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财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3)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迈克尔·乔丹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数人高,投篮也比其他大多数人准。很可能,他在其他活动中也出类拔萃。例如,乔丹修剪自己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仅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假设乔丹能用2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这同样的4小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赚2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个活儿。但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她的机会成本低。
如果你仅仅是因为乔丹的绝对优势就安排乔丹去修剪草坪,那我告诉你,你还是放弃理财的想法吧,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入门。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即使修剪草坪再牛,也不应该干这个工作。最好的做法是,他还去拍他的广告,而应该雇用杰尼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给杰尼弗的钱大于20美元而低于1万美元,双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我们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也需要在注意到机会成本的同时,注意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的区别。比如,你将10万元投入到基金上,一年时间赚到了1万元,年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0%。你就此认为自己的投资是正确的吗?
答案是不一定,你还需要考虑资金投入到其他地方可能产生的收益,比如股票、黄金、存款等,只有基金上的收益比其他收益都高时,才能说明你的投资决定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种选择很多也是来自投资理财方面的。在作出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这项选择的机会成本,要比较各种机会成本的大小。只有当选择的方案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时,这个方案才能说是正确的。
所以,机会成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地考虑到机会成本后,才能让我们的选择更加明智。
5.对沉没成本的处理,关系你的一生
还有一种成本,你生活中肯定经常遇到。或许,这种成本完全可以叫作“无奈”。
比如,买了一张电影票,快开演时下起了大雨。如果不去看,白白浪费了100元;但如果去看,就必须打车去,还需要额外再花费100元。
这个时候,你纠结不?
如果上面这个问题还不足以引起你的警觉,那我们再换一种提问方法:花100元买下电影票后,有朋友告诉你这个电影不单单是不好看,而且非常枯燥、无聊,看了就后悔,根本不值得看。那你还去看吗?
我们把这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选择放在理财中,就变成这样一个问题:已经投资出去的钱,本来想要有较好的收益,却在后来发现由于情况改变或者更多的消息证明,投资已经不值得了。那你是因为害怕之前的投资被“浪费”而继续坚持甚至投入更多的钱,还是坚决地砍掉这部分投资,把钱再投入到其他地方呢?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对于这种叫作“沉没成本”的东西,我们在继续理财时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它!
“沉没成本”在学术上的定义是,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的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学术定义总是那么晦涩难懂,还是放在具体例子中解释吧。
“沉没成本”就是你买电影票所花的钱。由于那100元钱已经花出去了,对于现在下大雨,还去不去看电影的决策,这100元钱是不予考虑的因素。因为你去看电影也收不回这100元钱,不去看电影也不会多损失100元钱。你只需要考虑去看电影得到的愉悦感和打车去看需要多花的100元钱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收获和额外的支出之间的关系,跟最初“沉没”的那个100元钱根本就没有关系。如果看电影的愉悦感多于额外增加的100元钱,就去看;反之,就不去看。
如果你认为“沉没成本”就是解决类似例子中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投资根本没有太大的影响,那我告诉你,你又错了。
对“沉没成本”的处理关乎你一生的成败!
我们说点大事。
1992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美国的麦道公司就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签署了一项合同。项目在1997年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共同研发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正式试飞成功,2000年,第二架飞机试飞成功,并且,这两架飞机很快就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单机适航证。一切迹象都表明:中国在干线飞机上的制造和总装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不相上下,同时,也具备了小批量生产的能力。
就在这时,即2000年8月,该公司宣布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是将生产力集中在支线飞机上,而MD90项目也宣布下马。这一决策从宣布起,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人们反对该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MD90项目已经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6年,在初尝胜利果实时就匆匆下马,太可惜了。
反对者的惋惜和痛苦着实让人理解,但是这不能说明该项目应该继续进行,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于现在是否继续该项目来说都已经成了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被考虑的。事实上,MD90项目下马的主要原因是前景堪忧。从销路上来说,在项目启动时本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签约时约定为40架,后来到1994年又变为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部门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因此,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果断下马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只会沉没更多。
对于我们来说,沉没成本也是理财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我们来到股市,那些机构的忽悠者口中经常会提到一个“鳄鱼法则”,如果有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你试图用手挣脱,结果必然是鳄鱼会同时咬住你的手和脚,你越是挣扎,鳄鱼咬掉你的就越多。这就是说,如果你沉浮股海,发现自己买的股票背离了市场的方向,产生了亏损,就必须马上停止买进或者持有,毅然放弃,不能有任何延误,不要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这听起来异常残酷,大有壮士断腕的气概,但你如果不想沉没,断就断吧。
举一个更现实的例子:你刚刚花5000元买了一部iPhone4,结果还没过多久,乔布斯“诡计多端”地宣布,性能比iPhone4高出一倍的双核iPhone 4S华丽问世,而且只卖3500元!不过,老乔还是考虑到你的感受,推出一个拯救旧用户“悲催”(网络用语)心理的方案:你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再加1000元,换购一只新手机。
很多人再次纠结了!
