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攻防对拼六日间 地道出击鏖战时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抬着云梯的黄巾军士卒随在弓手、弩手后边过了河。在他们之前过河的盾牌手分出了二三十人,将盾牌高高举起,护卫着他们小心翼翼向城墙移动。
离城墙三百步,二百五十步,二百步。
桓玄令道:“四石弩开弦上矢。”
敌临城墙一百八十步。
“射!”
四石弩的弩手早把弩机对准了敌人,二三十支粗大的弩矢离弦而出,破空射下。
只听得“噗、噗、噗”几声闷响,除了少部分的弩矢射歪了,其余的全部射中目标。
两汉之弩,弩力强的可达十石、十五石、二十石,四石弩很常见。四石弩的射程在两百步以上,两百步内,其力可破大盾。二三十支弩矢一放,黄巾军盾牌手的盾牌几乎就全被刺穿了。因为弩矢的钻透力太强,有的盾牌质量又不好,甚至不但被刺穿,乃至一下就给劈碎了。
盾牌碎了,弩矢去势未消,顺势钻入盾牌手或扛着云梯的黄巾士卒的身上,鲜血四溅,惨呼顿起。中矢的黄巾士卒有七八人,其中一人运气最不好,弩矢正射中他的大腿根部,透体而出,将之钉在了地上。弩矢的矢头有倒钩,拔也不敢拔,动也不敢动,这个士卒只能躺倒在地,眼睁睁看着血如泉涌,痛彻入骨,拽着身边的袍泽哀号求救。
这一幕,在这几天里反复重演。
刘辟第一次攻城的时候,只靠箭矢,守卒就把黄巾军打退了,而到得今日,城上守卒和城下的黄巾士卒对此已见惯不怪。扔下伤者,其余的黄巾士卒加快了步伐,向城墙奔跑。
“三石弩!”
又数十支箭矢激射而出。
“弓!”
城头上的弓箭手开始发威。
四石弩、三石弩的弩手重新装上弩矢,弩矢、箭矢,矢如雨下。
黄巾军的弓手、弩手向前移动,举起弓、弩,进行反击。
从城下往城上射,肯定不如从城上从城下射。黄巾军的弩又不多,大部分是弓,射程短,就算到了城头也早已经偏软无力,对守卒的威胁不大。
冒着箭矢,黄巾士卒在付出了近百人伤亡的代价后,把总共五座云梯架上了城头。
护城河外,刘辟敲响了战鼓。
位处第一方阵的五队披甲步卒迎着西沉的夕阳,各奔一座架桥。每队甲士二百人,总计千人。一千个披着黑甲、戴着兜鍪,手执矛、刀的甲士,奔跑起来动静很大。
足能容两人并行的浮桥被压得摇摇晃晃,咯吱咯吱直响。
最前边的甲士已下了浮桥,踏上了河内的地面,队尾的甲士还没有上桥。铠甲甚重,每一个甲士连衣甲、带兵器,负重数十斤,沉重的脚步踏在地面上,激扬起缕缕尘土。
五支队伍,就像五条黑蛇,迎冒矢雨,齐头并进,冲向倚在城墙上的云梯。
城头上也响起了鼓声。
城内、城外,鼓声交叠震耳。
数万黄巾士卒举兵大呼:“杀!杀!杀!”给甲士们助威。几百步的距离转瞬即至。甲士们因为身上披有精甲,防御力远胜此前的盾牌手、轻卒,城上的弩矢、箭矢没能形成太大的杀伤。
冲在各队最前的几个甲士奔到了云梯下,把环首刀叼在嘴里,或者把长矛夹在腋下,闷着头缘梯而上。
城上的弩手调转了一下弩机发射的方向,从上往下,瞄准攀缘梯子的甲士,拉弦放矢。弩矢笔直地射下,一则,这会儿的距离比刚才近,二则,弦力加上引力,威力更加大了,开始有甲士中矢。被射中要害部位的甲士从梯子上坠落,没被射中要害的,忍痛向上攀爬。
桓玄令道:“弓手暂退,叉手上前!”
面对精甲,弓箭基本没太大的作用。弓箭手接令退下,三十多个身高体壮的郡卒拿着长长的铁叉接替上前。三十多人分成五股,各自迎对一架云梯,用铁叉叉出云梯两边的扶手,猛然发力,试图将云梯推倒。
在前几次的守城战中,守卒用这种方法推倒了不少黄巾军的云梯。黄巾军吃一堑,长一智,改进了云梯的制作做法,在云梯的底部加上了一个基座,牢牢地撑在地面。
——事实上,正规的云梯底部本来就是有基座的,基座底下且有滑轮,可以推着走。黄巾军之前没有经验,吃了亏后学乖了。
叉手最终连一座云梯都没能推翻。眼见黄巾甲士已攀援到了云梯的中间部位,桓玄复又下令:“叉手退下,倒沸水!”
