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张让作死来索贿 建功立业往冀州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甫嵩在动身前,已写好了捷报,叙了诸将之功,派人快马露布送去京师,到了博平,他召集诸将,设宴为他们庆功。宴后,他单独留下了周澈,笑道:“皓粼,真是辛苦你了,我听何校尉了,你两人这一路配合默契,他对你赞不绝口啊。”“何校尉”即是那个北军的郎将。
周澈谦虚地道:“何君谬赞了,这是澈的本分。”
皇甫嵩把周澈单独留下,是因为自知遣派三路人马渡河有分周澈功劳的嫌疑,周澈虽一向谦虚恭谨,但毕竟年轻,年轻人难免年轻气盛,他担忧周澈会对此不满,别叫因此做下什么错事了。他很看好周澈,所以不想因为这点事儿导致周澈日后犯错,此时见周澈态度良好,所之话不像是假话,心中欣慰,用手指揉了揉太阳穴,笑道:“哎,岁月不饶人啊,想当年老夫年轻之时,一人可独饮五石,今日宴上只不过稍微多喝了两樽,这会儿头有点发蒙昏沉。”往帐外望了眼,天色尚早,他示意周澈近前,一手扶住周澈,一手按住案几,撑身站起,道,“你陪我出去走走。”
周澈应道:“是。”见皇甫嵩脸露倦意,心道,“刚才酒宴上他并没有喝太多,与其是酒后头沉,不是是身心疲惫。”皇甫嵩率数万步骑,出平黄巾,压力很大,特别是在冀州、南阳的战事都不利於汉兵的情形下,可以,他一个人肩挑了整个大汉的安危。
周澈扶着皇甫嵩走了两步。快帐篷口时,皇甫嵩把手抽回,整了下衣冠,再按住佩剑,挺直腰杆,这才走出了帐篷。他是一军之主,没有外人时可以显显疲惫之态,但在兵卒面前却要保持威严。他一走出帐篷,帐外的兵卒皆行军礼。
皇甫嵩仰脸望了望立在帅帐前的中军将旗,蓝天白云,将旗飘展。他收回目光,笑着对行礼的兵卒们挥了挥手,道:“都免礼吧。”对从在身后的周澈道,“咱们去望楼上看看。”周澈应诺,陪着他来中军望楼,两人登上。望楼高数丈,登临其中,居高临下,顾盼左右,视野顿时开阔。清风徐徐,远处博平城墙高耸,四面田野麦绿。
皇甫嵩观望多时,道:“这大好河山。”
“是。”
“皓粼,卿家汝南冠族,天下名门,卿应知这天下之势。”
“督帅说的是?”
皇甫嵩沉默了片刻,忽然一笑,道:“我在白马的时候,京城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
“是张常侍的门客。”
张常侍,即是张让了。周澈心头一沉,心道:“张让的门客?莫不是有什么蹊跷?”口中应道:“噢?”问道,“张常侍为何遣门客来见将军?可是圣上有密旨么?”
“圣上没有密旨,张常侍倒是有封‘密信’。”
周澈问道:“什么密信?”
“张常侍向我索钱五千万。”
周澈呆了一呆,道:“索钱五千万?”
“张常侍信中:知我讨贼所获甚多,故求私钱五千万。”
“这,这……”
皇甫嵩带兵在外,为汉室“讨贼”,张让却派人来索贿,这未免也太令人惊讶、气愤了,要知在几个月前,王允才刚揭发了张让与黄巾有书信来往。张让当时又是向天子求饶,又是自请处分,没想那边才把天子糊弄过去,这边又明目张胆地向皇甫嵩索贿。
周澈心道:“这是白痴呢?还是作死呢?五千万...”这种举动、作为不明显是在给自己拉仇恨值么?也难怪后来袁绍把宫里的宦者杀了个干干净净。
他从吃惊里回过神来,道:“督帅浴血击贼,张常侍却开言索贿,误国者皆此辈也,实在可恨。”这时望楼上没有别人,只有皇甫嵩和周澈两个,皇甫嵩的从父皇甫规是出了名的心向党人,皇甫嵩对党人、士族也是十分厚待,故此周澈可以坦言无忌,不必隐藏心中想法。
皇甫嵩道:“此辈阉宦,天下皆知其恶,而天子宽仁念旧,却始终不忍弃之。皓粼!黄巾虽势大,疥癣之疾,这乱政的宦者才是我大汉的沉疴痼疾啊!张、赵诸宦一日不除,我大汉一日不得安宁。算平定了黄巾之乱,日后怕也会又有别的变乱!”
“督帅英明。”周澈顿了顿,看了看皇甫嵩的面色,问道,“不过话回来,张、赵诸宦虽为我大汉之疾,但却深得天子信用。督帅,张常侍索钱五千万,这钱?”
“断不能给!”
