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前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们也帮帮法国佬吧。”罗伯·希尔顿对泰德·萧建议。当时,他们刚刚展开最终长达十七个小时的任务,划着小船把海滩部队接驳到玛洛外海的船舰上。泰德·萧欣然同意。之后,他们再也不必费神区分眼前的大兵究竟是法军还是英军,反正两国是同一边的,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
然而对高层而言,道理并非那么简单。撤退一开始时,海军总部理所当然地假设英国部队搭英国船,法国部队搭法国船。其他事情向来是如此办理的。两国盟军各自撤退到海岸,各自镇守自己的周边防线区域。英国就是本着同样的精神自行决定撤军,然后才通知雷诺总理。至于法军是否如法炮制,就由法国自己决定了。
而法国当时甚至没有动过撤军念头。五月十九日,也就是魏刚上任那天,达朗上将告诉最高统帅部,这样的行动最终只会以“灾难”收场。达朗主张据守滩头阵地,持续威胁德军侧翼。奥方上校就是抱持这样的念头开始征调几百艘法国渔船,目的是为滩头阵地提供补给,不是进行撤离。在敦刻尔克,阿布里亚尔上将的想法也如出一辙。
五月二十七日,当奥方、勒克莱尔将军和欧登达尔将军到多佛城堡会见拉姆齐时,法国终于面对了现实。这三人是来讨论敦刻尔克补给事宜的,到头来却发现英国已开始撤军。法军如今得迎头赶上了。奥方的渔船可供使用,但是远远不够。没有几艘法国战舰可供调派。基于与英国皇家海军的约定,它们大都驻扎在地中海地区。
法国军官与拉姆齐将军匆匆敲定协议,第五项条文言明:“所有海上撤离工具皆由多佛与敦刻尔克共享。”这句话无疑十分含糊,但是对法国而言,它似乎保证法军至少得以使用英国的部分船只。
他们很快得知所谓“共享”的意义。当比利时在五月二十八日投降,法国驻利奥波德国王的使节团团长尚蓬将军(Champon)设法回到拉帕讷,另外有大约一百到一百五十名使节团幕僚随行。这是一群精英分子,盟军区域指挥官乔治将军下令他们“即刻撤离”。尚蓬要求戈特勋爵在英国船只上腾出空间。
戈特立刻发电报给陆军总部,要求跟英国驻法国最高统帅部的联络官斯韦恩准将(Swayne)确认命令。“斯韦恩应该指出,”戈特好心地补充说道,“每多一个法国人登船,就意味着牺牲掉一个英国人。”至于这个论点为什么能说服法军总部,戈特并未说明。不过他倒是提出一项最后建议:“何不派一艘法国驱逐舰,用自己的船?”
隔天二十九日周三,尚蓬和他的参谋依旧滞留拉帕讷。乔治将军再次催促戈特行动,斯韦恩准将随后也打了一通电话给戈特的参谋长波纳尔将军追踪后续情况。波纳尔表示已经下令载运尚蓬和“他的几名军官”,然后尖锐地质问使节团是否具有最高优先权,“因此要挤掉同等数量的英国士兵?”
不,斯韦恩回答,他很确定乔治将军不是这个意思。将军只想确保尚蓬的使节团跟英军享有同等权利。
问题继续拖着。又过了三十六个小时,尚蓬才终于在五月三十日的晚上八点离开。
如果替一百位精英腾空间都这么困难,那么对此刻拥入周边防线的成千上万名法国大兵而言,前景恐怕不怎么乐观。法国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从南边拥入、严重受创的第六十师从东边而来、第六十八师撤出格拉沃利讷后由西边过来,他们全都同时汇集到海滩。他们可有得等了:五月二十九日总共有四万七千人撤离,其中只有六百五十五个法国人。
丘吉尔懂得算数,也深谙个中的政治影响。他在二十九日发函给艾登、迪尔和伊斯梅等将军:
应该尽可能让法军参与敦刻尔克撤退行动,此事至关紧要。他们无法全然依赖自己的船运资源。必须立即做好安排,以免引发——或尽可能减少——法国埋怨。
与此同时,乔治将军再度向戈特勋爵求助。这一次,他的讯息不仅关乎尚蓬使节团,还包括如今齐聚海滩的全体部队。乔治请唯唯诺诺的斯韦恩准将打电话转达他的意思,呼吁英军和法军应“相互合作与协助”,共同执行撤退行动。
“我很乐意合作,”戈特拍电报给伦敦的迪尔将军,“但是‘协助’这两个字意味着资源全靠我们这边。我强烈要求法国共同分摊资源,提供他们的海军设备。”
当然,这段话完全忽略了法国舰队目前在地中海区域驻防,因此极度缺乏“海军设备”的事实。戈特指出他已经撤离了“一小批法军”,并且再次提醒伦敦:“每多一个法国人登船,就意味着牺牲掉一个英国人。”他接到的命令是以英国远征军的安全为优先。有鉴于此,他问道,政府对法国人又抱持怎样的政策?
迪尔将军苦苦思索几个钟头,最后终于发电报回复戈特,蹩脚地表示英国远征军的安全仍然是第一优先,但他应该设法撤离“一定比例”的法国部队。当晚在伦敦,丘吉尔一直放心不下。尽管他已下达命令,但是几乎看不到法军共同撤离的证据。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他发出另一通电报,这回是给雷诺、魏刚和乔治:
我们希望法军最大限度参与撤离,并已指示海军总部随时协助法国海军陆战队行动。我们不知道最后会有多少人被迫投降,但是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共同承担损失,而且最重要的,必不可因难免的困惑与压力而心生怨怼。
这时,横越海峡在外海指挥调度的韦克沃克将军,对海军总部的政策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出发之前,第一海务大臣庞德上将向他简单说明任务。庞德告诉他,他们觉得法军没有尽自己的本分,“假如英军已做好登船准备”,他必须“拒绝让法国人上船”。
隔天五月三十日早晨,丘吉尔召集三位军务大臣和各参谋长到海军总部作战室开会,刚从拉帕讷回来的波纳尔将军是会中的重要来宾。首相再次强调撤离更多法军的重要性。波纳尔开口为目前的数字辩护,重申大家熟悉的老调:只要法国不提供自己的船只,“每多一个法国人上船,就意味着牺牲掉一个英国人”。波纳尔觉得自己迫使丘吉尔正视一个“难以面对的真相”,但是这个论点首相已经听了两天了,如果他面露不悦,更可能是因为恼怒。当天,戈特陆续接到更多通电话。下午四点二十分,迪尔将军确认戈特的首要考虑是英国远征军的安全,但是他也必须尽全力撤离“相当比例”的法国部队。晚上八点十分,陆军总部再度
通知斯韦恩准将,法军将获得“最大程度”的撤离。
然后拉姆齐将军呈报了当天的撤离数字:英军四万五千两百零七人,法军八千六百一十六人。
很显然,所有人都可以对“一定比例”、“最大程度”和“相当比例”等词汇做出自己的诠释——几千名部队,或者甚至只有一名士兵。如果确实要让法国人分享英国船只,指令必须更加精确。当丘吉尔终于正视问题,时间已接近五月三十日午夜了。
“从现在起,英军与法军的撤离人数必须接近一致。 ”迪尔将军致电戈特转达首相的新命令时,特意加重语气。唯恐双方有任何误解,迪尔在电话中重述三次这项指令。后来丘吉尔亲自接过电话,强调此举攸关两国联盟的整体未来。
他说的没错。巴黎近日流言满天飞,主要是斥责英国人溜之大吉,留下法国人独尝恶果。丘吉尔于隔天五月三十一日早晨飞到巴黎参加盟军最高军事会议,希望借此机会澄清误会。迪尔将军和几名高级副官随行,他派驻雷诺身边的私人代表史毕耶兹少将(Sir Edward Spears)前来接机。这些日子以来,史毕耶兹首当其冲,成为法国人发泄的主要对象。
下午两点,英法两国领袖在圣多米尼克街的战争部大楼会面。贝当元帅首次参加会议。他身穿便服,是个老派又悲观的人物。魏刚将军则穿了一双超大马靴,史毕耶兹觉得他就像那只穿长靴的猫(Puss in Boots)。法国人坐在呢布大桌的一边,英国人坐另一边。透过敞开的大窗往外看,花园沐浴在阳光底下。又是一个灿烂的春日——今年特别多这样的日子——天气似乎在嘲笑这群试图阻挡灾难的凝重政治家与将军。
丘吉尔首先以轻松的语调开场,表示撤退行动已达到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成果。截至当天中午,已有十六万五千名士兵撤离。
“但是其中有多少法军呢?”魏刚尖锐地质问。首相暂时闪躲问题:“我们是难兄难弟,拿彼此的共同灾难互相指责,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是问题是躲不掉的。短暂讨论挪威战役之后,议题又重回敦刻尔克。答案揭晓,在十六万五千名撤离士兵当中,只有一万五千个法国人。丘吉尔尽全力解释这个尴尬的差距:许多英军属于后方部队,原本就驻扎在敦刻尔克附近,而法军的撤退距离较长。如果只计算作战部队,双方的撤离人数没那么悬殊。
魏刚打断他的话。不论基于什么理由,严酷的事实依旧存在:二十二万英国部队已撤离了十五万人,而在二十万名法国部队当中,只有一万五千人得救。他无法拿这样的数据面对乡亲父老,必须想办法撤离更多法军。
丘吉尔表示赞同,并且说明了最新的“相等人数”命令。他同时强调,英军目前仍留在敦刻尔克的三个师会跟法军并肩作战,直到撤离结束。
于是达朗开始草拟电文描述会中决议,预备发给坐镇三十二号棱堡的阿布里亚尔上将。文中提到当周边防线关闭,英军会首先登船。
丘吉尔拍案而起。“不!”他大喊着,“共享——手挽手,肩并肩!”他的破烂法语是出了名的,不过这一回不可能被误解,他以夸张的手势,活灵活现地做出手挽手离开的动作。
这还没完。他激动得失去自制,接着宣布剩余的英军将组成后卫部队。“法军目前撤出的人数那么少”,他声明,“我不能让法军进一步牺牲”。
这已远远超过单纯携手合作,史毕耶兹将军觉得情况有点过火了。几番讨论后,电文最后只表示英军将组成后卫部队,“直到撑不下去为止”。文中也授命阿布里亚尔负责整体指挥。
幸好戈特勋爵没听说首相的失控,仅是“相等人数”政策就已经很难下咽了。起码不必溯及既往,伦敦同意这条规则只适用于从今以后。尽管如此,代价恐怕仍然相当惨重。陆军总部指示他多坚持一会儿,以便帮助最大数量的法军撤离。但是要坚持多久呢?这个早上(五月三十一日),种种迹象显示德军将大举进攻菲尔讷。如果他为了拯救更多法军而支撑太久,很可能折损一整个卫兵旅。
当冷静而能干的第一师师长亚历山大将军上午八点半造访总司令部时,戈特还在思索这个问题。戈特闷闷不乐地指示他缩减兵力,因为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弟兄最后得陪着法军一起投降。至少,陆军总部的命令似乎是这个意思。
上午九点,艾登打电话过来阐述命令,他的说法想必让戈特如释重负。艾登向利斯准将说明:
昨晚发出命令,要求坚守下去以协助最大数量的盟军撤离。这项命令必须这样解释:(戈特)应该撑到手上兵力坚持不下去为止。然而,他不能试图撑过那个时间点而危害剩余部队的安全。
换句话说,为了撤离相等数量的法军而坚持下去是可取的——前提是不危害自身安全。
上午十点,戈特开开心心开车南下敦刻尔克会见阿布里亚尔上将。上将照例待在三十二号棱堡。在场的除了担任参谋的海军军官以外,还有法军的周边防线指挥官法加尔德将军,以及带领唯一一支法国部队逃离被德军围困的里尔、刚刚抵达敦刻尔克的劳伦斯将军。
