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问句,占据主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检查我们说过的话,大部分都是陈述句。如果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注意适当地放进疑问句,效果会更好。
现在我给大家设计这样的一个场景:一家名牌女装店,走进来一位男士。
店员:"欢迎光临。"
顾客:"这套女装多少钱?"
店员:"600元。"
顾客:"哦。"
店员:"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女装。" 顾客:"价格还能变动吗?"
店员:"本店衣物一律不打折。"顾客:"好的,我再去别的地方看看。"我们会发现店员使用的所有句型都是陈述句,没有了解客户的需求。整个过程销售员都处在被动的位置。顾客提一个问题,她回答一个问题,非常机械。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问号的重要性。
当你屡屡被对方提问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被动的位置,你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怎样改变呢?建议使用反问。
比如,上面这个案例这样演绎: 店员:"欢迎光临。"
顾客:"这套女装多少钱?"
店员:"您买衣服是送人的吗?" 顾客:"是。"
店员:"哦,这件不错,很适合送人,价位偏高。" 顾客:"多少钱呢?"
店员:"600元一套。对送人来说,价格很适中。" 顾客:"能打折吗?"
店员:"对不起先生,因为本店女装都是高品质的女装,所以价格上不能优惠,大家一看这个牌子就知道这是一款不打折、有品质的女装。"
职场更是如此,当我们执行一项工作的时候,要多打几个问号,然后逐一破解再展开行动,就不会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障碍了。
领导最怕的员工是那类机械做事情的人,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平时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他们对工作本身的意义并不了解,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思考,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还能振振有词地说:"这都是你让我做的呀?"其实,领导的指令可能只是方向性的,具体怎么操作,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你自己去动脑筋思考。知其然,你还得知其所以然,否则,你看似按照命令行事,得到的结果却可能是南辕北辙。
有一次,我的助理要去一个机构办事情,我请他顺便帮我去取一份资料。回来的时候,助理把资料拿回来了,他又告诉我,审核资料的老师还没看完,我一听当然不满意,问他:"老师说了没看完,你何必拿回来呢?"他说:"你不是让我把上次的稿子取回来吗,那我当然听你的话就取回来了。"我只有笑笑不说话,其实,对工作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我没有再追究,是因为我懂得不能为了虫子,放弃了桃子。
除了疑问句,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巧妙地使用反问句。
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常常百折不挠地做一些表面上和社会生活并不相关的科学实验。当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时候,有人冷嘲热讽地问他:"这个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呢?"法拉第马上反问对方:"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一个反问可能就会使挑衅的人知难而退。
日常生活中说话也需要逻辑,加一个问号,会为生活增添些许有趣的故事。
一场电影,其中有一个喝茅台酒的片段。茅台酒的价格还是很昂贵的,演员不高兴,就找导演理论,于是发生如下的精彩对话:演员:"导演,既然是喝酒,能不能用真的茅台酒代替呀?"导演:"茅台太贵,买不起。"演员:"您老说演戏要逼真,不喝真茅台怎么能逼真呢?"导演:"是呀,是要逼真。可是戏中还有一个喝了三碗水的场景,你是不是真的要喝上三大碗水呢?"演员自然是哑口无言。在这段对话中,一个反问就解决了争议。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甲向乙方提问:"听说你昨天在公司打私人电话被老板逮了个正着,你现在感觉如何?"乙此时即使一口否认曾有"被发现"的事发生,却不知不觉地陷在"自己是否在公司打私人电话"的场景中与甲讨论问题,十分被动。
反问就是可以通过反向改变此种被动的有效手段。譬如,乙可以回答:"你没搞错吧?我听说是你被发现了。"这个案例中的逻辑放到生活中有很多。例如,某个记者采访一位名人,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名人不论怎么回答,第二天,记者都可以在报纸上发表这样的一篇文章:《××炮轰当下青年人太浮躁》。
正确的回答是,名人说:"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是你个人的看法,不是我的看法,我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记者便无文章可做。话题的引入对随后的话语结构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你迷信对方的前提条件,无论如何你都走不出这个怪圈,所以要多注意话题本身是否具有陷阱。
检查我们说过的话,大部分都是陈述句。如果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注意适当地放进疑问句,效果会更好。
现在我给大家设计这样的一个场景:一家名牌女装店,走进来一位男士。
店员:"欢迎光临。"
顾客:"这套女装多少钱?"
