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家庭影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ChapterⅥ Family Influences
如果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同伴有友好之感。每个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受到启发和锻炼,否则这种能力必然受挫折。
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
我们发现:一个完全被忽视、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儿童往往很孤单,不善于和别人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引导他和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帮助。
母亲的角色
婴儿在刚出生时,便力求与母亲连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很多例子中看出来,比如,婴儿只要一离开母亲,就会号啕大哭。在此后的数月里,母亲一直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孩子的食物来源也离不开母亲。所以,一个孩子的合作能力,最早来自母亲。实际上,母亲也是第一次让孩子同别人接触,也第一次对自己以外的人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这种婴儿与母亲的联系十分亲密,而且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可以说,一个人的各种遗传特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被母亲加以调整和改造。在教子方面,母亲是否有技巧,将影响孩子的潜质。我们所说的母亲的技巧,也就是母亲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能使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实际上,这些技巧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只要她真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希望孩子能获得好的发展,她才可能获得这些技巧。
其实,一个女人做母亲的准备工作在很早时就开始了。第一步,我们可以看她在小女孩时,对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的态度。在一些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对男孩与女孩采取了相同的教育方式,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在教育女孩时,会对她进行母亲式的教育,并要使得这个女孩将来愿意做一个母亲。这样的话,小女孩长大后,才不会对做一个母亲的角色而失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西方文化对母亲这一职位显然尊重度不够。如果我们再施以重男轻女的意识,那么女孩就会从小认为,男孩比女孩优越,这样的话,她又怎能喜欢自己以后母亲这一角色?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扮演一个从属者的角色,包括女人。
假如这样的女孩结了婚,要生小孩了,她通常会以某种方式表示反抗。比如说,她不愿意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要小孩。在她的内心里,不会认为孩子降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反倒认为是一个累赘。
这种问题有可能成为我们西方社会的最大问题,可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努力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整个人类社会都与女性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角色有关。基于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女性都不应该被人们低估。而且在对待家务活的事情上,我们更要培养男孩一种平等的意识,绝不能让他们认为做家务就是很没面子、无能者的表现,更不可以把做家务看作女人天生的职业。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操持家务,同样是一件令人尊重的事情。
如果女性真的把操持家务作为一门艺术,那么,我们相信,她们一定可以把家务工作做得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工作。反之,假如在一个社会环境里,人们普遍把男人做家务当成是卑贱的象征,并取笑这些男人,那么女性在面对家务时,同样会抱着抵制的心态。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可能会选择把不好好做家务、不好好看孩子,当成是对社会舆论的反抗,当成是对男性权威的反抗。如此可见,假若我们不能做到男女平等,对人类的影响可谓很深远。
实际上,相关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此。女性一旦被低估,婚姻生活就会失去和谐。假如一个女人认为看孩子是一件低下的事情,那么她势必不会发展看孩子的技巧,而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如果女性对自己做母亲的角色不满,她就不会与孩子进行正常的联系。如果这样的话,在她的眼里,孩子只能让她讨厌,令她分心。假如孩子刚来到这个世上,面临的就是这种处境,那么,对孩子日后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事实上,每一个失败的人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尽责的母亲;同样,母亲的不尽责,必然会对孩子日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原因全部归咎于母亲。因为母亲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来自很多原因,比如说,她从小没有被健康地对待,她在婚姻生活中很少有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她可能经常有种无助感、一种绝望感。这对孩子都会有相应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假如一个母亲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那么她的孩子在成长中就会遇到困难和压力。虽然这样,母性本能又要求自己必须爱自己的孩子,调查表明,母亲有天生的保护孩子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潜意识里最浓厚。对于母亲来说,如果让他们选择生命里最强的驱动力,他们可能会选择对孩子的保护力。可是,这种保护力若因男女不平等,可能会使母亲左右为难,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女性在分娩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情的原因。
其实,这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常是因为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通过与孩子的联系,母亲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包括决定一个人生死的能力。所以,身为母亲,又时常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仿佛自己的创造与上帝造人一样,从虚无中创造出了生命。
这种母性的感觉,甚至会让母亲认为孩子的一生应该都依赖自己,她甚至希望控制孩子日后的生活。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有个75岁的农妇,她的儿子已经50岁了,还与她生活在一起。后来两人同时得了肺炎,结果母亲活了下来,儿子在被送到医院后却死了。当得悉儿子死后,母亲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没有办法把这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带大。”
在这个老妇人的意识里,自己似乎要对儿子一辈子负责。如果这种情绪也使得儿子受到熏染的话,那么儿子的一生就难以从母亲的影子里出来,这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所以,这个老妇人未能引导孩子与别人平等地合作,从这个老妇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可见,虽然母亲与孩子间的联系很密切,但却不应该过分强调。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否则的话,两者都无法更好地生活于这个社会。母亲一定要知道,与自己相关联的,除了孩子,还应该有丈夫、朋友,以及整个社会。假如母亲把注意力只放到孩子身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娇纵孩子,从而使孩子丧失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所以,母亲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要把兴趣扩展到孩子的父亲身上。当然,假如她对孩子的父亲本来就没有兴趣,那么这项工作显然就会无法完成。在调整好自身的同时,母亲还应该帮助孩子扩展兴趣,让孩子对别的小朋友产生兴趣。由此可见,母亲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调整好自己,另一方面是引领孩子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假若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希望孩子对自己感兴趣,那么孩子以后就会憎恨所有企图让自己感兴趣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了麻烦,这个孩子就会希望获得母亲的支持。如果有谁亲近母亲,这个孩子也会充满敌意。比如说,在家里,爸爸对妈妈,或者别的兄弟姐妹对妈妈有亲近行为,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会始终认为:“妈妈只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
然而对此,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能有清楚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假设了男孩有一种爱上母亲,并同母亲结婚的潜意识,甚至有种企图杀死父亲的倾向,这显然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俄狄浦斯情结”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母亲溺爱的儿童而言,并不能代表所有男孩的心理倾向。
还有些孤僻症患者,他们只希望同母亲联系,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没有同类感,而且认为这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女人能够如此柔顺。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仅仅是母亲错误教养的一个人造产品,不具有普遍性。假如我们认为这里面有遗传乱性本能,或者是一种紊乱的性欲,其结果只能让我们偏离真理越来越远。
实际上,对于母亲来说,长时间让孩子在自己身边,一旦孩子有片刻离开,就会觉得内心烦躁。即使孩子去上学了,母亲也会心里挂念着孩子。同样,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也会非常依赖母亲,哪怕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总会错以为母亲就在身边。这样的孩子经常希望把母亲带在身边,希望自己占据她的思维。
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母亲视为心肝宝贝,个性上比较软弱,乐于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哭啼、生病,以此表明,他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另一方面,他们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为了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有时会不听别人的话,而与母亲发生争执。
如此看来,母亲对孩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母亲对孩子好,或者不好,似乎都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怎样做一个好的母亲呢?
如果我们说,干脆母亲不要再照顾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护士或慈善机构,显然都有些荒诞。事实上,我们对这些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都进行了相关调查。比如,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缺乏兴趣。那么看来,我们如果找个母亲的替代品,不是亲生母亲,但仍起到母亲的作用,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在一些收养孩子的家庭看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生母陪伴,但收养他的母亲把这个孩子像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结果,这些孩子也可以获得好的成长。可见,无论孩子是否在亲生母亲身边,只要养育这个孩子的人具备母亲的职责与情感,也是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问题儿童,一般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还有来自婚姻破裂的家庭,他们从小接受的爱是碎裂的,从而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很多坏的影响。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我接下来再谈一下继母这个角色。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继母很难当,因为前妻留下的孩子可能会在生活中反抗她。实际上,我也见过很多成功的继母,在她们的用心培育下,孩子实现了健康成长。
尽管如此,相当一部分继母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够令人满意。我们可以暂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在失去母亲后,生活中自然希望吸引父亲的注意,而且由于双亲感情上的失衡,这样的孩子还容易被宠坏。可是继母到来后,孩子会觉得继母抢走了父亲,自己变得更孤单,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才会攻击继母。
面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假如继母展开反击,结果将变得更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击则更加激烈。实际上,如果继母选择了这样的招数,也就是与小孩开战,那么结果,这些继母必然失败,而且可能永远无法赢得孩子们的合作。在这样的争斗中,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弱势的孩子这一方。因为只要假以岁月,孩子会由弱变强,大人则只有由强变弱。
所以,作为母亲,只有给予孩子爱与合作,完善自己母亲的内涵,并且让孩子对他人也产生兴趣,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省去无数的压力和无用的努力。
父亲的角色
在家庭里,父亲的作用同母亲一样重要。在孩子刚刚降临的日子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没有母亲那样亲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孩子的社会感很多来自母亲,假如母亲没有把兴趣及时转向孩子的父亲,那么孩子在长大后与人合作时,这种社会兴趣显然也会比较薄弱。假如母亲与父亲的关系紧张,这对孩子来说,无疑也是很糟糕的。因为双方可能都会把孩子视为一个棋子,借以扩大自己的阵营。
实际上,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如果看到父母之间有裂缝,甚至会蓄意挑拨,以此来赢得其中一方的更多注意。如果这样做的话,父母双方可能会竞争得更激烈,并彼此比着看谁更宠爱孩子。说实话,处于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因为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大于合作,人与人之间,恶意大于善意。
不仅如此,小孩对于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概念也是从父母开始的。假如小孩看到父母间的不幸婚姻,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对婚姻感到悲观。即使长大后,这些孩子也会认为,婚姻注定是不幸的,从而躲避异性、躲避婚姻。可见,假如父母间的婚姻存在严重问题,彼此缺乏合作,这种环境下的小孩在发展上也会面临很多障碍。
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婚姻是一种伴侣关系,双方没有所谓的优越,应该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为中,务必要知道,一定不要使用权威。假如家庭里面,有一方很受尊重,优越感突出,这其实是很不幸的。假若一个家庭里,父亲脾气暴躁,总想控制家里的其他人,那么,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儿子就会得到错误的观点,女儿则会更加深受其害。
这种家庭长大的女孩会把男子视为暴君而加以排斥。对她们而言,婚姻意味着被征服和奴役。于是,她们在长大后,可能会对女性产生性的兴趣,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事实上,很多女同性恋者总有类似的生活遭遇。
假如在家里,母亲飞扬跋扈,对家里人总是絮絮叨叨,那么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也大多会效仿母亲,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则会警惕性很强,随时提防别人控制自己。在有的时候,不仅母亲如此,家里的其他女成员也是如此,那么这种环境里长大的男孩就会变得内向,并对所有女人的唠叨反感。这样的话,他就会希望避开所有的女性。
不仅这样,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他总会在潜意识里问自己:“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总会把人际关系视为非胜即负,长期这样的话,他自然就不会有忠诚的朋友了。
我们接下来重点说下父亲的作用。首先,父亲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儿子的好同伴,以及社会的好成员。同时,他还必须处理好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即工作、友谊与爱。为此,他需要平等对待妻子,用心照顾家庭。
他应该时刻牢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他一定不可以贬低妻子,而是要与妻子合作。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也应该是双方共享的事情,绝不可因此而生出优越感。父亲要知道的是:他挣钱养家,只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家里不应该有统治者,任何人应该都是平等的。
我之所以刻意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向来强调男子的特权地位,因此,在婚后,妻子的地位总会处于劣势。丈夫绝不可以因为自己承担了挣钱的主力,就认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许多孩子在一生中都会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或死敌。来自父亲的惩罚,特别是体罚,总会伤害孩子。不幸的是,家庭中惩罚孩子的任务总是落到父亲身上。有许多道理可以说明这是不幸。
其一,这揭示出母亲坚信女性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她们是弱者,需要得到有力臂膀的帮助。当母亲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再说”时,她就是在教育他们把父亲视为最终权威和生活中的真正有权者。这一点是母亲尤其要避免出现的。
其二,这破坏了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使他们害怕他,而不把他视为良友。也许有些妇女担心如果她们自己来惩罚孩子,便会失去孩子对她们的感情,但解决方法不应是把惩罚之责推给父亲。因为母亲给自己招来一名复仇者来帮助孩子,孩子日后必会责备她。许多母亲还用“告诉你爸”这一威胁来强迫孩子听话,假如这样的话,孩子又会对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作何看法呢?
