”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京杭铁路只是一条主干线而已,在尝到铁路带来的甜头之后,大清必然会掀起一波修建铁路热潮,大量的铁路干线支线会接踵修建,大清要形成完善的铁路网络,至少要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建设。

    因为铁路修建,大清与英吉利与美利坚会形成关系密切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与西洋强国发生战争!对朝廷而言,这才是最大的利益!”

    “果真能够避免战争?”卓秉恬神情凝重的道,大清如今最怕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来自西洋海上强国的威胁,与英吉利一战,大清上下可说是被打怕了!

    “当然!”易知足笃定的道:“当英吉利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大清,为着自身的利益着想,大量的英吉利官员商人都会反对与大清开战。”

    卓秉恬点了点头,如此说来,这事还确实是利大于弊,略微沉吟,他才道:“铁路的重要性,知足在铁路兴国十八条中已经说的十分清楚,可朝廷眼下没银子。”

    “在下方才不是说了。”易知足道:“可以大量引进英吉利资金,朝廷没银子,可以向英吉利贷款,也可以发行国债,当然,朝廷如果觉的数额太大,也可以官私合营,或是任由私营,直接参股。”

    向英吉利借贷?卓秉恬还真是从来没有想过,他迟疑着道:“不会有损朝廷脸面吧?”

    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落后挨打,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更损脸面!”

    白了他一眼,卓秉恬才道:“知足倾向于哪种方式?”

    “私营。”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铁路建好了难道还能拆了不成?放手私人合股组建铁路公司经营,朝廷只需要成立主管铁路交通的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便可坐享其成。”

    铁路建好了难道还能拆了不成?这句话还真是说到卓秉恬心里去了,想想他又有些疑惑,“元奇不打算参与铁路修建?”

    易知足想都没想,随口说道:“铁路修建,元奇岂有不参与之理?元奇会成立铁路公司。”

    元奇既然要成立铁路公司,易知足出的这主意,岂不是损人不利己?卓秉恬一双眼睛滴溜溜在他身上转了一圈,一时间有些琢磨不透,半晌才道:“西洋的铁路都是私营?”

    “不错。”易知足道:“西洋各国对于铁路修建都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不过,咱大清不能如此,对于干线必须有个整体规划,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以浪费资金。”

    沉吟半晌,卓秉恬才道:“官私合营呢?”

    “不赞成。”易知足毫不迟疑的道:“咱们大清的士绅商贾百姓都不愿意与官府合作经营,怕吃亏!而且官私合营,朝廷也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朝廷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多,好钢得用到刀刃上。

    比如有些无利可图的铁路,私营的铁路公司是不愿意修建的,这必须的朝廷自己修建,比如一些战略要地,在下建议,朝廷能不出钱的铁路坚决不出钱,不要担心让利于民,能够不花钱获得铁路,对于朝廷来说,就是最大的利!”

    这话的语气隐隐有些说教,卓秉恬心里微微有些抵触,这小子虽说是朝廷大员,却也是元奇大掌柜,铁路私营,元奇必然受益匪浅,但不得不说,这小子说的有道理!

    见他不吭声,易知足也不吭声,他心里很清楚,别说眼下朝廷没银子,就是有银子,朝廷也不可能会出银子修建铁路,毕竟铁路修建花费不菲,而且投资周期长,道光没有这份远见也没这份魄力,手头有余钱,也是去修陵寝和圆明园了。

    默然半晌,卓秉恬才开口道:“对于英吉利承建京杭铁路一事,朝中不少勋贵大员颇有微词,知足把方才说的,整理一下,上个折子罢,朝中诸公,有知足这份远见和见识的,实是凤毛麟角。”

    “行。”易知足爽快的道,这事他确实是欠道光一个解释,顿了顿,他试探着道:“在下既实授南洋提督,这上海道一职?”

    卓秉恬道:“这事怎的问起老夫来了?”

    “大人是吏部尚书,在下不问大人,问谁去?”

    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卓秉恬才道:“南洋提督是武职,上海道是文职,按理两者不能兼任,不过,知足也清楚,这个上海道是怎么来的,这要看知足是什么想法。”

    易知足自然是不愿意放弃这个上海道的身份,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他可是想把上海当做自己的地盘来发展规划的,若是没有了这层身份,那会有着诸多不便,略微沉吟,他才道:“在下如果不愿放弃呢?”

    “这不合规矩。”卓秉恬道:“不过,知足可以举荐人来做这个上海道台,朝廷不会驳的另外,南洋提督衙署究竟设在哪个口岸,谕旨里也没指定不是。”

    “谢大人指点。”易知足拱手道谢,心里暗松了口气,这上海道台他可以举荐一个自己人,南洋提督衙署也可以设在上海,想了想,他才道:“大人可知,南洋大臣的衙署设在何处?”

    卓秉恬早就提点过耆英,听的这话不由笑道:“这事老夫哪里知道,知足得去问耆大人,不过,想来耆大人也是不愿意与知足同城的。”说着,他话头一转,“上海开埠,江海关关税必然水涨船高,老夫很有些怀疑,知足是不是早就知道上海会开埠?”

    “在下可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易知足连忙一口否认。

    卓秉恬盯着他道:“知足若非早料到上海会开埠,千万国债,岂会以区区江海关关税为抵押?”

    “大人想多了不是。”易知足笑道:“当初不过是随意的挑选了一个关口,为的是不坏元奇放贷抵押的规矩而已。”

    卓秉恬一脸信你才怪的表情,却也没追问,沉吟了一阵才道:“朝廷如今的情况,知足也清楚,江宁何时能够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易知足眼睛眨了眨,道:“如今已经休战,河南水灾也过了赈济期,朝廷无须再发行国债了罢?在下窃以为,当务之急是吸纳资金修建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