戈特和阿布里亚尔的会面往往剑拔弩张。那家伙躲在三十二号棱堡,似乎永远搞不清楚状况。然而今天气氛友善。戈特传达了“相等人数”政策,表示他已经答应撤离劳伦斯的五千名弟兄。然而阿布里亚尔指出,魏刚宁可把空间留给几支机械化骑兵小队。对此,劳伦斯并未出言抗议。戈特还提议让法军共同使用东面防波堤。英国人慨然提供法国人免费使用法国港口的法国设施。尽管这个提议听来有些荒谬,阿布里亚尔世故地保持沉默。
接着,戈特和法加尔德针对各自的周边防线区域交换详尽信息——这显然是双方首次这么做。然后戈特宣布他已被下令撤离。就在这时,布朗夏尔将军出现了。他是名义上的陆军军团指挥官,最近简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戈特邀请他及劳伦斯将军一同前往英国,两人都婉拒了。
正如劳伦斯所言:“我的旗帜会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后一名弟兄登船。”
大伙儿举杯道别,彼此承诺很快会在法国重逢。
回到拉帕讷后,戈特把亚历山大将军招来总司令部所在的海滨别墅。总司令做了一项重大决策:戈特本人返回英国后,将由亚历山大(而非巴克尔)接替他的工作。他自始至终没有解释换将的理由。也许他被蒙哥马利前一晚的激情抗议感动了,但是没有人认为个性淡漠的戈特,会轻易受喜怒无常的蒙蒂所影响。
无论如何,当亚历山大在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抵达时,书面命令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在技术层面上,他将解除巴克尔作为第一军团指挥官的职务,接管残破的三个师,奉命“协助法国盟友防卫敦刻尔克”。
依照巴黎决议,他将接受阿布里亚尔指挥,不过有一项重要的豁免条款:“倘若他下达的命令在你看来有可能危及英国部队,你应该立即向国王陛下的政府申诉。”
以上就是戈特一开始向作战官布里奇曼上校口述命令时所说的话。然而,他省略了一项重要指令。戈特没提到陆军总部授权投降,“以避免无谓的杀戮”。布里奇曼觉得有必要纳入这项指令,但是没敢跟长官开口。最后,他拿着伦敦原始电文的副本,用手指着相关段落,然后询问将军是否要把这段话纳入命令中。戈特同意了。到头来,他们成功避开实际说出那两个可怕的字眼:“投降。”
总司令部计划在下午六点关闭,技术上而言,戈特的命令届时才会生效。然而实际上,他们几乎马上开始行动。草草吃过午餐之后,亚历山大开车回到他的指挥部,将手底下的一个师移交给旅长负责,然后开车南下敦刻尔克,由他的参谋长摩根上校和无所不在的坦纳特陪同。下午两点,他们走进以蜡烛照明的阴森森的三十二号棱堡。这是亚历山大第一次跟阿布里亚尔上将以及法加尔德将军开会。
会议进行不顺。阿布里亚尔打算坚守范围缩小的滩头阵地,最东到比利时边境;法国部队负责右翼,英法联合部队则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驻守左翼。这些兵力将作为后卫部队,在盟军其余士兵登船之际无限期防守滩头阵地。然后这些后卫部队想必会在最后一刻仓皇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亚历山大认为行不通,长期抵抗是不可能的,部队目前的状态根本无法无限期作战。而且,建议中的周边防线太接近港口及海滩,敌军短距离的炮火很快就能彻底阻断撤退。相反地,他提议尽速撤离,殿后的部队应在隔天晚上(六月一日到二日之间)退到海滩。
阿布里亚尔不为所动。“假如英军无论如何都坚持撤离”,他补充说道,“港口恐怕会被迫关闭。”
亚历山大觉得是时候诉诸命令中的豁免条款了。他表示自己必须向伦敦请示,然后开车回到拉帕讷,松了一口气地发现电话线还保持畅通。
晚上七点十五分,他终于接上安东尼·艾登,简单说明了状况。艾登一小时后回电,带来振奋人心的内阁新指令:
你应在与法军成等比例的基准上,尽速撤离你的部队,设法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间的深夜完成。你应告知法方这项明确指令。
艾登解释,“与法军成等比例的基准”这句话并不要求亚历山大弥补过去的差异,只是单纯意味着从今往后,法军与英军应有相等的撤离人数。亚历山大得到内阁的支持,匆匆赶回三十二号棱堡。
与此同时,阿布里亚尔也向他的上级投诉。他发电报给魏刚,抗议被纳入他麾下的亚历山大拒绝服从命令继续奋战。不论情势如何变化,这名英国指挥官竟然计划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间的深夜登船,“擅离防卫敦刻尔克的职守”。
魏刚无计可施,只能转向伦敦抱怨。晚上九点,他向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发送无线电信号,提醒他盟军最高军事会议在当天下午达成的决议。第四条条文明确指出由阿布里亚尔负责指挥。
亚历山大带着英国内阁的指令返抵三十二号棱堡时,阿布里亚尔上将还在等候魏刚的回音。亚历山大宣布,他会防守他的周边防线区域,直到六月一日(也就是隔天)晚上十一点五十九分,然后在夜色掩护之下撤到海滩。欢迎法军一起走,并且共享英国船只。不过无论法军如何决定,他都要撤了。
阿布里亚尔别无选择,只能黯然同意。
这时已过了晚上十一点。亚历山大虽然早已将指挥部移到敦刻尔克郊区,不过这一带的道路很陌生,而且到处是坑洞,留在三十二号棱堡过夜似乎比较安全。就这样,他跟摩根上校蜷缩在水泥地上——地面又冷又硬,正如两个坚强盟国之间日益破裂的关系。
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拉帕讷,一名老兵待在寝室剪碎军装上的奖章和参战彩带,浑然不知两军上层间的种种角力。戈特将军准备起程回家。撤退行动现在是亚历山大的烦恼了,在这一刻,戈特最关心的是不留下任何东西给德军当纪念品。
他预计下午六点起程。有两组人马分别为他制订了登船计划,而双方都不知道彼此存在。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沟通不良是稀松平常的事。根据其中一套计划(由总司令部的海军联络官制订),四艘鱼雷快艇从多佛出发,火速前往海滩接走戈特及其幕僚。指令非常含糊,这支小舰队的指挥官只知道要接运“一群人”。抵达之后,舰队指挥官找到负责外海行动的韦克沃克将军,寻求下一步指令。
韦克沃克所知更少。没有人知会他,而他压根没想到这些鱼雷快艇是被派来接总司令的。他以为那是他的责任。他派鱼雷快艇去处理一些杂事,然后继续埋头于计划。戈特会在六点刚过的时候离开别墅,前往拉帕讷以西两英里的一处指定地点,一艘摩托艇将从这里接运他们,送到停在外海的“基思号”(Keith)驱逐舰,然后由“基思号”将他们带回多佛。史蒂文森准将亲自执行计划,韦克沃克本人则负责监督。
戈特一行人按计划六点离开别墅,不过之后就开始脱稿演出。不知基于什么原因,载运这群人的两辆指挥车没有前往指定地点,反而停在更接近拉帕讷的地方。这意味着没有小型船只专程在那里等候他们,后续的撤离行动变得七零八落。戈特的幕僚最后上了“基思号”,司令本人上了“青春女神号”扫雷舰,而他的勤务兵、驾驶兵和行李则全上了“希乐号”动力游艇。
戈特安全登上“青春女神号”后,走进舰桥跟舰长温波少校打招呼。只有简短的寒暄时间,接着,海上、天上和船舶似乎全都瞬间爆炸。天气放晴,德国空军回来了——当天晚上分别执行了十次轰炸。在“青春女神号”的船员冲向高射炮台之际,戈特顿时明白他的角色到了最后是多么没有用处。他安安静静在舰桥一隅坐定,举起望远镜,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
“您到底下躲一躲好吗,长官?”布许上校提议。他是拉姆齐的联络员之一,负责跟坦纳特及韦克沃克协调。
“不了,谢谢。我在这里挺好的。”将军客气地回答。轰炸终于渐渐平息,戈特走到下层甲板吃点东西,和往常一样从容不迫。
载着这名贵客的“青春女神号”仍然没有朝英国出发。这时,数百名大兵蜂拥着上船,他们是川流不息的小型船只从海滩上接驳过来的。韦克沃克决定等“青春女神号”满载之后再派它回国。
多佛和伦敦越来越焦躁不安,甚至急得发狂。自从海军总部派遣四艘鱼雷快艇接运戈特,七小时过去了,仍然不见戈特的踪影。那些快艇可达四十海里每小时的速度,早就应该回到英国。雪上加霜的是,最后一通无线电信号显示鱼雷快艇甚至没有被用来接运将军。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立刻回报,被派去接总司令的鱼雷快艇为什么转做其他用途?”海军副参谋长菲利普斯将军在晚上十一点三十六分向韦克沃克发送信号。“立刻采取行动让总司令登船,并且回报情况。”
在“基思号”上,韦克沃克派遣一艘鱼雷快艇到“青春女神号”接戈特,但是他已经不在那里了。他搭上一艘摩托艇,希望赶上“基思号”。半小时过去了,这艘摩托艇仍然不知去向。
现在轮到韦克沃克心急如焚了。这个夜晚一片阒黑,没有任何灯火。摩托艇错过“基思号”了吗?戈特在黑暗中的某个地方漂流吗?韦克沃克想象着他搞砸任务、弄丢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丢脸画面。
午夜过后,六月一日的第一分钟,摩托艇终于在黑暗中隐隐浮现。戈特爬上“基思号”,总算跟他的幕僚团聚。
但只有片刻。他和利斯准将随即搭上“MA/SB 6”快艇奔回多佛。上午六点二十分,他们在海军部码头上岸。戈特灌了一杯茶,赶搭前往伦敦的下一班列车。
艾登与战时内阁成员到车站接风,但这一小群人差点隐没在维多利亚车站的汹涌人潮里。到了此时,狼狈不堪的士兵挤满了从南部沿海北上的每一班列车,在这里投入引颈等待的亲友怀中。戈特无非只是其中一人,他已经成了过时的历史人物。
比起丢了脸面的司令脱逃成功,更重要的是,五月三十一日当天有五万三千一百四十人得救,有助于建立英国新陆军的核心。
其中成千上万人利用布赖迪讷和拉帕讷的临时军车码头登船。虽然码头的建造者心灵手巧,但是这些码头几乎快要散架,在海浪和潮汐中起起落落,让人心惊胆战。尽管如此,接踵而来的士兵依旧吃力地爬上临时步道,跳进停在旁边的划艇和小船。
“喂,幸运小子,你会划船吗?”当第一四五野战救护车队的二等兵约克跌进一艘小船时,一名水手跟他打招呼,“不会?哎呀,你该趁这个机会他妈的学一学了。”约克边做边学,成功抵达“伊丽莎白公主号”观光蒸汽船。
第三师信号队的魏恩少校走到码头尾端,俯视一艘等候中的动力小艇。掌船的是这艘船的乘务员,他穿着无懈可击的白色短外套,画面非常不真实,几乎就像要搭乘冠达公司(Cunard)的邮轮一样。
有些部队善用海滩上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北汉普顿郡兵团第五营的二等兵班纳特找到一艘帆布做的军用艇。这艘小艇原本是渡河用的,可乘坐六人,如今十名士兵跳上船,企图靠它渡海。他们拿步枪当划桨,希望一路划回英国。幸好一艘机动快艇没多久就发现他们,然后引领他们登上“艾凡赫号”驱逐舰。
第一二七步兵旅的史密斯准将召集了十九名士兵,围着一艘搁浅上岸的救生艇。他们使尽全身力气,才把这个巨大而笨重的东西推入水中。麻烦还没完:这是一艘十六桨的划艇,但是史密斯招来的士兵全都不会划船。
