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9章 授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日,第一镇和第二镇的全体官兵,集结于大教练场上。
头戴大檐帽,身穿灰绿色笔挺军服,要挂银白色佩剑的李中易,骑着汗血宝马,出现了大教练场上。
今天的这次集会,李中易将亲自给获得了一等功的勇士们,颁发一级铁十字勋章。
按照勋章条令,铁十章勋章,仅限于军事人员获得,无战功者一律不予授予。
李中易亲手设计定型的铁十字勋章,是由黑色内盘加白色边缘形成的类似十字架形奖章,绶带以黑为基色辅以两条窄小的白色。
第三帝国的铁十字勋章,还分为骑士铁十字勋章,太过于复杂了,李中易索性给予了简化。
李汉帝国的铁十字勋章,共分为八级,其中一级铁十字勋章极为难得。一般情况下,不殉职是很难拿到的。
然而,冬季反击契丹的作战中,居然一次性有五个队长、排长或棚长,率领战士们深入敌后,捣毁了至少五百余座契丹人的帐篷。
按照勋章条令的规定,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的猛士,由帝国皇帝亲自帮他们挂上至高无上的荣誉。
没有荣誉感的军队,是很难打胜仗的。
如今的帝国军队,已经逐渐由旧式禁军,过渡到了新式陆军,比以前更加强调军人的荣誉感。
当李中易勒马于三军之前时,第一镇和第二镇的镇统,一起纵马奔驰到皇帝的驾前,撇刀行礼。
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接了皇帝的眼色,便主动拍马上前,大声宣读了授勋的命令。
不大的工夫,五名获勋的勇士,傲然立于六万将士之前,一起向皇帝敬礼。
李中易庄重回礼,然后接过一枚勋章,亲手挂到了第一名勇士的胸前。
“我的勇士,希望你再接再厉,勇立新功。”李中易看着硬朗的勇士,由衷的喜欢他,情不自禁的替他正了正军帽,用力抱住他的胳膊,使劲的摇晃了几下。
“皇上,臣愿为您,愿为帝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勇士激动的流下了热泪。
李中易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肃容道:“我希望你能一直活下去,亲眼目睹帝国的军威,无远弗届。”
“另外,我还要恭喜你,将来服役期满转职的时候,帝国所有的衙门,包括缇骑司、警政寺在内,都将任你挑选。”
李中易的一席话,令五位勇士们,个个都喜笑颜开。
如果不是立下了一等军功,警政寺和缇骑司这种顶顶有实权的衙门,怎么可能任由他们这些草根出身的军官们自由挑选呢?
“臣誓死效忠皇上。”勇士铿镪有力的大声宣誓。
如今,随着帝国基层官职基本填满了,军官服役期满后,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转职的。
有资格转职的军官,采取的是服役期满二十年后的评分制。
比如说,驻扎于大城市的,一律不加分。驻扎于边防哨所的,一年加100分。立下一等功的,再加两百分。
各级镇部、协部、标部、营部、队部的军官,一律不予加分。
李中易原本就是草根出身的皇帝,他自然非常清楚了,有本事留在镇部、协部和标部的军官,都不可能是一般人。
采取评分制,就相对公平多了。不至于出现,靠着裙带关系,在大城市里过好日子的军官,转职的时候,居然还是占据着最好的职位。
长期不公下去,军心肯定不稳,那还怎么让将士们效死力?
不管是百姓,还是军队里,都是不患寡,只患不均。
面对第二名一等功获得者时,李中易的心情就变得格外的复杂了。
尼玛,李继孝这个混球,居然舍生忘死的捞到了一等军功,皇帝亲爹是该高兴呢,还是该后怕?