青壮民夫两人一组,各提着两个大桶分别运到五座云梯前。桶里盛的是沸水。守卒将这些桶一个个抬起,向下倾倒。热水滚落,热气腾腾。黄巾军甲士的精甲可防箭矢,却防不了热水。
沸水落在他们的身上,透过衣甲、兜鍪的缝隙浸透入内。滚烫的的沸水多热啊!倒在身上,就跟去了层皮似的。黄巾军的甲士惨呼不断,接连有人掉落城下。
弩矢、沸水只能起一时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黄巾甲士爬到了云梯的尽头,到了垛口。
第一个爬到垛口的甲士是第二架云梯上的。
这时,守在这个垛口前的弩手已然退下,换上了四五个矛手。长矛同时刺出,这个黄巾甲士被困在云梯上,无从躲闪,中矛落地,但紧接着第二个甲士又露出了头。
矛再刺出。
这第二个黄巾甲士用的是长矛,人未上来,矛先刺出,不过没能刺中垛口的矛手,眼见数支长矛迎面刺来,他自知躲闪不开,干脆也不躲避,在中矛时伸出了手,牢牢抓住了一支矛柄。拿这支矛的守卒没有反应过来,被他拉着一起跌落城下。
第三个甲士又上来了。
黄巾军的进攻连绵不绝。
到第六个甲士的时候,长矛手筋疲力尽,再也阻挡不住,这个甲士跃上了城头。
这五架云梯早已是城外数万黄巾士卒瞩目的焦点,此时见这个甲士上了城头,数万人同声欢呼。刘辟把中军的鼓车悉数转移到了前线,欢呼声里,几十个战鼓大力擂动,令人热血沸腾。
城头上,桓玄眼观六路,黄巾军其余四架云梯上的甲士还在与垛口的长矛手争斗,翻上城来的只有第二架云梯上的甲士。这几天的攻防战中,也曾被黄巾军几次突上城头。桓玄不急不忙,从容令道:“刀斧手上前!”
不等他的命令,第二架云梯前的垛口处已有七八个刀斧手冲上,围住了登上城头的这个甲士。
这甲士寡不敌众,支挡了两下,被乱刀砍死。
垛口前,力竭的长矛手暂时退下,换了生力军顶上。
桓玄正在密切关注战局之时,两个传令兵飞跑奔至。
“报!”
“怎么了?”
“西、南两面城墙外的贼兵也开始攻城了。”
桓玄转首西顾,夕阳如血,战事方酣。
黄巾军在西、南两面城墙外的进攻明显是为了配合刘辟,牵制城内。在此之前,黄巾军这样多次做过。他们的主攻方向还是在东城墙。
桓玄向西、南边望了片刻,侧耳倾听,隐约听到鼓声、喊杀声传来。
周涌说道:“听起来,那两边的战事不是很激烈。”
李钟目不转睛地盯着城外,观察黄巾军主力的动向,头也不回地说道:“西、南两边的贼将早有退意,留下来参战已经是迫不得已,他们不会太卖力气的。且等着吧,最多到天黑,他们肯定就会退下。主战场还是在我们这里。”
桓玄以为然。
桓玄等人站立的位置在第二架和第三架云梯之间,刚好对着刘辟的帅旗。
这个位置是他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从这里向城外看,能把刘辟的举动看得清清楚楚。
现在已到傍晚,日头西沉,对黄巾军的进攻很不利,因为他们背对东边、面向西边,正迎着夕阳。在平地上还好,爬云梯到了高处,一抬头,夕阳的余晖洒下来,耀得人眼花。
战场之上,两军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主观就是人,主将的决定很重要,直接影响成败,另一方面,客观的环境因素也很重要。比如说:风向。顺风的一方肯定占便宜,箭矢也好、冲锋也好,都占便宜。再比如说:阳光。就像眼下,守军背对夕阳,不用考虑阳光的问题,黄巾军的士卒面对夕阳,视野上就会受到影响。
兵法上讲:天时、地利、人和。
风、阳光这类的客观因素就是“天时”。
袁尧发现了这个问题,摇了摇头,说道:“伯涛‘诈降’之计,真妙计也!刘辟果被激怒,连‘天时’都不顾了!此战,天时在我;我军有坚城为依托,伯涛并又献策,挖掘了几条地道通出城外,我军随时可出奇兵,‘地利’也在我;刘辟适才下令,说‘城破,血洗’,等攻下平舆后,将任由贼兵血洗我城,固然对贼兵士气有所提升,可对咱们城中的百姓、守卒而言,这就是说:‘城破就等於是死’,百姓、守卒必能同心协力,共御外敌,‘人和’也在我。
“兵法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刘辟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勉强算是有个‘人和’,可也不及咱们城中齐心。如此看来,伯涛的推断一点儿没有错啊!此战,咱们赢定了。”
黄巾军的这次进攻从酉时开始,到入夜未息。
从“天时”上来讲,傍晚的时候,黄巾军已经处在劣势,入夜后,更处劣势。尽管刘辟传下命令,令各营在护城河外点起了一堆堆的篝火,远望下去,点点的火光和夜空的星光交相辉映,并且进入护城河内的黄巾士卒大多也拿着火把,可是,渐渐深沉的夜色还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攻势。
首先,夜色浓郁,虽有火把,可见度亦不如白昼,这使得刘辟不能直观地把握前线战局。
其次,夜色也影响刘辟下达命令。在白天的时候,他的将旗一挥,前线或者后方的将校可能就能看懂他的意思,可是现如今,在夜色中,没几个人能看清他将旗的挥动,这就需要传令兵飞马传令。传令兵传达命令是需要时间的,跟不上战局的瞬息万变,不好把握战机。
再次,夜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全军士卒的视野。黄巾士卒九成以上都是贫苦农人,平素饥一顿、饱一顿,营养不良,夜视能力不好,不少人压根就看不清前边发生了什么。
不能直观地把握战局、不好把握战机,这两条也就罢了,“士卒的夜视能力不好”这一条是致命伤。在他们主动进攻的时候还好,后边的人跟着前边的人往上冲就是了,一旦攻守发生逆转,一旦前线出现混乱,就必然会形成更大的混乱,最终乃至全线崩溃。
刘辟不是不知道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之前一直没有发动到夜战,那么今晚,他为何入夜不退呢?就像周涌推测的,因为今晚的确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黄巾军七八万人,在城下待了五六天,粮食已经有些不足了,各县、乡的小帅,大部分都不想继续在平舆浪费时间,做无谓的牺牲了。要非因为刘辟威望高,态度也坚决,不肯就这样撤走,早在昨夜他们就撤军,转攻别县了。饶是如此,俗话说“众意难违”,刘辟的威望再高,在关系到全军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他也不可能一手遮天,只是勉强说服了众小帅,给自己争取到了一天的时间。
他们约定:如果到明天中午还不能打下平舆,那么就转战别地。
围城已经六天了,前五天多次进攻都没能打下城,剩最后一天了,能打下么?时间短,压力大,刘辟怎不破釜沉舟?