周澈点了点头,不再话。皇甫嵩岂不知不给张让这五千万,张让必会在天子耳边搬弄是非,可若把这钱给了却必会遭天下士子唾弃。一边是获罪於天子,也许丢官身死,一边是被士族唾弃,身名俱裂。汉人重名节,皇甫嵩宁愿选择前者,也绝不会选择后者。
完了这件事,皇甫嵩把话题转回,道:“所以我刚才对你讲,皓粼,卿出身名族,应知天下之势。”
“督帅请。”
“你刚过而立之年,适逢党锢之解,前程远大,不知你对你的将来有何打算?”
周澈心道:“我对我将来的打算自是刺史、州牧尔。”心里这么想,因为搞不清楚皇甫嵩的意思,话却不能这么,他道,“对将来的打算?澈还没有想这么远,澈只想快点平定黄巾,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
皇甫嵩笑了一笑,道:“‘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好,好,得好。可是皓粼,百姓怎样才能安居乐业?只平定了黄巾可以么?”
“澈愚昧,请督帅示下。”
“这儿没有外人,只有你我,我对你明言吧。”
“是。”
“皓粼,我很看好你。你在幽州、并州之事我尚不清楚,但是在汝南西华一战,我观你在前阵破贼,英武跃马,所向无敌,非常喜爱,当时我了一句话,你可知是什么么?”
周澈心道:“当时我在前边杀贼,又没在你身边,怎能知道?”恭谨答道:“不知。”
“我当时:‘将来定边讨贼安汉室者,此子乎’?”
“定边讨贼安汉室?”周澈心道,“这是何意?”
皇甫嵩转过身,对周澈道:“朝中政局如此,你年轻,没必要牵涉其中,昔年班超投笔从戎,慨然而言:‘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今北疆的羌人常常作乱,祸害边郡百姓,甚至扰乱北国,皓粼,以你的智勇才干,如果依然在边疆,定能安定一方,上为天子解忧,下,则亦能使北地百姓安居乐业。”
“你知道我是安定人,也知道我家世代将门,在凉州、在安定也算是颇有声望,至今还有不少吾祖、吾父、吾从父的故吏在边郡为吏、为将,你如果继续担任度辽将军的话,我会写信请求他们帮助你的。”
皇甫嵩的曾祖做过度辽将军,祖父做过扶风都尉,父亲做过雁门太守,从父皇甫规更是当年的天下名将,和皇甫嵩的曾祖一样也当过度辽将军。皇甫氏在内地可能不如荀氏、袁氏、周氏等中原士族的名望,但在边地是很有威望的。如能得皇甫嵩的提携、相助,倒的确是可以加快一些周澈在边地站稳脚跟的速度。可虽然如此,周澈对此还是没有什么底儿,他心道:“西凉铁骑名动天下,羌人勇士悍不畏死,若能在边郡站稳脚跟,确是可以组成一支强军,可距董卓之乱没几年了,我还来得及么?”他知道皇甫嵩是爱惜他的才华,故此想让他远离朝堂是非之地,可这份好意他一时却难以下决心接受。
“督帅美意!澈不知....此事澈以为还是等朝廷定夺吧。”
皇甫嵩似是看出了他的为难,笑道:“黄巾虽大势已去,但南阳张曼成余部仍拥兵甚众、冀州张角仍未兵败,我部已定东郡,接下来要不去南阳、要不去冀州,很可能会去冀州,你现在不用答复我,等彻底平定了黄巾之后再不迟。”
“是。”周澈感激地道,“督帅厚爱,澈惶恐,不知何以为报。”
“你不用报我,日后不管你留任内郡也罢,出任边地也好,又或者入朝也行,不管怎样,只要时刻记得上报天子、下安黎民,我满足了。”皇甫嵩可真是一个忠臣,他明知天子昏庸,要不也不会劝周澈继续出任边郡,可饶是如此,对汉室的忠心却仍是不改。
对这样的人,周澈先很敬佩,其次则为其不值。这些话,他是不会对皇甫嵩的。两人在望楼上私谈,不觉暮色将至。皇甫嵩乃一军主将,军务繁忙,不能在望楼上多留了,与周澈下楼,遥见县中百姓成群结队地从县外归来,隐约看当先而行的是个巫祝,皇甫嵩顿下脚步,叹道:“为吏一方,造福百姓,去任后被百姓怀念,筑祠祈祷,名留后世,为世人赞,做官应如此。”
周澈望了眼,道:“是啊。”和东阿一样,博平也有淫祠。东阿淫祠供奉的是个石头人,博平的淫祠供奉的则是刘虞。刘虞曾在博平为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郡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深受百姓爱戴,因此离任后被百姓筑祠奉拜。
……
东郡已定,皇甫嵩停驻博平,等待朝中旨意。
六月中旬,圣旨传,令皇甫嵩讨冀州。
圣旨下来的第二天,皇甫嵩召集诸将,於帅帐军议。
军议没什么好的,圣旨里讲得明明白白,令皇甫嵩必须在五天内动身西入冀州。朝廷催得这么急,却是因为冀州的战事陷入了僵局。