“恭喜你,我的勇士。”李中易亲手替儿子挂上了一级铁十字勋章,不由自主的抚摸上了他还稍显稚嫩的面庞。
“臣争取再立新功,早日挂上大铁十字勋章。”李继孝的豪言壮语,令李中易百味杂陈,心里头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了。
二等功勋章,由镇统们亲手颁发。三等功勋章,由协统们颁发。
李中易肃立于大操场的中央,视线却时不时的瞟向李继孝的身上。
到目前,李中易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大周氏所生的小七郎完全没有皇位继承权之外,其余的六个皇子都属于考察接班的人选。
若是李继孝出了意外,李中易选择帝国接班人的余地,也就跟着窄了许多。
李继孝这个混球,实在是太混帐了。
继续把李继孝放到战争的第一线去,李中易有种预感,很可能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亲痛仇快。
明知道李继孝很可能不乐意,但是,李中易更输不起。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李继孝撤出一线部队。
人群之中的李继易,望着英姿勃发的二弟,他的心里也是百味杂陈。
李继孝出生入死的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父皇的跟前大大的露了脸,将来的皇位之争,肯定变得更加的复杂了。
古谚语说,娘亲舅大,爹亲叔大。
实际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娘家的亲戚之中,舅舅和外甥并无任何的利益冲突,舅甥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亲密了许多。
但是,叔叔和侄儿之间的关系,就要复杂多了。
爷爷传下来的家业,如是不多,父亲和叔叔还有可能和平协商。
据后世的经验,凡是遗产超过千万级别的人家,兄弟姊妹之间基本都会上演争家产的大戏。
因为啥呢?涉及到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十分之一的遗产,就有一百万之巨,谁不争,谁才是傻瓜。
父亲和叔叔闹得翻了脸,叔叔和侄儿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也就会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反目成仇了。
这还是平民之家的争夺家产。
李中易打下了偌大的万里河山,兄弟之间,父子之间,不举刀相残,已经算是万幸了。
皇权专制时代,帝国的继承人之争,才是最要命的斗争!
授勋仪式完毕之后,总后勤部高级将领们,当众发放北伐的军功赏赐。
一等军功,赏钱一万贯。服役期满转职时,任选衙门和地点安置。
二等军功,赏钱五百贯。两次二等功,服役期满转职时,次优先安置。
三等军功,赏钱一百贯。只在转职时有加分,没有别的优惠。
当众发放赏赐,童叟无欺,公平公正公开,谁都说不出啥来。
不管是旧禁军之中,还是新军之中,指挥官们都不负责管钱和管物。军饷、物资及赏赐,都由后勤部的军官,当众发放。
军队将领,一旦掌握了钱,吃拿卡要,克扣军饷,挪用公款的现象,就肯定无法避免。
散会后,第一镇和第二镇的官兵们,开始轮流放假。
之所以需要轮流放假,主要是上次的教训。
几万有钱人,突然涌入京城的大街小巷。好家伙,市面上物价水平,陡然翻了好几倍。
几家欢喜几家愁。
李继易和李继孝兄弟俩,几乎同时收到了调令,命令上写得很清楚,他们将调任总山长室,任参谋。
“父皇,儿臣不想离开作战部队。”李继孝忍了又忍,实在是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出来。
李中易早就想好了对策,便摆了摆手说:“我儿子,不仅仅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还需要精通政务。所以,这次调你们回来,并不是让你们留在京城里享福,而是会送你们去西部的小县城里去,担任知县一职。”
李家兄弟俩不约而同的楞住了,知县,不是需要参加新式科举之后,才有资格担任么?
李中易看出两兄弟的疑惑,不由笑道:“档案资料,我都替你们编好了,天衣无缝,你们只管去赴任好了。”
“记住了,宰辅必起于州县。县官才是抚民之官,不当县官,怎么彻底的了解民情呢?不了解民情,朝廷发布政令,王国发布训令,都很可能最终伤民。”李中易竖起三根手指头,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们三年的时间。三年无法大治一县,就只能回来给我当参谋了。”
没有竞争,哪来的优胜劣汰?
按照李中易的培养流程,他所有的儿子,都会走一遍整个流程。
先入军队的基层锻炼,了解普通战士之苦,掌握军方之弊。
再转任知县,振兴商业,发展教育,维护治安,学习抚民之要。
此所谓,上马管军,下马抚民,才是完整的帝王教育。
实际上,儿子们当过知县,有了政绩之后,就都会被分封到南洋的菲律宾去。
各封一城,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就看谁最有本事了。
客观的说,历史上的皇子教育,还真就是鞑清做得最到位了。
只不过,鞑清的皇子教育,依然被束缚于农业文明的儒家经典之中,没有融入先进的工业文明,导致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
两个年纪最长的孙子,悄悄的离开了京城,赶赴各自的县城。
薛太后知道后,除了拍桌子打椅子的找碴之外,也只能无可奈何。
毕竟,皇帝这是在培养帝国的接班人呢,怎么可能不慎重从事呢?