戌时三刻,刘辟传令,命第三方阵的轻卒渡河,换下前线的甲士。
从酉时到戌时,一个时辰不间断地持续进攻,杀敌八百,自损一千,黄巾军的甲士在给守卒造成了不小伤亡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伤亡更大,被刘辟派到前线的那一千甲士已经伤亡了近两百人。折损率将近五分之一,老实说,就算刘辟不下令撤退,甲士们也打不下去了。
若把甲士的进攻比作“狂风暴雨”,那么轻卒的进攻便是“和风细雨”。
轻卒没有精甲的防护,人数虽众,但对城头的威胁远不及甲士。
甲士仗着铠甲能够无视箭矢,能够不断地杀上城头。轻卒穿着布衣,顶多有个皮甲,对箭矢可以说是毫无防御能力。伤亡的甲士,五个里边有一个是在冲上城头后被杀死的,而换成轻卒后,这个比例变成了二十分之一。二十个轻卒里,十九个都是在云梯上抑或云梯下伤亡的。
刘辟撤下甲士后,周涌的表情立刻变得轻松起来,蔑视地说道:“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贼兵的攻势本就已疲,刘辟又撤下甲士,换上轻卒,真是自取灭亡!”
一旁的文瀚往城下所挖地道的位置指了指,跃跃欲试地问道:“贼兵攻势既然已疲,我军是否可以突出奇兵了?”
李钟目注城下,接口说道:“不急,再等片刻。”
“还等什么?”
桓玄指了指护城河上的浮桥,说道:“到目前为止,过河的轻卒不到千人。等他们再多过来一些,吾等再出击不迟。”
护城河外,从前线撤下来的甲士退到了后方,就地休息。轻卒向前移动,成为了第一方阵。浮桥上,一队队的轻卒打着火把,正在过河。
奇兵者,出奇之兵也。过河的轻卒越多,奇兵造成的混乱将会越大。
夜渐深,远处的林木越发深黑了。头顶星光,城头、城外火光冲天,映得敌我士卒的脸上红彤彤的。冰凉的夜风从极远处刮过来,夹来淡淡的麦苗香。远处黄巾士卒的衣衫被风吹得飒飒作响,近处城头守卒的将校中有几人戴了武冠,武冠上的鶡羽亦在风中摇动。
戌时末,西、南城墙外的黄巾士卒停止了攻势,留下了一地的尸体后,如潮水般的退却了,而在东城墙外,攻势仍在继续。此时,刘辟已把前线的士卒全部换成了轻卒,甲士退到了阵后。护城河内大约有一千四五百人,河外又有一千多人整装待发,可随时投入战场。
这次的攻城已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最先在城头上抵御黄巾军的是东城墙本有的守卒,在坚持了一个多时辰,付出了上百人伤亡的代价后被荀贞换下了战场,如今替换上阵的是郭济等人。
李钟说道:“贼兵入河内者已过千人。桓君,该遣奇兵出击了。”
周涌点了点头,说道:“交战至今已近两个时辰。贼兵的甲士无功而返,换了轻卒上来后,亦无寸进,贼兵士气现正渐趋低落。反过来,我军人少,连续激战了近两个时辰,士卒也渐渐疲惫了,再打下去,也不过是僵局。是到了该出奇兵之时了。”
出奇兵,也就是该从地道里出击了。
说到地道,不得不佩服一下周涌的眼光。
地道出口的位置是他选择的,选择得太好了,正巧处於黄巾军士卒进攻的“盲区”,刚好避开了交战激烈之处。三条地道,三个出口,鏖战至今,全部安然无恙,没有一条提前坍塌的。
这一次出城突袭,桓玄本打算像上两回一样,仍由他亲自带队,奈何周涌、李钟、袁尧、陈佑等人坚决反对。
他们的反对也很有道理。袁尧说:“此前两次出击之时,贼兵并无攻城。今晚,贼兵大举攻城。卿为兵曹椽,此时此刻应在城头坐镇,而不是逞匹夫之勇、轻身赴险。”
桓玄不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更不是一个“只知逞匹夫之勇”的莽夫,实际上他是很“爱惜自家性命”前两次之所以亲自带人出击,纯粹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一则,他信不过郡卒,二则,周氏门下的宾客虽然勇武,可都没有经历过战场,他担忧他们会临阵出错,所以,不得不亲自带队。
今晚和前两次不同。
首先,就像袁尧说的,“此前两次出击之时,贼兵并无攻城。今晚,贼兵大举攻城”,他身为兵曹椽,职在统一指挥,的确不能擅离城头。其次,韦强、庆锋、南凌、铁家兄弟、高家兄弟等等诸人在经过前两次的出击后,对战场已经有了一定的适应,对“出城突袭”更是轻车熟路了,或许还不能放心大胆地让他们独当一面,可出个击、突个袭应是不需要担忧了。
因此之故,他“从善如流”,接受了袁尧的谏言,笑道:“就依功曹椽!”