如果父亲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那么父亲便会成为构成一个家庭的必要分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所以,他必须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结交朋友之时,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更为广阔的外界社会的一部分。他不应当与人隔绝,受缚于传统观念。家庭之外的影响应当能够进入家庭,他也应当给孩子指明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
假若夫妻俩有各自不同的朋友,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这将是比较危险的事情。他们应该可以融入彼此的圈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要每天都在一起。如果丈夫主动把妻子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那么这个家庭的社交圈子无疑会扩大。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小孩,也自然会清楚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单位,家庭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信赖的人。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显然很重要。
如果父亲与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关系融洽,那么将来,孩子在看待类似问题的时候,显然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同时,孩子长大后,也是必须脱离原有家庭而自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双亲决裂。只是,他们在提起“家”时,有时指的是父母维系的家,有时是自己组建的家。随着孩子以后的分立,假如孩子仍把父母视为家庭的中心,就会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有时,男子的父母想知道儿子生活中的事情,甚至给儿子的家庭制造麻烦。如果这样的话,他的妻子就会觉得自己未受到足够重视,并对父母的干涉很生气。这种情况在男子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时,发生频率较高。
实际上,男子的父母假如在儿子婚后如此干涉的话,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假如男子的父母对儿媳妇不满意,那么在婚前可以表达出来;既然结婚了,就应该接受现有的事实,并想办法变得更好。同时,夫妻双方也不必处处顺从父母的意愿,还要考虑家庭合作的大局。
通常情况下,孩子对父亲的期望是,希望父亲接受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养家糊口。一般情况下,妻子或许也可以帮他一把,但重任还是应该在父亲身上的。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养家的责任一般都是落在男人身上。
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父亲必须工作,还要勇敢,了解自己的职业,并且能够与别人展开合作,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其实,父亲的含义或许还不止这些。比如,父亲的以身作则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假如有些父亲喜欢自吹自擂,那么对孩子的影响显然不是很乐观。
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爱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包括婚姻和建立幸福有效的家庭生活。对于一个丈夫来说,他首要做的事情,是爱自己的伴侣。丈夫不仅应该在日常生活上照顾妻子,还应该在感情上使妻子高兴。实际上,婚姻中两性和谐的关键,在于要对对方的兴趣超过自己。只有这样,你对对方的兴趣,才可能被对方感受到。
在孩子面前,丈夫不能过于公开地表露对妻子的感情。确实,夫妻之爱与他们对孩子的爱无法相比。二者完全不同,不能彼此削弱。但如果父母过于明显地表示彼此的感情,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处境受到了威胁。他们会忌妒,想给父母制造麻烦。
配偶之间的性关系也不应受到轻视。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当父亲向儿子、母亲向女儿解释有关性的事情时,他们不要主动去讲什么信息,而只当孩子想知道,且在其发展阶段能理解时,才做出解释。
我相信,当今时代有一种倾向,要告诉孩子许多他们还无法理解的性知识,结果孩子便会产生不应有的兴趣和感觉。这样有关性的事情便会变得无足轻重。过去人们对孩子撒谎,对孩子绝口不提任何性知识。与这种老办法相比,新方式并无多少高明之处。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找出孩子想知道什么东西,并且回答他所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把我们认为是常识的知识强加给他们。
金钱也不应过分强调,或成为争执的对象。那些自己不出去挣钱的女人,她们对钱比丈夫所意识到的要敏感得多,如果受到奢侈浪费之类的指责,她们会觉得深受伤害。经济方面的事情,应当在家庭的经济能力之内,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妻子和孩子没有理由来施展其影响让父亲来支付非其所能的开销;从一开始,大家就应对开支达到一个统一意见。这样便无人会觉得大家都依赖自己或受到虐待了。
父亲不应当认为单凭金钱就可确保孩子的将来。我曾读过一本美国人写得有趣的小册子。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出身贫穷的富人竭力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受贫困之苦。他到一个律师那儿请教他该怎么做,律师问他多少代子孙富裕才能让他满意。这个富人回答说他想为十代子孙供应足够的钱。
“这一点你能做到的,”律师说,“但是你意识到没有,你的每一个第十代子孙的产生都有与你一样五百多名祖先的作用,五百个其他家庭都能宣称他是自己的子孙。他还能说是你的子孙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无论我们为自己的子孙做什么,我们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服务。我们无法避开与其他人的联系。
同时,家庭中存在权威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基于真正的合作。我们一定要避免偏爱,实际上,孩子在小时候表现出的任何沮丧都是由受到偏爱产生的。尽管如此,有些小孩明显比别的孩子发展快,而且更出色,这样的话,父母可能会对这些孩子更加喜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如果考虑到孩子以后的长远发展,父母最好还是避免这样做。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发展较好的孩子容易给别的孩子蒙上一层阴影,从而让别的孩子忌妒他,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有了怀疑,没有了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就面临挫折。基于此,父母仅仅给孩子说“自己没有偏心”还是不够的,父母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向孩子证明,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对等的。
关爱与疏忽
对于儿童来说,很小便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这一点对那些受宠的儿童来说,更为明显。比如,受宠的孩子一般都会害怕处于黑暗之中,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得不到任何人的注意。其实从本意上来说,幼小的儿童并非因为黑暗而害怕,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话,无法与母亲亲近。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晚上,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便走了过来,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害怕?”
“因为太黑了。”孩子回答。
其实,母亲已经猜出了孩子的意图。于是,母亲俯下身子问:“我进来以后,是不是没有那么黑了?”