第二日,第一镇和第二镇的全体官兵,集结于大教练场上。
头戴大檐帽,身穿灰绿色笔挺军服,要挂银白色佩剑的李中易,骑着汗血宝马,出现了大教练场上。
今天的这次集会,李中易将亲自给获得了一等功的勇士们,颁发一级铁十字勋章。
按照勋章条令,铁十章勋章,仅限于军事人员获得,无战功者一律不予授予。
李中易亲手设计定型的铁十字勋章,是由黑色内盘加白色边缘形成的类似十字架形奖章,绶带以黑为基色辅以两条窄小的白色。
第三帝国的铁十字勋章,还分为骑士铁十字勋章,太过于复杂了,李中易索性给予了简化。
李汉帝国的铁十字勋章,共分为八级,其中一级铁十字勋章极为难得。一般情况下,不殉职是很难拿到的。
然而,冬季反击契丹的作战中,居然一次性有五个队长、排长或棚长,率领战士们深入敌后,捣毁了至少五百余座契丹人的帐篷。
按照勋章条令的规定,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的猛士,由帝国皇帝亲自帮他们挂上至高无上的荣誉。
没有荣誉感的军队,是很难打胜仗的。
如今的帝国军队,已经逐渐由旧式禁军,过渡到了新式陆军,比以前更加强调军人的荣誉感。
当李中易勒马于三军之前时,第一镇和第二镇的镇统,一起纵马奔驰到皇帝的驾前,撇刀行礼。
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接了皇帝的眼色,便主动拍马上前,大声宣读了授勋的命令。
不大的工夫,五名获勋的勇士,傲然立于六万将士之前,一起向皇帝敬礼。
李中易庄重回礼,然后接过一枚勋章,亲手挂到了第一名勇士的胸前。
“我的勇士,希望你再接再厉,勇立新功。”李中易看着硬朗的勇士,由衷的喜欢他,情不自禁的替他正了正军帽,用力抱住他的胳膊,使劲的摇晃了几下。
“皇上,臣愿为您,愿为帝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勇士激动的流下了热泪。
李中易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肃容道:“我希望你能一直活下去,亲眼目睹帝国的军威,无远弗届。”
“另外,我还要恭喜你,将来服役期满转职的时候,帝国所有的衙门,包括缇骑司、警政寺在内,都将任你挑选。”
李中易的一席话,令五位勇士们,个个都喜笑颜开。
如果不是立下了一等军功,警政寺和缇骑司这种顶顶有实权的衙门,怎么可能任由他们这些草根出身的军官们自由挑选呢?
“臣誓死效忠皇上。”勇士铿镪有力的大声宣誓。
如今,随着帝国基层官职基本填满了,军官服役期满后,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转职的。
有资格转职的军官,采取的是服役期满二十年后的评分制。
比如说,驻扎于大城市的,一律不加分。驻扎于边防哨所的,一年加100分。立下一等功的,再加两百分。
各级镇部、协部、标部、营部、队部的军官,一律不予加分。
李中易原本就是草根出身的皇帝,他自然非常清楚了,有本事留在镇部、协部和标部的军官,都不可能是一般人。
采取评分制,就相对公平多了。不至于出现,靠着裙带关系,在大城市里过好日子的军官,转职的时候,居然还是占据着最好的职位。
长期不公下去,军心肯定不稳,那还怎么让将士们效死力?
不管是百姓,还是军队里,都是不患寡,只患不均。
面对第二名一等功获得者时,李中易的心情就变得格外的复杂了。
尼玛,李继孝这个混球,居然舍生忘死的捞到了一等军功,皇帝亲爹是该高兴呢,还是该后怕?