他们还是想办法开航,由史密斯掌舵、士兵们操桨。划了几下之后,“船组人员”开始七手八脚地动作,划桨纠缠在一起,船只疯狂打转。史密斯后来追忆,“我们八成像是一条喝醉的蜈蚣”。
要传授基础划船课,没有比现在更不凑巧的时机了。德国空军选在这时展开空袭,准将的口令夹杂着炮火、炸弹和水柱的喷发声。这群人再度尝试,这一次,史密斯高喊划船口令:“一、二,进、出!”船员跟上节奏,船只开始朝等候中的驱逐舰稳定前进,他们甚至可以破浪狂飙,跑赢他们师长搭乘的超载汽艇。
在海滩的更远处,皇家运输勤务队的二等兵史特拉顿帮忙把一艘弃置救生艇拖回岸边,然后看着一群人争先恐后地占用这艘船。史特拉顿不甘心白费力气,于是纵身一跳,落在这群人身上。可想而知,这艘船没多久就开始下沉。史特拉顿很善于游泳,但是身上的大衣拖累了他。就在他即将没顶之际,一艘海军快艇出现了。有人把他拉到船边,甩到船上,“活像一条鱼似的”。
冲突在所难免。在玛洛海滩附近,一队士兵涉水拖回停在近海的两艘小型划艇。突然有人嚷嚷:“站住,否则我就开枪!”那是一名苏格兰上校,他是附近一支小队的领袖,而他显然认为是自己的弟兄先看到那两艘船。双方最后互相妥协,两支队伍都能使用。
在拉帕讷附近,义勇骑兵团的古德巴迪跟总司令部的八名海军信号兵一起搭乘小艇出发。
起航之际,岸上的一名军官命令他把硬挤上船的另外四名士兵带回来。古德巴迪拒绝了,他表示这艘小艇和上头的所有人员都归他管。军官闻声拔枪,古德巴迪也掏出他的,两人面对面站立片刻,拿枪对着彼此。这时,四名士兵悄悄地主动上岸,又一场危机就这么化解开来。
在布赖迪讷,工兵柯尔斯被朋友叫醒,后者发现沙滩上有一艘搁浅的大型划艇。他们把船拖到水边之后,两人立刻被一拥而上的士兵推到旁边。这艘船即将二度沉没,幸亏一名宪兵鸣枪把所有人赶下船。
恢复秩序之后,柯尔斯跟他的朋友再度尝试。这一次,他们安全起程,载了一批士兵到一艘斯固特上,然后回头载另外一批。十几个人游泳过来跟他们会合,不过这时,坐在附近一片木筏上漂流的军官叫住他们。军官挥舞着左轮枪,下令他们先送他上船。柯尔斯觉得游泳的人应该有优先权,反正木筏暂时安全无虞,但是左轮手枪非常有说服力,军官得以遂行其是。
海象是让人神经紧张的原因之一。自从开始撤退以来,风向首次吹往陆地,在五月三十一日的整个早上掀起险恶的巨浪。登船速度变得前所未有地缓慢,布赖迪讷的理查德逊中校最后决定停止行动。他下令海滩上的部队前往敦刻尔克,然后他、科尔中校和岸勤大队捞出一艘搁浅的小艇,搜集了几支桨,开始朝英国驶去。
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疲惫,每一个划桨动作都让他们全身发疼。没多久,他们几乎停滞不前,随时可能打横、沉没,幸好及时被一艘马加特救生艇发现。后者急忙赶过来,把他们接上船。
上午十点三十五分,韦克沃克将军以无线电向多佛的拉姆齐汇报情况:
绝大多数划艇失控横转,而且没有船员:基于越来越强劲的向岸风,海滩上的状况非常恶劣。即便白天也只有极少数人登船。我认为敦刻尔克是登船的唯一希望……
所谓“敦刻尔克”,他指的当然是东面的防波堤。坦纳特和他的助手越来越倚重防波堤来解决所有问题,不断试图把所有船只往那个方向集中。拉姆齐也明白防波堤的重要性,但他估计仍有数千名士兵等待撤离,所有东西都必须派上用场——甚至包括进度迟缓的海滩。
上午十一点零五分,韦克沃克再试一次。“敦刻尔克是我们的唯一希望,”他向拉姆齐发送电文,“可否炸毁德军的西面炮台、压制敌军攻击防波堤的火力?”
这是个新问题。五月三十一日以前,德军的炮火很讨人厌,不过仅此而已。他们胡乱发射,往往没射中任何目标。如今,德军将炮台设置在格拉沃利讷这一侧,成果立见。
上午六点十七分,“格伦高尔号”(Glen Gower)扫雷舰沿着防波堤停靠,准备迎接它当天接运的第一批部队。舰长毕德纳夫中校在舰桥等候时,突然听到一声尖啸,然后砰的一声,紧接着连续出现好几声撞击。前甲板喷出一大团黑色碎片,就在枪炮官威廉斯中尉站立之处。一开始,毕德纳夫以为他们肯定是遇到连续轰炸,但是空中没有任何飞机。他顿时明白船只是遭到炮弹齐射,其中一枚正好贯穿威廉斯两腿之间的甲板。奇迹似的,枪炮官毫发无伤,不过下层的爆炸造成了十二人伤亡。
冥冥中似有神明保佑,防波堤本身依旧未遭摧毁。自从五月二十九日被德国空军发现以来,防波堤便不断遭斯图卡轰炸,受到炮火重击,并且被停得太急的救援船只冲撞。“奥里国王号”撞击之后,防波堤靠海的尾端已被完全切断。不过整体而言仍然可以使用。偶尔有些地方出现裂缝,不过立刻用木板、门板和船只的跳板衔接起来。登船行动持续进行。
然而,朝着等候船只狂奔的过程,总令人心惊胆战。没有人比皇家炮兵团的二等兵鲍德温更能体会个中滋味了。他扛着断腿的朋友二等兵波伊德准备登船。鲍德温踉踉跄跄走在步道上,来到只用一根木板衔接的裂口前。旁边两名水手高喊,“跑过去,朋友,”又补充说道,“别往下看。”鲍德温听从建议,只不过他确实往下看了。黑漆漆的海水在二十英尺下的木桩之间翻腾汹涌。他设法保持平衡,木板尽头有另外两名水手抓住他,为他欢呼:“干得好,继续加油!”
他继续挣扎着向前,气喘吁吁、跌跌撞撞,一直跑到又遇上另外两名水手,他们帮他把波伊德抬过跳板,登上等候的船只。结果,那艘船竟是“奥尔良少女号”海峡邮船,战争一开始时,他就是搭乘这一艘船朝法国出征的。
鲍德温是在涨潮时奔跑前进的。遇到退潮时,防波堤上的登船行动甚至更加费力。洛克比中士费尽艰辛抵达“毒液号”(Venomous)驱逐舰旁,才发现他们跟船只的甲板有十五英尺的高度落差。好几根电线杆斜倚着防波堤,士兵靠它们垂降登船。问题是,不论船只还是电线杆都没有固定牢靠,两者都不可预期地上下左右摇晃。只要稍一闪失,就意味着坠入大海,在船只和码头之间粉身碎骨。
“我做不到,小欧。”洛克比倒抽一口气,然后对他的朋友欧内斯特·汉明这么说。
“下去,你这笨蛋,不然我把你扔过去!”汉明吼着,“我替你扶着杆子顶端。”
洛克比想办法鼓起了力量和勇气。他滑下电线杆,并且替随后滑下来的汉明扶住杆子底部。
法军迄今尚未使用这道防波堤,不过从五月三十一日开始,海滩随处可见相等人数政策开始发挥效用。当从希尔内斯出发的“马赛陆号”机动游艇下午四点抵达时,第一项任务就是协助载运在玛洛海滩等待的大批法军。游艇的平民船长奥立佛派出小艇,大约五十名法国大兵一拥而上,小艇立刻翻覆。他缓缓往东移动,找到“法国士兵好像比较冷静的地方”,然后再试一次。这次没有问题。接下来四十八个小时,他载走了超过四百名法军。
在附近,一小支皇家海军扫雷艇舰队也在执行任务。“三王号”接起两百名法军……“杰基夫号”接起六十人……“理格号”又接起另外六十人,布赖迪讷和拉帕讷的情况大同小异。
在这项相等人数政策之下,究竟还有多少法国士兵有待撤离?不论巴黎或三十二号棱堡中的阿布里亚尔上将似乎都毫无头绪。对于在伦敦和多佛为撤退行动殚精竭虑的策划人而言,这个数字其实无关紧要,他们已经出动了所有可以下水的船只。
在整个勤务生涯中,七十八英尺长的“玛西萧号”(Massey Shaw)从未出海。它原本是泰晤士河上的消防艇,之前跑过最远的地方,是到泰晤士河下游的利德哈姆港口(Ridham)救火。它没有罗盘,而船上的工作小组是专业的消防人员,不是水手。
不过“玛西萧号”吃水很浅,只有三点九英尺,海军总部无法抗拒它的诱惑。而且,海军总部隐隐约约认定这艘船可以帮忙扑灭敦刻尔克港口的熊熊大火。这个想法传达的倒不是“玛西萧号”的用处,而是仍然弥漫在海军总部某些角落的天真。
五月三十日下午发出志愿者招募令。有十三人被挑中,两小时后,“玛西萧号”就在梅伊副队长的带领之下上路。他们几乎连买一个小型航海罗盘的时间都没有。顺着泰晤士河而下时,工作小组忙着在船舱窗户上钉木板,拿灰色油漆涂抹各项铜制装备和水枪。情况必定非常危急,毕竟“玛西萧号”光可鉴人的器具向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它在拉姆斯盖特接了一位带了航海图的年轻海军中尉,横越海峡之际,又有人找到一张小型潮汐表,为船只提供额外的帮助。他们在五月三十一日傍晚抵达布赖迪讷外海,工作小组着迷地端详海滩。乍看之下,那里跟一般周末假期的海岸没什么两样——密密麻麻的人群四处走动,或者三三两两地坐在沙滩上。不过有一点很不同:相较于鲜艳的夏季服饰,每个人都穿着卡其服。而一开始看似延伸入海的“防波堤”,其实是一条条穿着卡其服的人龙。
“玛西萧号”派出一艘划艇接近一条人龙,小艇却立刻因为蜂拥而上的士兵而翻覆下沉。接着,有人捞出搁浅的皇家海军快艇,希望能派上用场,不过五十个人一挤上船,这艘船也报销了。将近晚上十一点的时候,又找到另一艘小船。此刻,“玛西萧号”跟海滩之间拉起了一道绳索,小船便沿着这道绳索来回拖曳,有如一辆海上缆车。小船一次只能载六个人,不过它就这么来来回回,接驳一批又一批的士兵。
最后,“玛西萧号”再也挤不下了。现在,有三十个人塞在前一天晚上六个人就嫌挤的船舱,另外还有几十人瘫在甲板上,似乎没有一丁点剩余空间。
当“玛西萧号”终于拔锚、起程回拉姆斯盖特时,夜色已深。截至目前,它一直非常幸运。
德国空军始终在头顶上盘旋,但是没有一架飞机发动攻击。如今开拔了,船身划出一道磷光闪闪的水痕,被目光锐利的敌军飞行员发现。他向下俯冲,投掷一颗炸弹。落点很近,不过没击中。“玛西萧号”继续平安地航行,载回六十五名士兵。
蒂尔伯利疏浚公司的“索斯伯勒夫人号”漏斗式挖泥船,也跟“玛西萧号”一样从未出海。锈痕斑斑的船身,原本在朴次茅斯港无人问津,如今前往拉姆斯盖特报到,在五月三十一日清晨随着另外三艘蒂尔伯利公司的疏浚船前往敦刻尔克。“索斯伯勒夫人号”在中午十二点半抵达玛洛近海,立刻派三名人手放下左侧救生艇,开始接运海滩上的士兵。
“索斯伯勒夫人号”在离岸几百码的地方停泊时,一架德国军机连续投掷四枚炸弹。虽然没有命中,但是船只的救生艇却因炸弹威力而被抛出水面,再重重落下,每一片船板都散开了。没有人受伤,但是救生艇报废了。趁着退潮,普尔船长将“索斯伯勒夫人号”正面冲上海滩,让部队直接涉水上船。士兵们一股脑儿地冲出来,一名法国人显然没听说英国新出炉的相等人数政策,竟试图贿赂代理二副约翰·塔瑞让他上船。
另一艘蒂尔伯利公司的疏浚船“首要101号”在附近锚泊。随处可见紊乱失序的迹象:被海浪打翻的船、无法负荷士兵重量而下沉的船、没有划具或桨手而随波逐流的船,然而在这团混乱中,出现了一股宁静的力量。一名下级军官在岸上的池塘找到一艘玩具独木舟。此刻,他一次送一名士兵前往等候的船舶。当他在碎片残骸中穿梭时,似乎完全不被水中的游泳者打扰。仿佛大家给他发了一张通行证,让他可以安安静静工作,不受妨碍。
暗夜返航是最困难的一环。“索斯伯勒夫人号”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时,一艘驱逐舰森然迫近,对它打出闪光信号。疏浚船的船员都不懂摩斯密码,所以无法回答。驱逐舰再度闪动信号,还是没有回答。最后,船上的一名士兵说自己是信号兵:可以让他帮忙吗?信号又闪了几次之后,士兵说明驱逐舰已三度要求他们表明身份,要是再不回答,它会把他们击沉。塔瑞二副看着信号兵打出船只名称,不禁咒骂这艘船啰啰唆唆的教名。那十六个字母似乎一辈子都打不完。不过驱逐舰终于满意了,“索斯伯勒夫人号”继续缓缓朝拉姆斯盖特航行。