我告诉你,最理智的做法是,如果新手机在性能上确实足够优越,那就坚持换回来一个,已经付出的5000元绝对忽略不计,此时你要考虑的就是1000元与更优越的性能之间的选择。
现实中这种例子真的比比皆是。比如剩饭菜如何处理的问题,就剩那么几口了,是吃掉、倒掉还是放起来隔天吃?很多人觉得倒掉很可惜,不如再强塞下去一口。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就难了。这样下去,早晚你会有“发福”的一天,这还是好的,关键是天天吃撑,健康就是个大问题了。另一些人可能选择放进冰箱,还买了保鲜膜裹上,留着隔天再吃。其实,仔细想想,不管怎么处理,剩饭菜都是一种沉没成本。只要我们觉得浪费粮食可耻,就总会在是否倒掉的问题上纠结。但在我们实际理财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出面对沉没成本勇敢舍弃的气概来,因为,沉没成本本身就是鸡肋。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李的女朋友是个温柔体贴的姑娘,但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小摩擦。有一次,小李骑摩托车带她从一个朋友家回来,出来的时候,朋友送他们两瓶红酒。路上,一个不小心,摩托车颠了起来,红酒掉出来碎了。小李一直就是那种果断的人,他知道那两瓶碎掉的红酒已经属于沉没成本,注定该忽略了,不应该再有什么可惜的情绪了。于是就没管它,头也不回地骑摩托车继续前行。这时候女朋友大嚷:“酒都摔碎了,你也不下去看看。”
既然确定已经碎了,即使下去看,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听起来很残忍,但我还是想改造一句话:理财,要对自己狠一点。
6.信用卡让你离富翁梦越来越远
像房贷一样,21世纪初,信用卡悄无声息地一夜之间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到了现在,刷信用卡消费已经从最初的时尚、有范儿变成了的习惯。然而,从信用卡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理财界的专家发出呼吁:信用卡,最好别用!
那为什么信用卡用户还是越来越多了呢?
答案很简单,这东西方便快捷,一张卡片走天下,最关键的是,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附加价值,是其他银行借记卡之类的卡片无法相比的。
因此信用卡摇身一变,仿佛成了让人们释放欲望的救星,很多人刷卡购物的时候,怎么看起来,都有点“买东西不要钱”的意思。
就这样,很多人渐渐对信用卡有了严重的依赖情结。没有信用卡,基本上等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其实,这些人已经不是纯粹的“月光族”,而是彻彻底底的“负债族”,他们每月的工资一发下来,就直接去还信用卡账单了。如果没有信用卡来透支的话,下个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过。
这里我郑重提醒大家,信用卡消费可以,但养成这样的消费恶习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卡奴”,要一直持续这样的生活,那我可以准确预测,当你退休那年,你发现,自己辛苦一辈子仍然还是一贫如洗。
如果你真的有这种“爆卡”的习惯(偶尔一次例外),那么还是再来一次壮士断腕吧,果断剪掉信用卡,哪怕是当月借钱生活也行。
信用卡带在身上简直太方便了,搞得很多人在买东西时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本来只是月入5000元,却在买几千元的奢侈品时眼都不眨一下,原因就是钱没拿在手里,就总觉得不像花自己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但是,信用卡真有那么万恶不赦吗?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手里的信用卡?
答案是,让信用卡变成你的工具,而不是让你变成信用卡的奴隶!
也就是说,在使用信用卡时,绝对不能让卡控制你的消费欲望,自己一定要守住几条底线。
首先告诉自己,绝对不能用信用卡提现。
有很多银行,对于信用卡透支取现,不分本地异地,一般都要收取3%左右的手续费,最低为30元;除此之外,从取现当日起,银行就开始收取每天万分之五的手续费,折合年利率为18%。虽然一般银行都会在合约中对取现利率进行明确标注,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而是任意地选择取现透支,以为几十块钱只是个小数目,岂知积少成多,一旦养成习惯,就是个大问题。
你可能会说,不取钱,那就刷呗。可以这么说,但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能刷爆信用卡!