冀州的汉兵本是以卢植为将,卢植刚开始打得很顺,自入冀州,“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可在张角等走保广宗后,两边陷入了僵局。黄巾军不擅野战,守城却没问题。广宗城墙高厚,城中黄巾兵多将广,难以强攻,因此卢植“筑围凿堑”,用出了围困之计。天子遣黄门左丰来督战。黄门品秩不高,六百石,可却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人--也是皇帝的密探,“掌侍皇帝左右”、“关通中外”。可这左丰是贪浊之人,卢植帐下的亲信建议卢植“以赂送丰”,卢植与皇甫嵩一样,坚决不肯行贿。左丰千里迢迢地跑一趟,什么好处也没捞着,回京师进谗言,对天子:“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将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天子大怒,遂槛车征卢植,改用董卓为将,攻广宗,临阵换将本是大忌,董卓虽名震西州,却也不是百战百胜的,结果不克,打了个败仗。
刚好这个时候,皇甫嵩平定了东郡。
朝廷无奈之下,只好再令皇甫嵩西入冀州,接替董卓击张角。
这其中的曲折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尽管皇甫嵩麾下的诸将多多少少都听闻了些,但当众说出来除了徒然伤士气外并无半点用处,所以皇甫嵩没有说这些内容,他只是向诸将传达了天子的旨意,大略地介绍了一下已知的冀州黄巾贼的情况,安排了一下各部行军的次序和路线后,结束了这次军议,最后他为了振奋士气,按剑起身,环顾帐内,慷慨地道:“前天我接军报,朱将军与南阳秦太守合兵,攻复南阳,连战连胜,已斩张曼成。南阳之贼离覆灭不远了。天下黄巾,三分在颍、汝,两分在南阳,此三郡贼兵一灭,剩下的只有冀州张角了。《韩非子》云:‘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张角虽拥众固守,负隅顽抗,但只是垂死挣扎,已然不足为虑,待我大胜之军合彼冀州之兵,以此击之,灭之不难!诸君,建功立业在冀州!”
只闻得帐中“哗哗哗”一片甲衣摩擦之声,诸将尽皆离席起身,躬身按剑,齐声道:“建功立业在冀州!”
皇甫嵩奉旨入冀州,对他麾下的汉兵来说或是建立功业之良机,然对冀州黄巾来说则将会是灭顶之灾。张角兄弟是巨鹿人,因此冀州黄巾的主力现就在巨鹿郡,其中张角、张梁两人统十余万黄巾精锐在巨鹿最东边的广宗,张宝统十万众在巨鹿最北边的下曲阳。
东郡、巨鹿郡分属两州,然相距不远,从汉兵所在之博平至张角、张梁所在之广宗,其间只隔了一个甘陵国,相距不到两百里。皇甫嵩开过军议,汉兵动了起来,将校组织部队准备出征,文吏分赴邻近诸县征纳粮秣。五天后,一切准备妥当,全军开拔。
出博平县,向西行四五里,即出东郡界,入冀州甘陵国。
甘陵国本为清河国,末代清河王刘蒜自杀国除,梁冀恶清河之国名,乃改名甘陵,梁太后立安平孝王之子为甘陵王。甘陵国内有一大姓,即后世鼎鼎大名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不过在当下,清河崔氏尚远未有后世之名,虽然自其始祖西汉初年的东莱侯崔业以来,其族人历代出仕汉室,冠冕相袭,常为两千石,并有好几个被封侯的,但也就是在甘陵国、在冀州颇有声望。崔氏真正地名闻天下,跻身入天下名族的行列是从崔琰、崔林兄弟始。
周澈后世读书,读过崔琰之名,略知其事迹,现在的崔琰还没有成名,他“性顽口讷,年十八不能会问,好击剑,尚武事”,年轻时颇有游侠习气,今年刚加冠不久,还没有开始折节读书。崔林是崔琰的从弟,后虽为曹魏司空,并开了“三公封列侯”的先河,然其“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此时亦尚默默无闻。
周澈对崔琰挺感兴趣的,记得他是汉末三国时一个有名的美男子,很想见见他年轻时的样子,不过兵事要紧,却是无空去造访崔家了。甘陵是个小国,国内只有七县,崔氏在东武城,并不在汉兵行军的路线上。实际上,从博平去广宗,中间只需要经过一个县城:即甘陵的国都甘陵县。
说起甘陵县,后世倒是出了个名人:武松。
行军到甘陵县外,天色将暮,皇甫嵩传下令来,命三军停驻,在此歇夜。军令如山倒,一声令下,数万步骑停下了步伐,分出巡逻之部,余下的就地筑营。
六月下旬的天气很炎热,行了一天的军,周澈汗流浃背,满面尘土,从马上下来,原勤、左桓指挥着亲兵从远处的小溪里舀来清水,请他洗沐。周澈瞧了眼,强自按住以水冲身、凉快凉快的冲动,说道:“兵卒还在筑营,我怎能先来洗沐呢?放到一边儿去吧。”令原勤,“你带几个人去溪边,再取些水来,送去伤营,供伤卒清洗。”
连经鏖战,周澈部下伤员不少,重伤的都留在了博平,轻伤的随军而行,周澈将他们独编为一部,处处优待。
原勤接令,自带人去了。
荀攸、桓玄从轺车上下来,摇着扇子来到周澈身边。天太热了,军中不少将校、文士都没有骑马,而是乘车行,原勤、左桓也建议过周澈不如乘车,但被周澈拒绝了。欲得将士效死,平时要与将士同甘共苦,何况再则说了,一军的主将皇甫嵩尚且骑马,何况他周澈呢?
