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政坛动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平的话说完,寇瑊和张存好长时间没有说话。
直到王惟正进来,与几人见过了礼。这是徐平踏入大宋官场的老长官,此时做了同僚自然分外亲热,也没有了当年的拘谨。
三司的各司副使别看带着副字,实际上是各司之长。若不是现在的制度,在三省六部制的时候,每个副使可都是相当于六部尚书的,真正的朝堂高官。不过这个年代流行低职高配,官卑权重,很多官员都以员外郎担任转运使和三司判官、副使,再加上行政权利集中于中书门下的宰辅手中,头上又有三司使,各副使就远不如六部尚书那么威风八面。
寇瑊把刚才的话向王惟正又说了一遍,问道:“晦蒙怎么看?”
王惟正落座,端着茶想了一会道:“天灾已成,若要不招至大的民怨,看起来也只有按户配炭这一条路子走了。其他方法,无论如何炭也到不了贫苦人手中。”
其实除了徐平之外,其他三人心里还有一个想法。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如果没有徐平提出配给制,那么民怨也就民怨了,强力弹压,挨过这一时就好。但徐平把这方法提了出来,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就没人出头反对,否则一顶不顾民生的帽子没人戴得起。
寇瑊又问:“按户配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手的吏人信不信得过?每户配多少炭合适?怎么防止有人虚立户头?凡此种种,都要预作防备。”
几个人一起看着徐平,且看他如何说。
按户配炭,数人头发钱,这种简单的想法随便什么人都能想到,关键是怎么做到。如果只会虚言大话,徐平也就白在三司衙门里呆了。
徐平看着三人,仔细斟酌着自己的话,缓缓说道:“世间的事,难以追求万全。如果要求一点纰漏都没有,什么事情都就没法做了。只要把握住大势,达到想要的效果,一点小疏漏就不能过于讲究。我是这样想,每户需要发多少,一是要看开封府那里能收集起多少炭来,再一个要大致推测一下还有多少日子天气转暖。炭不能一下子发光,总要留下一些预备非常,然后定一个数出来。至于发炭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弊,说实话,我也没有办法能够全部预防。只能是事前警告,事后重罚,无非各户互保,事后许告,有赏。”
这个年代跟徐平前世非常大的一个区别就是,百姓对国家,或者说是对皇帝有无限义务。互保就是这样,一家出事,数家受罚,逼迫百姓互相监督。说起来百姓何尝有帮着朝廷监督的义务?但这个年代不讲道理,就是这么干了,百姓必须无条件服从。
至于允许百姓告发,并且给赏钱,就更加尴尬。从道理上来说,文人士大夫对告密是深恶痛绝,认为坏败民风,诱民奸滑。但从实际上,这个年代从收税定户等都广泛地鼓励告密,还有数额不等的赏钱。
做事情哪有不付出代价的?不想付出代价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徐平说完,寇瑊三人想了一下,也只好如此。
徐平的话并没有多少新意,但却保证了按户配炭基本可行。只要能够不让穷苦百姓大规模地冻饿而死,纵然有些不好的地方也只能忍受。
经过各衙署在政事堂集议,决定在开封城内外坊廓户按户配炭。几个大的原则,配炭仅及民户,不及官户;只及六等及六等以下户,五等以上为上户,不配炭;僧道户及杂户不配炭;女户不分户等,一律配炭;配炭时五家联保,一家有错,五家受罚。
此时的坊廓户,大略可以等于徐平前世的城市户口,分外十等,上五等基本都是富裕人家,后五等则为穷苦人。按户等是这样从中间一分为二,实际上按户数算,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家都在后五等。至于其他一些特别的户,实际上人数极少。