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小型船只接踵而来,包括最高时速达二十海里、拉风的“闪银号”游艇;滨海利的轻舟船队;克理斯公司出品、有优雅红木船身的“邦妮海瑟号”游艇;与三名完全不会讲英语的荷兰船主一同前来的“约翰娜号”捕鳗船等等,不及备载。还有被拉姆齐将军称为“自由业者”(free lances)的无数船只,也陆续从福克斯通、伊斯特、纽黑文和布莱顿等南部港口拥出。绝大多数从未费事跟多佛那边打招呼,也从来没有人为他们在史册上留名。
奥方上校征用的法国与比利时渔船也开始出现,为救援行动增添一股异国风味。拥有法文船名的“皮耶与玛莉”、“波浪女王”和“卡丹工程师”,跟“巧手比利”、“南希女孩”以及起码九艘“云雀号”并肩行动。法国邮船“银色海岸号”开始使用东面防波堤,一如任何一艘英国蒸汽船。
大多数法国船员来自布列塔尼,就跟泰晤士河河口的采蚵船夫一样不熟悉这片海域。不过难免有人例外。“圣西尔号”(St. Cyr)扫雷艇的助理轮机员费尔南·史奈德恰好是敦刻尔克人。此刻,他既因为看见家乡惨遭蹂躏而悲恸不已,同时也因为有机会回家而倍感宽慰。
身为地头蛇,史奈德知道上哪儿找东西吃。“圣西尔号”的舰长偶尔派他出去觅食,为船上粗陋的粮食加菜。五月二十八日,他趁出外觅食时决定回家看看。房子还挺立着,更棒的是,他的父亲奥古斯丁·史奈德在家。奥古斯丁原本逃回乡下老家避难,这次也是回来看看房子的状况。他们热情相拥,因为这天不仅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不仅是要庆祝房子完整无缺,而且是费尔南的二十一岁生日。
老头子走到地下室酒窖,拿出一瓶武弗雷白酒(Vouvray)。接下来一小时,两人开开心心喝光整瓶酒,把战争抛到脑后。最后终于分别,父子两人一直到五年之后才再度聚首。
在敦刻尔克,费尔南·史奈德是唯一可以回家过生日的水手,不过援救船队中不乏各种奇人异士。凡汉默上尉是一名风度翩翩的荷兰海军军官,整个船队只有他插了荷兰国旗,特别醒目;哈金斯中校是从掷弹兵卫队退下的老兵,目前在海军总部担任枯燥乏味的联络工作,身为经验丰富的周末水手,他趁着休假前往多佛报到,现在负责操作战争部的工作小艇“燕子号”;皮姆上校平常执掌丘吉尔的地图室,今天则带领一艘荷兰斯固特乘风破浪横越海峡;山缪·帕默尔是普利茅斯的管区警察,不过他曾经在海军服役,这样的资历便已足够,他负责七吨重的“迷途水仙号”,这是一艘任性古怪的动力游艇,老是出故障,最后,他拆下船舱门板劈成一片一片,吩咐船上水手开始划船。
罗伯·哈灵是一名印刷字体设计师,不过身为瓦兹船长的航海课学员,他跟其他同学一起志愿参与救援行动。此刻,他跟另外三人被分派到一艘救生艇上,这艘救生艇是从蒂尔伯利码头的某艘邮轮上卸下来的。他的同伴包括一名广告公司主管、一名修车厂老板和一位推销员。四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共通之处,然而此刻他们一同坐在这艘扁舟,踏上这趟奇异的旅程,彼此却又如此息息相关。
这条小船是由拖吊船“太阳四号”拖曳过海的十二艘船舶之一,“太阳四号”目前由拖船公司的总经理担任舰长。那天下午风和日丽,战争似乎远在千里之外。好长一段时间,大伙儿除了谈天说地以外无事可做。然而当他们逐渐接近法国海岸,看见敦刻尔克上空的黑色烟柱,对话骤然停止,在哈灵的船上,气氛变得紧张凝重。
“他们在那里,那些混蛋!”有人突然指着空中吼道。哈灵仰望天空,很快认出那是五十架编列整齐的飞机朝他们飞过来。飞机大约在一万五千英尺高空。在这样的距离下,一切似乎都是以慢动作进行。慢慢地,飞机越靠越近,然后出现在他们正上空。他目眩神迷地望着炸弹懒洋洋地坠落,然后霎时以惊人的速度俯冲、撞击入海,差点击中附近的两艘驱逐舰。
没多久,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现身,划破德国飞机的数组。哈灵略感惊讶:一如公报上所言,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机确实能赶跑敌军。不过事情还没完。为了表达最后挑衅,一架德国军机向下俯冲,以机枪扫射“太阳四号”以及它拖行的十二艘小船。子弹在空旷的大海激起阵阵涟漪,飞机急速爬升,然后便不见踪影。“太阳四号”和它负责的船只完整无缺地继续向前。
危险并非只来自天空。接驳了一整夜后,六艘捕蚵船在六月一日凌晨三点起程返回拉姆斯盖特。大多数船只表现杰出,不过“莉蒂希亚号”坏掉了,现在被“班与露西号”渔船拖着。接着是“威名号”的引擎故障,被拴在“莉蒂希亚号”上。这三艘船一路磕磕绊绊地缓慢航行,“威名号”在最后面大幅度摆荡。
三点半左右,“威名号”扫过某架德国轰炸机或S艇刚刚施放的水雷,引爆出一道炫目的闪光,“威名号”及船上四名船员从此消失无踪。
德军井然有序的炮弹攻击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往往迅雷不及掩耳,让人猝不及防。当“新威尔斯王子号”观光船三十一日在布赖迪讷外海停妥后,班奈特中尉离开舰桥,去帮忙发动一台不听使唤的引擎。他刚刚抵达甲板,就听到一声尖啸划破天际,直直朝他的头顶坠落。然后是惊天动地的爆炸……他匆匆一瞥,只见灰色烟雾夹杂着炸弹碎屑,他的左脚、左大腿和左边脸颊疼痛不已。他发现自己倒卧在甲板上。逐渐失去意识之际,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必定已走到终点。他在太多战争电影中看过士兵口中汩汩流出鲜血,逐渐死去。情节总是一成不变,而他此刻也要上演同样的故事。
几分钟后,他很高兴地发现自己还活着。但是他的两名弟兄丧命,“新威尔斯王子号”也报废了。“崔顿号”机动船正好在附近,艾温上尉把船缓缓靠过来营救生还者。班奈特这时站起来了,甚至觉得斗志昂扬。他的脸上血肉模糊,但是脑子很清醒,他立刻接手船上的工作,替艾温上尉担任舵手。
并非所有人都是英雄。在布赖迪讷外海,一艘荷兰斯固特连续几个钟头一动不动,什么事都不干。舰长喝醉了,而副舰长似乎意兴阑珊。不过士兵们还是划着小艇想办法上船,直到达到一定人数。这时,皇家运输勤务队的梅雷迪斯中士听见舰长解释:“依照计划,我应该把你们送到停在更远处的驱逐舰上,不过今天真够受的了。很遗憾,今晚我是纳尔逊 6,我把望远镜放在瞎掉的那只眼睛上,没看到任何一艘驱逐舰,所以我要直接把你们带回家。”
无论如何,五月三十一日当天,盟军共有六万八千零一十四人撤离。和往常一样,最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海滩上,而最有效率的行动,则靠东面防波堤完成。“麦尔坎号”驱逐舰将船舶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凌晨两点十五分接回一千人,下午两点半再接回一千人,六月一日清晨又接回一千名士兵。它的效率让任务看似轻松愉快,然而事实全然相反,准尉轮机员史考金斯在热气蒸腾的引擎室操作机械,舱内温度高达六十到六十五摄氏度。
英国船舶首度接回人数可观的法军,当天有一万零八百四十二名法军获救。这数字不足以让雷诺总理满意,但起码是个开端。而且,其中的难度远超过巴黎评论家所能体会。法国大兵往往希望带上所有装备,而且许多人拒绝跟所属部队分散。他们似乎学不会教训:如果太多人同时挤上小船,船只很可能翻覆或搁浅。英国船员倾向于认定法国人是天生的旱鸭子,跟“我们岛上民族”不同。然而证据显示,种种麻烦其实是源于语言障碍。
“前进吧,我的英雄!鼓起勇气吧,我的孩子!”杭特少校搜索肚子里有限的法语词汇,怂恿几名迟疑不决的大兵涉水上船。几分钟后,他挥舞着左轮手枪,试图阻挡汹涌的人潮。
“下去!该死的笨蛋,下去!下去!我们淤塞了!”瓦兹船长的一名学员大吼大叫,他的船无法承受超载的法军而搁浅了。没有人听得懂,也没有人下船。终于有一名法国士官摸清楚状况,他重新组织语言,士兵们乖乖听从命令。
法语流利的索罗门中尉被临时抓去东面防波堤担任克劳斯顿中校的翻译时,没有遭遇任何麻烦。英国军官高喊“走了!”,士兵置若罔闻——因为这字有羞辱之意——不过正确用词再加上一点点技巧,就可以发挥神效。
纳尔逊(1758—1805),英国著名海军将领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以战胜拿破仑而享盛誉,并在这次海战中殉职。他曾在一场战役中失去了右眼。——译注
于是士兵继续登船,又一场危机化解了。相等人数原则完全没有打乱拉姆齐的时间表。多亏了克劳斯顿的组织能力,从防波堤上撤离的人数,远超过任何人做梦所能想象到的。蜂拥横越英吉利海峡的小型船只也帮上了忙。现在的船只足够撤离包括法军和英军在内的每一个人。
不过,一场新危机已迫在眉睫。五月三十一日一整天,德军持续炮轰拉帕讷的海滩及船只。此时,暮色笼罩着这座饱受战火蹂躏的小镇,轰炸的力道却越来越猛烈。这表示周边防线东端的情势大为不妙。防线一旦瓦解,身经百战的波克大军就能冲进滩头阵地,彻底终结撤退行动。
“我们也帮帮法国佬吧。”罗伯·希尔顿对泰德·萧建议。当时,他们刚刚展开最终长达十七个小时的任务,划着小船把海滩部队接驳到玛洛外海的船舰上。泰德·萧欣然同意。之后,他们再也不必费神区分眼前的大兵究竟是法军还是英军,反正两国是同一边的,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
然而对高层而言,道理并非那么简单。撤退一开始时,海军总部理所当然地假设英国部队搭英国船,法国部队搭法国船。其他事情向来是如此办理的。两国盟军各自撤退到海岸,各自镇守自己的周边防线区域。英国就是本着同样的精神自行决定撤军,然后才通知雷诺总理。至于法军是否如法炮制,就由法国自己决定了。
而法国当时甚至没有动过撤军念头。五月十九日,也就是魏刚上任那天,达朗上将告诉最高统帅部,这样的行动最终只会以“灾难”收场。达朗主张据守滩头阵地,持续威胁德军侧翼。奥方上校就是抱持这样的念头开始征调几百艘法国渔船,目的是为滩头阵地提供补给,不是进行撤离。在敦刻尔克,阿布里亚尔上将的想法也如出一辙。
五月二十七日,当奥方、勒克莱尔将军和欧登达尔将军到多佛城堡会见拉姆齐时,法国终于面对了现实。这三人是来讨论敦刻尔克补给事宜的,到头来却发现英国已开始撤军。法军如今得迎头赶上了。奥方的渔船可供使用,但是远远不够。没有几艘法国战舰可供调派。基于与英国皇家海军的约定,它们大都驻扎在地中海地区。
法国军官与拉姆齐将军匆匆敲定协议,第五项条文言明:“所有海上撤离工具皆由多佛与敦刻尔克共享。”这句话无疑十分含糊,但是对法国而言,它似乎保证法军至少得以使用英国的部分船只。
他们很快得知所谓“共享”的意义。当比利时在五月二十八日投降,法国驻利奥波德国王的使节团团长尚蓬将军(Champon)设法回到拉帕讷,另外有大约一百到一百五十名使节团幕僚随行。这是一群精英分子,盟军区域指挥官乔治将军下令他们“即刻撤离”。尚蓬要求戈特勋爵在英国船只上腾出空间。
戈特立刻发电报给陆军总部,要求跟英国驻法国最高统帅部的联络官斯韦恩准将(Swayne)确认命令。“斯韦恩应该指出,”戈特好心地补充说道,“每多一个法国人登船,就意味着牺牲掉一个英国人。”至于这个论点为什么能说服法军总部,戈特并未说明。不过他倒是提出一项最后建议:“何不派一艘法国驱逐舰,用自己的船?”