桓玄不拘小节,敞着胸膛,一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拿扇子使劲地摇,抬头望了望天空,万里无语,虽暮色将至,落日依然炽烈,晒得人头晕眼花,他说道:“这天可是越来越热了啊!”转望周围。
皇甫嵩选的驻军之地正在野外,四面都是田野,甘陵县城在西北方向,由此地可遥望见之。桓玄眯着眼望了会儿,说道:“那是城墙塌了么?”
周澈、荀攸远望之,遥遥隐见甘陵县的城墙短缺了一截。冀州是张角的大本营,在皇甫嵩来前,甘陵国也起过黄巾。荀攸说道:“路上听说前两个月这里的黄巾闹得很凶啊,连甘陵王都被他们擒获了。”
路上听沿途的百姓说,两个月前,甘陵黄巾攻破了甘陵县城,抓住了现任的甘陵王刘忠,不过很快就又把他释放了。现在也不知道这刘忠逃去了哪里。
“说来也怪,我等一路行来,怎么不见一个黄巾贼子?”周涌、徐康也走了过来,徐康插口说道。
徐康也是热得一头汗,瞧了瞧桓玄敞胸露怀的样子,他颇是心动,想学一学,不过在又看了看虽然热得一身是汗但仍然披甲带剑、穿戴整齐的周澈,却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桓玄拿扇子打了下徐康的头,笑道:“季业,你怎么一会儿聪明、一会儿愚笨?还用说么?这甘陵的黄巾当然是就被张角召去广宗了。”卢植统数万步骑入冀州,连败张角,张角退居广宗,为了抵挡卢植带的汉兵,早就把邻近周边诸郡县的黄巾大多召了过去助阵。
徐康恍然大悟,闻得桓玄提起张角,他说道:“对了,桓君,我昨晚听你说李广和张伯路之乱,说张角与他俩可谓是一脉相承,正说到这里,你却被主公唤去了,没把话说完。……为何你说张角与李广、张伯路一脉相承呢?这黄巾道不是近年才有的么?难道早就有了么?”
行军枯燥,桓玄、周涌、荀攸、徐康等人晚上无事的时候,常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昨晚桓玄说起了光武年间的李广之乱和安帝年间的张伯路之乱,说张角与他俩一脉相承,但是话没说完就被周澈叫去参酌军务了。此时听徐康旧话重提,桓玄拿扇柄敲了敲手,笑道:“想知道?”
“想。”
“圣人云:有事,弟子服其劳。”
徐康呆了呆,旋即醒悟,忙把扇子从桓玄手中接过,立在他的身边为他扇风。周澈、荀攸、周涌等相顾一笑。桓玄笑道:“看在你如此心诚,我就给你讲一讲。”瞥见了周澈、荀攸等的笑脸,说道,“皓粼,昨晚我说起此事的时候,公达在,你不在。你可知李广和张伯路么?”
“有所耳闻。”
此李广非彼李广,彼李广乃是西汉名将飞将军,这个李广则是光武帝时皖地的一个“妖巫”。建武十七年,李广自称“南岳太师”,聚会党徒,造反作乱,他死后,他的弟子接着作乱,直到建武十九年才被彻底平定。张伯路是安帝年间的一个“海贼”,永初三年寇略沿海诸郡,后被法雄击破,张伯路投降,次年,他与三百余人自称“使者”,复又作乱,直到永初五年才被平定。
桓玄对周澈说道:“我说李广、张伯路与张角一脉相承,不知君以为然否?”