韦强、庆锋、南凌诸人都在地道入口处,桓玄令人把他们召来。
不多时,诸人来到。
“都做好准备了么?”
“做好了。”
这次出城,用的仍是横路部曲,总共选出了二百人。在城头交战的时候,他们全在城下休息,养精蓄锐。
文瀚、许阳也跟着韦强等人来了:“桓君,这次出城能不能让我俩也去?”
他俩虽与桓玄交好,但毕竟与韦强、庆锋、南凌这些周澈门下的宾客不同,算是“客军”。这次出战是非常危险的,不比前几次;如果他们死了,不好给他们家中交代。
桓玄答道:“刀枪无眼。两军交战之地,乃是立尸之所。伯灏!子明!我不是不让你们上战场,万一你们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你们的阿翁交代呢?”
许阳着急了:“我来之前,家君特别嘱咐我要多杀贼子。我可是听人说了,今晚将是咱们决胜一战,你还不让我上战场?你若真是为我着想,就答应我吧!要不然,等我回到家后,家君若是问起,我该怎么回答?”
桓玄想了想,心道:“今晚如果顺利,必将有一场大胜,有大胜就会有大功。许阳为了主公基业,先是夜驰数十里从东乡至安成,接着又冒风冲寒、不辞劳苦地来到平舆。他的这番情谊,不能没有回报。也罢,‘富贵险中求’,就允了他罢。”
如果许阳能够出城不死,今晚大胜,少不了他一份功劳。如果他不幸阵亡,也是没办法的事。
“罢了,既然你们执意请战,今晚你就与建博、仲锐一起出城罢!”
文瀚、许阳闻言大喜。
桓玄叮咛说道:“出城之后,万不可冒险轻进。是进是退,要随时听我城头鼓声。”
“诺。”
“建博,仲锐,今晚出城你们两个带队,我亲为尔等擂鼓助威。当我轻鼓之时,尔等不许过河半步,只在护城河内冲杀就是。切记,今晚出击,不以杀贼为务,而以搅乱河内贼兵为要。你们要时刻注意我城头的将旗。”
桓玄示意邢刚、任义把提前做好的两面旗帜扛过来,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他说道:“建博,你要盯住红旗。红旗往左,你就带人往左冲杀,向右,你就向右冲杀。”
韦强应道:“诺。”
“仲锐,你要盯住黑旗。亦如建博,当黑旗向左,你就向左冲杀,向右,你就向右冲杀。”
“诺。”
“而当我重鼓之际,尔等则不许留在河内半步,要立刻向护城河外冲杀。黑、红两旗若合,你们就合;若分,你们就分。”
“诺。”
桓玄放松了语气,缓声说道:“贼兵围城已有六日,我军成败在此一举。此次出击,你们若胜,则我城中就胜,你们若败,则我城中就败。诸君,勉之!”
“吾等愿为君效死!”
“倘若战事不利,尔等万一陷入重围,亦莫急乱。我会亲自出城,将尔等接回。”
桓玄的目光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停留了片刻,最后说道:“我已令城中膳夫烧菜温酒,等破贼之后,待诸君凯旋,咱们一醉方休!”
突击队由横路部曲,加上文瀚、许阳带来的人,共有三百余,除掉出城的这二百人,还有二百人。这二百人也没有闲着,奉桓玄之令,全副武装的在门洞处列队。一旦韦强等人失利,这些人就要出城援救。
桓玄亲将出战诸君送下城,看着他们各自带人鱼贯进入地道后,返回城头,拿起鼓槌,击响了战鼓。
亥时初。
夜色深深,战鼓沉沉。
城头火把闪耀,敌我喊杀鼎沸。黄巾军的注意力全被城头吸引,便在此时,城墙外五十步的地方,有块地面突然塌陷,泥土下坠,尘土飞扬,露出了一个宽容两人的洞口。
战况正激烈,只有洞口附近的黄巾士卒看到了动静。
黄巾军的士卒大多是农人,没有征战经验,全然没有意识到这是地道。
两三个士卒挺着刀剑,小心翼翼地来到洞前,低头往里看。一支箭矢从下射出,正射中其中一人的下颔,这人惨叫一声,仰天跌倒。另两个士卒吓了一跳,尚未反应过来,仅下意识地退了两步,只见紧随着箭矢,一个披甲的壮汉手提短铁戟,从洞口一跃而出:“杀!”