“恭喜你,我的勇士。”李中易亲手替儿子挂上了一级铁十字勋章,不由自主的抚摸上了他还稍显稚嫩的面庞。
“臣争取再立新功,早日挂上大铁十字勋章。”李继孝的豪言壮语,令李中易百味杂陈,心里头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了。
二等功勋章,由镇统们亲手颁发。三等功勋章,由协统们颁发。
李中易肃立于大操场的中央,视线却时不时的瞟向李继孝的身上。
到目前,李中易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大周氏所生的小七郎完全没有皇位继承权之外,其余的六个皇子都属于考察接班的人选。
若是李继孝出了意外,李中易选择帝国接班人的余地,也就跟着窄了许多。
李继孝这个混球,实在是太混帐了。
继续把李继孝放到战争的第一线去,李中易有种预感,很可能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亲痛仇快。
明知道李继孝很可能不乐意,但是,李中易更输不起。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李继孝撤出一线部队。
人群之中的李继易,望着英姿勃发的二弟,他的心里也是百味杂陈。
李继孝出生入死的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父皇的跟前大大的露了脸,将来的皇位之争,肯定变得更加的复杂了。
古谚语说,娘亲舅大,爹亲叔大。
实际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娘家的亲戚之中,舅舅和外甥并无任何的利益冲突,舅甥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亲密了许多。
但是,叔叔和侄儿之间的关系,就要复杂多了。
爷爷传下来的家业,如是不多,父亲和叔叔还有可能和平协商。
据后世的经验,凡是遗产超过千万级别的人家,兄弟姊妹之间基本都会上演争家产的大戏。
因为啥呢?涉及到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十分之一的遗产,就有一百万之巨,谁不争,谁才是傻瓜。
父亲和叔叔闹得翻了脸,叔叔和侄儿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也就会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反目成仇了。
这还是平民之家的争夺家产。
李中易打下了偌大的万里河山,兄弟之间,父子之间,不举刀相残,已经算是万幸了。
皇权专制时代,帝国的继承人之争,才是最要命的斗争!
授勋仪式完毕之后,总后勤部高级将领们,当众发放北伐的军功赏赐。
一等军功,赏钱一万贯。服役期满转职时,任选衙门和地点安置。
二等军功,赏钱五百贯。两次二等功,服役期满转职时,次优先安置。
三等军功,赏钱一百贯。只在转职时有加分,没有别的优惠。
当众发放赏赐,童叟无欺,公平公正公开,谁都说不出啥来。
不管是旧禁军之中,还是新军之中,指挥官们都不负责管钱和管物。军饷、物资及赏赐,都由后勤部的军官,当众发放。
军队将领,一旦掌握了钱,吃拿卡要,克扣军饷,挪用公款的现象,就肯定无法避免。
散会后,第一镇和第二镇的官兵们,开始轮流放假。
之所以需要轮流放假,主要是上次的教训。
几万有钱人,突然涌入京城的大街小巷。好家伙,市面上物价水平,陡然翻了好几倍。
几家欢喜几家愁。
李继易和李继孝兄弟俩,几乎同时收到了调令,命令上写得很清楚,他们将调任总山长室,任参谋。
“父皇,儿臣不想离开作战部队。”李继孝忍了又忍,实在是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出来。
李中易早就想好了对策,便摆了摆手说:“我儿子,不仅仅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还需要精通政务。所以,这次调你们回来,并不是让你们留在京城里享福,而是会送你们去西部的小县城里去,担任知县一职。”
李家兄弟俩不约而同的楞住了,知县,不是需要参加新式科举之后,才有资格担任么?
李中易看出两兄弟的疑惑,不由笑道:“档案资料,我都替你们编好了,天衣无缝,你们只管去赴任好了。”
“记住了,宰辅必起于州县。县官才是抚民之官,不当县官,怎么彻底的了解民情呢?不了解民情,朝廷发布政令,王国发布训令,都很可能最终伤民。”李中易竖起三根手指头,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们三年的时间。三年无法大治一县,就只能回来给我当参谋了。”
没有竞争,哪来的优胜劣汰?
按照李中易的培养流程,他所有的儿子,都会走一遍整个流程。
先入军队的基层锻炼,了解普通战士之苦,掌握军方之弊。
再转任知县,振兴商业,发展教育,维护治安,学习抚民之要。
此所谓,上马管军,下马抚民,才是完整的帝王教育。
实际上,儿子们当过知县,有了政绩之后,就都会被分封到南洋的菲律宾去。
各封一城,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就看谁最有本事了。
客观的说,历史上的皇子教育,还真就是鞑清做得最到位了。
只不过,鞑清的皇子教育,依然被束缚于农业文明的儒家经典之中,没有融入先进的工业文明,导致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
两个年纪最长的孙子,悄悄的离开了京城,赶赴各自的县城。
薛太后知道后,除了拍桌子打椅子的找碴之外,也只能无可奈何。
毕竟,皇帝这是在培养帝国的接班人呢,怎么可能不慎重从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