虽然很多信用卡都在合约中注明,超出信用卡额度的部分是需要收超限费的,但我相信还是有太多的人对“超限费”并不了解。根据央行的规定,银行可以将信用卡刷卡消费的最高额度控制在预先设定的信用额度的110%。如果信用卡的授信额度为10000元,那么这张卡最多可以刷卡消费11000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超出信用额度刷卡消费的1000元,银行会收取一定比例的超限费。“超限费”就是在持卡人超过信用额度用款时,银行对超出信用额度部分按比例收取的费用。而且“超限费”不享受免息还款及最低还款的优惠,需要在还款时一次性缴清。大部分银行的超限费用是按照超限金额的5%来收取的,未还完款项的日利息大部分为5‰。
另外,坚决不能只还最低还款额,或者到期有未还欠款,这也是使用信用卡时一定要坚持做到的。说得明白点,就是要养成习惯,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坚持到期全额还款。
总之一句话,刷信用卡可以,但是多向银行交一分钱,则绝对不可以!只要你能坚守这些底线,摆脱“卡奴”形象,让信用卡变成自己的工具,甚至是变成自己的“奴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奴隶”一旦用好了,还能做好多事。
比如,可以让信用卡变成账本。现在很多商场、超市、餐厅都有刷卡机,我们可以在外面消费时,尽量使用信用卡,通过每期银行寄过来的信用卡账单,来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因为账单中会罗列出自己的消费细节,根据上面的消费记录,逐渐掌握哪些费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从而养成“开源节流”的习惯,让存款慢慢地积累起来。
再比如,利用信用卡作为缓冲,规范自己的投资。
我们知道,每个月将一部分收入拿来做投资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但是现实中由于每个人的收入都是有限的,难免某个月支出比较多。这时,停止一个月的投资就难免前功尽弃,不停止又需要钱急用,怎么办?
这时,利用信用卡的还款期就是个非常巧妙的理财方法。
信用卡一般都有40—56天不等的免息期,在此期间,可以先用信用卡来维持日常消费和急用,而把自己的收入用到投资上。如此一来,生活、投资两不误。而且一旦消费压力减缓,还能把更多的收入用到投资上。不过,要谨记,必须在还款日前全额还款,这样才能享受免息期,达到理财目的。
当然,如果能把握好优惠活动以及消费积分,还能创造出信用卡的额外价值。
银行为了提升本行信用卡的竞争能力,一般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比如免费看电影、团购、出外游玩等等。所以平时可以关注这方面的消息,等到确实是家庭消费所需时,就果断出手,从而让消费更加划算。当然,对于那些看似优惠,但不切实际的消费内容,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要让脑袋一时发热,超出自己的消费范围。
我们知道,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如果能让自己的收入在第一时间就变成定期存款,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啻为一种投资理财方法。所以,每个月在留下足够的应还额度外,不要留太多现金,只要能应付足够的家庭开支就行,其他则尽可能用信用卡消费,把剩余的钱都存到定期账户中去,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的钱越来越多。
境外刷信用卡,还可以免除货币转换费。现在的货币转换费一般为2%,如果你到银行用现金买入外币,再到国外消费的话,不仅不安全,而且难免会有不小的费用支出。但如果用信用卡消费的话,银联只会按照规定的汇率进行货币转换,而不会收取2%的货币转换费。
由此看来,信用卡本身确实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用户怎么用,坚守住原则,把信用卡变成“奴隶”,就能实现不小的增值。
迈克尔·乔丹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数人高,投篮也比其他大多数人准。很可能,他在其他活动中也出类拔萃。例如,乔丹修剪自己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仅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假设乔丹能用2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这同样的4小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赚2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个活儿。但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她的机会成本低。
如果你仅仅是因为乔丹的绝对优势就安排乔丹去修剪草坪,那我告诉你,你还是放弃理财的想法吧,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入门。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即使修剪草坪再牛,也不应该干这个工作。最好的做法是,他还去拍他的广告,而应该雇用杰尼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给杰尼弗的钱大于20美元而低于1万美元,双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我们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也需要在注意到机会成本的同时,注意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的区别。比如,你将10万元投入到基金上,一年时间赚到了1万元,年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0%。你就此认为自己的投资是正确的吗?
答案是不一定,你还需要考虑资金投入到其他地方可能产生的收益,比如股票、黄金、存款等,只有基金上的收益比其他收益都高时,才能说明你的投资决定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种选择很多也是来自投资理财方面的。在作出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这项选择的机会成本,要比较各种机会成本的大小。只有当选择的方案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时,这个方案才能说是正确的。
所以,机会成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地考虑到机会成本后,才能让我们的选择更加明智。
5.对沉没成本的处理,关系你的一生
还有一种成本,你生活中肯定经常遇到。或许,这种成本完全可以叫作“无奈”。
比如,买了一张电影票,快开演时下起了大雨。如果不去看,白白浪费了100元;但如果去看,就必须打车去,还需要额外再花费100元。
这个时候,你纠结不?
如果上面这个问题还不足以引起你的警觉,那我们再换一种提问方法:花100元买下电影票后,有朋友告诉你这个电影不单单是不好看,而且非常枯燥、无聊,看了就后悔,根本不值得看。那你还去看吗?
