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浮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采玉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葛竹村,卒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享年58岁。她是一位命运乖蹇的传统女性,倘不是生活发生了那么多转折,她应该和许多平凡的女人一样,相夫教子,终此一生。然而,母凭子贵,蒋介石生身之母的身份将她推上了荣耀的神坛。
北宋年间形成的葛竹村,万不能预见此地于千载之后,将容纳王氏采玉。身为中正之母,王采玉也并非一世顺遂,坎坷的一生、波折的经历,宛若苦累青史。可是,就是这苦痛,凝聚了迸射的力量,积淀了爆发的红潮。生前,落得家徒四壁;身后,则丰衣足食,为人所仰慕,赞叹。
远望葛竹村,形如木椅,故有“金交椅”之称。又因对岸山峰状似笔架,而落得“仙笔乡”的雅号,山峰秀丽、村落有致,如此绕绿之村舍,仿似有“仙气”踏浪而来。215户的村子,600余人的普通人家,历史却能追溯到唐天佑年间(公元904-公元907年)那载于《葛竹王氏宗谱》上的王敬圮。他曾任明州刺史,后辞官归隐,于奉化连山乡万竹(今属奉化大堰镇)下榻,后被奉为葛竹始迁祖的王爽是其五世孙,若从今反观,遗迹却30代有余,颇有传承。
关于葛竹村缘何引得王爽定居于此,有这样一个传说:彼时,“箭竹”为葛竹村山上的多产之物,上等竹帽编制材料皆为箭竹。王爽常与同村人结伴来此采竹,而一行人从家中带着的午饭便悬至树枝之上。待到正午饭点,几人取下树上饭食,却发现依旧温热。王爽素来笃信风水,便觉此地绝非凡所,故而定居于此。
后有风水先生云:“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蒋介石家的祖宅恰正对“笔架山”,蒋介石本人亦是对风水颇为信奉,其曾于1930年翻修丰镐房祖居。且其听从风水先生之意,对房门大小高低一动未动,怕是破了风水,震了“龙脉”。此地,也就是中正之母王采玉的出生地。
村南,是当时王采玉家的座落之地,称作“上三房”,是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幼年的蒋介石,便常随母亲居于此地。今天的王家祖宅,早已残败不堪,可屋子的轮廓尚清晰,门额上那于民国时代编就的门牌——“奉化县第三区仙笔乡葛竹第2号”,仍醒目异常。
从《王氏宗谱》上看,清朝年间,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曾任迪功郎一职,其育有三子二女,王有则系长子,是王采玉的父亲。作为清季的国学生的王有则,终身科考都未获功名。原配发妻姚氏过世后,又娶一姚姓填房。这位续弦妻子所生的女儿就是王采玉,她还有两名胞弟,名为贤钜和贤裕。
若从家谱上推算,王采玉当是葛竹王家第24代子女。她的一生,经历颇为坎坷。
幼年的王采玉,因了家境颇为殷实,也学得几年诗书,文墨有触。心灵手巧的她,做得一手漂亮的活计。可这兴旺之家仿若《红楼梦》中那“黄粱一梦”的贾家,初时莺歌燕舞,终了却鸡犬不宁。王父王有则,理事不通,致使家道中落,贫苦缠身。而采玉的两个胞弟,贤矩自甘堕落,嗜赌成性;贤裕患有先天性精神病,尚在读书,因此,一家人陷入悲苦境地,异常拮据。因精通女红,王采玉与母亲做起了针线活,帮衬家里,朝起暮眠。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几多光阴更迭,几度夕阳西下。十七载眨眼已过,采玉亦出落得一如娉婷。如花之年,却不得倾心于梦中翩翩,只因了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采玉也唯有被动接受。那个时代,多少伊人深蹙娥眉,也只能哀怨长叹,在唏嘘中度日。十七岁的王采玉也无法逃脱这命运之手,她在这一年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婚姻,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的竺某,涂抹她生命中第一抹釉彩。