隔天二十九日周三,尚蓬和他的参谋依旧滞留拉帕讷。乔治将军再次催促戈特行动,斯韦恩准将随后也打了一通电话给戈特的参谋长波纳尔将军追踪后续情况。波纳尔表示已经下令载运尚蓬和“他的几名军官”,然后尖锐地质问使节团是否具有最高优先权,“因此要挤掉同等数量的英国士兵?”
不,斯韦恩回答,他很确定乔治将军不是这个意思。将军只想确保尚蓬的使节团跟英军享有同等权利。
问题继续拖着。又过了三十六个小时,尚蓬才终于在五月三十日的晚上八点离开。
如果替一百位精英腾空间都这么困难,那么对此刻拥入周边防线的成千上万名法国大兵而言,前景恐怕不怎么乐观。法国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从南边拥入、严重受创的第六十师从东边而来、第六十八师撤出格拉沃利讷后由西边过来,他们全都同时汇集到海滩。他们可有得等了:五月二十九日总共有四万七千人撤离,其中只有六百五十五个法国人。
丘吉尔懂得算数,也深谙个中的政治影响。他在二十九日发函给艾登、迪尔和伊斯梅等将军:
应该尽可能让法军参与敦刻尔克撤退行动,此事至关紧要。他们无法全然依赖自己的船运资源。必须立即做好安排,以免引发——或尽可能减少——法国埋怨。
与此同时,乔治将军再度向戈特勋爵求助。这一次,他的讯息不仅关乎尚蓬使节团,还包括如今齐聚海滩的全体部队。乔治请唯唯诺诺的斯韦恩准将打电话转达他的意思,呼吁英军和法军应“相互合作与协助”,共同执行撤退行动。
“我很乐意合作,”戈特拍电报给伦敦的迪尔将军,“但是‘协助’这两个字意味着资源全靠我们这边。我强烈要求法国共同分摊资源,提供他们的海军设备。”
当然,这段话完全忽略了法国舰队目前在地中海区域驻防,因此极度缺乏“海军设备”的事实。戈特指出他已经撤离了“一小批法军”,并且再次提醒伦敦:“每多一个法国人登船,就意味着牺牲掉一个英国人。”他接到的命令是以英国远征军的安全为优先。有鉴于此,他问道,政府对法国人又抱持怎样的政策?
迪尔将军苦苦思索几个钟头,最后终于发电报回复戈特,蹩脚地表示英国远征军的安全仍然是第一优先,但他应该设法撤离“一定比例”的法国部队。当晚在伦敦,丘吉尔一直放心不下。尽管他已下达命令,但是几乎看不到法军共同撤离的证据。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他发出另一通电报,这回是给雷诺、魏刚和乔治:
我们希望法军最大限度参与撤离,并已指示海军总部随时协助法国海军陆战队行动。我们不知道最后会有多少人被迫投降,但是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共同承担损失,而且最重要的,必不可因难免的困惑与压力而心生怨怼。
这时,横越海峡在外海指挥调度的韦克沃克将军,对海军总部的政策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出发之前,第一海务大臣庞德上将向他简单说明任务。庞德告诉他,他们觉得法军没有尽自己的本分,“假如英军已做好登船准备”,他必须“拒绝让法国人上船”。
隔天五月三十日早晨,丘吉尔召集三位军务大臣和各参谋长到海军总部作战室开会,刚从拉帕讷回来的波纳尔将军是会中的重要来宾。首相再次强调撤离更多法军的重要性。波纳尔开口为目前的数字辩护,重申大家熟悉的老调:只要法国不提供自己的船只,“每多一个法国人上船,就意味着牺牲掉一个英国人”。波纳尔觉得自己迫使丘吉尔正视一个“难以面对的真相”,但是这个论点首相已经听了两天了,如果他面露不悦,更可能是因为恼怒。当天,戈特陆续接到更多通电话。下午四点二十分,迪尔将军确认戈特的首要考虑是英国远征军的安全,但是他也必须尽全力撤离“相当比例”的法国部队。晚上八点十分,陆军总部再度
通知斯韦恩准将,法军将获得“最大程度”的撤离。
然后拉姆齐将军呈报了当天的撤离数字:英军四万五千两百零七人,法军八千六百一十六人。
很显然,所有人都可以对“一定比例”、“最大程度”和“相当比例”等词汇做出自己的诠释——几千名部队,或者甚至只有一名士兵。如果确实要让法国人分享英国船只,指令必须更加精确。当丘吉尔终于正视问题,时间已接近五月三十日午夜了。
“从现在起,英军与法军的撤离人数必须接近一致。 ”迪尔将军致电戈特转达首相的新命令时,特意加重语气。唯恐双方有任何误解,迪尔在电话中重述三次这项指令。后来丘吉尔亲自接过电话,强调此举攸关两国联盟的整体未来。
他说的没错。巴黎近日流言满天飞,主要是斥责英国人溜之大吉,留下法国人独尝恶果。丘吉尔于隔天五月三十一日早晨飞到巴黎参加盟军最高军事会议,希望借此机会澄清误会。迪尔将军和几名高级副官随行,他派驻雷诺身边的私人代表史毕耶兹少将(Sir Edward Spears)前来接机。这些日子以来,史毕耶兹首当其冲,成为法国人发泄的主要对象。
下午两点,英法两国领袖在圣多米尼克街的战争部大楼会面。贝当元帅首次参加会议。他身穿便服,是个老派又悲观的人物。魏刚将军则穿了一双超大马靴,史毕耶兹觉得他就像那只穿长靴的猫(Puss in Boots)。法国人坐在呢布大桌的一边,英国人坐另一边。透过敞开的大窗往外看,花园沐浴在阳光底下。又是一个灿烂的春日——今年特别多这样的日子——天气似乎在嘲笑这群试图阻挡灾难的凝重政治家与将军。
丘吉尔首先以轻松的语调开场,表示撤退行动已达到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成果。截至当天中午,已有十六万五千名士兵撤离。
“但是其中有多少法军呢?”魏刚尖锐地质问。首相暂时闪躲问题:“我们是难兄难弟,拿彼此的共同灾难互相指责,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是问题是躲不掉的。短暂讨论挪威战役之后,议题又重回敦刻尔克。答案揭晓,在十六万五千名撤离士兵当中,只有一万五千个法国人。丘吉尔尽全力解释这个尴尬的差距:许多英军属于后方部队,原本就驻扎在敦刻尔克附近,而法军的撤退距离较长。如果只计算作战部队,双方的撤离人数没那么悬殊。
魏刚打断他的话。不论基于什么理由,严酷的事实依旧存在:二十二万英国部队已撤离了十五万人,而在二十万名法国部队当中,只有一万五千人得救。他无法拿这样的数据面对乡亲父老,必须想办法撤离更多法军。
丘吉尔表示赞同,并且说明了最新的“相等人数”命令。他同时强调,英军目前仍留在敦刻尔克的三个师会跟法军并肩作战,直到撤离结束。
于是达朗开始草拟电文描述会中决议,预备发给坐镇三十二号棱堡的阿布里亚尔上将。文中提到当周边防线关闭,英军会首先登船。
丘吉尔拍案而起。“不!”他大喊着,“共享——手挽手,肩并肩!”他的破烂法语是出了名的,不过这一回不可能被误解,他以夸张的手势,活灵活现地做出手挽手离开的动作。
这还没完。他激动得失去自制,接着宣布剩余的英军将组成后卫部队。“法军目前撤出的人数那么少”,他声明,“我不能让法军进一步牺牲”。
这已远远超过单纯携手合作,史毕耶兹将军觉得情况有点过火了。几番讨论后,电文最后只表示英军将组成后卫部队,“直到撑不下去为止”。文中也授命阿布里亚尔负责整体指挥。
幸好戈特勋爵没听说首相的失控,仅是“相等人数”政策就已经很难下咽了。起码不必溯及既往,伦敦同意这条规则只适用于从今以后。尽管如此,代价恐怕仍然相当惨重。陆军总部指示他多坚持一会儿,以便帮助最大数量的法军撤离。但是要坚持多久呢?这个早上(五月三十一日),种种迹象显示德军将大举进攻菲尔讷。如果他为了拯救更多法军而支撑太久,很可能折损一整个卫兵旅。
当冷静而能干的第一师师长亚历山大将军上午八点半造访总司令部时,戈特还在思索这个问题。戈特闷闷不乐地指示他缩减兵力,因为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弟兄最后得陪着法军一起投降。至少,陆军总部的命令似乎是这个意思。
上午九点,艾登打电话过来阐述命令,他的说法想必让戈特如释重负。艾登向利斯准将说明:
昨晚发出命令,要求坚守下去以协助最大数量的盟军撤离。这项命令必须这样解释:(戈特)应该撑到手上兵力坚持不下去为止。然而,他不能试图撑过那个时间点而危害剩余部队的安全。
换句话说,为了撤离相等数量的法军而坚持下去是可取的——前提是不危害自身安全。
上午十点,戈特开开心心开车南下敦刻尔克会见阿布里亚尔上将。上将照例待在三十二号棱堡。在场的除了担任参谋的海军军官以外,还有法军的周边防线指挥官法加尔德将军,以及带领唯一一支法国部队逃离被德军围困的里尔、刚刚抵达敦刻尔克的劳伦斯将军。
戈特和阿布里亚尔的会面往往剑拔弩张。那家伙躲在三十二号棱堡,似乎永远搞不清楚状况。然而今天气氛友善。戈特传达了“相等人数”政策,表示他已经答应撤离劳伦斯的五千名弟兄。然而阿布里亚尔指出,魏刚宁可把空间留给几支机械化骑兵小队。对此,劳伦斯并未出言抗议。戈特还提议让法军共同使用东面防波堤。英国人慨然提供法国人免费使用法国港口的法国设施。尽管这个提议听来有些荒谬,阿布里亚尔世故地保持沉默。
接着,戈特和法加尔德针对各自的周边防线区域交换详尽信息——这显然是双方首次这么做。然后戈特宣布他已被下令撤离。就在这时,布朗夏尔将军出现了。他是名义上的陆军军团指挥官,最近简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戈特邀请他及劳伦斯将军一同前往英国,两人都婉拒了。
正如劳伦斯所言:“我的旗帜会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后一名弟兄登船。”
大伙儿举杯道别,彼此承诺很快会在法国重逢。
回到拉帕讷后,戈特把亚历山大将军招来总司令部所在的海滨别墅。总司令做了一项重大决策:戈特本人返回英国后,将由亚历山大(而非巴克尔)接替他的工作。他自始至终没有解释换将的理由。也许他被蒙哥马利前一晚的激情抗议感动了,但是没有人认为个性淡漠的戈特,会轻易受喜怒无常的蒙蒂所影响。
