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另一道奏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与此同时,赵煦也收到一封奏折,与高太后收到的奏折不同,杨怀仁这另一道奏折里,一明一暗,说的是不同的事情。
明里的那一封,就是杨怀仁向朝廷回报他这个通远郡公开府的一系列事宜。
比如,请求朝廷给允许他自行任命府中的一应官员,并请求官家给他指定府兵,而府上供自己差遣的侍卫等二百人的额度,他自行安排。
很普通的一道奏折,奏折里的言辞诚恳,有点流于形式。实际上就是杨怀仁向朝廷表明,自己明白所谓的开府只不过是一种对他的名义上的褒奖罢了,至于真正的权力,他都交还给了朝廷。
对于自行任命通远郡公府文职官员一事,本就是宋朝的一种惯例,反正任命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朝廷要做的就是颁发官凭而已,几乎什么成本都没有,所以没有理由拒绝。
至于由皇帝指派禁军中的一军作为通远郡公府的府兵,同样是名义上的,赵煦交给枢密院,让两位宰相去处理就是了。
最后那二百人府中侍卫的事情,也不过是原来杨家的护院换上一身行头,改称叫做郡公府侍卫而已,二百人的额度,也在朝廷的接受范围之内,故也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这道奏折的最后,杨怀仁说要在自家庄子附近购买土地,新建一所庖厨学院,教授出更多的厨子,在朝廷的几位大臣眼里,觉得有点可笑。
在有些人眼里,杨怀仁这样的地位,还在想着要把他的厨艺传承下去,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在他们思想里,还是尊崇着圣人的教导,“君子远庖厨”,总想着下厨的读书人,不但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更不是个有出息的人。
也有人觉得,杨怀仁这样的思想和举动,其实无可厚非。
这世上的人,特别是读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书画,有人爱琴棋,大家都是各有所好的,人家杨怀仁就喜欢下厨做菜,现在想着把自己的手艺传承吸取,没什么可腹诽的。
也有人对此有独到的看法。他们认为杨怀仁抵御外敌的确立了大功,可皇帝的赏赐也太过丰厚了,他如此年纪,已经官拜二品,即便是虚职,但也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加上扳倒濮王的事情,虽然所有官员大臣都觉得赵宗晖勾结外族,落得这样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可这个过程中,杨怀仁的作为也太过激烈了。
这样的愣头愣脑横冲直撞的性格,难免得罪人,或者被许多人看不惯,如果他此时不知收敛,从此嚣张跋扈起来,自然会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恨不得不除不快。
杨怀仁自知朝中水深也好,或者是得了什么人的指点也罢,在风头正劲之时,懂得藏芒露拙,韬光养晦,也算是他有自知之明。
而他上书说他要开设一家庖厨学院,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那些看不惯他的人,或者担心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的人一个假象,他并没有打算在朝堂上争夺一席之地的野心。
杨怀仁这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不管他们怎么理解,杨怀仁这样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虽然不被他们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被他们接受。
所以杨怀仁要开个厨子学校,就让他开去得了,只要他不在朝堂上瞎折腾争权夺利,他爱开什么学校开什么学校。
赵煦看了之后,却从这条明确的信息里,读出了杨怀仁暗中的意思。
前几天才跟他说了要革新军备的想法,没想到杨怀仁就来了这么一个主意。
赵煦似乎从这道奏折里,读到了点其他的意思。他想革新军事,改变大宋军备羸弱的现状,但是受限于他的能力和权力,赵煦也只是有个初步的想法,并没有任何要付之行动的详实计划和可行办法。
杨怀仁要开设一家厨子学校,还专门在一道感谢皇恩,回报开府的奏折里专门提到这一点,想来肯定不是他头脑发热的冲动而为。
那么开设这家厨子学校的目的,在赵煦心里就有点不言自明了。
再联系到杨怀仁讲述环州战事的那些话,里边极尽的推崇边军将领杨世虎的练兵和指挥军队作战的才能,赵煦似乎有点懂了,杨怀仁这是想从基层军队的训练方式的革新上着手。
这个着手点,看上去很小很小,可赵煦明白,如果一开始改革的着手点太大,难免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如果那样的话,改革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阻力。
反而从一个看上去很小的着手点开始,反而受到的阻力很小,如果像杨怀仁这样挂羊头卖狗肉似的,挂一个厨艺学院的牌子,甚至可能不会受到阻力。
要是换一个皇帝,或许对于杨怀仁这样的想法,会觉得是小打小闹,入不得法眼。但在赵煦心里,反而是正合了他的心意。
在一个特殊的位置,特殊的环境中看待不同的问题,自然会是不同的结果。
赵煦眼下还没有从高太后那里收回皇权,就算他有什么宏大的志愿和想法,下道圣旨下去,那些文武大臣们或许也不会当做真正的圣旨来执行。
往好了说,也是得经过他祖母高太后点头之后,他的旨意才能生效,否则,下边人只会阳奉阴违,做做样子给他看而已。
而杨怀仁这样的计划,恰好符合了赵煦的心理所需。
赵煦作为皇帝,在态度上去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又喜欢不务正业的郡公去开设一家培养厨子人才的学院,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赵煦甚至觉得,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他和他祖母貌合神离的微妙关系中,有一个像杨怀仁这样的,在两边都受宠的臣子能给他办事,而且把事情办到他心里去,实在是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所以赵煦非常支持杨怀仁开设庖厨学院的想法,心情大好之下,他立即唤来了内侍,在桌案上铺纸研磨,写下了四个大字——“庖厨学院”。