抬着云梯的黄巾军士卒随在弓手、弩手后边过了河。在他们之前过河的盾牌手分出了二三十人,将盾牌高高举起,护卫着他们小心翼翼向城墙移动。
离城墙三百步,二百五十步,二百步。
桓玄令道:“四石弩开弦上矢。”
敌临城墙一百八十步。
“射!”
四石弩的弩手早把弩机对准了敌人,二三十支粗大的弩矢离弦而出,破空射下。
只听得“噗、噗、噗”几声闷响,除了少部分的弩矢射歪了,其余的全部射中目标。
两汉之弩,弩力强的可达十石、十五石、二十石,四石弩很常见。四石弩的射程在两百步以上,两百步内,其力可破大盾。二三十支弩矢一放,黄巾军盾牌手的盾牌几乎就全被刺穿了。因为弩矢的钻透力太强,有的盾牌质量又不好,甚至不但被刺穿,乃至一下就给劈碎了。
盾牌碎了,弩矢去势未消,顺势钻入盾牌手或扛着云梯的黄巾士卒的身上,鲜血四溅,惨呼顿起。中矢的黄巾士卒有七八人,其中一人运气最不好,弩矢正射中他的大腿根部,透体而出,将之钉在了地上。弩矢的矢头有倒钩,拔也不敢拔,动也不敢动,这个士卒只能躺倒在地,眼睁睁看着血如泉涌,痛彻入骨,拽着身边的袍泽哀号求救。
这一幕,在这几天里反复重演。
刘辟第一次攻城的时候,只靠箭矢,守卒就把黄巾军打退了,而到得今日,城上守卒和城下的黄巾士卒对此已见惯不怪。扔下伤者,其余的黄巾士卒加快了步伐,向城墙奔跑。
“三石弩!”
又数十支箭矢激射而出。
“弓!”
城头上的弓箭手开始发威。
四石弩、三石弩的弩手重新装上弩矢,弩矢、箭矢,矢如雨下。
黄巾军的弓手、弩手向前移动,举起弓、弩,进行反击。
从城下往城上射,肯定不如从城上从城下射。黄巾军的弩又不多,大部分是弓,射程短,就算到了城头也早已经偏软无力,对守卒的威胁不大。
冒着箭矢,黄巾士卒在付出了近百人伤亡的代价后,把总共五座云梯架上了城头。
护城河外,刘辟敲响了战鼓。
位处第一方阵的五队披甲步卒迎着西沉的夕阳,各奔一座架桥。每队甲士二百人,总计千人。一千个披着黑甲、戴着兜鍪,手执矛、刀的甲士,奔跑起来动静很大。
足能容两人并行的浮桥被压得摇摇晃晃,咯吱咯吱直响。
最前边的甲士已下了浮桥,踏上了河内的地面,队尾的甲士还没有上桥。铠甲甚重,每一个甲士连衣甲、带兵器,负重数十斤,沉重的脚步踏在地面上,激扬起缕缕尘土。
五支队伍,就像五条黑蛇,迎冒矢雨,齐头并进,冲向倚在城墙上的云梯。
城头上也响起了鼓声。
城内、城外,鼓声交叠震耳。
数万黄巾士卒举兵大呼:“杀!杀!杀!”给甲士们助威。几百步的距离转瞬即至。甲士们因为身上披有精甲,防御力远胜此前的盾牌手、轻卒,城上的弩矢、箭矢没能形成太大的杀伤。
冲在各队最前的几个甲士奔到了云梯下,把环首刀叼在嘴里,或者把长矛夹在腋下,闷着头缘梯而上。
城上的弩手调转了一下弩机发射的方向,从上往下,瞄准攀缘梯子的甲士,拉弦放矢。弩矢笔直地射下,一则,这会儿的距离比刚才近,二则,弦力加上引力,威力更加大了,开始有甲士中矢。被射中要害部位的甲士从梯子上坠落,没被射中要害的,忍痛向上攀爬。
桓玄令道:“弓手暂退,叉手上前!”
面对精甲,弓箭基本没太大的作用。弓箭手接令退下,三十多个身高体壮的郡卒拿着长长的铁叉接替上前。三十多人分成五股,各自迎对一架云梯,用铁叉叉出云梯两边的扶手,猛然发力,试图将云梯推倒。
在前几次的守城战中,守卒用这种方法推倒了不少黄巾军的云梯。黄巾军吃一堑,长一智,改进了云梯的制作做法,在云梯的底部加上了一个基座,牢牢地撑在地面。
——事实上,正规的云梯底部本来就是有基座的,基座底下且有滑轮,可以推着走。黄巾军之前没有经验,吃了亏后学乖了。
叉手最终连一座云梯都没能推翻。眼见黄巾甲士已攀援到了云梯的中间部位,桓玄复又下令:“叉手退下,倒沸水!”