配炭由开封府负责,御史台派人监督,内侍带皇城司亲事卒参与,看起来各衙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实际上还是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但好歹是把危机渡过去了。
经过了这件大事,朝堂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之中。
参知政事晏殊首先被开刀,罢参政出知应天府。
晏殊为官一向小心,游走在各政治势力之间,各方谁都不得罪。他罢参政与政治斗争无关,纯粹是因为自己倒霉和自己谨小慎微的性格。
原来李宸妃去世的时候,晏殊正为翰林学士,他给李宸妃的制词中有宸妃无后的词句。如今皇上认了亲母,这话就大逆不道了。又有臣僚认为晏殊作为翰林学士,不可能不知道宸妃是皇上生母,仅仅是罢了他的参政还算从轻发落。
之所以说这事情怪他自己性格,是有吕夷简的例子摆着,当时太后要凿宫墙为李宸妃出殡,吕夷简再三阻拦。而晏殊就不敢在制词里把这事含混过去,以至于留下了把柄。
第二个被罢的是参知政事王随,当时给徐平的奏章批了“文理荒谬”,结果不但后来京城物价上涨,还发生了炭价涨上天的风波。好在吕夷简机警,后来弥补得好,只是让王随致仕,没有连累到其他人。
第三个被罢的是首相李迪,有吕夷简的人再三论列,李迪对徐平上奏配炭的奏章处置不当,差点酿成大祸。李迪以本官知郓州,出了朝堂。
三个被罢的宰辅,有两个与徐平有关,此事之后徐平彻底在朝堂站住了脚跟。
吕夷简由次相升为首相,带昭文馆大学士及监修国史。另一个赵祯为太子时的旧臣知许州张士逊再入政事堂,带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
时隔多年,吕夷简终于再次登上了首相的位子。
枢密副使蔡齐和翰林学士章得象拜参知政事,年老的盛度向赵祯肯求能够活着的时候坐坐宰执的位子,代蔡齐拜枢密副使。
这套宰执班子或许怎么看都有点不协调,而且张士逊还比不上李迪,吕夷简在宰执中的势力已经无人能够制衡。紧接着赵祯便就同意了年迈的王曙致仕,空出来的枢密使,由在河南府的王曾接任。
如今整个大宋,惟一让吕夷简集尊敬、忌惮、防范各种复杂情感于一身的那个人,青州王曾再次回到朝堂。(未完待续。)
徐平的话说完,寇瑊和张存好长时间没有说话。
直到王惟正进来,与几人见过了礼。这是徐平踏入大宋官场的老长官,此时做了同僚自然分外亲热,也没有了当年的拘谨。
三司的各司副使别看带着副字,实际上是各司之长。若不是现在的制度,在三省六部制的时候,每个副使可都是相当于六部尚书的,真正的朝堂高官。不过这个年代流行低职高配,官卑权重,很多官员都以员外郎担任转运使和三司判官、副使,再加上行政权利集中于中书门下的宰辅手中,头上又有三司使,各副使就远不如六部尚书那么威风八面。
寇瑊把刚才的话向王惟正又说了一遍,问道:“晦蒙怎么看?”
王惟正落座,端着茶想了一会道:“天灾已成,若要不招至大的民怨,看起来也只有按户配炭这一条路子走了。其他方法,无论如何炭也到不了贫苦人手中。”
其实除了徐平之外,其他三人心里还有一个想法。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如果没有徐平提出配给制,那么民怨也就民怨了,强力弹压,挨过这一时就好。但徐平把这方法提了出来,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就没人出头反对,否则一顶不顾民生的帽子没人戴得起。
寇瑊又问:“按户配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手的吏人信不信得过?每户配多少炭合适?怎么防止有人虚立户头?凡此种种,都要预作防备。”
几个人一起看着徐平,且看他如何说。
按户配炭,数人头发钱,这种简单的想法随便什么人都能想到,关键是怎么做到。如果只会虚言大话,徐平也就白在三司衙门里呆了。
徐平看着三人,仔细斟酌着自己的话,缓缓说道:“世间的事,难以追求万全。如果要求一点纰漏都没有,什么事情都就没法做了。只要把握住大势,达到想要的效果,一点小疏漏就不能过于讲究。我是这样想,每户需要发多少,一是要看开封府那里能收集起多少炭来,再一个要大致推测一下还有多少日子天气转暖。炭不能一下子发光,总要留下一些预备非常,然后定一个数出来。至于发炭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弊,说实话,我也没有办法能够全部预防。只能是事前警告,事后重罚,无非各户互保,事后许告,有赏。”
