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5章 越俎代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来远城的百姓其实看得很清楚,之前来远城是如何失陷的,失陷后那些契丹或者其他本地官员和豪族是如何做的,后来又是谁来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是心中有数的。
以前被视作本族的契丹人或者曷苏馆人等本地人,特别是那些官员和贵族们,并没有把他们当做一回事。
反倒是毫不相干的宋人派来了精锐的军队瞎走了那些残暴的女真人。
这些人进城以后,看着满目疮痍的城市和流离失所的饥民,契丹人和曷苏馆人忙着去重新找回他们在城中的豪宅,又是毫不相干的宋军士兵停下来,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给饥民充饥。
也许这让城中的百姓们很难接受,自己的族人不理自己,反而是一起看不起的宋人解救了自己的性命,这在百姓中所产生的思想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
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思想都会变得很单纯,谁能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可不就是救命恩人嘛。
普通的民众,其实都是比较淳朴的,以前他们看不起宋人,也大多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来自上层的带有偏见的宣传,才造成了他们的误解。
如今见识了宋人,接受了宋人的善举,百姓们似乎看清了一个事实,值得他们信任和尊敬的,是这些善良的宋军士卒们,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本族官员和贵族们。
宋军要离开了,他们当然要出城来相送,也许他们没了房子,也没了财产,连能拿出来慰劳这些可爱的士卒的一点食物和美酒都拿不出来。
但是他们还是可以用一些盆盆罐罐,装满了清水,借此向这些士卒们表达他们的敬意。
宋军的士卒们也毫不介意这些卑微的敬意,一个个端过那些盆盆罐罐来,相互传递着,最终饮尽了那些清水。
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仿佛这里边装的并不是没有味道的清水,而是酒香满溢的佳酿一般。
百姓们又一次被感动了,心里想着,也许宋人一直以来都是被误会了,他们从来都不是愚蠢或者懦弱的,这些士卒们,哪一个不是善良又充满勇气呢?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士卒心里,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种族而产生任何的偏见或者歧视,他们对待自己,就像对待他们自己的百姓,甚至是亲人一样。
对啊,百姓们难免会这样想,我们的肤色是一样的,样貌也十分相似,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是一类的人,为何后来就产生了那么大的区别和隔阂呢?
难道因为我们的祖先喜欢放牧,他们的祖先喜欢种田,就要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争斗个你死我活吗?
情感也好,善良也好,是从来部分国界,更不分种族的。
百姓们望着宋军远去的背影,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对未来再相聚的期盼。
徐泾曾经想到过这一趟来辽东,他们会得到什么,可刚才的场面,连他也有点惊讶了,仿佛产生了错觉,这里并不是辽国的土地上,而是在大宋的土地上。
他越来越明白大帅说的话,这天下的人,生来本没有什么不同,是后来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而产生了隔阂,这才有了不同。
也就是说,这种不同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生的样貌不同所造成的。
宋军北上,也不是统一行动,徐泾把大队分成了许多千人的分部,各自携带了许多粮食,几乎除了留下来最基本的大军返程的用度,剩余的粮食全都拿出来接济受到战乱影响的灾民了。
宋军每到一处,都能遇上各色各样的灾民,这里边除了契丹人、曷苏馆人以及各族的百姓,也有很多生活在辽东的汉人遗脉。
这些汉人早在宋朝立国之前,就已经被契丹人逼迫着迁移到了辽东来,从开垦荒地到种植粮食,他们已经再次繁衍生息了百余年。
他们虽然很明显是汉人的生理特征,但生活习惯上,很多已经受到周围各民族的影响,和汉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他们的意识里,其实对大宋也没有什么感情了,但是血脉之中,对来自大宋的汉人还是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亲近之感。
他们在女真侵袭辽东的日子里,受到的伤害和其他各族百姓都差不多,粮食和金属器物几乎被掳劫一空。
在城镇里的人或许还有一些善良的富人能拿出点粮食来救急灾民,但在乡下,生活下去就变得更加艰难,很多乡下农民都面临着食物危机。
按照以往的习惯,等待明年的春粮下来,还有小半年的时间,这段日子要么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勉强活下来,要么只能携妻带儿背井离乡出去逃荒。
眼下似乎连逃荒的路都被堵死了。
北边是残暴的女真人,他们自然不敢向北走,东面的高丽早就封闭了国门,从来也没打算救济这些不是契丹人的灾民。
辽东不论是受到水灾还是兵祸的影响,去哪儿大概都没有生路,剩下向西,也别还没有退去的大水所阻挡了。
本来大家只能留下来,自发的残忍舍弃了老人和妇人,让年轻人和孩子争取勉强活下来,继续繁衍。
现在好了,宋军来了,他们带来了粮食,免费分发给大家,连一句感恩的话都不用,扔下粮食之后,宋军便离开了,看这意思,是还要去别的地方救济其他的灾民。
百姓们内心里很复杂,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这些宋军是汉人,使他们血脉相连的亲人。
也许他们留下的来的粮食也并不是很多,可对这些连一粒米都没有的穷苦农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熬过这个冬天的最根本的需要了。
只要熬过这个冬天,来年的收成不管还能剩下多少,总是能让他们整个村子,整个族群活下去的。
十几支宋军的队伍,就是这样,没走到一处,凡是见到灾民的,便都给他们留下一些急需的粮食,然后继续下一个村子。
半月之后,他们几乎走遍了辽东。
一个亲兵问徐泾,“将军,我们这算不算是越俎代庖?”