周澈低头忖思了会儿,拍手说道:“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有想到。听你这么一说,他三人还真是一脉相承。”
徐康越发不解,说道:“李广、张伯路、张角,一个是妖巫,一个是海贼,一个是太平道的宗主。这三个人怎会是一脉相承呢?……要说李广和张角一脉相承倒也罢了,这张伯路是个海贼,怎么也与他俩一样呢?”李广是妖巫,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也算是妖巫一流了。
皇甫嵩在动身前,已写好了捷报,叙了诸将之功,派人快马露布送去京师,到了博平,他召集诸将,设宴为他们庆功。宴后,他单独留下了周澈,笑道:“皓粼,真是辛苦你了,我听何校尉了,你两人这一路配合默契,他对你赞不绝口啊。”“何校尉”即是那个北军的郎将。
周澈谦虚地道:“何君谬赞了,这是澈的本分。”
皇甫嵩把周澈单独留下,是因为自知遣派三路人马渡河有分周澈功劳的嫌疑,周澈虽一向谦虚恭谨,但毕竟年轻,年轻人难免年轻气盛,他担忧周澈会对此不满,别叫因此做下什么错事了。他很看好周澈,所以不想因为这点事儿导致周澈日后犯错,此时见周澈态度良好,所之话不像是假话,心中欣慰,用手指揉了揉太阳穴,笑道:“哎,岁月不饶人啊,想当年老夫年轻之时,一人可独饮五石,今日宴上只不过稍微多喝了两樽,这会儿头有点发蒙昏沉。”往帐外望了眼,天色尚早,他示意周澈近前,一手扶住周澈,一手按住案几,撑身站起,道,“你陪我出去走走。”
周澈应道:“是。”见皇甫嵩脸露倦意,心道,“刚才酒宴上他并没有喝太多,与其是酒后头沉,不是是身心疲惫。”皇甫嵩率数万步骑,出平黄巾,压力很大,特别是在冀州、南阳的战事都不利於汉兵的情形下,可以,他一个人肩挑了整个大汉的安危。
周澈扶着皇甫嵩走了两步。快帐篷口时,皇甫嵩把手抽回,整了下衣冠,再按住佩剑,挺直腰杆,这才走出了帐篷。他是一军之主,没有外人时可以显显疲惫之态,但在兵卒面前却要保持威严。他一走出帐篷,帐外的兵卒皆行军礼。
皇甫嵩仰脸望了望立在帅帐前的中军将旗,蓝天白云,将旗飘展。他收回目光,笑着对行礼的兵卒们挥了挥手,道:“都免礼吧。”对从在身后的周澈道,“咱们去望楼上看看。”周澈应诺,陪着他来中军望楼,两人登上。望楼高数丈,登临其中,居高临下,顾盼左右,视野顿时开阔。清风徐徐,远处博平城墙高耸,四面田野麦绿。
皇甫嵩观望多时,道:“这大好河山。”
“是。”
“皓粼,卿家汝南冠族,天下名门,卿应知这天下之势。”
“督帅说的是?”
皇甫嵩沉默了片刻,忽然一笑,道:“我在白马的时候,京城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
“是张常侍的门客。”
张常侍,即是张让了。周澈心头一沉,心道:“张让的门客?莫不是有什么蹊跷?”口中应道:“噢?”问道,“张常侍为何遣门客来见将军?可是圣上有密旨么?”
“圣上没有密旨,张常侍倒是有封‘密信’。”
周澈问道:“什么密信?”
“张常侍向我索钱五千万。”
周澈呆了一呆,道:“索钱五千万?”
“张常侍信中:知我讨贼所获甚多,故求私钱五千万。”
“这,这……”
皇甫嵩带兵在外,为汉室“讨贼”,张让却派人来索贿,这未免也太令人惊讶、气愤了,要知在几个月前,王允才刚揭发了张让与黄巾有书信来往。张让当时又是向天子求饶,又是自请处分,没想那边才把天子糊弄过去,这边又明目张胆地向皇甫嵩索贿。
周澈心道:“这是白痴呢?还是作死呢?五千万...”这种举动、作为不明显是在给自己拉仇恨值么?也难怪后来袁绍把宫里的宦者杀了个干干净净。
他从吃惊里回过神来,道:“督帅浴血击贼,张常侍却开言索贿,误国者皆此辈也,实在可恨。”这时望楼上没有别人,只有皇甫嵩和周澈两个,皇甫嵩的从父皇甫规是出了名的心向党人,皇甫嵩对党人、士族也是十分厚待,故此周澈可以坦言无忌,不必隐藏心中想法。
皇甫嵩道:“此辈阉宦,天下皆知其恶,而天子宽仁念旧,却始终不忍弃之。皓粼!黄巾虽势大,疥癣之疾,这乱政的宦者才是我大汉的沉疴痼疾啊!张、赵诸宦一日不除,我大汉一日不得安宁。算平定了黄巾之乱,日后怕也会又有别的变乱!”
“督帅英明。”周澈顿了顿,看了看皇甫嵩的面色,问道,“不过话回来,张、赵诸宦虽为我大汉之疾,但却深得天子信用。督帅,张常侍索钱五千万,这钱?”
“断不能给!”