可见,孩子害怕黑暗,并非纯粹害怕黑暗自身,这只是意味着他不想与母亲分离。所以,为了避免与母亲分离,孩子便会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并使得母亲再次回到自己身边。此外,还有些孩子故意淘气,想办法让母亲知道,只要母亲一离开,就没人能管得了自己,除非在母亲身边,才能安静下来。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种感觉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重点不是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寻找害怕可能导致的目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经常陷于害怕的臆想中。从潜意识来说,他们通过害怕,可以更好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尤其是母亲的注意力。于是,久而久之,这种害怕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风格。
我们还发现,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喜欢做噩梦,并时常在梦中号啕大哭。这种现象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可见,睡眠与清醒并非截然对立,也是存在某种关系的。我想,每个人都做过梦,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梦境,就会发现,我们在梦里的内容与白天的表现,总会大同小异。
通常来说,一个人白天有什么样的目标,那么在夜晚入睡时,关于这个目标的思考仍缠绕着自己,那么,他就会在梦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个受宠的儿童来说,巴不得母亲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身边,这种想法就是在他入睡时,仍作为一种目标。所以,那些受宠的儿童基于这样的目标,在入睡后,总会做噩梦,这些噩梦的核心意思,总是围绕母亲离开自己,继而在梦中号啕大哭,于是就吸引了母亲的注意,并让母亲在他身边轻声地安慰:“不哭,不哭。”久而久之,这些儿童的策略便成为一个固定的习惯,使得母亲条件反射式地一到晚上的某个时间,就逼迫自己必须醒来,看看孩子有没有睡好。这样的话,这些受宠的儿童也就达到了让母亲时刻关注自己的目的。
正是因为这样,在我所见到的所有被宠坏的儿童中,他们能够在晚上不惹麻烦的,几乎可以说是件让人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说,有的小孩在睡觉时,觉得睡觉姿势不舒服,还有的要水喝,有的说“害怕怪物”,有的非要父母在身边才能睡着,有的睡着睡着掉到床下,有的则尿床。如果深入剖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这些被宠坏的儿童实际上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
我也遇到过一个例外,那就是曾有个被宠坏的小孩,在晚上从不给父母找麻烦。她的母亲说,这个孩子睡得很香,不做梦,晚上也不突然醒来,很乖顺。这个孩子只是在白天像别的孩子一样惹麻烦。我听后感觉确实很奇怪,我给这个小女孩的母亲提示了很多孩子可能采取的招数,结果获知,那个孩子几乎一个都没用。我在冥想良久后,终于想起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那么,这个孩子睡在哪儿呢?”我问这位母亲。
“睡在我的床上。”孩子的母亲回答。
这时,我才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没有采用这些招数的原因了。通常而言,受宠的儿童常求助于生病,因为一旦自己生病,就会受到更多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会贪恋生病时的感受。实际上,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也会非常焦急,甚至希望自己来代替孩子的病痛,为此,一些母亲会吻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她希望自己能染上孩子的病,从而与孩子感同身受。
还有个女孩在医院待了4年,医生和护士也都很溺爱她。在出院回到家后,刚开始,她的父母很溺爱她,但过了几周后,这种注意力就减弱了。于是,一旦别人不能再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就会把手指放进嘴里,并给人们说:“我住过院的。”而且会不断地提醒别人,自己生过病或做过手术,这样的话,就容易让家人对他多些注意。
我曾见到一个男孩,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平时,他爱撒谎,偷东西,还爱逃学,性格又桀骜不驯,给家里惹了很多麻烦,老师也不知道该把他怎么办,甚至建议这个男孩的家长送他到劳教所。可是不久,这个男孩生病了;他的臀部长了个结核,不得不到医院做个手术,并在医院躺了半年。住院期间,他的父母很关爱地呵护他。
痊愈后,他成了家里表现最好的孩子。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这场病或许对这个孩子未必是什么坏事。实际上,疾病本身并没有对这个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对这个孩子产生影响的,是这个孩子对生活的重新认识。
因为在生病期间,这个男孩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犯的错误,而且也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过去,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弟弟,忽视自己,所以这让他有些自暴自弃。然而生病期间,这个男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关注的焦点,家里人都来照顾他。这时,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原来受到很多人注意,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于是,这个男孩发现自己很重要,也很聪明,有很多人注意自己、喜欢自己,自己并没有受到忽视。久而久之,这个男孩的内心也获得了平衡。
兄弟姐妹间的平等
我接下来要谈的一件事情,就是家里孩子们之间的相处。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发现,孩子们能否在同龄人中注重合作,关键在于早期能否和兄弟姐妹合作。实际上,孩子们之间要做到很好地合作,首先需要地位上的平等,只有这样,合作才可以顺利地进行。此外,孩子在长大后,能否做到两性平等,关键也取决于儿童期间能否认为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同时,同样生活在一个家里的孩子,长大后,在性格上也会有很大不同。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同一家庭里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有些心理学家试图把这种不同视为孩子们之间不同的遗传结构造成的差异。如果单纯是这样解释的话,应该说是一种迷信。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儿童与幼苗做一番比较比如说,很多幼苗可能是一起长大的,但长大后,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有些树身很直,有些树身则比较歪斜。那么,这些幼苗的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同?事实上,这些幼苗的生活环境是不相同的。
因为一棵树要长得快些,它得到的阳光必然多些,土壤也会更肥沃,它的生长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别的树木的生长。这样的话,这棵树的生长,就遮住了别的树的阳光,于是,它的根向四周伸展,夺走了它们的养分。如此一来,别的树就变得弱小,发育也会受阻。同样的道理,家里某一个成员过于优秀的话,同样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在家庭里,父母哪一方都不应该试图在家里居于控制地位。假如父亲很成功的话,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取得父亲那样的成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气馁,他对未来生活的兴趣也会减弱。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名人的子女总会让父母大失所望的重要原因。
同样,假如父母的事业极为成功,又常在家里强调自己的成功,这对孩子的发展显然更不利。当然,父母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发展就会一定受到抑制,如果父母对孩子教育有方的话,孩子还是可以从这些优秀的父母身上获益。
当然,在孩子们中间,几乎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说,某个孩子发展得特别好,就很可能会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欢心。这样的话,别的孩子自然会感觉到这一差异而憎恨他。实际上,每个人无论其现状如何,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不停地追求优越,这种追求永无止境。
如果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获得父母的注意,仍然和那些父母宠爱的孩子有差距,那么,这些孩子可能会转换寻找优越的方式,比如变得淘气,破坏性增强。如果这样的话,显然对社会没有太多用处。
家庭出生次序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设想父母良好合作,而且尽心尽力养育孩子,那么对孩子的发展而言,自然是一种福音。即使如此,小孩子们根据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会对自己有些心理暗示,并根据这种暗示调整自己的生活风格。
我们不得不重申的是,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的处境也是很不相同的。每个孩子日后的生活风格都会反映出他早期记忆中自己期望的目标。
1.长子女。
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任何一个长子都经历过一段独生子女的时光。所以,长子常会得到大量的注意和宠爱,并习惯于家里的中心地位。然而后来,第二个小孩出生了,长子不再是家里唯一的小孩了。现在,长子就要与另一个对手共同分享父母的关注了。
这种变化会对长子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我们听说过的许多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酗酒者、乖僻者,他们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他们是家中的老大,可是另一个孩子的到来,剥夺了自己原先备受关注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种感觉,以后的孩子也会有,但不会有长子感受得这么强烈。因为后来出生的孩子,都曾与别的孩子合作过,未曾独享过关怀与照顾。而对老大来说,则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长子确实由于这样而受到了忽视,那么我们确实不应该责怪他们,因为这从孩子的世界出发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促进长子的健康发展,父母起到重要的作用。假如父母仍然让长子相信,父母还爱他,并让他知道,他的地位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让长子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弟弟妹妹的到来,教会长子如何看小宝宝,那么长子的这种危险期就会过去。不幸的是,通常情况下,很多父母没有为长子做好这些功课。
于是,新生儿几乎一夜间就夺去了长子一贯的宠爱。这时,长子就希望重新把妈妈拉回身边,并为此想出很多办法。有时,孩子们在争夺妈妈方面更明显,比如说,我们看到两个孩子在拉扯妈妈,每个人都希望独自占有她。
在这里面,由于老大年长些,身体一般更加强壮,所以,老大在争抢中,可能会更倾向于武力。同时,为了再度让妈妈关心自己,长子常会竭力让母亲担忧,并反抗母亲的命令,于是,母亲被长子的淘气弄得麻烦不堪,不得不抽出一些精力和时间来照看长子。
虽然这样,长子还是会受到母亲的批评与责备。于是,长子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受母亲“疼爱”了。本来,长子的一切捣乱都是为了争取母爱而战,结果,自己为之奋战的母爱还是失去了。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并赋予自己一个潜意识:“如果我越挣扎,境况就会越坏。”