这个年代跟徐平前世非常大的一个区别就是,百姓对国家,或者说是对皇帝有无限义务。互保就是这样,一家出事,数家受罚,逼迫百姓互相监督。说起来百姓何尝有帮着朝廷监督的义务?但这个年代不讲道理,就是这么干了,百姓必须无条件服从。
至于允许百姓告发,并且给赏钱,就更加尴尬。从道理上来说,文人士大夫对告密是深恶痛绝,认为坏败民风,诱民奸滑。但从实际上,这个年代从收税定户等都广泛地鼓励告密,还有数额不等的赏钱。
做事情哪有不付出代价的?不想付出代价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徐平说完,寇瑊三人想了一下,也只好如此。
徐平的话并没有多少新意,但却保证了按户配炭基本可行。只要能够不让穷苦百姓大规模地冻饿而死,纵然有些不好的地方也只能忍受。
经过各衙署在政事堂集议,决定在开封城内外坊廓户按户配炭。几个大的原则,配炭仅及民户,不及官户;只及六等及六等以下户,五等以上为上户,不配炭;僧道户及杂户不配炭;女户不分户等,一律配炭;配炭时五家联保,一家有错,五家受罚。
此时的坊廓户,大略可以等于徐平前世的城市户口,分外十等,上五等基本都是富裕人家,后五等则为穷苦人。按户等是这样从中间一分为二,实际上按户数算,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家都在后五等。至于其他一些特别的户,实际上人数极少。
配炭由开封府负责,御史台派人监督,内侍带皇城司亲事卒参与,看起来各衙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实际上还是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但好歹是把危机渡过去了。
经过了这件大事,朝堂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之中。
参知政事晏殊首先被开刀,罢参政出知应天府。
晏殊为官一向小心,游走在各政治势力之间,各方谁都不得罪。他罢参政与政治斗争无关,纯粹是因为自己倒霉和自己谨小慎微的性格。
原来李宸妃去世的时候,晏殊正为翰林学士,他给李宸妃的制词中有宸妃无后的词句。如今皇上认了亲母,这话就大逆不道了。又有臣僚认为晏殊作为翰林学士,不可能不知道宸妃是皇上生母,仅仅是罢了他的参政还算从轻发落。
之所以说这事情怪他自己性格,是有吕夷简的例子摆着,当时太后要凿宫墙为李宸妃出殡,吕夷简再三阻拦。而晏殊就不敢在制词里把这事含混过去,以至于留下了把柄。
第二个被罢的是参知政事王随,当时给徐平的奏章批了“文理荒谬”,结果不但后来京城物价上涨,还发生了炭价涨上天的风波。好在吕夷简机警,后来弥补得好,只是让王随致仕,没有连累到其他人。
第三个被罢的是首相李迪,有吕夷简的人再三论列,李迪对徐平上奏配炭的奏章处置不当,差点酿成大祸。李迪以本官知郓州,出了朝堂。
三个被罢的宰辅,有两个与徐平有关,此事之后徐平彻底在朝堂站住了脚跟。
吕夷简由次相升为首相,带昭文馆大学士及监修国史。另一个赵祯为太子时的旧臣知许州张士逊再入政事堂,带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
时隔多年,吕夷简终于再次登上了首相的位子。
枢密副使蔡齐和翰林学士章得象拜参知政事,年老的盛度向赵祯肯求能够活着的时候坐坐宰执的位子,代蔡齐拜枢密副使。
这套宰执班子或许怎么看都有点不协调,而且张士逊还比不上李迪,吕夷简在宰执中的势力已经无人能够制衡。紧接着赵祯便就同意了年迈的王曙致仕,空出来的枢密使,由在河南府的王曾接任。
如今整个大宋,惟一让吕夷简集尊敬、忌惮、防范各种复杂情感于一身的那个人,青州王曾再次回到朝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