无论如何,当亚历山大在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抵达时,书面命令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在技术层面上,他将解除巴克尔作为第一军团指挥官的职务,接管残破的三个师,奉命“协助法国盟友防卫敦刻尔克”。
依照巴黎决议,他将接受阿布里亚尔指挥,不过有一项重要的豁免条款:“倘若他下达的命令在你看来有可能危及英国部队,你应该立即向国王陛下的政府申诉。”
以上就是戈特一开始向作战官布里奇曼上校口述命令时所说的话。然而,他省略了一项重要指令。戈特没提到陆军总部授权投降,“以避免无谓的杀戮”。布里奇曼觉得有必要纳入这项指令,但是没敢跟长官开口。最后,他拿着伦敦原始电文的副本,用手指着相关段落,然后询问将军是否要把这段话纳入命令中。戈特同意了。到头来,他们成功避开实际说出那两个可怕的字眼:“投降。”
总司令部计划在下午六点关闭,技术上而言,戈特的命令届时才会生效。然而实际上,他们几乎马上开始行动。草草吃过午餐之后,亚历山大开车回到他的指挥部,将手底下的一个师移交给旅长负责,然后开车南下敦刻尔克,由他的参谋长摩根上校和无所不在的坦纳特陪同。下午两点,他们走进以蜡烛照明的阴森森的三十二号棱堡。这是亚历山大第一次跟阿布里亚尔上将以及法加尔德将军开会。
会议进行不顺。阿布里亚尔打算坚守范围缩小的滩头阵地,最东到比利时边境;法国部队负责右翼,英法联合部队则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驻守左翼。这些兵力将作为后卫部队,在盟军其余士兵登船之际无限期防守滩头阵地。然后这些后卫部队想必会在最后一刻仓皇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亚历山大认为行不通,长期抵抗是不可能的,部队目前的状态根本无法无限期作战。而且,建议中的周边防线太接近港口及海滩,敌军短距离的炮火很快就能彻底阻断撤退。相反地,他提议尽速撤离,殿后的部队应在隔天晚上(六月一日到二日之间)退到海滩。
阿布里亚尔不为所动。“假如英军无论如何都坚持撤离”,他补充说道,“港口恐怕会被迫关闭。”
亚历山大觉得是时候诉诸命令中的豁免条款了。他表示自己必须向伦敦请示,然后开车回到拉帕讷,松了一口气地发现电话线还保持畅通。
晚上七点十五分,他终于接上安东尼·艾登,简单说明了状况。艾登一小时后回电,带来振奋人心的内阁新指令:
你应在与法军成等比例的基准上,尽速撤离你的部队,设法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间的深夜完成。你应告知法方这项明确指令。
艾登解释,“与法军成等比例的基准”这句话并不要求亚历山大弥补过去的差异,只是单纯意味着从今往后,法军与英军应有相等的撤离人数。亚历山大得到内阁的支持,匆匆赶回三十二号棱堡。
与此同时,阿布里亚尔也向他的上级投诉。他发电报给魏刚,抗议被纳入他麾下的亚历山大拒绝服从命令继续奋战。不论情势如何变化,这名英国指挥官竟然计划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间的深夜登船,“擅离防卫敦刻尔克的职守”。
魏刚无计可施,只能转向伦敦抱怨。晚上九点,他向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发送无线电信号,提醒他盟军最高军事会议在当天下午达成的决议。第四条条文明确指出由阿布里亚尔负责指挥。
亚历山大带着英国内阁的指令返抵三十二号棱堡时,阿布里亚尔上将还在等候魏刚的回音。亚历山大宣布,他会防守他的周边防线区域,直到六月一日(也就是隔天)晚上十一点五十九分,然后在夜色掩护之下撤到海滩。欢迎法军一起走,并且共享英国船只。不过无论法军如何决定,他都要撤了。
阿布里亚尔别无选择,只能黯然同意。
这时已过了晚上十一点。亚历山大虽然早已将指挥部移到敦刻尔克郊区,不过这一带的道路很陌生,而且到处是坑洞,留在三十二号棱堡过夜似乎比较安全。就这样,他跟摩根上校蜷缩在水泥地上——地面又冷又硬,正如两个坚强盟国之间日益破裂的关系。
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拉帕讷,一名老兵待在寝室剪碎军装上的奖章和参战彩带,浑然不知两军上层间的种种角力。戈特将军准备起程回家。撤退行动现在是亚历山大的烦恼了,在这一刻,戈特最关心的是不留下任何东西给德军当纪念品。
他预计下午六点起程。有两组人马分别为他制订了登船计划,而双方都不知道彼此存在。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沟通不良是稀松平常的事。根据其中一套计划(由总司令部的海军联络官制订),四艘鱼雷快艇从多佛出发,火速前往海滩接走戈特及其幕僚。指令非常含糊,这支小舰队的指挥官只知道要接运“一群人”。抵达之后,舰队指挥官找到负责外海行动的韦克沃克将军,寻求下一步指令。
韦克沃克所知更少。没有人知会他,而他压根没想到这些鱼雷快艇是被派来接总司令的。他以为那是他的责任。他派鱼雷快艇去处理一些杂事,然后继续埋头于计划。戈特会在六点刚过的时候离开别墅,前往拉帕讷以西两英里的一处指定地点,一艘摩托艇将从这里接运他们,送到停在外海的“基思号”(Keith)驱逐舰,然后由“基思号”将他们带回多佛。史蒂文森准将亲自执行计划,韦克沃克本人则负责监督。
戈特一行人按计划六点离开别墅,不过之后就开始脱稿演出。不知基于什么原因,载运这群人的两辆指挥车没有前往指定地点,反而停在更接近拉帕讷的地方。这意味着没有小型船只专程在那里等候他们,后续的撤离行动变得七零八落。戈特的幕僚最后上了“基思号”,司令本人上了“青春女神号”扫雷舰,而他的勤务兵、驾驶兵和行李则全上了“希乐号”动力游艇。
戈特安全登上“青春女神号”后,走进舰桥跟舰长温波少校打招呼。只有简短的寒暄时间,接着,海上、天上和船舶似乎全都瞬间爆炸。天气放晴,德国空军回来了——当天晚上分别执行了十次轰炸。在“青春女神号”的船员冲向高射炮台之际,戈特顿时明白他的角色到了最后是多么没有用处。他安安静静在舰桥一隅坐定,举起望远镜,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
“您到底下躲一躲好吗,长官?”布许上校提议。他是拉姆齐的联络员之一,负责跟坦纳特及韦克沃克协调。
“不了,谢谢。我在这里挺好的。”将军客气地回答。轰炸终于渐渐平息,戈特走到下层甲板吃点东西,和往常一样从容不迫。
载着这名贵客的“青春女神号”仍然没有朝英国出发。这时,数百名大兵蜂拥着上船,他们是川流不息的小型船只从海滩上接驳过来的。韦克沃克决定等“青春女神号”满载之后再派它回国。
多佛和伦敦越来越焦躁不安,甚至急得发狂。自从海军总部派遣四艘鱼雷快艇接运戈特,七小时过去了,仍然不见戈特的踪影。那些快艇可达四十海里每小时的速度,早就应该回到英国。雪上加霜的是,最后一通无线电信号显示鱼雷快艇甚至没有被用来接运将军。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立刻回报,被派去接总司令的鱼雷快艇为什么转做其他用途?”海军副参谋长菲利普斯将军在晚上十一点三十六分向韦克沃克发送信号。“立刻采取行动让总司令登船,并且回报情况。”
在“基思号”上,韦克沃克派遣一艘鱼雷快艇到“青春女神号”接戈特,但是他已经不在那里了。他搭上一艘摩托艇,希望赶上“基思号”。半小时过去了,这艘摩托艇仍然不知去向。
现在轮到韦克沃克心急如焚了。这个夜晚一片阒黑,没有任何灯火。摩托艇错过“基思号”了吗?戈特在黑暗中的某个地方漂流吗?韦克沃克想象着他搞砸任务、弄丢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丢脸画面。
午夜过后,六月一日的第一分钟,摩托艇终于在黑暗中隐隐浮现。戈特爬上“基思号”,总算跟他的幕僚团聚。
但只有片刻。他和利斯准将随即搭上“MA/SB 6”快艇奔回多佛。上午六点二十分,他们在海军部码头上岸。戈特灌了一杯茶,赶搭前往伦敦的下一班列车。
艾登与战时内阁成员到车站接风,但这一小群人差点隐没在维多利亚车站的汹涌人潮里。到了此时,狼狈不堪的士兵挤满了从南部沿海北上的每一班列车,在这里投入引颈等待的亲友怀中。戈特无非只是其中一人,他已经成了过时的历史人物。
比起丢了脸面的司令脱逃成功,更重要的是,五月三十一日当天有五万三千一百四十人得救,有助于建立英国新陆军的核心。
其中成千上万人利用布赖迪讷和拉帕讷的临时军车码头登船。虽然码头的建造者心灵手巧,但是这些码头几乎快要散架,在海浪和潮汐中起起落落,让人心惊胆战。尽管如此,接踵而来的士兵依旧吃力地爬上临时步道,跳进停在旁边的划艇和小船。
“喂,幸运小子,你会划船吗?”当第一四五野战救护车队的二等兵约克跌进一艘小船时,一名水手跟他打招呼,“不会?哎呀,你该趁这个机会他妈的学一学了。”约克边做边学,成功抵达“伊丽莎白公主号”观光蒸汽船。
第三师信号队的魏恩少校走到码头尾端,俯视一艘等候中的动力小艇。掌船的是这艘船的乘务员,他穿着无懈可击的白色短外套,画面非常不真实,几乎就像要搭乘冠达公司(Cunard)的邮轮一样。
有些部队善用海滩上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北汉普顿郡兵团第五营的二等兵班纳特找到一艘帆布做的军用艇。这艘小艇原本是渡河用的,可乘坐六人,如今十名士兵跳上船,企图靠它渡海。他们拿步枪当划桨,希望一路划回英国。幸好一艘机动快艇没多久就发现他们,然后引领他们登上“艾凡赫号”驱逐舰。
第一二七步兵旅的史密斯准将召集了十九名士兵,围着一艘搁浅上岸的救生艇。他们使尽全身力气,才把这个巨大而笨重的东西推入水中。麻烦还没完:这是一艘十六桨的划艇,但是史密斯招来的士兵全都不会划船。
他们还是想办法开航,由史密斯掌舵、士兵们操桨。划了几下之后,“船组人员”开始七手八脚地动作,划桨纠缠在一起,船只疯狂打转。史密斯后来追忆,“我们八成像是一条喝醉的蜈蚣”。