竺某,系王有则本家的一个长工。他生性淳朴、厚道,勤劳肯干,深得东家喜爱。其父母虽早逝,可在东家,却犹如再遇亲人。当时,竺某托了东家做媒,王有则夫妇的身影便萦绕于东家脑中,东家遂极力撮合。若言早年,王有则自是不愿女儿下嫁长工的,只是眼下家境残败,似乎已无挑选余地。而采玉呢?心中虽有抵触之意,也碍于父母之命难以拂逆,只得点头答应。如此,东家与王家敲定此事。定亲次年,王采玉过门,成了竺家媳妇。
婚后,夫妻俩生活尚且美满。竺某勤奋,租田耕种,采玉则担起家务,日夜操持。日子清贫是真,倒也不生旁枝。只是,那竺某秉性耿直,脾气不好,而二八年华的采玉也未褪去生来的小姐脾气,吵架拌嘴一时成了家常便饭。每每至此,吵架之后的采玉便回了娘家哭诉,竺某倒是心地淳厚,紧随着采玉到岳家认错。
夫妻俩的生活,自次年春天起,平淡中便泛起涟漪,因他们的儿子出世了。新生命的降临,让夫妻俩兴奋不已。若言此生就此下去,王采玉平凡的生命中即便没有斑斓,似乎并无陡峭的坎坷。锦衣玉食、珍馐美味,可能永不于她,可淡泊宁静、尽享超然却应了她的心念。只叹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王采玉生地不凡,命理也自是不俗,落得凡庸之地,可能为的即是沉淀超脱的因子。
爱子诞生几个月后,因患了急症未能及时救治而夭折,丧子之痛搅得夫妻俩彻夜难眠,心如刀割。祸不单行,是年秋,在曹家田一带瘟疫横行,许多人的生命就此走到终点。采玉之夫竺某亦未能逃过,于这年丧命。丧子之痛、丧夫之悲,同落年纪轻轻的采玉身上。似乎,这是上天的责罚,又仿若上天的“恩赐”。责罚,大抵是因了前世的债;“恩赐”,可说是今生的“情”。无需争论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落在王采玉的头上,对彼时的她而言,悲痛是唯一的心境。
家庭的变故,已让王采玉悲痛欲绝,而邻人那所谓的“面相生得不好,既克夫又克子”的流言,则时刻吞噬着她仅有的生命气息。生存,竟如此艰难?王采玉自认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尚未沾染任何伤天害理之事,却缘何会有一等的报复落在自己头上?红尘依旧,岁月无情。年纪尚轻的王采玉脑中闪过一个念头:遁入空门。或许,她未真的看破俗世,未真的想了却凡尘,只是,那清净之地,可慰藉受伤的灵魂罢了。
子夭夫亡的悲痛还未退去,父亲王有则病逝的消息传来。王采玉当即回家奔丧,眼见惨淡的家境,她的心痛得更剧烈。已到中年的母亲突然成了遗孀,而两个胞弟又年纪幼小,尚不能担起家务,已成寡妇的王采玉,只能硬着头皮身肩重担,在岁月的洗礼和苦痛的打磨下咬紧牙关。
落魄的家境,毫无家私的竺家,这一切在王采玉看来,形同枯槁一般。她想着离去,想着与母亲、胞弟为伴,想着用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竺某在世时,因手中资本有限,所租种的田地不多,只能勉强糊口。此时,王采玉要照料母亲、胞弟,自然需更多的收入才行。母亲见不得女儿自己受累,便与其一同纺纱织布,绣花缝衣。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窘境,王采玉还曾到奉化江口周村的富家做佣人。“只是愿多出苦力增家用,却不知寡妇门前是非多”,辛劳的王采玉,质朴的王采玉,一心为家的王采玉,纵使心中纯然,也抵不过“三人成虎”,毁谤之声不绝于耳,这让采玉心中委屈。无奈之下,她只能回返家中,与母亲相依偎。
浮萍般的王采玉,生来便无富贵之身,若言她清贫,清贫的也只是生活。她的生命中、灵魂里,驻足着激烈的渴望。那渴望,燃烧着无穷的憧憬、无尽的遐想。而那遐想,不是脑海中一现的昙花,而是真实的存在。
木鱼青灯,带着宁静和安详慢慢靠近着王采玉,只是她尚不知晓,没有丝毫察觉之意。她只是要摆脱迷惑,抽离三途,跳升于凡尘之上。而就在这一刻,她的生命有了新的色调。