青壮民夫两人一组,各提着两个大桶分别运到五座云梯前。桶里盛的是沸水。守卒将这些桶一个个抬起,向下倾倒。热水滚落,热气腾腾。黄巾军甲士的精甲可防箭矢,却防不了热水。
沸水落在他们的身上,透过衣甲、兜鍪的缝隙浸透入内。滚烫的的沸水多热啊!倒在身上,就跟去了层皮似的。黄巾军的甲士惨呼不断,接连有人掉落城下。
弩矢、沸水只能起一时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黄巾甲士爬到了云梯的尽头,到了垛口。
第一个爬到垛口的甲士是第二架云梯上的。
这时,守在这个垛口前的弩手已然退下,换上了四五个矛手。长矛同时刺出,这个黄巾甲士被困在云梯上,无从躲闪,中矛落地,但紧接着第二个甲士又露出了头。
矛再刺出。
这第二个黄巾甲士用的是长矛,人未上来,矛先刺出,不过没能刺中垛口的矛手,眼见数支长矛迎面刺来,他自知躲闪不开,干脆也不躲避,在中矛时伸出了手,牢牢抓住了一支矛柄。拿这支矛的守卒没有反应过来,被他拉着一起跌落城下。
第三个甲士又上来了。
黄巾军的进攻连绵不绝。
到第六个甲士的时候,长矛手筋疲力尽,再也阻挡不住,这个甲士跃上了城头。
这五架云梯早已是城外数万黄巾士卒瞩目的焦点,此时见这个甲士上了城头,数万人同声欢呼。刘辟把中军的鼓车悉数转移到了前线,欢呼声里,几十个战鼓大力擂动,令人热血沸腾。
城头上,桓玄眼观六路,黄巾军其余四架云梯上的甲士还在与垛口的长矛手争斗,翻上城来的只有第二架云梯上的甲士。这几天的攻防战中,也曾被黄巾军几次突上城头。桓玄不急不忙,从容令道:“刀斧手上前!”
不等他的命令,第二架云梯前的垛口处已有七八个刀斧手冲上,围住了登上城头的这个甲士。
这甲士寡不敌众,支挡了两下,被乱刀砍死。
垛口前,力竭的长矛手暂时退下,换了生力军顶上。
桓玄正在密切关注战局之时,两个传令兵飞跑奔至。
“报!”
“怎么了?”
“西、南两面城墙外的贼兵也开始攻城了。”
桓玄转首西顾,夕阳如血,战事方酣。
黄巾军在西、南两面城墙外的进攻明显是为了配合刘辟,牵制城内。在此之前,黄巾军这样多次做过。他们的主攻方向还是在东城墙。
桓玄向西、南边望了片刻,侧耳倾听,隐约听到鼓声、喊杀声传来。
周涌说道:“听起来,那两边的战事不是很激烈。”
李钟目不转睛地盯着城外,观察黄巾军主力的动向,头也不回地说道:“西、南两边的贼将早有退意,留下来参战已经是迫不得已,他们不会太卖力气的。且等着吧,最多到天黑,他们肯定就会退下。主战场还是在我们这里。”
桓玄以为然。
桓玄等人站立的位置在第二架和第三架云梯之间,刚好对着刘辟的帅旗。
这个位置是他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从这里向城外看,能把刘辟的举动看得清清楚楚。
现在已到傍晚,日头西沉,对黄巾军的进攻很不利,因为他们背对东边、面向西边,正迎着夕阳。在平地上还好,爬云梯到了高处,一抬头,夕阳的余晖洒下来,耀得人眼花。
战场之上,两军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主观就是人,主将的决定很重要,直接影响成败,另一方面,客观的环境因素也很重要。比如说:风向。顺风的一方肯定占便宜,箭矢也好、冲锋也好,都占便宜。再比如说:阳光。就像眼下,守军背对夕阳,不用考虑阳光的问题,黄巾军的士卒面对夕阳,视野上就会受到影响。
兵法上讲:天时、地利、人和。
风、阳光这类的客观因素就是“天时”。
袁尧发现了这个问题,摇了摇头,说道:“伯涛‘诈降’之计,真妙计也!刘辟果被激怒,连‘天时’都不顾了!此战,天时在我;我军有坚城为依托,伯涛并又献策,挖掘了几条地道通出城外,我军随时可出奇兵,‘地利’也在我;刘辟适才下令,说‘城破,血洗’,等攻下平舆后,将任由贼兵血洗我城,固然对贼兵士气有所提升,可对咱们城中的百姓、守卒而言,这就是说:‘城破就等於是死’,百姓、守卒必能同心协力,共御外敌,‘人和’也在我。
“兵法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刘辟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勉强算是有个‘人和’,可也不及咱们城中齐心。如此看来,伯涛的推断一点儿没有错啊!此战,咱们赢定了。”
黄巾军的这次进攻从酉时开始,到入夜未息。
从“天时”上来讲,傍晚的时候,黄巾军已经处在劣势,入夜后,更处劣势。尽管刘辟传下命令,令各营在护城河外点起了一堆堆的篝火,远望下去,点点的火光和夜空的星光交相辉映,并且进入护城河内的黄巾士卒大多也拿着火把,可是,渐渐深沉的夜色还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攻势。
首先,夜色浓郁,虽有火把,可见度亦不如白昼,这使得刘辟不能直观地把握前线战局。
其次,夜色也影响刘辟下达命令。在白天的时候,他的将旗一挥,前线或者后方的将校可能就能看懂他的意思,可是现如今,在夜色中,没几个人能看清他将旗的挥动,这就需要传令兵飞马传令。传令兵传达命令是需要时间的,跟不上战局的瞬息万变,不好把握战机。
再次,夜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全军士卒的视野。黄巾士卒九成以上都是贫苦农人,平素饥一顿、饱一顿,营养不良,夜视能力不好,不少人压根就看不清前边发生了什么。
不能直观地把握战局、不好把握战机,这两条也就罢了,“士卒的夜视能力不好”这一条是致命伤。在他们主动进攻的时候还好,后边的人跟着前边的人往上冲就是了,一旦攻守发生逆转,一旦前线出现混乱,就必然会形成更大的混乱,最终乃至全线崩溃。
刘辟不是不知道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之前一直没有发动到夜战,那么今晚,他为何入夜不退呢?就像周涌推测的,因为今晚的确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黄巾军七八万人,在城下待了五六天,粮食已经有些不足了,各县、乡的小帅,大部分都不想继续在平舆浪费时间,做无谓的牺牲了。要非因为刘辟威望高,态度也坚决,不肯就这样撤走,早在昨夜他们就撤军,转攻别县了。饶是如此,俗话说“众意难违”,刘辟的威望再高,在关系到全军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他也不可能一手遮天,只是勉强说服了众小帅,给自己争取到了一天的时间。
他们约定:如果到明天中午还不能打下平舆,那么就转战别地。
围城已经六天了,前五天多次进攻都没能打下城,剩最后一天了,能打下么?时间短,压力大,刘辟怎不破釜沉舟?
