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王夫之议取荆州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彦发饷,全军士卒一片欢腾,但刚从顺军变成明军的一些将领,心里却十分不快,随一起寻到高氏和李过面前来。
李来亨、贺蓝等人,来到帐中,不禁埋怨道:“总镇,夫人,以前军中之饷,都是我等自行发给属下,但国公现在根本不经过我等之手,这是对我等心怀警惕,不愿信任啊。”
李过闻语,却微微皱眉,他自然明白诸将的意思,无非就是他们不能克扣军饷,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全部被发放下去,心里肉疼,觉得是割了他们身上的肉,所以愤愤不平,想要在银饷上面分一杯羹罢了。
李过身为一镇统帅,自然心里也有些不高兴。王彦军中银饷,不经过他们这些领军大将,全部都由掌管后勤的黎遂球发放,那他们既吃不到兵血,也吃不了空饷,损失确实巨大,但李过知道,王彦已经给了他们远超常规的奉饷,他们做人便不能太贪心,而且他心里也确实感激王彦,随对着几人道:“李来亨,这次发饷汝得了多少银饷?”
李来亨闻语微微一愣,声音不禁低了些,回答道:“七百六十八两。”
“啪~”李过等他说完,顿时一掌拍在座椅上,猛的站起身来,对着几人大骂道:“七百六十八两,那汝身为指挥使,一月银饷便是二百五十六两,国公爷如此厚待汝,汝安敢生此异心耶?”
大明朝,正一品大员,当朝三公,月俸不过禄米八十七石,而指挥使不过正三品,王彦却给了二百五十六两,多出将近三倍,待遇不可谓不厚了。
李来亨等人闻语,这才清醒,王彦随剥夺了他们经手银饷的权利,却也给了他们足够的补偿,顿时一阵惭愧。
高氏见此,随柔声道:“诸位将军与妾身,虽然归顺了大明,成为官府中人,但朝中依然有许多人视我们为流贼,欲除之而后快。楚国公,对我等恩重如山,又是我们在朝中的依靠,诸位将军今后行事,还要三思之呀。”
李过闻言,点点头道:“伊母说的不错,汝等切莫只顾眼前小利,坏了国公大局。今我等既然归于国公麾下,国公兴,则我等官拜公侯,亦不在话下,而国公若败,则我等亦万劫不复也!”
诸将闻语,随知与王彦以是一体,纷纷羞愧告退。
至此,王彦发饷,令全军士气大震,特别是顺军老卒,逐渐恢复了士气,每名士卒的眼中都透露出了一丝希望,恢复了一些精神。
原本散乱的大营,开始变得规整,原本四处席地而坐,懒散无神的士卒,亦开始进行操练。
王彦为此,则付出了五十万两白银的代价,他手中的银钱,转眼间,就只剩下区区六十万两矣。
这时随着他军队的再次扩编,今后每月所耗费的银钱都将是数十万之巨,他手中的银钱与物资,却再次捉襟见肘起来。
两日之间,军队只能进行初步整编,并不能马上行成战力,但时间不等人,王彦不能等大军操练出结果,再来对付清兵。
他怕岳州守军,坚持不到他扫平荆州和常德的清兵之时,所以王彦只能让兵马在战斗中磨合,慢慢行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时王彦首先将两面围城,改成四面围城,督标亲军、忠贞、忠勇、忠至一部,各围去一面准备攻打。
耿仲明原本想着死守城池,等着勒克德浑派兵救援,可就在王彦派兵围定四面之时,武昌城中勒克德浑的书信和军令亦传入城来。
这时耿仲明和郑四维等人,才知武昌的清军,都去攻打岳州了,根本不会救援荆州。
勒克德浑命他们死守城池,等他攻下岳州,再围歼王彦于荆州城下,但如果荆州守得住,他们会连连向勒克德浑求援吗?
