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 > 唐朝最佳闲王 > 第七零一章:李承光的坚定

第七零一章:李承光的坚定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http://www.klxsw.org/book/1/ 御少新宠女人要听话唐锦衣御戌类似于张集这种情况的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

    毕竟这次来的全部都是官员,基层的办事员是一个也没来。

    屁话,办事员就算来了,也会提拔成为官员,总不能带着不入流的人来当办事员吧?况且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啊。

    安南的这场风波,的确给大唐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当然,另一个巨大的隐患则是,这也充分的证明了目前大唐在人才储备方面的空缺。

    关中等地这个情况要少了很多,毕竟每年都会补充不少的新鲜血液,但是一些偏远地区,这个就只能抱歉了。

    来自于四大书院的,很少会有人愿意来这里,而其他书院的,拔尖的学生也进了各个地方的衙门作为后备力量。

    这些地方想要解决问题,只能依靠本地的力量才可以。

    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时候,解决这个问题都只能依靠本地的力量。

    但是安南的教育环境极差,整个安南地区,直属都督府督办的学院仅有一座,且教员实力参差不齐,学员仅有三百多人,下面各县……

    算了,整个安南加起来,大小书院一共只有三座,没错,这些都是有钱人的玩物。

    经过这一轮的扫荡,随着大批官员的落马,书院也紧跟着开始了清理人员的工作。

    首先被清退的是那些犯了大案官员的子弟,其次清退的是那些成绩极差的学员,这些人就是靠着关系进来的,然后混到毕业,通过作假的方式进入官府,趁着上面有人罩,然后飞速的提拔。

    这些人不要求能够成为朝廷的顶梁柱,但至少在安南这个地方当个太上皇还是没问题的,况且他们的前辈已经给他们做出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流程。

    于是,在第一波的清退中,整个安南三座学府,近千学员中,就卷铺盖离开了将近七百人,后面又陆陆续续的离开了二百人,第一轮清退过后,三座书院仅仅只剩下了一百余人。

    均摊下来,教员都比学生还多,当然了,这些教员也被清退了不少,学生都有问题,教员难道会没问题吗?况且还是安南这个地方。

    这么一搞,整个安南的教育系统算是全军覆没了,紧随着官场系统,一点也不肯落入下风。

    而基层储备力量的不足,也就导致了一个更尴尬的问题,在第一轮的大扫荡过后,剩下的学生,根本不够分的。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南本地人是没办法顶上来的。

    而目前大唐对于公职人员最低的要求是,认字,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哪怕只是一个经过县府承认的书院,走出来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县衙。

    所以,当这个问题摆在李承光的案头的时候,这就比较尴尬了。

    不仅只是李承光束手无策,魏徵与马周也同样束手无策,经验丰富的李道宗,也同样只能无奈的干挠头。

    “现在只能从其他地方招人了……”魏徵显的有些无奈。

    马周摇了摇头,否定道:“不可,安南官场没有安南人,早晚是会出现大问题的。”

    官场其实早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高级别的官员可以是别的地方调来的,但是下面的基层,一定是本地的。

    选择本地人这个看似无奈的举动,其实也是蕴含着一定道理的。

    比如说他们熟悉当地的环境,熟悉当地的民风,只要保证廉洁问题,他们会是一股很好的助力。

    而在其他地方,默认的规则是,一个县,至少要保证主薄和县尉是本地人,主薄是做日常琐事的,这个外人还真做不来,县尉则是征收课赋的,这个外人同样做不来。

    甚至可以说,一个县外来的官员,只有县令和县丞,就算有其他的,一个县的外来官员最多不会超过三个人。

    这是基层的特性,再往上的话,州府的官员大多数是来自于本州,有大约三成来自于其他地方。

    而新的区划制度之后,省级单位就没有这个限制了,能者居上,但基本上会给本地官员预留不低于三成的位置,这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有些工作,是需要本地人去做的。

    安南官场虽然坏了,但是安南毕竟还是大唐的领土,这里还有三百余万百姓,全部让外人来统治,怕是会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

    对于这些潜规则,李承光同样也很清楚,而两位大臣的争论,李承光也听到了。

    此时此刻,李承光的脑子里,正在飞速的想着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操作,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

    各个官府不可能只有官而没有吏,也不可能没有那些办事员,一个县只有五个官,手下没有其他的人,就是累死他们,也干不完一个县的工作。

    所以,这件事不能拖的太久。

    就算从其他地区调人过来,这个也有些不太现实,三千多个官员还没来齐呢,一时半会儿的也调不来更多的人。

    “看来只有内部挖掘了!”李承光有些无奈,但语气中却没有任何的无奈,而是无比的坚定。

    李承光很清楚自己就是安南的主心骨,自己的意见必须要坚定,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否则的话,就会给下面的人传输一种不太确定的感觉,做事的时候也会担忧这个事情会不会被随时的砍掉,如果都不用心去做的话,事情又如何能够做好?