徐泾笑笑,“我们就是要越俎代庖!”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来远城的百姓其实看得很清楚,之前来远城是如何失陷的,失陷后那些契丹或者其他本地官员和豪族是如何做的,后来又是谁来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是心中有数的。
以前被视作本族的契丹人或者曷苏馆人等本地人,特别是那些官员和贵族们,并没有把他们当做一回事。
反倒是毫不相干的宋人派来了精锐的军队瞎走了那些残暴的女真人。
这些人进城以后,看着满目疮痍的城市和流离失所的饥民,契丹人和曷苏馆人忙着去重新找回他们在城中的豪宅,又是毫不相干的宋军士兵停下来,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给饥民充饥。
也许这让城中的百姓们很难接受,自己的族人不理自己,反而是一起看不起的宋人解救了自己的性命,这在百姓中所产生的思想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
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思想都会变得很单纯,谁能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可不就是救命恩人嘛。
普通的民众,其实都是比较淳朴的,以前他们看不起宋人,也大多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来自上层的带有偏见的宣传,才造成了他们的误解。
如今见识了宋人,接受了宋人的善举,百姓们似乎看清了一个事实,值得他们信任和尊敬的,是这些善良的宋军士卒们,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本族官员和贵族们。
宋军要离开了,他们当然要出城来相送,也许他们没了房子,也没了财产,连能拿出来慰劳这些可爱的士卒的一点食物和美酒都拿不出来。
但是他们还是可以用一些盆盆罐罐,装满了清水,借此向这些士卒们表达他们的敬意。
宋军的士卒们也毫不介意这些卑微的敬意,一个个端过那些盆盆罐罐来,相互传递着,最终饮尽了那些清水。
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仿佛这里边装的并不是没有味道的清水,而是酒香满溢的佳酿一般。
百姓们又一次被感动了,心里想着,也许宋人一直以来都是被误会了,他们从来都不是愚蠢或者懦弱的,这些士卒们,哪一个不是善良又充满勇气呢?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士卒心里,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种族而产生任何的偏见或者歧视,他们对待自己,就像对待他们自己的百姓,甚至是亲人一样。
对啊,百姓们难免会这样想,我们的肤色是一样的,样貌也十分相似,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是一类的人,为何后来就产生了那么大的区别和隔阂呢?
难道因为我们的祖先喜欢放牧,他们的祖先喜欢种田,就要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争斗个你死我活吗?
情感也好,善良也好,是从来部分国界,更不分种族的。
百姓们望着宋军远去的背影,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对未来再相聚的期盼。
徐泾曾经想到过这一趟来辽东,他们会得到什么,可刚才的场面,连他也有点惊讶了,仿佛产生了错觉,这里并不是辽国的土地上,而是在大宋的土地上。
他越来越明白大帅说的话,这天下的人,生来本没有什么不同,是后来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而产生了隔阂,这才有了不同。
也就是说,这种不同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生的样貌不同所造成的。
宋军北上,也不是统一行动,徐泾把大队分成了许多千人的分部,各自携带了许多粮食,几乎除了留下来最基本的大军返程的用度,剩余的粮食全都拿出来接济受到战乱影响的灾民了。
宋军每到一处,都能遇上各色各样的灾民,这里边除了契丹人、曷苏馆人以及各族的百姓,也有很多生活在辽东的汉人遗脉。
这些汉人早在宋朝立国之前,就已经被契丹人逼迫着迁移到了辽东来,从开垦荒地到种植粮食,他们已经再次繁衍生息了百余年。
他们虽然很明显是汉人的生理特征,但生活习惯上,很多已经受到周围各民族的影响,和汉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他们的意识里,其实对大宋也没有什么感情了,但是血脉之中,对来自大宋的汉人还是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亲近之感。
他们在女真侵袭辽东的日子里,受到的伤害和其他各族百姓都差不多,粮食和金属器物几乎被掳劫一空。
在城镇里的人或许还有一些善良的富人能拿出点粮食来救急灾民,但在乡下,生活下去就变得更加艰难,很多乡下农民都面临着食物危机。
按照以往的习惯,等待明年的春粮下来,还有小半年的时间,这段日子要么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勉强活下来,要么只能携妻带儿背井离乡出去逃荒。
眼下似乎连逃荒的路都被堵死了。
北边是残暴的女真人,他们自然不敢向北走,东面的高丽早就封闭了国门,从来也没打算救济这些不是契丹人的灾民。
辽东不论是受到水灾还是兵祸的影响,去哪儿大概都没有生路,剩下向西,也别还没有退去的大水所阻挡了。
本来大家只能留下来,自发的残忍舍弃了老人和妇人,让年轻人和孩子争取勉强活下来,继续繁衍。
现在好了,宋军来了,他们带来了粮食,免费分发给大家,连一句感恩的话都不用,扔下粮食之后,宋军便离开了,看这意思,是还要去别的地方救济其他的灾民。
百姓们内心里很复杂,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这些宋军是汉人,使他们血脉相连的亲人。
也许他们留下的来的粮食也并不是很多,可对这些连一粒米都没有的穷苦农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熬过这个冬天的最根本的需要了。
只要熬过这个冬天,来年的收成不管还能剩下多少,总是能让他们整个村子,整个族群活下去的。
十几支宋军的队伍,就是这样,没走到一处,凡是见到灾民的,便都给他们留下一些急需的粮食,然后继续下一个村子。
半月之后,他们几乎走遍了辽东。
一个亲兵问徐泾,“将军,我们这算不算是越俎代庖?”
徐泾笑笑,“我们就是要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