戌时三刻,刘辟传令,命第三方阵的轻卒渡河,换下前线的甲士。
从酉时到戌时,一个时辰不间断地持续进攻,杀敌八百,自损一千,黄巾军的甲士在给守卒造成了不小伤亡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伤亡更大,被刘辟派到前线的那一千甲士已经伤亡了近两百人。折损率将近五分之一,老实说,就算刘辟不下令撤退,甲士们也打不下去了。
若把甲士的进攻比作“狂风暴雨”,那么轻卒的进攻便是“和风细雨”。
轻卒没有精甲的防护,人数虽众,但对城头的威胁远不及甲士。
甲士仗着铠甲能够无视箭矢,能够不断地杀上城头。轻卒穿着布衣,顶多有个皮甲,对箭矢可以说是毫无防御能力。伤亡的甲士,五个里边有一个是在冲上城头后被杀死的,而换成轻卒后,这个比例变成了二十分之一。二十个轻卒里,十九个都是在云梯上抑或云梯下伤亡的。
刘辟撤下甲士后,周涌的表情立刻变得轻松起来,蔑视地说道:“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贼兵的攻势本就已疲,刘辟又撤下甲士,换上轻卒,真是自取灭亡!”
一旁的文瀚往城下所挖地道的位置指了指,跃跃欲试地问道:“贼兵攻势既然已疲,我军是否可以突出奇兵了?”
李钟目注城下,接口说道:“不急,再等片刻。”
“还等什么?”
桓玄指了指护城河上的浮桥,说道:“到目前为止,过河的轻卒不到千人。等他们再多过来一些,吾等再出击不迟。”
护城河外,从前线撤下来的甲士退到了后方,就地休息。轻卒向前移动,成为了第一方阵。浮桥上,一队队的轻卒打着火把,正在过河。
奇兵者,出奇之兵也。过河的轻卒越多,奇兵造成的混乱将会越大。
夜渐深,远处的林木越发深黑了。头顶星光,城头、城外火光冲天,映得敌我士卒的脸上红彤彤的。冰凉的夜风从极远处刮过来,夹来淡淡的麦苗香。远处黄巾士卒的衣衫被风吹得飒飒作响,近处城头守卒的将校中有几人戴了武冠,武冠上的鶡羽亦在风中摇动。
戌时末,西、南城墙外的黄巾士卒停止了攻势,留下了一地的尸体后,如潮水般的退却了,而在东城墙外,攻势仍在继续。此时,刘辟已把前线的士卒全部换成了轻卒,甲士退到了阵后。护城河内大约有一千四五百人,河外又有一千多人整装待发,可随时投入战场。
这次的攻城已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最先在城头上抵御黄巾军的是东城墙本有的守卒,在坚持了一个多时辰,付出了上百人伤亡的代价后被荀贞换下了战场,如今替换上阵的是郭济等人。
李钟说道:“贼兵入河内者已过千人。桓君,该遣奇兵出击了。”
周涌点了点头,说道:“交战至今已近两个时辰。贼兵的甲士无功而返,换了轻卒上来后,亦无寸进,贼兵士气现正渐趋低落。反过来,我军人少,连续激战了近两个时辰,士卒也渐渐疲惫了,再打下去,也不过是僵局。是到了该出奇兵之时了。”
出奇兵,也就是该从地道里出击了。
说到地道,不得不佩服一下周涌的眼光。
地道出口的位置是他选择的,选择得太好了,正巧处於黄巾军士卒进攻的“盲区”,刚好避开了交战激烈之处。三条地道,三个出口,鏖战至今,全部安然无恙,没有一条提前坍塌的。
这一次出城突袭,桓玄本打算像上两回一样,仍由他亲自带队,奈何周涌、李钟、袁尧、陈佑等人坚决反对。
他们的反对也很有道理。袁尧说:“此前两次出击之时,贼兵并无攻城。今晚,贼兵大举攻城。卿为兵曹椽,此时此刻应在城头坐镇,而不是逞匹夫之勇、轻身赴险。”
桓玄不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更不是一个“只知逞匹夫之勇”的莽夫,实际上他是很“爱惜自家性命”前两次之所以亲自带人出击,纯粹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一则,他信不过郡卒,二则,周氏门下的宾客虽然勇武,可都没有经历过战场,他担忧他们会临阵出错,所以,不得不亲自带队。
今晚和前两次不同。
首先,就像袁尧说的,“此前两次出击之时,贼兵并无攻城。今晚,贼兵大举攻城”,他身为兵曹椽,职在统一指挥,的确不能擅离城头。其次,韦强、庆锋、南凌、铁家兄弟、高家兄弟等等诸人在经过前两次的出击后,对战场已经有了一定的适应,对“出城突袭”更是轻车熟路了,或许还不能放心大胆地让他们独当一面,可出个击、突个袭应是不需要担忧了。
因此之故,他“从善如流”,接受了袁尧的谏言,笑道:“就依功曹椽!”