“这是要拿我等做饵呀!”荆南道台李四凤,看了书信不禁恨声说道。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随着李过部的到来,城外的明军以达八万五千余众,将近五倍于城内守军,王彦攻城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城内的守将,在这几日的炮击下,已经士气尽丧,加之荆州城中的粮草,在上一次围城中就消耗得差不多,一直没得到补充,所以粮草也已经不足。
此时在郑四维与李四凤看来,无论是军心,还物资,还是城防,都根本没有守住城池的可能。
耿仲明与郑四维听了李四凤之言,面色沉重,他们都知道,他们被勒克德浑当做棋子给舍弃了。
这时在城内的三位清军高官,不禁生出了不一样的心思。
耿仲明着样的老汉贼,心里十分清楚,他就算投降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且他手下儿郎都是旗人,也不会同意他投降,所以他只有死战一途,但郑、李二人,却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
因为顺军的关系,郑四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投降明军,但现在勒克德浑既然不发援兵,那他守下去便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不得不试一试投降一途。
是夜,郑四维和李四凤的使者,便悄悄出城,来向王彦投降,但王彦却根本不许,只言要亲取荆州,使者惶恐而退。
王夫之见此,分外不解,随问道:“昔成祖之得天下,该因能招降纳顺,今士衡何拒郑、李耶?”
王彦闻语,答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昔成祖文帝相争,为争人心也,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华夷之争,是为大义也。郑、李之辈,忘大义之徒也。若容其降,则此辈之人,见利则投夷狄,失利则投大明,此长此辈之志,非良策也。况吾军中顺将与郑有陷主之仇,吾若允降,则军心不附,不若拒之,已收人心耶!”
王夫之听完不禁轻抚其须,而后点头日:“士衡之言,甚善。只是既然不许贼降,便不应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况城中尚有万余之众,不如撤去东门,独攻西面,则贼必然无心恋战,弃城而走也。届时士衡可伏兵城外,郑、李二贼擒之易也。”
“兄之言,善也!”王彦闻言,深以为然,随命人撤去东面,独攻西城。
王彦发饷,全军士卒一片欢腾,但刚从顺军变成明军的一些将领,心里却十分不快,随一起寻到高氏和李过面前来。
李来亨、贺蓝等人,来到帐中,不禁埋怨道:“总镇,夫人,以前军中之饷,都是我等自行发给属下,但国公现在根本不经过我等之手,这是对我等心怀警惕,不愿信任啊。”
李过闻语,却微微皱眉,他自然明白诸将的意思,无非就是他们不能克扣军饷,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全部被发放下去,心里肉疼,觉得是割了他们身上的肉,所以愤愤不平,想要在银饷上面分一杯羹罢了。
李过身为一镇统帅,自然心里也有些不高兴。王彦军中银饷,不经过他们这些领军大将,全部都由掌管后勤的黎遂球发放,那他们既吃不到兵血,也吃不了空饷,损失确实巨大,但李过知道,王彦已经给了他们远超常规的奉饷,他们做人便不能太贪心,而且他心里也确实感激王彦,随对着几人道:“李来亨,这次发饷汝得了多少银饷?”
李来亨闻语微微一愣,声音不禁低了些,回答道:“七百六十八两。”
“啪~”李过等他说完,顿时一掌拍在座椅上,猛的站起身来,对着几人大骂道:“七百六十八两,那汝身为指挥使,一月银饷便是二百五十六两,国公爷如此厚待汝,汝安敢生此异心耶?”
大明朝,正一品大员,当朝三公,月俸不过禄米八十七石,而指挥使不过正三品,王彦却给了二百五十六两,多出将近三倍,待遇不可谓不厚了。
李来亨等人闻语,这才清醒,王彦随剥夺了他们经手银饷的权利,却也给了他们足够的补偿,顿时一阵惭愧。
高氏见此,随柔声道:“诸位将军与妾身,虽然归顺了大明,成为官府中人,但朝中依然有许多人视我们为流贼,欲除之而后快。楚国公,对我等恩重如山,又是我们在朝中的依靠,诸位将军今后行事,还要三思之呀。”
李过闻言,点点头道:“伊母说的不错,汝等切莫只顾眼前小利,坏了国公大局。今我等既然归于国公麾下,国公兴,则我等官拜公侯,亦不在话下,而国公若败,则我等亦万劫不复也!”