其实,对于母亲来说,长子的反抗,母亲不应该予以回击。否则的话,长子的脾气会变得更加暴躁,而且难以控制,也会越来越不听话。与此同时,在长子背离母亲时,父亲则为儿子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来受到注意。于是,长子对父亲的兴趣日渐浓厚,并竭力希望获得父亲的关注和感情。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长子通常会更喜欢父亲。只要小孩开始喜欢父亲,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个孩子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孩子在刚开始时受母亲的关爱,如今,孩子认为自己失去了母亲的爱;为了表示对母亲的“谴责”,长子义无反顾地投入父亲的怀抱。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喜欢爱父亲,我们便可以断定,这个孩子在发展中已经受过了一次挫折,并认为自己受到了母亲的拒绝。对这一点,这个孩子或许一生都难以忘怀,他的生活方式也会建立在这种被拒感中。基于这种被母亲的“拒绝”,在孩子的成长中,第一次由衷地生出一种反抗精神。比如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母亲不能陪自己玩耍,便淘气,让母亲不省心等。
一个人形成的这种反抗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贯穿终生。通常来说,一旦一个孩子学会了反抗,他就会把这种反抗精神逐渐运用于所有环境,也可能会因此而对任何人不感兴趣。在反抗过后,他又会生出些失望,比如,认为别人不能给予真情。于是,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性格偏于内向,而且不喜欢与人合作。我们有时会看见,一些孩子年纪很小,就仿佛与世隔绝,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基于此,我们会发现,家里的长子总喜欢以某种方式表现他们过去的兴趣,喜欢忆旧,对未来则充满悲观。而且,长子通常自尊心较强,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优越感丧失,就会非常焦虑。的确,当长子还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时,全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他在家里好比一个小国王;随着以后孩子的降临,他不再是家里唯一的焦点,但他更希望别人了解他曾经的优势。所以,长子长大后,通常会更加提倡法律和纪律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深入长子的内心世界,这种做法就不难理解,比如说,长子既然已经确立了一种优越地位,那么,自然会担心别人追赶上来,将自己的地位取而代之,所以,他们才会更加感到秩序和纪律的重要性。
其实,长子的处境还可能倾向于另一个良性发展。比如说,当次子出生时,长子便学会了与父母合作,共同照顾年幼的弟弟或妹妹,而且,长子由原先的唯一性过渡为一定意义上的小监护者,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包括可以帮助别人。于是,我们就会发现,长子会生出一种愿意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愿望,而且很小就学会了模仿父母的工作;他在与弟弟、妹妹相处时,也会常常担当类似于父母的角色,对自己的弟弟和妹妹予以帮助、教导,认为自己有义务对他们的利益负责。
所以我们发现,那些健康成长的长子通常有更好的组织能力,而且希望与别人接触,希望别人能够更长时间地依赖自己。尽管如此,根据我在欧美多年的心理诊疗经历,我发现绝大部分问题儿童常是老大,其次是老二。可见,家庭教育得当与否,会对长子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对家庭其他成员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促进一个家庭健康的发展,父母能否培养老大健康地成长,是很重要的。
2.第二个孩子。
与其他孩子相比,次子的处境明显不同。从出生那天开始,次子便与别的孩子分享父母的注意。所以,次子的合作性一般比长子强一些。此外,在整个童年期,次子有一点处境很重要,那就是,无论是年龄还是发展方面,在他的前面有一个带领人,所以,老二要想办法跟上。
因此,很多时候,老二还是比较容易辨认出来的。比如说,老二经常像是参加比赛,不管干什么,仿佛都要比别人快一两步,生怕自己赶不上。于是,老二在幼小的时候,就不断提醒自己全力以赴,赶上哥哥,超过哥哥。
对于这种情况,《圣经》里就有所描述。比如说,其中一个关于雅各的故事,就描述了次子的典型心理。在这个故事里,雅各想当第一,取代老大以扫的位置,所以,便不断攻击以扫,试图超越以扫。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老二在某些方面总有过人之处,而且老二总比老大更有才华,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实际上,老二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老二肯付出更多的努力。老二在长大后,即使离开了家庭这个圈子,也常会利用某一个带领人,然后努力超越这个带领人。所以,很多例子都一再显示出,一个人童年时接受的信息与刺激会对他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家中不同排序的孩子在做的梦里也常会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在梦里,老大常会梦见掉下来,他常会梦到自己站在高处,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保持这一个优势地位。与此相反的是,老二在梦里常会梦见自己赛跑,比如说跟着火车跑,或是骑自行车跟别人比赛。基于此,我们通过一个人做的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辨认出这个人是家里的老大还是老二。
另外,我还必须要说明的是,这种出生次序并非僵化不变的。实际上,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而非机械的出生顺序。事实上,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个大家庭里,有些较晚出生的小孩,他所处的环境却与老大相似,所以个性特点上也会偏向于老大的特点。还有些情况,比如说,有两个孩子出生时间比较靠近,第三个孩子较晚出生,再过较长时间后,又出生了两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老三甚至也会表现出老大的很多特征。
所以,“老二”应该并非特指出生次序上的老二,关键在于性格特征。有些家庭里,在四五个孩子后,还会出现一个“老二”。假如一个家里有两个孩子年龄相近,又在一起长大,同别的孩子在年龄上有较大悬差,那么,我们会在这两个孩子身上看到很多老大与老二共有的种种特征。
还有时候,老大通过自己的权威,得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压制住弟弟和妹妹,这时,老二就会有麻烦了,因为他将是老大予以优先考虑的打击对象。当老大是个男孩,老二是个女孩时,老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会更大些,因为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一个男孩若被一个女孩击败,将被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一个家庭里,比起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的竞争,一男一女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些。
在这种竞争里,女孩显然会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在16岁以前,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她都比男孩发育更快。很多情况下,哥哥都会放弃这场争斗,变得有些沮丧。同时,哥哥还会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撒谎、吹牛等,来博取更高的权威。在男孩走上各种歧途时,无疑,女孩一定会赢。
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要认识到,家庭是一个整体,所有家庭成员一律平等,重在互相合作,而非纯粹的竞争,更不应该让小孩觉得受到威胁,甚至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反抗。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可能走上健康的轨道。
3.最小的孩子。
在一个家庭里,除了最小的孩子,别的孩子后面都会有弟弟或妹妹,或两者兼而有之。所以,老幺的地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可取代。不仅如此,最小的孩子这一优势地位永远不可能被取消。老幺后面没有弟弟妹妹,前面却有很多带领人。所以,老幺总是家里被宠爱的孩子。所以,老幺面临任何受宠孩子的所有问题,因为他天生就面对前面太多的竞争者,所以老幺受的刺激也最大。虽然这样,老幺的发展却出奇的好,比如说,老幺在发展上更快,总会将其他的孩子甩在后面。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老幺的这种竞争优势始终令人瞩目。同时,我们在最古老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老幺是如何超越哥哥与姐姐的。
比如说,在《圣经》里,我们发现,最后获胜的总是最小的孩子。比如其中的一个故事里,约瑟夫是作为老幺被抚养大的,尽管班杰明在约瑟夫出生17年后才出生,却并未影响约瑟夫的老幺地位,因为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太大。约瑟夫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老幺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优越感,就是在梦里也时常如此。比如说,他常梦到有很多人对他点头哈腰,以及自己的光芒掩盖了几乎所有人。
约瑟夫的哥哥们对这些梦非常理解,因为他们常年与约瑟夫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在生活中,约瑟夫的哥哥们已经体会到了这种被掩盖的感觉。所以,哥哥们对此很忧虑,并打算除去约瑟夫。然而最后,约瑟夫还是变成了第一,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发现,老幺成为家里的支柱并非一种偶然。人们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还编了许多关于老幺的力量的故事。的确如此,处于老幺的位置,父母兄姊都有不同程度的义务来帮助他,还会有很多人刺激他的雄心壮志,因为老幺幼小,所以家里鲜有人来攻击他与分散他的注意力。
尽管这样,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儿童中,老幺的数量占据第二位,仅次于长子。对这种现象的有力解释,在于全家对他的宠爱方式。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很难独立起来,而且缺乏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虽然老幺常雄心勃勃,可大部分有雄心的孩子都很懒。实际上,懒是雄心与沮丧混合后的产物,这是因为,一个人的野心太大,以至于看不到希望。也有些最小的孩子否认自己有雄心,这是因为他们期望一切方面都优秀,并不受别人的限制,可却老是实现不了这一点。
所以,最小的孩子总有很深的自卑感。这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便可以看出来。比如说,周围的孩子都比他大,比他身体强壮,也比他更有经验。于是,最小的孩子要么超越自己,要么陷于自卑难以自拔。
4.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总会有特殊的问题。在这些孩子的家里,他总会面对一个对手,这个人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父亲。独生子女常受到母亲的宠爱,并担心失去母爱,希望自己长久地处于母爱的羽翼下。所以,独生子女易患有“母亲情结”。我们不难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看到一些孩子拉着母亲的围裙,试图把父亲推出家门。其实有的时候,若孩子对父亲产生了兴趣,也可能会依赖父亲而抵制母亲。
因此,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对他们都产生兴趣,从而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大部分的情况下,父亲与孩子的联系没有母亲多,因而孩子普遍与母亲的感情更近些。在这方面,长子与独生子女的情况比较相似,那就是渴望征服父亲,同比自己年长的人在一起,以获得一种关爱。
由于已经习惯于独享父母共同的关注,所以,独生子女很怕自己会有弟弟妹妹。假如有家里的朋友说:“你应当有个弟弟或者妹妹。”那么,这个孩子会对这个场景深恶痛绝。独生子女认为自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如果自己的这种地位受到挑战,就会忧心忡忡,甚至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地对待。
假如父母因为生理缘故,不能再生育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解决独生孩子的种种问题。此外,我们在一些本来有能力养育更多孩子,结果却只养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总会发现这些父母既胆小,又悲观。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经济上只能养活一个孩子,于是家里的气氛会充满焦虑,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很多不良影响。
在有些家庭里,如果小孩间的年龄相差较大,那么这两个孩子也会表现出一些独生子女的特征,这种状况通常不是很妙。实际上,总有人会问我:“你认为一个家庭的顺序要怎样安排最好?”“孩子们之间的年龄是相差小一点好,还是相差大一点好?”