周澈点了点头,不再话。皇甫嵩岂不知不给张让这五千万,张让必会在天子耳边搬弄是非,可若把这钱给了却必会遭天下士子唾弃。一边是获罪於天子,也许丢官身死,一边是被士族唾弃,身名俱裂。汉人重名节,皇甫嵩宁愿选择前者,也绝不会选择后者。
完了这件事,皇甫嵩把话题转回,道:“所以我刚才对你讲,皓粼,卿出身名族,应知天下之势。”
“督帅请。”
“你刚过而立之年,适逢党锢之解,前程远大,不知你对你的将来有何打算?”
周澈心道:“我对我将来的打算自是刺史、州牧尔。”心里这么想,因为搞不清楚皇甫嵩的意思,话却不能这么,他道,“对将来的打算?澈还没有想这么远,澈只想快点平定黄巾,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
皇甫嵩笑了一笑,道:“‘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好,好,得好。可是皓粼,百姓怎样才能安居乐业?只平定了黄巾可以么?”
“澈愚昧,请督帅示下。”
“这儿没有外人,只有你我,我对你明言吧。”
“是。”
“皓粼,我很看好你。你在幽州、并州之事我尚不清楚,但是在汝南西华一战,我观你在前阵破贼,英武跃马,所向无敌,非常喜爱,当时我了一句话,你可知是什么么?”
周澈心道:“当时我在前边杀贼,又没在你身边,怎能知道?”恭谨答道:“不知。”
“我当时:‘将来定边讨贼安汉室者,此子乎’?”
“定边讨贼安汉室?”周澈心道,“这是何意?”
皇甫嵩转过身,对周澈道:“朝中政局如此,你年轻,没必要牵涉其中,昔年班超投笔从戎,慨然而言:‘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今北疆的羌人常常作乱,祸害边郡百姓,甚至扰乱北国,皓粼,以你的智勇才干,如果依然在边疆,定能安定一方,上为天子解忧,下,则亦能使北地百姓安居乐业。”
“你知道我是安定人,也知道我家世代将门,在凉州、在安定也算是颇有声望,至今还有不少吾祖、吾父、吾从父的故吏在边郡为吏、为将,你如果继续担任度辽将军的话,我会写信请求他们帮助你的。”
皇甫嵩的曾祖做过度辽将军,祖父做过扶风都尉,父亲做过雁门太守,从父皇甫规更是当年的天下名将,和皇甫嵩的曾祖一样也当过度辽将军。皇甫氏在内地可能不如荀氏、袁氏、周氏等中原士族的名望,但在边地是很有威望的。如能得皇甫嵩的提携、相助,倒的确是可以加快一些周澈在边地站稳脚跟的速度。可虽然如此,周澈对此还是没有什么底儿,他心道:“西凉铁骑名动天下,羌人勇士悍不畏死,若能在边郡站稳脚跟,确是可以组成一支强军,可距董卓之乱没几年了,我还来得及么?”他知道皇甫嵩是爱惜他的才华,故此想让他远离朝堂是非之地,可这份好意他一时却难以下决心接受。
“督帅美意!澈不知....此事澈以为还是等朝廷定夺吧。”
皇甫嵩似是看出了他的为难,笑道:“黄巾虽大势已去,但南阳张曼成余部仍拥兵甚众、冀州张角仍未兵败,我部已定东郡,接下来要不去南阳、要不去冀州,很可能会去冀州,你现在不用答复我,等彻底平定了黄巾之后再不迟。”
“是。”周澈感激地道,“督帅厚爱,澈惶恐,不知何以为报。”
“你不用报我,日后不管你留任内郡也罢,出任边地也好,又或者入朝也行,不管怎样,只要时刻记得上报天子、下安黎民,我满足了。”皇甫嵩可真是一个忠臣,他明知天子昏庸,要不也不会劝周澈继续出任边郡,可饶是如此,对汉室的忠心却仍是不改。
对这样的人,周澈先很敬佩,其次则为其不值。这些话,他是不会对皇甫嵩的。两人在望楼上私谈,不觉暮色将至。皇甫嵩乃一军主将,军务繁忙,不能在望楼上多留了,与周澈下楼,遥见县中百姓成群结队地从县外归来,隐约看当先而行的是个巫祝,皇甫嵩顿下脚步,叹道:“为吏一方,造福百姓,去任后被百姓怀念,筑祠祈祷,名留后世,为世人赞,做官应如此。”
周澈望了眼,道:“是啊。”和东阿一样,博平也有淫祠。东阿淫祠供奉的是个石头人,博平的淫祠供奉的则是刘虞。刘虞曾在博平为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郡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深受百姓爱戴,因此离任后被百姓筑祠奉拜。
……
东郡已定,皇甫嵩停驻博平,等待朝中旨意。
六月中旬,圣旨传,令皇甫嵩讨冀州。
圣旨下来的第二天,皇甫嵩召集诸将,於帅帐军议。
军议没什么好的,圣旨里讲得明明白白,令皇甫嵩必须在五天内动身西入冀州。朝廷催得这么急,却是因为冀州的战事陷入了僵局。