王采玉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葛竹村,卒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享年58岁。她是一位命运乖蹇的传统女性,倘不是生活发生了那么多转折,她应该和许多平凡的女人一样,相夫教子,终此一生。然而,母凭子贵,蒋介石生身之母的身份将她推上了荣耀的神坛。
北宋年间形成的葛竹村,万不能预见此地于千载之后,将容纳王氏采玉。身为中正之母,王采玉也并非一世顺遂,坎坷的一生、波折的经历,宛若苦累青史。可是,就是这苦痛,凝聚了迸射的力量,积淀了爆发的红潮。生前,落得家徒四壁;身后,则丰衣足食,为人所仰慕,赞叹。
远望葛竹村,形如木椅,故有“金交椅”之称。又因对岸山峰状似笔架,而落得“仙笔乡”的雅号,山峰秀丽、村落有致,如此绕绿之村舍,仿似有“仙气”踏浪而来。215户的村子,600余人的普通人家,历史却能追溯到唐天佑年间(公元904-公元907年)那载于《葛竹王氏宗谱》上的王敬圮。他曾任明州刺史,后辞官归隐,于奉化连山乡万竹(今属奉化大堰镇)下榻,后被奉为葛竹始迁祖的王爽是其五世孙,若从今反观,遗迹却30代有余,颇有传承。
关于葛竹村缘何引得王爽定居于此,有这样一个传说:彼时,“箭竹”为葛竹村山上的多产之物,上等竹帽编制材料皆为箭竹。王爽常与同村人结伴来此采竹,而一行人从家中带着的午饭便悬至树枝之上。待到正午饭点,几人取下树上饭食,却发现依旧温热。王爽素来笃信风水,便觉此地绝非凡所,故而定居于此。
后有风水先生云:“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蒋介石家的祖宅恰正对“笔架山”,蒋介石本人亦是对风水颇为信奉,其曾于1930年翻修丰镐房祖居。且其听从风水先生之意,对房门大小高低一动未动,怕是破了风水,震了“龙脉”。此地,也就是中正之母王采玉的出生地。
村南,是当时王采玉家的座落之地,称作“上三房”,是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幼年的蒋介石,便常随母亲居于此地。今天的王家祖宅,早已残败不堪,可屋子的轮廓尚清晰,门额上那于民国时代编就的门牌——“奉化县第三区仙笔乡葛竹第2号”,仍醒目异常。
从《王氏宗谱》上看,清朝年间,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曾任迪功郎一职,其育有三子二女,王有则系长子,是王采玉的父亲。作为清季的国学生的王有则,终身科考都未获功名。原配发妻姚氏过世后,又娶一姚姓填房。这位续弦妻子所生的女儿就是王采玉,她还有两名胞弟,名为贤钜和贤裕。
若从家谱上推算,王采玉当是葛竹王家第24代子女。她的一生,经历颇为坎坷。
幼年的王采玉,因了家境颇为殷实,也学得几年诗书,文墨有触。心灵手巧的她,做得一手漂亮的活计。可这兴旺之家仿若《红楼梦》中那“黄粱一梦”的贾家,初时莺歌燕舞,终了却鸡犬不宁。王父王有则,理事不通,致使家道中落,贫苦缠身。而采玉的两个胞弟,贤矩自甘堕落,嗜赌成性;贤裕患有先天性精神病,尚在读书,因此,一家人陷入悲苦境地,异常拮据。因精通女红,王采玉与母亲做起了针线活,帮衬家里,朝起暮眠。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几多光阴更迭,几度夕阳西下。十七载眨眼已过,采玉亦出落得一如娉婷。如花之年,却不得倾心于梦中翩翩,只因了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采玉也唯有被动接受。那个时代,多少伊人深蹙娥眉,也只能哀怨长叹,在唏嘘中度日。十七岁的王采玉也无法逃脱这命运之手,她在这一年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婚姻,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的竺某,涂抹她生命中第一抹釉彩。