以我的从医经验来看,两个孩子间最好相差3岁左右。这是因为,一个3岁的小孩,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后,是可以与父母一起合作的。因为他的这个年龄,已经可以使他知道,家里还会有更多小孩的加入。倘若长子太小,只有一岁或两岁,显然是无法与他讨论的。
对于在全是女孩的家里长大的独生子,日子也不会很好过。假如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他就会生活在一个女性环境里。他触目所及,只有母亲、姐妹,或者女佣。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自己与别人明显不同,将来长大后,也更可能选择与世隔绝。假如女性们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么这个人以后离群索居的想法几乎就要成为事实。因为有时候,女性们认为有必要联合起来对付他,或让他意识到这种毫无理由的骄傲自大是多么的无聊。
如果他排行在中间,那么这个独生子可能处于最糟的位置,因为这面临着腹背受敌。如果他是长子,便会被一个女孩紧咬不放,这个女孩是他很难对付的竞争者。如果他是最小的儿子,那么他很可能被宠坏。
可见,独生子在女孩中长大的情况不是很妙。但如果独生子处于一个积极的社会生活中,与别的孩子友好交往,那么独生子面临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否则的话,假如他生活在女性环境中,就会表现得像女孩一样;实际上,女性环境与男女混合的环境会有很大不同。
另外,一间房子不仅根据居住着的品位会有不同,而且可以反映出里面的性别构成。比如说,女性居住的房间定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颜色也经过精心挑选,每个细节都会备受注意。如果房间里还生活有男性,显然就不会如此整洁。因此,在女性中长大的独生子,常会有女性品位和女性的生活观。
当然,这并非绝对的。他也可能在这种女性环境中进行激烈反抗,并强调自己的男性特征。因此,这样的独生子会保持警惕,以免受女孩控制。他认为自己有必要维持个性的优越,却总有一些紧张感存在。为此,他可能会朝极端方向发展,要么把自己训练得特别强壮,要么特别虚弱。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男孩中长大的女孩,要么特别女性化,要么十分男子气。而且,她在一生中总会有种不安感和无助感。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会对此研究更多的例子。
实际上,我在研究成人的时候,总会发现早期记忆给人留下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几乎从未消失。所以,一个人自幼在家里的排行位置会给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另外,一个人在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无不是由于他过于强调竞争而缺乏合作引起的。
假如我们环顾一下生活的社会,就会发现,敌对的竞争关系是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在追求成为一个征服者,想要征服别人、超越别人。这些目标,实际上是早期记忆留下的结果,更是那些觉得自己不是家中平等成员或遭遇敌对竞争的结果。所以,只有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我们才真正有可能消除这些不良后果。
ChapterⅥ Family Influences
如果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同伴有友好之感。每个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受到启发和锻炼,否则这种能力必然受挫折。
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
我们发现:一个完全被忽视、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儿童往往很孤单,不善于和别人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引导他和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帮助。
母亲的角色
婴儿在刚出生时,便力求与母亲连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很多例子中看出来,比如,婴儿只要一离开母亲,就会号啕大哭。在此后的数月里,母亲一直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孩子的食物来源也离不开母亲。所以,一个孩子的合作能力,最早来自母亲。实际上,母亲也是第一次让孩子同别人接触,也第一次对自己以外的人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这种婴儿与母亲的联系十分亲密,而且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可以说,一个人的各种遗传特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被母亲加以调整和改造。在教子方面,母亲是否有技巧,将影响孩子的潜质。我们所说的母亲的技巧,也就是母亲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能使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实际上,这些技巧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只要她真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希望孩子能获得好的发展,她才可能获得这些技巧。
其实,一个女人做母亲的准备工作在很早时就开始了。第一步,我们可以看她在小女孩时,对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的态度。在一些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对男孩与女孩采取了相同的教育方式,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在教育女孩时,会对她进行母亲式的教育,并要使得这个女孩将来愿意做一个母亲。这样的话,小女孩长大后,才不会对做一个母亲的角色而失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西方文化对母亲这一职位显然尊重度不够。如果我们再施以重男轻女的意识,那么女孩就会从小认为,男孩比女孩优越,这样的话,她又怎能喜欢自己以后母亲这一角色?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扮演一个从属者的角色,包括女人。
假如这样的女孩结了婚,要生小孩了,她通常会以某种方式表示反抗。比如说,她不愿意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要小孩。在她的内心里,不会认为孩子降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反倒认为是一个累赘。
这种问题有可能成为我们西方社会的最大问题,可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努力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整个人类社会都与女性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角色有关。基于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女性都不应该被人们低估。而且在对待家务活的事情上,我们更要培养男孩一种平等的意识,绝不能让他们认为做家务就是很没面子、无能者的表现,更不可以把做家务看作女人天生的职业。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操持家务,同样是一件令人尊重的事情。
如果女性真的把操持家务作为一门艺术,那么,我们相信,她们一定可以把家务工作做得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工作。反之,假如在一个社会环境里,人们普遍把男人做家务当成是卑贱的象征,并取笑这些男人,那么女性在面对家务时,同样会抱着抵制的心态。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可能会选择把不好好做家务、不好好看孩子,当成是对社会舆论的反抗,当成是对男性权威的反抗。如此可见,假若我们不能做到男女平等,对人类的影响可谓很深远。
实际上,相关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此。女性一旦被低估,婚姻生活就会失去和谐。假如一个女人认为看孩子是一件低下的事情,那么她势必不会发展看孩子的技巧,而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如果女性对自己做母亲的角色不满,她就不会与孩子进行正常的联系。如果这样的话,在她的眼里,孩子只能让她讨厌,令她分心。假如孩子刚来到这个世上,面临的就是这种处境,那么,对孩子日后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事实上,每一个失败的人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尽责的母亲;同样,母亲的不尽责,必然会对孩子日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原因全部归咎于母亲。因为母亲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来自很多原因,比如说,她从小没有被健康地对待,她在婚姻生活中很少有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她可能经常有种无助感、一种绝望感。这对孩子都会有相应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假如一个母亲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那么她的孩子在成长中就会遇到困难和压力。虽然这样,母性本能又要求自己必须爱自己的孩子,调查表明,母亲有天生的保护孩子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潜意识里最浓厚。对于母亲来说,如果让他们选择生命里最强的驱动力,他们可能会选择对孩子的保护力。可是,这种保护力若因男女不平等,可能会使母亲左右为难,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女性在分娩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情的原因。
其实,这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常是因为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通过与孩子的联系,母亲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包括决定一个人生死的能力。所以,身为母亲,又时常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仿佛自己的创造与上帝造人一样,从虚无中创造出了生命。
这种母性的感觉,甚至会让母亲认为孩子的一生应该都依赖自己,她甚至希望控制孩子日后的生活。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有个75岁的农妇,她的儿子已经50岁了,还与她生活在一起。后来两人同时得了肺炎,结果母亲活了下来,儿子在被送到医院后却死了。当得悉儿子死后,母亲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没有办法把这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带大。”
在这个老妇人的意识里,自己似乎要对儿子一辈子负责。如果这种情绪也使得儿子受到熏染的话,那么儿子的一生就难以从母亲的影子里出来,这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所以,这个老妇人未能引导孩子与别人平等地合作,从这个老妇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可见,虽然母亲与孩子间的联系很密切,但却不应该过分强调。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否则的话,两者都无法更好地生活于这个社会。母亲一定要知道,与自己相关联的,除了孩子,还应该有丈夫、朋友,以及整个社会。假如母亲把注意力只放到孩子身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娇纵孩子,从而使孩子丧失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所以,母亲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要把兴趣扩展到孩子的父亲身上。当然,假如她对孩子的父亲本来就没有兴趣,那么这项工作显然就会无法完成。在调整好自身的同时,母亲还应该帮助孩子扩展兴趣,让孩子对别的小朋友产生兴趣。由此可见,母亲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调整好自己,另一方面是引领孩子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假若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希望孩子对自己感兴趣,那么孩子以后就会憎恨所有企图让自己感兴趣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了麻烦,这个孩子就会希望获得母亲的支持。如果有谁亲近母亲,这个孩子也会充满敌意。比如说,在家里,爸爸对妈妈,或者别的兄弟姐妹对妈妈有亲近行为,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会始终认为:“妈妈只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
然而对此,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能有清楚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假设了男孩有一种爱上母亲,并同母亲结婚的潜意识,甚至有种企图杀死父亲的倾向,这显然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俄狄浦斯情结”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母亲溺爱的儿童而言,并不能代表所有男孩的心理倾向。
还有些孤僻症患者,他们只希望同母亲联系,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没有同类感,而且认为这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女人能够如此柔顺。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仅仅是母亲错误教养的一个人造产品,不具有普遍性。假如我们认为这里面有遗传乱性本能,或者是一种紊乱的性欲,其结果只能让我们偏离真理越来越远。
实际上,对于母亲来说,长时间让孩子在自己身边,一旦孩子有片刻离开,就会觉得内心烦躁。即使孩子去上学了,母亲也会心里挂念着孩子。同样,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也会非常依赖母亲,哪怕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总会错以为母亲就在身边。这样的孩子经常希望把母亲带在身边,希望自己占据她的思维。
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母亲视为心肝宝贝,个性上比较软弱,乐于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哭啼、生病,以此表明,他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另一方面,他们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为了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有时会不听别人的话,而与母亲发生争执。
如此看来,母亲对孩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母亲对孩子好,或者不好,似乎都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怎样做一个好的母亲呢?
如果我们说,干脆母亲不要再照顾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护士或慈善机构,显然都有些荒诞。事实上,我们对这些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都进行了相关调查。比如,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缺乏兴趣。那么看来,我们如果找个母亲的替代品,不是亲生母亲,但仍起到母亲的作用,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在一些收养孩子的家庭看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生母陪伴,但收养他的母亲把这个孩子像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结果,这些孩子也可以获得好的成长。可见,无论孩子是否在亲生母亲身边,只要养育这个孩子的人具备母亲的职责与情感,也是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问题儿童,一般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还有来自婚姻破裂的家庭,他们从小接受的爱是碎裂的,从而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很多坏的影响。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我接下来再谈一下继母这个角色。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继母很难当,因为前妻留下的孩子可能会在生活中反抗她。实际上,我也见过很多成功的继母,在她们的用心培育下,孩子实现了健康成长。
尽管如此,相当一部分继母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够令人满意。我们可以暂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在失去母亲后,生活中自然希望吸引父亲的注意,而且由于双亲感情上的失衡,这样的孩子还容易被宠坏。可是继母到来后,孩子会觉得继母抢走了父亲,自己变得更孤单,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才会攻击继母。
面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假如继母展开反击,结果将变得更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击则更加激烈。实际上,如果继母选择了这样的招数,也就是与小孩开战,那么结果,这些继母必然失败,而且可能永远无法赢得孩子们的合作。在这样的争斗中,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弱势的孩子这一方。因为只要假以岁月,孩子会由弱变强,大人则只有由强变弱。
所以,作为母亲,只有给予孩子爱与合作,完善自己母亲的内涵,并且让孩子对他人也产生兴趣,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省去无数的压力和无用的努力。
父亲的角色
在家庭里,父亲的作用同母亲一样重要。在孩子刚刚降临的日子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没有母亲那样亲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孩子的社会感很多来自母亲,假如母亲没有把兴趣及时转向孩子的父亲,那么孩子在长大后与人合作时,这种社会兴趣显然也会比较薄弱。假如母亲与父亲的关系紧张,这对孩子来说,无疑也是很糟糕的。因为双方可能都会把孩子视为一个棋子,借以扩大自己的阵营。
实际上,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如果看到父母之间有裂缝,甚至会蓄意挑拨,以此来赢得其中一方的更多注意。如果这样做的话,父母双方可能会竞争得更激烈,并彼此比着看谁更宠爱孩子。说实话,处于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因为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大于合作,人与人之间,恶意大于善意。
不仅如此,小孩对于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概念也是从父母开始的。假如小孩看到父母间的不幸婚姻,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对婚姻感到悲观。即使长大后,这些孩子也会认为,婚姻注定是不幸的,从而躲避异性、躲避婚姻。可见,假如父母间的婚姻存在严重问题,彼此缺乏合作,这种环境下的小孩在发展上也会面临很多障碍。
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婚姻是一种伴侣关系,双方没有所谓的优越,应该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为中,务必要知道,一定不要使用权威。假如家庭里面,有一方很受尊重,优越感突出,这其实是很不幸的。假若一个家庭里,父亲脾气暴躁,总想控制家里的其他人,那么,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儿子就会得到错误的观点,女儿则会更加深受其害。
这种家庭长大的女孩会把男子视为暴君而加以排斥。对她们而言,婚姻意味着被征服和奴役。于是,她们在长大后,可能会对女性产生性的兴趣,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事实上,很多女同性恋者总有类似的生活遭遇。
假如在家里,母亲飞扬跋扈,对家里人总是絮絮叨叨,那么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也大多会效仿母亲,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则会警惕性很强,随时提防别人控制自己。在有的时候,不仅母亲如此,家里的其他女成员也是如此,那么这种环境里长大的男孩就会变得内向,并对所有女人的唠叨反感。这样的话,他就会希望避开所有的女性。
不仅这样,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他总会在潜意识里问自己:“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总会把人际关系视为非胜即负,长期这样的话,他自然就不会有忠诚的朋友了。
我们接下来重点说下父亲的作用。首先,父亲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儿子的好同伴,以及社会的好成员。同时,他还必须处理好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即工作、友谊与爱。为此,他需要平等对待妻子,用心照顾家庭。
他应该时刻牢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他一定不可以贬低妻子,而是要与妻子合作。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也应该是双方共享的事情,绝不可因此而生出优越感。父亲要知道的是:他挣钱养家,只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家里不应该有统治者,任何人应该都是平等的。
我之所以刻意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向来强调男子的特权地位,因此,在婚后,妻子的地位总会处于劣势。丈夫绝不可以因为自己承担了挣钱的主力,就认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许多孩子在一生中都会把父亲视为自己的偶像或死敌。来自父亲的惩罚,特别是体罚,总会伤害孩子。不幸的是,家庭中惩罚孩子的任务总是落到父亲身上。有许多道理可以说明这是不幸。
其一,这揭示出母亲坚信女性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她们是弱者,需要得到有力臂膀的帮助。当母亲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再说”时,她就是在教育他们把父亲视为最终权威和生活中的真正有权者。这一点是母亲尤其要避免出现的。
其二,这破坏了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使他们害怕他,而不把他视为良友。也许有些妇女担心如果她们自己来惩罚孩子,便会失去孩子对她们的感情,但解决方法不应是把惩罚之责推给父亲。因为母亲给自己招来一名复仇者来帮助孩子,孩子日后必会责备她。许多母亲还用“告诉你爸”这一威胁来强迫孩子听话,假如这样的话,孩子又会对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作何看法呢?