诸将闻语,随知与王彦以是一体,纷纷羞愧告退。
至此,王彦发饷,令全军士气大震,特别是顺军老卒,逐渐恢复了士气,每名士卒的眼中都透露出了一丝希望,恢复了一些精神。
原本散乱的大营,开始变得规整,原本四处席地而坐,懒散无神的士卒,亦开始进行操练。
王彦为此,则付出了五十万两白银的代价,他手中的银钱,转眼间,就只剩下区区六十万两矣。
这时随着他军队的再次扩编,今后每月所耗费的银钱都将是数十万之巨,他手中的银钱与物资,却再次捉襟见肘起来。
两日之间,军队只能进行初步整编,并不能马上行成战力,但时间不等人,王彦不能等大军操练出结果,再来对付清兵。
他怕岳州守军,坚持不到他扫平荆州和常德的清兵之时,所以王彦只能让兵马在战斗中磨合,慢慢行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时王彦首先将两面围城,改成四面围城,督标亲军、忠贞、忠勇、忠至一部,各围去一面准备攻打。
耿仲明原本想着死守城池,等着勒克德浑派兵救援,可就在王彦派兵围定四面之时,武昌城中勒克德浑的书信和军令亦传入城来。
这时耿仲明和郑四维等人,才知武昌的清军,都去攻打岳州了,根本不会救援荆州。
勒克德浑命他们死守城池,等他攻下岳州,再围歼王彦于荆州城下,但如果荆州守得住,他们会连连向勒克德浑求援吗?
“这是要拿我等做饵呀!”荆南道台李四凤,看了书信不禁恨声说道。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随着李过部的到来,城外的明军以达八万五千余众,将近五倍于城内守军,王彦攻城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城内的守将,在这几日的炮击下,已经士气尽丧,加之荆州城中的粮草,在上一次围城中就消耗得差不多,一直没得到补充,所以粮草也已经不足。
此时在郑四维与李四凤看来,无论是军心,还物资,还是城防,都根本没有守住城池的可能。
耿仲明与郑四维听了李四凤之言,面色沉重,他们都知道,他们被勒克德浑当做棋子给舍弃了。
这时在城内的三位清军高官,不禁生出了不一样的心思。
耿仲明着样的老汉贼,心里十分清楚,他就算投降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且他手下儿郎都是旗人,也不会同意他投降,所以他只有死战一途,但郑、李二人,却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
因为顺军的关系,郑四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投降明军,但现在勒克德浑既然不发援兵,那他守下去便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不得不试一试投降一途。
是夜,郑四维和李四凤的使者,便悄悄出城,来向王彦投降,但王彦却根本不许,只言要亲取荆州,使者惶恐而退。
王夫之见此,分外不解,随问道:“昔成祖之得天下,该因能招降纳顺,今士衡何拒郑、李耶?”
王彦闻语,答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昔成祖文帝相争,为争人心也,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华夷之争,是为大义也。郑、李之辈,忘大义之徒也。若容其降,则此辈之人,见利则投夷狄,失利则投大明,此长此辈之志,非良策也。况吾军中顺将与郑有陷主之仇,吾若允降,则军心不附,不若拒之,已收人心耶!”
王夫之听完不禁轻抚其须,而后点头日:“士衡之言,甚善。只是既然不许贼降,便不应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况城中尚有万余之众,不如撤去东门,独攻西面,则贼必然无心恋战,弃城而走也。届时士衡可伏兵城外,郑、李二贼擒之易也。”
“兄之言,善也!”王彦闻言,深以为然,随命人撤去东面,独攻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