    “让各县自己在本县内去发掘,通过民间举荐的方式挑选人品不错,有一定能力的人进入官府担任临时职位,另外将书院余下的这些人分配到各县,去教这些临时举荐上来的人识字,定期考核,若不通过,直接离开,识字没问题之后,再由主官组织对这些临时官员进行政策性的培训,一年后,由岭南省组织进行全面考核,李总督负责监督,若是有时间,孤会亲自来监督,通过考核的,即正式为任命,考核不过的,哪来的回哪去。

    另外,学院要重建,由岭南省负责,在安南地区建设一座省级学院,各州必须建立一座容纳量不低于一千人的书院,各县看情况而定,但必须要建立归属各县的初级学府。

    关于教员,孤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借调一些过来,其他的就各凭本事了,找不到足够的教员,就找一些相对清闲的官员来暂时担任,四年之后,这些新生力量必须顶上来。”李承光无比坚定的说道。

    乱世当下重典,没人愿意来安南这个地方,那就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本地人身上了,三百多万安南人,难道还培养不出这点需要的官员吗?

    李承光的思路也很简单,通过民间举荐,得到的人,能力不说,至少品行是没太大问题的,且能够服众。

    能够服众,这是什么概念?只要这帮人站出来,只要不是官府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基本都可以说服。

    安南现在乱成这副模样,李承光也没指望安南可以立即好起来,他只希望可以维持现状,保持个三五年,等他们将新生代力量培养出来就好。

    调人也好,其他的什么方法也罢,这些虽然看似可以立即解决问题,但却解决不了永远的问题。

    总不能一直从外面调人吧?总不能一有问题就寻求帮助吧?

    建立书院,李承光是想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在安南地区建立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虽然能力未必能比上四大书院,但自给自用应该问题不大。

    “殿下何不上奏陛下,在南方开设一座国学书院呢?”马周微微一笑,建议道。

    李承光的这个想法很不错,他虽然也想过,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身为大臣,提建议的时候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他必须要想明白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后续的问题处置,只有自己了解的足够透彻,才能去提建议。

    不然皇帝或者太子一问你问题,你就说臣还没来得及想好,您先喝口茶歇会,或者先去睡觉吧,等臣想好了再来跟您说?

    开玩笑,谁敢这样,保准不出多久就直接拜拜了。

    马周倒是没想到,李承光的脑袋倒是挺精明的,竟然也想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想到了要建立体系,还如此坚定的下命令,虽然有些不完美的地方,但那并不重要,自己不就是干这事的吗?

    “在南方建一座国学书院?”李承光微微皱着眉头,暗暗的想着这件事情。

    什么是国学书院?说白了就是国家级书院,由朝廷直管的书院,比如说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的分布很均匀,东西北中,但却唯独缺少了南方,如果是以前也就算了,但是现在,谁都知道南方的重要,而且朝廷也加速了中线南北铁路的建设,一旦铁路通车,南方对于朝廷的重要性会再上一个等级。

    而目前南方的重要性,更多的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原材料。

    就算是按照分布来说的话,也该在南方建一座书院,建书院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意味着朝廷为当地开通了一个可以直入朝廷的大门,以前虽然也有,但没有国家书院加成的前提下,这个名额是非常少的,加上这里的学生素质远不如其他地区,所以最终入围的几率并不大。

    现如今整个朝廷,籍贯南方的官员人数,只有不足二十人,而且还都不是在什么要职。

    从这方面来说,在南方建立一座书院,也有利于朝廷近一步控制南方地区。

    “嗯,孤会上奏父皇,请求在广州设立一座书院的。”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李承光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而地点选在广州,这也是没的说的,广州发展相对好一些,地理位置也合适,不选在那里选哪里?安南的山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