要传授基础划船课,没有比现在更不凑巧的时机了。德国空军选在这时展开空袭,准将的口令夹杂着炮火、炸弹和水柱的喷发声。这群人再度尝试,这一次,史密斯高喊划船口令:“一、二,进、出!”船员跟上节奏,船只开始朝等候中的驱逐舰稳定前进,他们甚至可以破浪狂飙,跑赢他们师长搭乘的超载汽艇。
在海滩的更远处,皇家运输勤务队的二等兵史特拉顿帮忙把一艘弃置救生艇拖回岸边,然后看着一群人争先恐后地占用这艘船。史特拉顿不甘心白费力气,于是纵身一跳,落在这群人身上。可想而知,这艘船没多久就开始下沉。史特拉顿很善于游泳,但是身上的大衣拖累了他。就在他即将没顶之际,一艘海军快艇出现了。有人把他拉到船边,甩到船上,“活像一条鱼似的”。
冲突在所难免。在玛洛海滩附近,一队士兵涉水拖回停在近海的两艘小型划艇。突然有人嚷嚷:“站住,否则我就开枪!”那是一名苏格兰上校,他是附近一支小队的领袖,而他显然认为是自己的弟兄先看到那两艘船。双方最后互相妥协,两支队伍都能使用。
在拉帕讷附近,义勇骑兵团的古德巴迪跟总司令部的八名海军信号兵一起搭乘小艇出发。
起航之际,岸上的一名军官命令他把硬挤上船的另外四名士兵带回来。古德巴迪拒绝了,他表示这艘小艇和上头的所有人员都归他管。军官闻声拔枪,古德巴迪也掏出他的,两人面对面站立片刻,拿枪对着彼此。这时,四名士兵悄悄地主动上岸,又一场危机就这么化解开来。
在布赖迪讷,工兵柯尔斯被朋友叫醒,后者发现沙滩上有一艘搁浅的大型划艇。他们把船拖到水边之后,两人立刻被一拥而上的士兵推到旁边。这艘船即将二度沉没,幸亏一名宪兵鸣枪把所有人赶下船。
恢复秩序之后,柯尔斯跟他的朋友再度尝试。这一次,他们安全起程,载了一批士兵到一艘斯固特上,然后回头载另外一批。十几个人游泳过来跟他们会合,不过这时,坐在附近一片木筏上漂流的军官叫住他们。军官挥舞着左轮枪,下令他们先送他上船。柯尔斯觉得游泳的人应该有优先权,反正木筏暂时安全无虞,但是左轮手枪非常有说服力,军官得以遂行其是。
海象是让人神经紧张的原因之一。自从开始撤退以来,风向首次吹往陆地,在五月三十一日的整个早上掀起险恶的巨浪。登船速度变得前所未有地缓慢,布赖迪讷的理查德逊中校最后决定停止行动。他下令海滩上的部队前往敦刻尔克,然后他、科尔中校和岸勤大队捞出一艘搁浅的小艇,搜集了几支桨,开始朝英国驶去。
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疲惫,每一个划桨动作都让他们全身发疼。没多久,他们几乎停滞不前,随时可能打横、沉没,幸好及时被一艘马加特救生艇发现。后者急忙赶过来,把他们接上船。
上午十点三十五分,韦克沃克将军以无线电向多佛的拉姆齐汇报情况:
绝大多数划艇失控横转,而且没有船员:基于越来越强劲的向岸风,海滩上的状况非常恶劣。即便白天也只有极少数人登船。我认为敦刻尔克是登船的唯一希望……
所谓“敦刻尔克”,他指的当然是东面的防波堤。坦纳特和他的助手越来越倚重防波堤来解决所有问题,不断试图把所有船只往那个方向集中。拉姆齐也明白防波堤的重要性,但他估计仍有数千名士兵等待撤离,所有东西都必须派上用场——甚至包括进度迟缓的海滩。
上午十一点零五分,韦克沃克再试一次。“敦刻尔克是我们的唯一希望,”他向拉姆齐发送电文,“可否炸毁德军的西面炮台、压制敌军攻击防波堤的火力?”
这是个新问题。五月三十一日以前,德军的炮火很讨人厌,不过仅此而已。他们胡乱发射,往往没射中任何目标。如今,德军将炮台设置在格拉沃利讷这一侧,成果立见。
上午六点十七分,“格伦高尔号”(Glen Gower)扫雷舰沿着防波堤停靠,准备迎接它当天接运的第一批部队。舰长毕德纳夫中校在舰桥等候时,突然听到一声尖啸,然后砰的一声,紧接着连续出现好几声撞击。前甲板喷出一大团黑色碎片,就在枪炮官威廉斯中尉站立之处。一开始,毕德纳夫以为他们肯定是遇到连续轰炸,但是空中没有任何飞机。他顿时明白船只是遭到炮弹齐射,其中一枚正好贯穿威廉斯两腿之间的甲板。奇迹似的,枪炮官毫发无伤,不过下层的爆炸造成了十二人伤亡。
冥冥中似有神明保佑,防波堤本身依旧未遭摧毁。自从五月二十九日被德国空军发现以来,防波堤便不断遭斯图卡轰炸,受到炮火重击,并且被停得太急的救援船只冲撞。“奥里国王号”撞击之后,防波堤靠海的尾端已被完全切断。不过整体而言仍然可以使用。偶尔有些地方出现裂缝,不过立刻用木板、门板和船只的跳板衔接起来。登船行动持续进行。
然而,朝着等候船只狂奔的过程,总令人心惊胆战。没有人比皇家炮兵团的二等兵鲍德温更能体会个中滋味了。他扛着断腿的朋友二等兵波伊德准备登船。鲍德温踉踉跄跄走在步道上,来到只用一根木板衔接的裂口前。旁边两名水手高喊,“跑过去,朋友,”又补充说道,“别往下看。”鲍德温听从建议,只不过他确实往下看了。黑漆漆的海水在二十英尺下的木桩之间翻腾汹涌。他设法保持平衡,木板尽头有另外两名水手抓住他,为他欢呼:“干得好,继续加油!”
他继续挣扎着向前,气喘吁吁、跌跌撞撞,一直跑到又遇上另外两名水手,他们帮他把波伊德抬过跳板,登上等候的船只。结果,那艘船竟是“奥尔良少女号”海峡邮船,战争一开始时,他就是搭乘这一艘船朝法国出征的。
鲍德温是在涨潮时奔跑前进的。遇到退潮时,防波堤上的登船行动甚至更加费力。洛克比中士费尽艰辛抵达“毒液号”(Venomous)驱逐舰旁,才发现他们跟船只的甲板有十五英尺的高度落差。好几根电线杆斜倚着防波堤,士兵靠它们垂降登船。问题是,不论船只还是电线杆都没有固定牢靠,两者都不可预期地上下左右摇晃。只要稍一闪失,就意味着坠入大海,在船只和码头之间粉身碎骨。
“我做不到,小欧。”洛克比倒抽一口气,然后对他的朋友欧内斯特·汉明这么说。
“下去,你这笨蛋,不然我把你扔过去!”汉明吼着,“我替你扶着杆子顶端。”
洛克比想办法鼓起了力量和勇气。他滑下电线杆,并且替随后滑下来的汉明扶住杆子底部。
法军迄今尚未使用这道防波堤,不过从五月三十一日开始,海滩随处可见相等人数政策开始发挥效用。当从希尔内斯出发的“马赛陆号”机动游艇下午四点抵达时,第一项任务就是协助载运在玛洛海滩等待的大批法军。游艇的平民船长奥立佛派出小艇,大约五十名法国大兵一拥而上,小艇立刻翻覆。他缓缓往东移动,找到“法国士兵好像比较冷静的地方”,然后再试一次。这次没有问题。接下来四十八个小时,他载走了超过四百名法军。
在附近,一小支皇家海军扫雷艇舰队也在执行任务。“三王号”接起两百名法军……“杰基夫号”接起六十人……“理格号”又接起另外六十人,布赖迪讷和拉帕讷的情况大同小异。
在这项相等人数政策之下,究竟还有多少法国士兵有待撤离?不论巴黎或三十二号棱堡中的阿布里亚尔上将似乎都毫无头绪。对于在伦敦和多佛为撤退行动殚精竭虑的策划人而言,这个数字其实无关紧要,他们已经出动了所有可以下水的船只。
在整个勤务生涯中,七十八英尺长的“玛西萧号”(Massey Shaw)从未出海。它原本是泰晤士河上的消防艇,之前跑过最远的地方,是到泰晤士河下游的利德哈姆港口(Ridham)救火。它没有罗盘,而船上的工作小组是专业的消防人员,不是水手。
不过“玛西萧号”吃水很浅,只有三点九英尺,海军总部无法抗拒它的诱惑。而且,海军总部隐隐约约认定这艘船可以帮忙扑灭敦刻尔克港口的熊熊大火。这个想法传达的倒不是“玛西萧号”的用处,而是仍然弥漫在海军总部某些角落的天真。
五月三十日下午发出志愿者招募令。有十三人被挑中,两小时后,“玛西萧号”就在梅伊副队长的带领之下上路。他们几乎连买一个小型航海罗盘的时间都没有。顺着泰晤士河而下时,工作小组忙着在船舱窗户上钉木板,拿灰色油漆涂抹各项铜制装备和水枪。情况必定非常危急,毕竟“玛西萧号”光可鉴人的器具向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它在拉姆斯盖特接了一位带了航海图的年轻海军中尉,横越海峡之际,又有人找到一张小型潮汐表,为船只提供额外的帮助。他们在五月三十一日傍晚抵达布赖迪讷外海,工作小组着迷地端详海滩。乍看之下,那里跟一般周末假期的海岸没什么两样——密密麻麻的人群四处走动,或者三三两两地坐在沙滩上。不过有一点很不同:相较于鲜艳的夏季服饰,每个人都穿着卡其服。而一开始看似延伸入海的“防波堤”,其实是一条条穿着卡其服的人龙。
“玛西萧号”派出一艘划艇接近一条人龙,小艇却立刻因为蜂拥而上的士兵而翻覆下沉。接着,有人捞出搁浅的皇家海军快艇,希望能派上用场,不过五十个人一挤上船,这艘船也报销了。将近晚上十一点的时候,又找到另一艘小船。此刻,“玛西萧号”跟海滩之间拉起了一道绳索,小船便沿着这道绳索来回拖曳,有如一辆海上缆车。小船一次只能载六个人,不过它就这么来来回回,接驳一批又一批的士兵。
最后,“玛西萧号”再也挤不下了。现在,有三十个人塞在前一天晚上六个人就嫌挤的船舱,另外还有几十人瘫在甲板上,似乎没有一丁点剩余空间。
当“玛西萧号”终于拔锚、起程回拉姆斯盖特时,夜色已深。截至目前,它一直非常幸运。
德国空军始终在头顶上盘旋,但是没有一架飞机发动攻击。如今开拔了,船身划出一道磷光闪闪的水痕,被目光锐利的敌军飞行员发现。他向下俯冲,投掷一颗炸弹。落点很近,不过没击中。“玛西萧号”继续平安地航行,载回六十五名士兵。
蒂尔伯利疏浚公司的“索斯伯勒夫人号”漏斗式挖泥船,也跟“玛西萧号”一样从未出海。锈痕斑斑的船身,原本在朴次茅斯港无人问津,如今前往拉姆斯盖特报到,在五月三十一日清晨随着另外三艘蒂尔伯利公司的疏浚船前往敦刻尔克。“索斯伯勒夫人号”在中午十二点半抵达玛洛近海,立刻派三名人手放下左侧救生艇,开始接运海滩上的士兵。
“索斯伯勒夫人号”在离岸几百码的地方停泊时,一架德国军机连续投掷四枚炸弹。虽然没有命中,但是船只的救生艇却因炸弹威力而被抛出水面,再重重落下,每一片船板都散开了。没有人受伤,但是救生艇报废了。趁着退潮,普尔船长将“索斯伯勒夫人号”正面冲上海滩,让部队直接涉水上船。士兵们一股脑儿地冲出来,一名法国人显然没听说英国新出炉的相等人数政策,竟试图贿赂代理二副约翰·塔瑞让他上船。
另一艘蒂尔伯利公司的疏浚船“首要101号”在附近锚泊。随处可见紊乱失序的迹象:被海浪打翻的船、无法负荷士兵重量而下沉的船、没有划具或桨手而随波逐流的船,然而在这团混乱中,出现了一股宁静的力量。一名下级军官在岸上的池塘找到一艘玩具独木舟。此刻,他一次送一名士兵前往等候的船舶。当他在碎片残骸中穿梭时,似乎完全不被水中的游泳者打扰。仿佛大家给他发了一张通行证,让他可以安安静静工作,不受妨碍。