韦强、庆锋、南凌诸人都在地道入口处,桓玄令人把他们召来。
不多时,诸人来到。
“都做好准备了么?”
“做好了。”
这次出城,用的仍是横路部曲,总共选出了二百人。在城头交战的时候,他们全在城下休息,养精蓄锐。
文瀚、许阳也跟着韦强等人来了:“桓君,这次出城能不能让我俩也去?”
他俩虽与桓玄交好,但毕竟与韦强、庆锋、南凌这些周澈门下的宾客不同,算是“客军”。这次出战是非常危险的,不比前几次;如果他们死了,不好给他们家中交代。
桓玄答道:“刀枪无眼。两军交战之地,乃是立尸之所。伯灏!子明!我不是不让你们上战场,万一你们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你们的阿翁交代呢?”
许阳着急了:“我来之前,家君特别嘱咐我要多杀贼子。我可是听人说了,今晚将是咱们决胜一战,你还不让我上战场?你若真是为我着想,就答应我吧!要不然,等我回到家后,家君若是问起,我该怎么回答?”
桓玄想了想,心道:“今晚如果顺利,必将有一场大胜,有大胜就会有大功。许阳为了主公基业,先是夜驰数十里从东乡至安成,接着又冒风冲寒、不辞劳苦地来到平舆。他的这番情谊,不能没有回报。也罢,‘富贵险中求’,就允了他罢。”
如果许阳能够出城不死,今晚大胜,少不了他一份功劳。如果他不幸阵亡,也是没办法的事。
“罢了,既然你们执意请战,今晚你就与建博、仲锐一起出城罢!”
文瀚、许阳闻言大喜。
桓玄叮咛说道:“出城之后,万不可冒险轻进。是进是退,要随时听我城头鼓声。”
“诺。”
“建博,仲锐,今晚出城你们两个带队,我亲为尔等擂鼓助威。当我轻鼓之时,尔等不许过河半步,只在护城河内冲杀就是。切记,今晚出击,不以杀贼为务,而以搅乱河内贼兵为要。你们要时刻注意我城头的将旗。”
桓玄示意邢刚、任义把提前做好的两面旗帜扛过来,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他说道:“建博,你要盯住红旗。红旗往左,你就带人往左冲杀,向右,你就向右冲杀。”
韦强应道:“诺。”
“仲锐,你要盯住黑旗。亦如建博,当黑旗向左,你就向左冲杀,向右,你就向右冲杀。”
“诺。”
“而当我重鼓之际,尔等则不许留在河内半步,要立刻向护城河外冲杀。黑、红两旗若合,你们就合;若分,你们就分。”
“诺。”
桓玄放松了语气,缓声说道:“贼兵围城已有六日,我军成败在此一举。此次出击,你们若胜,则我城中就胜,你们若败,则我城中就败。诸君,勉之!”
“吾等愿为君效死!”
“倘若战事不利,尔等万一陷入重围,亦莫急乱。我会亲自出城,将尔等接回。”
桓玄的目光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停留了片刻,最后说道:“我已令城中膳夫烧菜温酒,等破贼之后,待诸君凯旋,咱们一醉方休!”
突击队由横路部曲,加上文瀚、许阳带来的人,共有三百余,除掉出城的这二百人,还有二百人。这二百人也没有闲着,奉桓玄之令,全副武装的在门洞处列队。一旦韦强等人失利,这些人就要出城援救。
桓玄亲将出战诸君送下城,看着他们各自带人鱼贯进入地道后,返回城头,拿起鼓槌,击响了战鼓。
亥时初。
夜色深深,战鼓沉沉。
城头火把闪耀,敌我喊杀鼎沸。黄巾军的注意力全被城头吸引,便在此时,城墙外五十步的地方,有块地面突然塌陷,泥土下坠,尘土飞扬,露出了一个宽容两人的洞口。
战况正激烈,只有洞口附近的黄巾士卒看到了动静。
黄巾军的士卒大多是农人,没有征战经验,全然没有意识到这是地道。
两三个士卒挺着刀剑,小心翼翼地来到洞前,低头往里看。一支箭矢从下射出,正射中其中一人的下颔,这人惨叫一声,仰天跌倒。另两个士卒吓了一跳,尚未反应过来,仅下意识地退了两步,只见紧随着箭矢,一个披甲的壮汉手提短铁戟,从洞口一跃而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