竺某,系王有则本家的一个长工。他生性淳朴、厚道,勤劳肯干,深得东家喜爱。其父母虽早逝,可在东家,却犹如再遇亲人。当时,竺某托了东家做媒,王有则夫妇的身影便萦绕于东家脑中,东家遂极力撮合。若言早年,王有则自是不愿女儿下嫁长工的,只是眼下家境残败,似乎已无挑选余地。而采玉呢?心中虽有抵触之意,也碍于父母之命难以拂逆,只得点头答应。如此,东家与王家敲定此事。定亲次年,王采玉过门,成了竺家媳妇。
婚后,夫妻俩生活尚且美满。竺某勤奋,租田耕种,采玉则担起家务,日夜操持。日子清贫是真,倒也不生旁枝。只是,那竺某秉性耿直,脾气不好,而二八年华的采玉也未褪去生来的小姐脾气,吵架拌嘴一时成了家常便饭。每每至此,吵架之后的采玉便回了娘家哭诉,竺某倒是心地淳厚,紧随着采玉到岳家认错。
夫妻俩的生活,自次年春天起,平淡中便泛起涟漪,因他们的儿子出世了。新生命的降临,让夫妻俩兴奋不已。若言此生就此下去,王采玉平凡的生命中即便没有斑斓,似乎并无陡峭的坎坷。锦衣玉食、珍馐美味,可能永不于她,可淡泊宁静、尽享超然却应了她的心念。只叹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王采玉生地不凡,命理也自是不俗,落得凡庸之地,可能为的即是沉淀超脱的因子。
爱子诞生几个月后,因患了急症未能及时救治而夭折,丧子之痛搅得夫妻俩彻夜难眠,心如刀割。祸不单行,是年秋,在曹家田一带瘟疫横行,许多人的生命就此走到终点。采玉之夫竺某亦未能逃过,于这年丧命。丧子之痛、丧夫之悲,同落年纪轻轻的采玉身上。似乎,这是上天的责罚,又仿若上天的“恩赐”。责罚,大抵是因了前世的债;“恩赐”,可说是今生的“情”。无需争论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落在王采玉的头上,对彼时的她而言,悲痛是唯一的心境。
家庭的变故,已让王采玉悲痛欲绝,而邻人那所谓的“面相生得不好,既克夫又克子”的流言,则时刻吞噬着她仅有的生命气息。生存,竟如此艰难?王采玉自认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尚未沾染任何伤天害理之事,却缘何会有一等的报复落在自己头上?红尘依旧,岁月无情。年纪尚轻的王采玉脑中闪过一个念头:遁入空门。或许,她未真的看破俗世,未真的想了却凡尘,只是,那清净之地,可慰藉受伤的灵魂罢了。
子夭夫亡的悲痛还未退去,父亲王有则病逝的消息传来。王采玉当即回家奔丧,眼见惨淡的家境,她的心痛得更剧烈。已到中年的母亲突然成了遗孀,而两个胞弟又年纪幼小,尚不能担起家务,已成寡妇的王采玉,只能硬着头皮身肩重担,在岁月的洗礼和苦痛的打磨下咬紧牙关。
落魄的家境,毫无家私的竺家,这一切在王采玉看来,形同枯槁一般。她想着离去,想着与母亲、胞弟为伴,想着用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竺某在世时,因手中资本有限,所租种的田地不多,只能勉强糊口。此时,王采玉要照料母亲、胞弟,自然需更多的收入才行。母亲见不得女儿自己受累,便与其一同纺纱织布,绣花缝衣。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窘境,王采玉还曾到奉化江口周村的富家做佣人。“只是愿多出苦力增家用,却不知寡妇门前是非多”,辛劳的王采玉,质朴的王采玉,一心为家的王采玉,纵使心中纯然,也抵不过“三人成虎”,毁谤之声不绝于耳,这让采玉心中委屈。无奈之下,她只能回返家中,与母亲相依偎。
浮萍般的王采玉,生来便无富贵之身,若言她清贫,清贫的也只是生活。她的生命中、灵魂里,驻足着激烈的渴望。那渴望,燃烧着无穷的憧憬、无尽的遐想。而那遐想,不是脑海中一现的昙花,而是真实的存在。
木鱼青灯,带着宁静和安详慢慢靠近着王采玉,只是她尚不知晓,没有丝毫察觉之意。她只是要摆脱迷惑,抽离三途,跳升于凡尘之上。而就在这一刻,她的生命有了新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