暗夜返航是最困难的一环。“索斯伯勒夫人号”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时,一艘驱逐舰森然迫近,对它打出闪光信号。疏浚船的船员都不懂摩斯密码,所以无法回答。驱逐舰再度闪动信号,还是没有回答。最后,船上的一名士兵说自己是信号兵:可以让他帮忙吗?信号又闪了几次之后,士兵说明驱逐舰已三度要求他们表明身份,要是再不回答,它会把他们击沉。塔瑞二副看着信号兵打出船只名称,不禁咒骂这艘船啰啰唆唆的教名。那十六个字母似乎一辈子都打不完。不过驱逐舰终于满意了,“索斯伯勒夫人号”继续缓缓朝拉姆斯盖特航行。
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小型船只接踵而来,包括最高时速达二十海里、拉风的“闪银号”游艇;滨海利的轻舟船队;克理斯公司出品、有优雅红木船身的“邦妮海瑟号”游艇;与三名完全不会讲英语的荷兰船主一同前来的“约翰娜号”捕鳗船等等,不及备载。还有被拉姆齐将军称为“自由业者”(free lances)的无数船只,也陆续从福克斯通、伊斯特、纽黑文和布莱顿等南部港口拥出。绝大多数从未费事跟多佛那边打招呼,也从来没有人为他们在史册上留名。
奥方上校征用的法国与比利时渔船也开始出现,为救援行动增添一股异国风味。拥有法文船名的“皮耶与玛莉”、“波浪女王”和“卡丹工程师”,跟“巧手比利”、“南希女孩”以及起码九艘“云雀号”并肩行动。法国邮船“银色海岸号”开始使用东面防波堤,一如任何一艘英国蒸汽船。
大多数法国船员来自布列塔尼,就跟泰晤士河河口的采蚵船夫一样不熟悉这片海域。不过难免有人例外。“圣西尔号”(St. Cyr)扫雷艇的助理轮机员费尔南·史奈德恰好是敦刻尔克人。此刻,他既因为看见家乡惨遭蹂躏而悲恸不已,同时也因为有机会回家而倍感宽慰。
身为地头蛇,史奈德知道上哪儿找东西吃。“圣西尔号”的舰长偶尔派他出去觅食,为船上粗陋的粮食加菜。五月二十八日,他趁出外觅食时决定回家看看。房子还挺立着,更棒的是,他的父亲奥古斯丁·史奈德在家。奥古斯丁原本逃回乡下老家避难,这次也是回来看看房子的状况。他们热情相拥,因为这天不仅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不仅是要庆祝房子完整无缺,而且是费尔南的二十一岁生日。
老头子走到地下室酒窖,拿出一瓶武弗雷白酒(Vouvray)。接下来一小时,两人开开心心喝光整瓶酒,把战争抛到脑后。最后终于分别,父子两人一直到五年之后才再度聚首。
在敦刻尔克,费尔南·史奈德是唯一可以回家过生日的水手,不过援救船队中不乏各种奇人异士。凡汉默上尉是一名风度翩翩的荷兰海军军官,整个船队只有他插了荷兰国旗,特别醒目;哈金斯中校是从掷弹兵卫队退下的老兵,目前在海军总部担任枯燥乏味的联络工作,身为经验丰富的周末水手,他趁着休假前往多佛报到,现在负责操作战争部的工作小艇“燕子号”;皮姆上校平常执掌丘吉尔的地图室,今天则带领一艘荷兰斯固特乘风破浪横越海峡;山缪·帕默尔是普利茅斯的管区警察,不过他曾经在海军服役,这样的资历便已足够,他负责七吨重的“迷途水仙号”,这是一艘任性古怪的动力游艇,老是出故障,最后,他拆下船舱门板劈成一片一片,吩咐船上水手开始划船。
罗伯·哈灵是一名印刷字体设计师,不过身为瓦兹船长的航海课学员,他跟其他同学一起志愿参与救援行动。此刻,他跟另外三人被分派到一艘救生艇上,这艘救生艇是从蒂尔伯利码头的某艘邮轮上卸下来的。他的同伴包括一名广告公司主管、一名修车厂老板和一位推销员。四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共通之处,然而此刻他们一同坐在这艘扁舟,踏上这趟奇异的旅程,彼此却又如此息息相关。
这条小船是由拖吊船“太阳四号”拖曳过海的十二艘船舶之一,“太阳四号”目前由拖船公司的总经理担任舰长。那天下午风和日丽,战争似乎远在千里之外。好长一段时间,大伙儿除了谈天说地以外无事可做。然而当他们逐渐接近法国海岸,看见敦刻尔克上空的黑色烟柱,对话骤然停止,在哈灵的船上,气氛变得紧张凝重。
“他们在那里,那些混蛋!”有人突然指着空中吼道。哈灵仰望天空,很快认出那是五十架编列整齐的飞机朝他们飞过来。飞机大约在一万五千英尺高空。在这样的距离下,一切似乎都是以慢动作进行。慢慢地,飞机越靠越近,然后出现在他们正上空。他目眩神迷地望着炸弹懒洋洋地坠落,然后霎时以惊人的速度俯冲、撞击入海,差点击中附近的两艘驱逐舰。
没多久,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现身,划破德国飞机的数组。哈灵略感惊讶:一如公报上所言,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机确实能赶跑敌军。不过事情还没完。为了表达最后挑衅,一架德国军机向下俯冲,以机枪扫射“太阳四号”以及它拖行的十二艘小船。子弹在空旷的大海激起阵阵涟漪,飞机急速爬升,然后便不见踪影。“太阳四号”和它负责的船只完整无缺地继续向前。
危险并非只来自天空。接驳了一整夜后,六艘捕蚵船在六月一日凌晨三点起程返回拉姆斯盖特。大多数船只表现杰出,不过“莉蒂希亚号”坏掉了,现在被“班与露西号”渔船拖着。接着是“威名号”的引擎故障,被拴在“莉蒂希亚号”上。这三艘船一路磕磕绊绊地缓慢航行,“威名号”在最后面大幅度摆荡。
三点半左右,“威名号”扫过某架德国轰炸机或S艇刚刚施放的水雷,引爆出一道炫目的闪光,“威名号”及船上四名船员从此消失无踪。
德军井然有序的炮弹攻击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往往迅雷不及掩耳,让人猝不及防。当“新威尔斯王子号”观光船三十一日在布赖迪讷外海停妥后,班奈特中尉离开舰桥,去帮忙发动一台不听使唤的引擎。他刚刚抵达甲板,就听到一声尖啸划破天际,直直朝他的头顶坠落。然后是惊天动地的爆炸……他匆匆一瞥,只见灰色烟雾夹杂着炸弹碎屑,他的左脚、左大腿和左边脸颊疼痛不已。他发现自己倒卧在甲板上。逐渐失去意识之际,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必定已走到终点。他在太多战争电影中看过士兵口中汩汩流出鲜血,逐渐死去。情节总是一成不变,而他此刻也要上演同样的故事。
几分钟后,他很高兴地发现自己还活着。但是他的两名弟兄丧命,“新威尔斯王子号”也报废了。“崔顿号”机动船正好在附近,艾温上尉把船缓缓靠过来营救生还者。班奈特这时站起来了,甚至觉得斗志昂扬。他的脸上血肉模糊,但是脑子很清醒,他立刻接手船上的工作,替艾温上尉担任舵手。
并非所有人都是英雄。在布赖迪讷外海,一艘荷兰斯固特连续几个钟头一动不动,什么事都不干。舰长喝醉了,而副舰长似乎意兴阑珊。不过士兵们还是划着小艇想办法上船,直到达到一定人数。这时,皇家运输勤务队的梅雷迪斯中士听见舰长解释:“依照计划,我应该把你们送到停在更远处的驱逐舰上,不过今天真够受的了。很遗憾,今晚我是纳尔逊 6,我把望远镜放在瞎掉的那只眼睛上,没看到任何一艘驱逐舰,所以我要直接把你们带回家。”
无论如何,五月三十一日当天,盟军共有六万八千零一十四人撤离。和往常一样,最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海滩上,而最有效率的行动,则靠东面防波堤完成。“麦尔坎号”驱逐舰将船舶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凌晨两点十五分接回一千人,下午两点半再接回一千人,六月一日清晨又接回一千名士兵。它的效率让任务看似轻松愉快,然而事实全然相反,准尉轮机员史考金斯在热气蒸腾的引擎室操作机械,舱内温度高达六十到六十五摄氏度。
英国船舶首度接回人数可观的法军,当天有一万零八百四十二名法军获救。这数字不足以让雷诺总理满意,但起码是个开端。而且,其中的难度远超过巴黎评论家所能体会。法国大兵往往希望带上所有装备,而且许多人拒绝跟所属部队分散。他们似乎学不会教训:如果太多人同时挤上小船,船只很可能翻覆或搁浅。英国船员倾向于认定法国人是天生的旱鸭子,跟“我们岛上民族”不同。然而证据显示,种种麻烦其实是源于语言障碍。
“前进吧,我的英雄!鼓起勇气吧,我的孩子!”杭特少校搜索肚子里有限的法语词汇,怂恿几名迟疑不决的大兵涉水上船。几分钟后,他挥舞着左轮手枪,试图阻挡汹涌的人潮。
“下去!该死的笨蛋,下去!下去!我们淤塞了!”瓦兹船长的一名学员大吼大叫,他的船无法承受超载的法军而搁浅了。没有人听得懂,也没有人下船。终于有一名法国士官摸清楚状况,他重新组织语言,士兵们乖乖听从命令。
法语流利的索罗门中尉被临时抓去东面防波堤担任克劳斯顿中校的翻译时,没有遭遇任何麻烦。英国军官高喊“走了!”,士兵置若罔闻——因为这字有羞辱之意——不过正确用词再加上一点点技巧,就可以发挥神效。
纳尔逊(1758—1805),英国著名海军将领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以战胜拿破仑而享盛誉,并在这次海战中殉职。他曾在一场战役中失去了右眼。——译注
于是士兵继续登船,又一场危机化解了。相等人数原则完全没有打乱拉姆齐的时间表。多亏了克劳斯顿的组织能力,从防波堤上撤离的人数,远超过任何人做梦所能想象到的。蜂拥横越英吉利海峡的小型船只也帮上了忙。现在的船只足够撤离包括法军和英军在内的每一个人。
不过,一场新危机已迫在眉睫。五月三十一日一整天,德军持续炮轰拉帕讷的海滩及船只。此时,暮色笼罩着这座饱受战火蹂躏的小镇,轰炸的力道却越来越猛烈。这表示周边防线东端的情势大为不妙。防线一旦瓦解,身经百战的波克大军就能冲进滩头阵地,彻底终结撤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