如果父亲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那么父亲便会成为构成一个家庭的必要分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所以,他必须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结交朋友之时,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更为广阔的外界社会的一部分。他不应当与人隔绝,受缚于传统观念。家庭之外的影响应当能够进入家庭,他也应当给孩子指明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
假若夫妻俩有各自不同的朋友,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这将是比较危险的事情。他们应该可以融入彼此的圈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要每天都在一起。如果丈夫主动把妻子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那么这个家庭的社交圈子无疑会扩大。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小孩,也自然会清楚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单位,家庭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信赖的人。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显然很重要。
如果父亲与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关系融洽,那么将来,孩子在看待类似问题的时候,显然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同时,孩子长大后,也是必须脱离原有家庭而自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双亲决裂。只是,他们在提起“家”时,有时指的是父母维系的家,有时是自己组建的家。随着孩子以后的分立,假如孩子仍把父母视为家庭的中心,就会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有时,男子的父母想知道儿子生活中的事情,甚至给儿子的家庭制造麻烦。如果这样的话,他的妻子就会觉得自己未受到足够重视,并对父母的干涉很生气。这种情况在男子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时,发生频率较高。
实际上,男子的父母假如在儿子婚后如此干涉的话,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假如男子的父母对儿媳妇不满意,那么在婚前可以表达出来;既然结婚了,就应该接受现有的事实,并想办法变得更好。同时,夫妻双方也不必处处顺从父母的意愿,还要考虑家庭合作的大局。
通常情况下,孩子对父亲的期望是,希望父亲接受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养家糊口。一般情况下,妻子或许也可以帮他一把,但重任还是应该在父亲身上的。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养家的责任一般都是落在男人身上。
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父亲必须工作,还要勇敢,了解自己的职业,并且能够与别人展开合作,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其实,父亲的含义或许还不止这些。比如,父亲的以身作则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假如有些父亲喜欢自吹自擂,那么对孩子的影响显然不是很乐观。
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爱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包括婚姻和建立幸福有效的家庭生活。对于一个丈夫来说,他首要做的事情,是爱自己的伴侣。丈夫不仅应该在日常生活上照顾妻子,还应该在感情上使妻子高兴。实际上,婚姻中两性和谐的关键,在于要对对方的兴趣超过自己。只有这样,你对对方的兴趣,才可能被对方感受到。
在孩子面前,丈夫不能过于公开地表露对妻子的感情。确实,夫妻之爱与他们对孩子的爱无法相比。二者完全不同,不能彼此削弱。但如果父母过于明显地表示彼此的感情,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处境受到了威胁。他们会忌妒,想给父母制造麻烦。
配偶之间的性关系也不应受到轻视。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当父亲向儿子、母亲向女儿解释有关性的事情时,他们不要主动去讲什么信息,而只当孩子想知道,且在其发展阶段能理解时,才做出解释。
我相信,当今时代有一种倾向,要告诉孩子许多他们还无法理解的性知识,结果孩子便会产生不应有的兴趣和感觉。这样有关性的事情便会变得无足轻重。过去人们对孩子撒谎,对孩子绝口不提任何性知识。与这种老办法相比,新方式并无多少高明之处。最好的方法应当是找出孩子想知道什么东西,并且回答他所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把我们认为是常识的知识强加给他们。
金钱也不应过分强调,或成为争执的对象。那些自己不出去挣钱的女人,她们对钱比丈夫所意识到的要敏感得多,如果受到奢侈浪费之类的指责,她们会觉得深受伤害。经济方面的事情,应当在家庭的经济能力之内,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妻子和孩子没有理由来施展其影响让父亲来支付非其所能的开销;从一开始,大家就应对开支达到一个统一意见。这样便无人会觉得大家都依赖自己或受到虐待了。
父亲不应当认为单凭金钱就可确保孩子的将来。我曾读过一本美国人写得有趣的小册子。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出身贫穷的富人竭力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受贫困之苦。他到一个律师那儿请教他该怎么做,律师问他多少代子孙富裕才能让他满意。这个富人回答说他想为十代子孙供应足够的钱。
“这一点你能做到的,”律师说,“但是你意识到没有,你的每一个第十代子孙的产生都有与你一样五百多名祖先的作用,五百个其他家庭都能宣称他是自己的子孙。他还能说是你的子孙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无论我们为自己的子孙做什么,我们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服务。我们无法避开与其他人的联系。
同时,家庭中存在权威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基于真正的合作。我们一定要避免偏爱,实际上,孩子在小时候表现出的任何沮丧都是由受到偏爱产生的。尽管如此,有些小孩明显比别的孩子发展快,而且更出色,这样的话,父母可能会对这些孩子更加喜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如果考虑到孩子以后的长远发展,父母最好还是避免这样做。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发展较好的孩子容易给别的孩子蒙上一层阴影,从而让别的孩子忌妒他,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有了怀疑,没有了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就面临挫折。基于此,父母仅仅给孩子说“自己没有偏心”还是不够的,父母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向孩子证明,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对等的。
关爱与疏忽
对于儿童来说,很小便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这一点对那些受宠的儿童来说,更为明显。比如,受宠的孩子一般都会害怕处于黑暗之中,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得不到任何人的注意。其实从本意上来说,幼小的儿童并非因为黑暗而害怕,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话,无法与母亲亲近。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晚上,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便走了过来,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害怕?”
“因为太黑了。”孩子回答。
其实,母亲已经猜出了孩子的意图。于是,母亲俯下身子问:“我进来以后,是不是没有那么黑了?”