店员:"600元。"
顾客:"哦。"
店员:"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女装。" 顾客:"价格还能变动吗?"
店员:"本店衣物一律不打折。"顾客:"好的,我再去别的地方看看。"我们会发现店员使用的所有句型都是陈述句,没有了解客户的需求。整个过程销售员都处在被动的位置。顾客提一个问题,她回答一个问题,非常机械。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问号的重要性。
当你屡屡被对方提问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被动的位置,你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怎样改变呢?建议使用反问。
比如,上面这个案例这样演绎: 店员:"欢迎光临。"
顾客:"这套女装多少钱?"
店员:"您买衣服是送人的吗?" 顾客:"是。"
店员:"哦,这件不错,很适合送人,价位偏高。" 顾客:"多少钱呢?"
店员:"600元一套。对送人来说,价格很适中。" 顾客:"能打折吗?"
店员:"对不起先生,因为本店女装都是高品质的女装,所以价格上不能优惠,大家一看这个牌子就知道这是一款不打折、有品质的女装。"
职场更是如此,当我们执行一项工作的时候,要多打几个问号,然后逐一破解再展开行动,就不会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障碍了。
领导最怕的员工是那类机械做事情的人,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平时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他们对工作本身的意义并不了解,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思考,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还能振振有词地说:"这都是你让我做的呀?"其实,领导的指令可能只是方向性的,具体怎么操作,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你自己去动脑筋思考。知其然,你还得知其所以然,否则,你看似按照命令行事,得到的结果却可能是南辕北辙。
有一次,我的助理要去一个机构办事情,我请他顺便帮我去取一份资料。回来的时候,助理把资料拿回来了,他又告诉我,审核资料的老师还没看完,我一听当然不满意,问他:"老师说了没看完,你何必拿回来呢?"他说:"你不是让我把上次的稿子取回来吗,那我当然听你的话就取回来了。"我只有笑笑不说话,其实,对工作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我没有再追究,是因为我懂得不能为了虫子,放弃了桃子。
除了疑问句,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巧妙地使用反问句。
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常常百折不挠地做一些表面上和社会生活并不相关的科学实验。当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时候,有人冷嘲热讽地问他:"这个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呢?"法拉第马上反问对方:"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一个反问可能就会使挑衅的人知难而退。
日常生活中说话也需要逻辑,加一个问号,会为生活增添些许有趣的故事。
一场电影,其中有一个喝茅台酒的片段。茅台酒的价格还是很昂贵的,演员不高兴,就找导演理论,于是发生如下的精彩对话:演员:"导演,既然是喝酒,能不能用真的茅台酒代替呀?"导演:"茅台太贵,买不起。"演员:"您老说演戏要逼真,不喝真茅台怎么能逼真呢?"导演:"是呀,是要逼真。可是戏中还有一个喝了三碗水的场景,你是不是真的要喝上三大碗水呢?"演员自然是哑口无言。在这段对话中,一个反问就解决了争议。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甲向乙方提问:"听说你昨天在公司打私人电话被老板逮了个正着,你现在感觉如何?"乙此时即使一口否认曾有"被发现"的事发生,却不知不觉地陷在"自己是否在公司打私人电话"的场景中与甲讨论问题,十分被动。
反问就是可以通过反向改变此种被动的有效手段。譬如,乙可以回答:"你没搞错吧?我听说是你被发现了。"这个案例中的逻辑放到生活中有很多。例如,某个记者采访一位名人,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名人不论怎么回答,第二天,记者都可以在报纸上发表这样的一篇文章:《××炮轰当下青年人太浮躁》。
正确的回答是,名人说:"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是你个人的看法,不是我的看法,我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记者便无文章可做。话题的引入对随后的话语结构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你迷信对方的前提条件,无论如何你都走不出这个怪圈,所以要多注意话题本身是否具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