与此同时,赵煦也收到一封奏折,与高太后收到的奏折不同,杨怀仁这另一道奏折里,一明一暗,说的是不同的事情。
明里的那一封,就是杨怀仁向朝廷回报他这个通远郡公开府的一系列事宜。
比如,请求朝廷给允许他自行任命府中的一应官员,并请求官家给他指定府兵,而府上供自己差遣的侍卫等二百人的额度,他自行安排。
很普通的一道奏折,奏折里的言辞诚恳,有点流于形式。实际上就是杨怀仁向朝廷表明,自己明白所谓的开府只不过是一种对他的名义上的褒奖罢了,至于真正的权力,他都交还给了朝廷。
对于自行任命通远郡公府文职官员一事,本就是宋朝的一种惯例,反正任命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朝廷要做的就是颁发官凭而已,几乎什么成本都没有,所以没有理由拒绝。
至于由皇帝指派禁军中的一军作为通远郡公府的府兵,同样是名义上的,赵煦交给枢密院,让两位宰相去处理就是了。
最后那二百人府中侍卫的事情,也不过是原来杨家的护院换上一身行头,改称叫做郡公府侍卫而已,二百人的额度,也在朝廷的接受范围之内,故也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这道奏折的最后,杨怀仁说要在自家庄子附近购买土地,新建一所庖厨学院,教授出更多的厨子,在朝廷的几位大臣眼里,觉得有点可笑。
在有些人眼里,杨怀仁这样的地位,还在想着要把他的厨艺传承下去,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在他们思想里,还是尊崇着圣人的教导,“君子远庖厨”,总想着下厨的读书人,不但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更不是个有出息的人。
也有人觉得,杨怀仁这样的思想和举动,其实无可厚非。
这世上的人,特别是读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书画,有人爱琴棋,大家都是各有所好的,人家杨怀仁就喜欢下厨做菜,现在想着把自己的手艺传承吸取,没什么可腹诽的。
也有人对此有独到的看法。他们认为杨怀仁抵御外敌的确立了大功,可皇帝的赏赐也太过丰厚了,他如此年纪,已经官拜二品,即便是虚职,但也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加上扳倒濮王的事情,虽然所有官员大臣都觉得赵宗晖勾结外族,落得这样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可这个过程中,杨怀仁的作为也太过激烈了。
这样的愣头愣脑横冲直撞的性格,难免得罪人,或者被许多人看不惯,如果他此时不知收敛,从此嚣张跋扈起来,自然会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恨不得不除不快。
杨怀仁自知朝中水深也好,或者是得了什么人的指点也罢,在风头正劲之时,懂得藏芒露拙,韬光养晦,也算是他有自知之明。
而他上书说他要开设一家庖厨学院,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那些看不惯他的人,或者担心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的人一个假象,他并没有打算在朝堂上争夺一席之地的野心。
杨怀仁这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不管他们怎么理解,杨怀仁这样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虽然不被他们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被他们接受。
所以杨怀仁要开个厨子学校,就让他开去得了,只要他不在朝堂上瞎折腾争权夺利,他爱开什么学校开什么学校。
赵煦看了之后,却从这条明确的信息里,读出了杨怀仁暗中的意思。
前几天才跟他说了要革新军备的想法,没想到杨怀仁就来了这么一个主意。
赵煦似乎从这道奏折里,读到了点其他的意思。他想革新军事,改变大宋军备羸弱的现状,但是受限于他的能力和权力,赵煦也只是有个初步的想法,并没有任何要付之行动的详实计划和可行办法。
杨怀仁要开设一家厨子学校,还专门在一道感谢皇恩,回报开府的奏折里专门提到这一点,想来肯定不是他头脑发热的冲动而为。
那么开设这家厨子学校的目的,在赵煦心里就有点不言自明了。
再联系到杨怀仁讲述环州战事的那些话,里边极尽的推崇边军将领杨世虎的练兵和指挥军队作战的才能,赵煦似乎有点懂了,杨怀仁这是想从基层军队的训练方式的革新上着手。
这个着手点,看上去很小很小,可赵煦明白,如果一开始改革的着手点太大,难免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如果那样的话,改革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阻力。
反而从一个看上去很小的着手点开始,反而受到的阻力很小,如果像杨怀仁这样挂羊头卖狗肉似的,挂一个厨艺学院的牌子,甚至可能不会受到阻力。
要是换一个皇帝,或许对于杨怀仁这样的想法,会觉得是小打小闹,入不得法眼。但在赵煦心里,反而是正合了他的心意。
在一个特殊的位置,特殊的环境中看待不同的问题,自然会是不同的结果。
赵煦眼下还没有从高太后那里收回皇权,就算他有什么宏大的志愿和想法,下道圣旨下去,那些文武大臣们或许也不会当做真正的圣旨来执行。
往好了说,也是得经过他祖母高太后点头之后,他的旨意才能生效,否则,下边人只会阳奉阴违,做做样子给他看而已。
而杨怀仁这样的计划,恰好符合了赵煦的心理所需。
赵煦作为皇帝,在态度上去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又喜欢不务正业的郡公去开设一家培养厨子人才的学院,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赵煦甚至觉得,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他和他祖母貌合神离的微妙关系中,有一个像杨怀仁这样的,在两边都受宠的臣子能给他办事,而且把事情办到他心里去,实在是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所以赵煦非常支持杨怀仁开设庖厨学院的想法,心情大好之下,他立即唤来了内侍,在桌案上铺纸研磨,写下了四个大字——“庖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