可见,孩子害怕黑暗,并非纯粹害怕黑暗自身,这只是意味着他不想与母亲分离。所以,为了避免与母亲分离,孩子便会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并使得母亲再次回到自己身边。此外,还有些孩子故意淘气,想办法让母亲知道,只要母亲一离开,就没人能管得了自己,除非在母亲身边,才能安静下来。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种感觉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重点不是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寻找害怕可能导致的目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经常陷于害怕的臆想中。从潜意识来说,他们通过害怕,可以更好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尤其是母亲的注意力。于是,久而久之,这种害怕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风格。
我们还发现,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喜欢做噩梦,并时常在梦中号啕大哭。这种现象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可见,睡眠与清醒并非截然对立,也是存在某种关系的。我想,每个人都做过梦,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梦境,就会发现,我们在梦里的内容与白天的表现,总会大同小异。
通常来说,一个人白天有什么样的目标,那么在夜晚入睡时,关于这个目标的思考仍缠绕着自己,那么,他就会在梦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个受宠的儿童来说,巴不得母亲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身边,这种想法就是在他入睡时,仍作为一种目标。所以,那些受宠的儿童基于这样的目标,在入睡后,总会做噩梦,这些噩梦的核心意思,总是围绕母亲离开自己,继而在梦中号啕大哭,于是就吸引了母亲的注意,并让母亲在他身边轻声地安慰:“不哭,不哭。”久而久之,这些儿童的策略便成为一个固定的习惯,使得母亲条件反射式地一到晚上的某个时间,就逼迫自己必须醒来,看看孩子有没有睡好。这样的话,这些受宠的儿童也就达到了让母亲时刻关注自己的目的。
正是因为这样,在我所见到的所有被宠坏的儿童中,他们能够在晚上不惹麻烦的,几乎可以说是件让人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说,有的小孩在睡觉时,觉得睡觉姿势不舒服,还有的要水喝,有的说“害怕怪物”,有的非要父母在身边才能睡着,有的睡着睡着掉到床下,有的则尿床。如果深入剖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这些被宠坏的儿童实际上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
我也遇到过一个例外,那就是曾有个被宠坏的小孩,在晚上从不给父母找麻烦。她的母亲说,这个孩子睡得很香,不做梦,晚上也不突然醒来,很乖顺。这个孩子只是在白天像别的孩子一样惹麻烦。我听后感觉确实很奇怪,我给这个小女孩的母亲提示了很多孩子可能采取的招数,结果获知,那个孩子几乎一个都没用。我在冥想良久后,终于想起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那么,这个孩子睡在哪儿呢?”我问这位母亲。
“睡在我的床上。”孩子的母亲回答。
这时,我才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没有采用这些招数的原因了。通常而言,受宠的儿童常求助于生病,因为一旦自己生病,就会受到更多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会贪恋生病时的感受。实际上,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也会非常焦急,甚至希望自己来代替孩子的病痛,为此,一些母亲会吻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她希望自己能染上孩子的病,从而与孩子感同身受。
还有个女孩在医院待了4年,医生和护士也都很溺爱她。在出院回到家后,刚开始,她的父母很溺爱她,但过了几周后,这种注意力就减弱了。于是,一旦别人不能再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就会把手指放进嘴里,并给人们说:“我住过院的。”而且会不断地提醒别人,自己生过病或做过手术,这样的话,就容易让家人对他多些注意。
我曾见到一个男孩,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平时,他爱撒谎,偷东西,还爱逃学,性格又桀骜不驯,给家里惹了很多麻烦,老师也不知道该把他怎么办,甚至建议这个男孩的家长送他到劳教所。可是不久,这个男孩生病了;他的臀部长了个结核,不得不到医院做个手术,并在医院躺了半年。住院期间,他的父母很关爱地呵护他。
痊愈后,他成了家里表现最好的孩子。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这场病或许对这个孩子未必是什么坏事。实际上,疾病本身并没有对这个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对这个孩子产生影响的,是这个孩子对生活的重新认识。
因为在生病期间,这个男孩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犯的错误,而且也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过去,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弟弟,忽视自己,所以这让他有些自暴自弃。然而生病期间,这个男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关注的焦点,家里人都来照顾他。这时,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原来受到很多人注意,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于是,这个男孩发现自己很重要,也很聪明,有很多人注意自己、喜欢自己,自己并没有受到忽视。久而久之,这个男孩的内心也获得了平衡。
兄弟姐妹间的平等
我接下来要谈的一件事情,就是家里孩子们之间的相处。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发现,孩子们能否在同龄人中注重合作,关键在于早期能否和兄弟姐妹合作。实际上,孩子们之间要做到很好地合作,首先需要地位上的平等,只有这样,合作才可以顺利地进行。此外,孩子在长大后,能否做到两性平等,关键也取决于儿童期间能否认为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同时,同样生活在一个家里的孩子,长大后,在性格上也会有很大不同。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同一家庭里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有些心理学家试图把这种不同视为孩子们之间不同的遗传结构造成的差异。如果单纯是这样解释的话,应该说是一种迷信。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儿童与幼苗做一番比较比如说,很多幼苗可能是一起长大的,但长大后,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有些树身很直,有些树身则比较歪斜。那么,这些幼苗的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同?事实上,这些幼苗的生活环境是不相同的。
因为一棵树要长得快些,它得到的阳光必然多些,土壤也会更肥沃,它的生长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别的树木的生长。这样的话,这棵树的生长,就遮住了别的树的阳光,于是,它的根向四周伸展,夺走了它们的养分。如此一来,别的树就变得弱小,发育也会受阻。同样的道理,家里某一个成员过于优秀的话,同样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在家庭里,父母哪一方都不应该试图在家里居于控制地位。假如父亲很成功的话,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取得父亲那样的成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气馁,他对未来生活的兴趣也会减弱。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名人的子女总会让父母大失所望的重要原因。
同样,假如父母的事业极为成功,又常在家里强调自己的成功,这对孩子的发展显然更不利。当然,父母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发展就会一定受到抑制,如果父母对孩子教育有方的话,孩子还是可以从这些优秀的父母身上获益。
当然,在孩子们中间,几乎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说,某个孩子发展得特别好,就很可能会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欢心。这样的话,别的孩子自然会感觉到这一差异而憎恨他。实际上,每个人无论其现状如何,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不停地追求优越,这种追求永无止境。
如果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获得父母的注意,仍然和那些父母宠爱的孩子有差距,那么,这些孩子可能会转换寻找优越的方式,比如变得淘气,破坏性增强。如果这样的话,显然对社会没有太多用处。
家庭出生次序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设想父母良好合作,而且尽心尽力养育孩子,那么对孩子的发展而言,自然是一种福音。即使如此,小孩子们根据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会对自己有些心理暗示,并根据这种暗示调整自己的生活风格。
我们不得不重申的是,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的处境也是很不相同的。每个孩子日后的生活风格都会反映出他早期记忆中自己期望的目标。
1.长子女。
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任何一个长子都经历过一段独生子女的时光。所以,长子常会得到大量的注意和宠爱,并习惯于家里的中心地位。然而后来,第二个小孩出生了,长子不再是家里唯一的小孩了。现在,长子就要与另一个对手共同分享父母的关注了。
这种变化会对长子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我们听说过的许多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酗酒者、乖僻者,他们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他们是家中的老大,可是另一个孩子的到来,剥夺了自己原先备受关注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种感觉,以后的孩子也会有,但不会有长子感受得这么强烈。因为后来出生的孩子,都曾与别的孩子合作过,未曾独享过关怀与照顾。而对老大来说,则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长子确实由于这样而受到了忽视,那么我们确实不应该责怪他们,因为这从孩子的世界出发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促进长子的健康发展,父母起到重要的作用。假如父母仍然让长子相信,父母还爱他,并让他知道,他的地位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让长子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弟弟妹妹的到来,教会长子如何看小宝宝,那么长子的这种危险期就会过去。不幸的是,通常情况下,很多父母没有为长子做好这些功课。
于是,新生儿几乎一夜间就夺去了长子一贯的宠爱。这时,长子就希望重新把妈妈拉回身边,并为此想出很多办法。有时,孩子们在争夺妈妈方面更明显,比如说,我们看到两个孩子在拉扯妈妈,每个人都希望独自占有她。
在这里面,由于老大年长些,身体一般更加强壮,所以,老大在争抢中,可能会更倾向于武力。同时,为了再度让妈妈关心自己,长子常会竭力让母亲担忧,并反抗母亲的命令,于是,母亲被长子的淘气弄得麻烦不堪,不得不抽出一些精力和时间来照看长子。
虽然这样,长子还是会受到母亲的批评与责备。于是,长子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受母亲“疼爱”了。本来,长子的一切捣乱都是为了争取母爱而战,结果,自己为之奋战的母爱还是失去了。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并赋予自己一个潜意识:“如果我越挣扎,境况就会越坏。”
其实,对于母亲来说,长子的反抗,母亲不应该予以回击。否则的话,长子的脾气会变得更加暴躁,而且难以控制,也会越来越不听话。与此同时,在长子背离母亲时,父亲则为儿子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来受到注意。于是,长子对父亲的兴趣日渐浓厚,并竭力希望获得父亲的关注和感情。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长子通常会更喜欢父亲。只要小孩开始喜欢父亲,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个孩子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孩子在刚开始时受母亲的关爱,如今,孩子认为自己失去了母亲的爱;为了表示对母亲的“谴责”,长子义无反顾地投入父亲的怀抱。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喜欢爱父亲,我们便可以断定,这个孩子在发展中已经受过了一次挫折,并认为自己受到了母亲的拒绝。对这一点,这个孩子或许一生都难以忘怀,他的生活方式也会建立在这种被拒感中。基于这种被母亲的“拒绝”,在孩子的成长中,第一次由衷地生出一种反抗精神。比如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母亲不能陪自己玩耍,便淘气,让母亲不省心等。
一个人形成的这种反抗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贯穿终生。通常来说,一旦一个孩子学会了反抗,他就会把这种反抗精神逐渐运用于所有环境,也可能会因此而对任何人不感兴趣。在反抗过后,他又会生出些失望,比如,认为别人不能给予真情。于是,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性格偏于内向,而且不喜欢与人合作。我们有时会看见,一些孩子年纪很小,就仿佛与世隔绝,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基于此,我们会发现,家里的长子总喜欢以某种方式表现他们过去的兴趣,喜欢忆旧,对未来则充满悲观。而且,长子通常自尊心较强,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优越感丧失,就会非常焦虑。的确,当长子还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时,全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他在家里好比一个小国王;随着以后孩子的降临,他不再是家里唯一的焦点,但他更希望别人了解他曾经的优势。所以,长子长大后,通常会更加提倡法律和纪律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深入长子的内心世界,这种做法就不难理解,比如说,长子既然已经确立了一种优越地位,那么,自然会担心别人追赶上来,将自己的地位取而代之,所以,他们才会更加感到秩序和纪律的重要性。