冀州的汉兵本是以卢植为将,卢植刚开始打得很顺,自入冀州,“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可在张角等走保广宗后,两边陷入了僵局。黄巾军不擅野战,守城却没问题。广宗城墙高厚,城中黄巾兵多将广,难以强攻,因此卢植“筑围凿堑”,用出了围困之计。天子遣黄门左丰来督战。黄门品秩不高,六百石,可却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人--也是皇帝的密探,“掌侍皇帝左右”、“关通中外”。可这左丰是贪浊之人,卢植帐下的亲信建议卢植“以赂送丰”,卢植与皇甫嵩一样,坚决不肯行贿。左丰千里迢迢地跑一趟,什么好处也没捞着,回京师进谗言,对天子:“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将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天子大怒,遂槛车征卢植,改用董卓为将,攻广宗,临阵换将本是大忌,董卓虽名震西州,却也不是百战百胜的,结果不克,打了个败仗。
刚好这个时候,皇甫嵩平定了东郡。
朝廷无奈之下,只好再令皇甫嵩西入冀州,接替董卓击张角。
这其中的曲折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尽管皇甫嵩麾下的诸将多多少少都听闻了些,但当众说出来除了徒然伤士气外并无半点用处,所以皇甫嵩没有说这些内容,他只是向诸将传达了天子的旨意,大略地介绍了一下已知的冀州黄巾贼的情况,安排了一下各部行军的次序和路线后,结束了这次军议,最后他为了振奋士气,按剑起身,环顾帐内,慷慨地道:“前天我接军报,朱将军与南阳秦太守合兵,攻复南阳,连战连胜,已斩张曼成。南阳之贼离覆灭不远了。天下黄巾,三分在颍、汝,两分在南阳,此三郡贼兵一灭,剩下的只有冀州张角了。《韩非子》云:‘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张角虽拥众固守,负隅顽抗,但只是垂死挣扎,已然不足为虑,待我大胜之军合彼冀州之兵,以此击之,灭之不难!诸君,建功立业在冀州!”
只闻得帐中“哗哗哗”一片甲衣摩擦之声,诸将尽皆离席起身,躬身按剑,齐声道:“建功立业在冀州!”
皇甫嵩奉旨入冀州,对他麾下的汉兵来说或是建立功业之良机,然对冀州黄巾来说则将会是灭顶之灾。张角兄弟是巨鹿人,因此冀州黄巾的主力现就在巨鹿郡,其中张角、张梁两人统十余万黄巾精锐在巨鹿最东边的广宗,张宝统十万众在巨鹿最北边的下曲阳。
东郡、巨鹿郡分属两州,然相距不远,从汉兵所在之博平至张角、张梁所在之广宗,其间只隔了一个甘陵国,相距不到两百里。皇甫嵩开过军议,汉兵动了起来,将校组织部队准备出征,文吏分赴邻近诸县征纳粮秣。五天后,一切准备妥当,全军开拔。
出博平县,向西行四五里,即出东郡界,入冀州甘陵国。
甘陵国本为清河国,末代清河王刘蒜自杀国除,梁冀恶清河之国名,乃改名甘陵,梁太后立安平孝王之子为甘陵王。甘陵国内有一大姓,即后世鼎鼎大名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不过在当下,清河崔氏尚远未有后世之名,虽然自其始祖西汉初年的东莱侯崔业以来,其族人历代出仕汉室,冠冕相袭,常为两千石,并有好几个被封侯的,但也就是在甘陵国、在冀州颇有声望。崔氏真正地名闻天下,跻身入天下名族的行列是从崔琰、崔林兄弟始。
周澈后世读书,读过崔琰之名,略知其事迹,现在的崔琰还没有成名,他“性顽口讷,年十八不能会问,好击剑,尚武事”,年轻时颇有游侠习气,今年刚加冠不久,还没有开始折节读书。崔林是崔琰的从弟,后虽为曹魏司空,并开了“三公封列侯”的先河,然其“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此时亦尚默默无闻。
周澈对崔琰挺感兴趣的,记得他是汉末三国时一个有名的美男子,很想见见他年轻时的样子,不过兵事要紧,却是无空去造访崔家了。甘陵是个小国,国内只有七县,崔氏在东武城,并不在汉兵行军的路线上。实际上,从博平去广宗,中间只需要经过一个县城:即甘陵的国都甘陵县。
说起甘陵县,后世倒是出了个名人:武松。
行军到甘陵县外,天色将暮,皇甫嵩传下令来,命三军停驻,在此歇夜。军令如山倒,一声令下,数万步骑停下了步伐,分出巡逻之部,余下的就地筑营。
六月下旬的天气很炎热,行了一天的军,周澈汗流浃背,满面尘土,从马上下来,原勤、左桓指挥着亲兵从远处的小溪里舀来清水,请他洗沐。周澈瞧了眼,强自按住以水冲身、凉快凉快的冲动,说道:“兵卒还在筑营,我怎能先来洗沐呢?放到一边儿去吧。”令原勤,“你带几个人去溪边,再取些水来,送去伤营,供伤卒清洗。”
连经鏖战,周澈部下伤员不少,重伤的都留在了博平,轻伤的随军而行,周澈将他们独编为一部,处处优待。
原勤接令,自带人去了。
荀攸、桓玄从轺车上下来,摇着扇子来到周澈身边。天太热了,军中不少将校、文士都没有骑马,而是乘车行,原勤、左桓也建议过周澈不如乘车,但被周澈拒绝了。欲得将士效死,平时要与将士同甘共苦,何况再则说了,一军的主将皇甫嵩尚且骑马,何况他周澈呢?
桓玄不拘小节,敞着胸膛,一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拿扇子使劲地摇,抬头望了望天空,万里无语,虽暮色将至,落日依然炽烈,晒得人头晕眼花,他说道:“这天可是越来越热了啊!”转望周围。
皇甫嵩选的驻军之地正在野外,四面都是田野,甘陵县城在西北方向,由此地可遥望见之。桓玄眯着眼望了会儿,说道:“那是城墙塌了么?”
周澈、荀攸远望之,遥遥隐见甘陵县的城墙短缺了一截。冀州是张角的大本营,在皇甫嵩来前,甘陵国也起过黄巾。荀攸说道:“路上听说前两个月这里的黄巾闹得很凶啊,连甘陵王都被他们擒获了。”
路上听沿途的百姓说,两个月前,甘陵黄巾攻破了甘陵县城,抓住了现任的甘陵王刘忠,不过很快就又把他释放了。现在也不知道这刘忠逃去了哪里。
“说来也怪,我等一路行来,怎么不见一个黄巾贼子?”周涌、徐康也走了过来,徐康插口说道。
徐康也是热得一头汗,瞧了瞧桓玄敞胸露怀的样子,他颇是心动,想学一学,不过在又看了看虽然热得一身是汗但仍然披甲带剑、穿戴整齐的周澈,却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桓玄拿扇子打了下徐康的头,笑道:“季业,你怎么一会儿聪明、一会儿愚笨?还用说么?这甘陵的黄巾当然是就被张角召去广宗了。”卢植统数万步骑入冀州,连败张角,张角退居广宗,为了抵挡卢植带的汉兵,早就把邻近周边诸郡县的黄巾大多召了过去助阵。
徐康恍然大悟,闻得桓玄提起张角,他说道:“对了,桓君,我昨晚听你说李广和张伯路之乱,说张角与他俩可谓是一脉相承,正说到这里,你却被主公唤去了,没把话说完。……为何你说张角与李广、张伯路一脉相承呢?这黄巾道不是近年才有的么?难道早就有了么?”
行军枯燥,桓玄、周涌、荀攸、徐康等人晚上无事的时候,常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昨晚桓玄说起了光武年间的李广之乱和安帝年间的张伯路之乱,说张角与他俩一脉相承,但是话没说完就被周澈叫去参酌军务了。此时听徐康旧话重提,桓玄拿扇柄敲了敲手,笑道:“想知道?”
“想。”
“圣人云:有事,弟子服其劳。”
徐康呆了呆,旋即醒悟,忙把扇子从桓玄手中接过,立在他的身边为他扇风。周澈、荀攸、周涌等相顾一笑。桓玄笑道:“看在你如此心诚,我就给你讲一讲。”瞥见了周澈、荀攸等的笑脸,说道,“皓粼,昨晚我说起此事的时候,公达在,你不在。你可知李广和张伯路么?”
“有所耳闻。”
此李广非彼李广,彼李广乃是西汉名将飞将军,这个李广则是光武帝时皖地的一个“妖巫”。建武十七年,李广自称“南岳太师”,聚会党徒,造反作乱,他死后,他的弟子接着作乱,直到建武十九年才被彻底平定。张伯路是安帝年间的一个“海贼”,永初三年寇略沿海诸郡,后被法雄击破,张伯路投降,次年,他与三百余人自称“使者”,复又作乱,直到永初五年才被平定。
桓玄对周澈说道:“我说李广、张伯路与张角一脉相承,不知君以为然否?”
周澈低头忖思了会儿,拍手说道:“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有想到。听你这么一说,他三人还真是一脉相承。”
徐康越发不解,说道:“李广、张伯路、张角,一个是妖巫,一个是海贼,一个是太平道的宗主。这三个人怎会是一脉相承呢?……要说李广和张角一脉相承倒也罢了,这张伯路是个海贼,怎么也与他俩一样呢?”李广是妖巫,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也算是妖巫一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