其实,长子的处境还可能倾向于另一个良性发展。比如说,当次子出生时,长子便学会了与父母合作,共同照顾年幼的弟弟或妹妹,而且,长子由原先的唯一性过渡为一定意义上的小监护者,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包括可以帮助别人。于是,我们就会发现,长子会生出一种愿意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愿望,而且很小就学会了模仿父母的工作;他在与弟弟、妹妹相处时,也会常常担当类似于父母的角色,对自己的弟弟和妹妹予以帮助、教导,认为自己有义务对他们的利益负责。
所以我们发现,那些健康成长的长子通常有更好的组织能力,而且希望与别人接触,希望别人能够更长时间地依赖自己。尽管如此,根据我在欧美多年的心理诊疗经历,我发现绝大部分问题儿童常是老大,其次是老二。可见,家庭教育得当与否,会对长子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对家庭其他成员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促进一个家庭健康的发展,父母能否培养老大健康地成长,是很重要的。
2.第二个孩子。
与其他孩子相比,次子的处境明显不同。从出生那天开始,次子便与别的孩子分享父母的注意。所以,次子的合作性一般比长子强一些。此外,在整个童年期,次子有一点处境很重要,那就是,无论是年龄还是发展方面,在他的前面有一个带领人,所以,老二要想办法跟上。
因此,很多时候,老二还是比较容易辨认出来的。比如说,老二经常像是参加比赛,不管干什么,仿佛都要比别人快一两步,生怕自己赶不上。于是,老二在幼小的时候,就不断提醒自己全力以赴,赶上哥哥,超过哥哥。
对于这种情况,《圣经》里就有所描述。比如说,其中一个关于雅各的故事,就描述了次子的典型心理。在这个故事里,雅各想当第一,取代老大以扫的位置,所以,便不断攻击以扫,试图超越以扫。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老二在某些方面总有过人之处,而且老二总比老大更有才华,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实际上,老二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老二肯付出更多的努力。老二在长大后,即使离开了家庭这个圈子,也常会利用某一个带领人,然后努力超越这个带领人。所以,很多例子都一再显示出,一个人童年时接受的信息与刺激会对他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家中不同排序的孩子在做的梦里也常会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在梦里,老大常会梦见掉下来,他常会梦到自己站在高处,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保持这一个优势地位。与此相反的是,老二在梦里常会梦见自己赛跑,比如说跟着火车跑,或是骑自行车跟别人比赛。基于此,我们通过一个人做的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辨认出这个人是家里的老大还是老二。
另外,我还必须要说明的是,这种出生次序并非僵化不变的。实际上,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而非机械的出生顺序。事实上,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个大家庭里,有些较晚出生的小孩,他所处的环境却与老大相似,所以个性特点上也会偏向于老大的特点。还有些情况,比如说,有两个孩子出生时间比较靠近,第三个孩子较晚出生,再过较长时间后,又出生了两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老三甚至也会表现出老大的很多特征。
所以,“老二”应该并非特指出生次序上的老二,关键在于性格特征。有些家庭里,在四五个孩子后,还会出现一个“老二”。假如一个家里有两个孩子年龄相近,又在一起长大,同别的孩子在年龄上有较大悬差,那么,我们会在这两个孩子身上看到很多老大与老二共有的种种特征。
还有时候,老大通过自己的权威,得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压制住弟弟和妹妹,这时,老二就会有麻烦了,因为他将是老大予以优先考虑的打击对象。当老大是个男孩,老二是个女孩时,老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会更大些,因为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一个男孩若被一个女孩击败,将被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一个家庭里,比起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的竞争,一男一女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些。
在这种竞争里,女孩显然会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在16岁以前,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她都比男孩发育更快。很多情况下,哥哥都会放弃这场争斗,变得有些沮丧。同时,哥哥还会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撒谎、吹牛等,来博取更高的权威。在男孩走上各种歧途时,无疑,女孩一定会赢。
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要认识到,家庭是一个整体,所有家庭成员一律平等,重在互相合作,而非纯粹的竞争,更不应该让小孩觉得受到威胁,甚至需要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反抗。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可能走上健康的轨道。
3.最小的孩子。
在一个家庭里,除了最小的孩子,别的孩子后面都会有弟弟或妹妹,或两者兼而有之。所以,老幺的地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可取代。不仅如此,最小的孩子这一优势地位永远不可能被取消。老幺后面没有弟弟妹妹,前面却有很多带领人。所以,老幺总是家里被宠爱的孩子。所以,老幺面临任何受宠孩子的所有问题,因为他天生就面对前面太多的竞争者,所以老幺受的刺激也最大。虽然这样,老幺的发展却出奇的好,比如说,老幺在发展上更快,总会将其他的孩子甩在后面。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老幺的这种竞争优势始终令人瞩目。同时,我们在最古老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老幺是如何超越哥哥与姐姐的。
比如说,在《圣经》里,我们发现,最后获胜的总是最小的孩子。比如其中的一个故事里,约瑟夫是作为老幺被抚养大的,尽管班杰明在约瑟夫出生17年后才出生,却并未影响约瑟夫的老幺地位,因为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太大。约瑟夫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老幺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优越感,就是在梦里也时常如此。比如说,他常梦到有很多人对他点头哈腰,以及自己的光芒掩盖了几乎所有人。
约瑟夫的哥哥们对这些梦非常理解,因为他们常年与约瑟夫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在生活中,约瑟夫的哥哥们已经体会到了这种被掩盖的感觉。所以,哥哥们对此很忧虑,并打算除去约瑟夫。然而最后,约瑟夫还是变成了第一,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发现,老幺成为家里的支柱并非一种偶然。人们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还编了许多关于老幺的力量的故事。的确如此,处于老幺的位置,父母兄姊都有不同程度的义务来帮助他,还会有很多人刺激他的雄心壮志,因为老幺幼小,所以家里鲜有人来攻击他与分散他的注意力。
尽管这样,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儿童中,老幺的数量占据第二位,仅次于长子。对这种现象的有力解释,在于全家对他的宠爱方式。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很难独立起来,而且缺乏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虽然老幺常雄心勃勃,可大部分有雄心的孩子都很懒。实际上,懒是雄心与沮丧混合后的产物,这是因为,一个人的野心太大,以至于看不到希望。也有些最小的孩子否认自己有雄心,这是因为他们期望一切方面都优秀,并不受别人的限制,可却老是实现不了这一点。
所以,最小的孩子总有很深的自卑感。这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便可以看出来。比如说,周围的孩子都比他大,比他身体强壮,也比他更有经验。于是,最小的孩子要么超越自己,要么陷于自卑难以自拔。
4.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总会有特殊的问题。在这些孩子的家里,他总会面对一个对手,这个人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父亲。独生子女常受到母亲的宠爱,并担心失去母爱,希望自己长久地处于母爱的羽翼下。所以,独生子女易患有“母亲情结”。我们不难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看到一些孩子拉着母亲的围裙,试图把父亲推出家门。其实有的时候,若孩子对父亲产生了兴趣,也可能会依赖父亲而抵制母亲。
因此,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对他们都产生兴趣,从而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大部分的情况下,父亲与孩子的联系没有母亲多,因而孩子普遍与母亲的感情更近些。在这方面,长子与独生子女的情况比较相似,那就是渴望征服父亲,同比自己年长的人在一起,以获得一种关爱。
由于已经习惯于独享父母共同的关注,所以,独生子女很怕自己会有弟弟妹妹。假如有家里的朋友说:“你应当有个弟弟或者妹妹。”那么,这个孩子会对这个场景深恶痛绝。独生子女认为自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如果自己的这种地位受到挑战,就会忧心忡忡,甚至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地对待。
假如父母因为生理缘故,不能再生育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解决独生孩子的种种问题。此外,我们在一些本来有能力养育更多孩子,结果却只养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总会发现这些父母既胆小,又悲观。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经济上只能养活一个孩子,于是家里的气氛会充满焦虑,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很多不良影响。
在有些家庭里,如果小孩间的年龄相差较大,那么这两个孩子也会表现出一些独生子女的特征,这种状况通常不是很妙。实际上,总有人会问我:“你认为一个家庭的顺序要怎样安排最好?”“孩子们之间的年龄是相差小一点好,还是相差大一点好?”
以我的从医经验来看,两个孩子间最好相差3岁左右。这是因为,一个3岁的小孩,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后,是可以与父母一起合作的。因为他的这个年龄,已经可以使他知道,家里还会有更多小孩的加入。倘若长子太小,只有一岁或两岁,显然是无法与他讨论的。
对于在全是女孩的家里长大的独生子,日子也不会很好过。假如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他就会生活在一个女性环境里。他触目所及,只有母亲、姐妹,或者女佣。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自己与别人明显不同,将来长大后,也更可能选择与世隔绝。假如女性们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么这个人以后离群索居的想法几乎就要成为事实。因为有时候,女性们认为有必要联合起来对付他,或让他意识到这种毫无理由的骄傲自大是多么的无聊。
如果他排行在中间,那么这个独生子可能处于最糟的位置,因为这面临着腹背受敌。如果他是长子,便会被一个女孩紧咬不放,这个女孩是他很难对付的竞争者。如果他是最小的儿子,那么他很可能被宠坏。
可见,独生子在女孩中长大的情况不是很妙。但如果独生子处于一个积极的社会生活中,与别的孩子友好交往,那么独生子面临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否则的话,假如他生活在女性环境中,就会表现得像女孩一样;实际上,女性环境与男女混合的环境会有很大不同。
另外,一间房子不仅根据居住着的品位会有不同,而且可以反映出里面的性别构成。比如说,女性居住的房间定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颜色也经过精心挑选,每个细节都会备受注意。如果房间里还生活有男性,显然就不会如此整洁。因此,在女性中长大的独生子,常会有女性品位和女性的生活观。
当然,这并非绝对的。他也可能在这种女性环境中进行激烈反抗,并强调自己的男性特征。因此,这样的独生子会保持警惕,以免受女孩控制。他认为自己有必要维持个性的优越,却总有一些紧张感存在。为此,他可能会朝极端方向发展,要么把自己训练得特别强壮,要么特别虚弱。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男孩中长大的女孩,要么特别女性化,要么十分男子气。而且,她在一生中总会有种不安感和无助感。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会对此研究更多的例子。
实际上,我在研究成人的时候,总会发现早期记忆给人留下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几乎从未消失。所以,一个人自幼在家里的排行位置会给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另外,一个人在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无不是由于他过于强调竞争而缺乏合作引起的。
假如我们环顾一下生活的社会,就会发现,敌对的竞争关系是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在追求成为一个征服者,想要征服别人、超越别人。这些目标,实际上是早期记忆留下的结果,更是那些觉得自己不是家中平等成员或遭遇敌对竞争的结果。所以,只有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我们才真正有可能消除这些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