我们把这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选择放在理财中,就变成这样一个问题:已经投资出去的钱,本来想要有较好的收益,却在后来发现由于情况改变或者更多的消息证明,投资已经不值得了。那你是因为害怕之前的投资被“浪费”而继续坚持甚至投入更多的钱,还是坚决地砍掉这部分投资,把钱再投入到其他地方呢?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对于这种叫作“沉没成本”的东西,我们在继续理财时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它!
“沉没成本”在学术上的定义是,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的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学术定义总是那么晦涩难懂,还是放在具体例子中解释吧。
“沉没成本”就是你买电影票所花的钱。由于那100元钱已经花出去了,对于现在下大雨,还去不去看电影的决策,这100元钱是不予考虑的因素。因为你去看电影也收不回这100元钱,不去看电影也不会多损失100元钱。你只需要考虑去看电影得到的愉悦感和打车去看需要多花的100元钱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收获和额外的支出之间的关系,跟最初“沉没”的那个100元钱根本就没有关系。如果看电影的愉悦感多于额外增加的100元钱,就去看;反之,就不去看。
如果你认为“沉没成本”就是解决类似例子中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投资根本没有太大的影响,那我告诉你,你又错了。
对“沉没成本”的处理关乎你一生的成败!
我们说点大事。
1992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美国的麦道公司就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签署了一项合同。项目在1997年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共同研发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正式试飞成功,2000年,第二架飞机试飞成功,并且,这两架飞机很快就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单机适航证。一切迹象都表明:中国在干线飞机上的制造和总装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不相上下,同时,也具备了小批量生产的能力。
就在这时,即2000年8月,该公司宣布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是将生产力集中在支线飞机上,而MD90项目也宣布下马。这一决策从宣布起,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人们反对该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MD90项目已经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6年,在初尝胜利果实时就匆匆下马,太可惜了。
反对者的惋惜和痛苦着实让人理解,但是这不能说明该项目应该继续进行,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于现在是否继续该项目来说都已经成了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被考虑的。事实上,MD90项目下马的主要原因是前景堪忧。从销路上来说,在项目启动时本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签约时约定为40架,后来到1994年又变为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部门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因此,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果断下马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只会沉没更多。
对于我们来说,沉没成本也是理财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我们来到股市,那些机构的忽悠者口中经常会提到一个“鳄鱼法则”,如果有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你试图用手挣脱,结果必然是鳄鱼会同时咬住你的手和脚,你越是挣扎,鳄鱼咬掉你的就越多。这就是说,如果你沉浮股海,发现自己买的股票背离了市场的方向,产生了亏损,就必须马上停止买进或者持有,毅然放弃,不能有任何延误,不要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这听起来异常残酷,大有壮士断腕的气概,但你如果不想沉没,断就断吧。
举一个更现实的例子:你刚刚花5000元买了一部iPhone4,结果还没过多久,乔布斯“诡计多端”地宣布,性能比iPhone4高出一倍的双核iPhone 4S华丽问世,而且只卖3500元!不过,老乔还是考虑到你的感受,推出一个拯救旧用户“悲催”(网络用语)心理的方案:你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再加1000元,换购一只新手机。
很多人再次纠结了!
我告诉你,最理智的做法是,如果新手机在性能上确实足够优越,那就坚持换回来一个,已经付出的5000元绝对忽略不计,此时你要考虑的就是1000元与更优越的性能之间的选择。
现实中这种例子真的比比皆是。比如剩饭菜如何处理的问题,就剩那么几口了,是吃掉、倒掉还是放起来隔天吃?很多人觉得倒掉很可惜,不如再强塞下去一口。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就难了。这样下去,早晚你会有“发福”的一天,这还是好的,关键是天天吃撑,健康就是个大问题了。另一些人可能选择放进冰箱,还买了保鲜膜裹上,留着隔天再吃。其实,仔细想想,不管怎么处理,剩饭菜都是一种沉没成本。只要我们觉得浪费粮食可耻,就总会在是否倒掉的问题上纠结。但在我们实际理财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出面对沉没成本勇敢舍弃的气概来,因为,沉没成本本身就是鸡肋。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李的女朋友是个温柔体贴的姑娘,但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小摩擦。有一次,小李骑摩托车带她从一个朋友家回来,出来的时候,朋友送他们两瓶红酒。路上,一个不小心,摩托车颠了起来,红酒掉出来碎了。小李一直就是那种果断的人,他知道那两瓶碎掉的红酒已经属于沉没成本,注定该忽略了,不应该再有什么可惜的情绪了。于是就没管它,头也不回地骑摩托车继续前行。这时候女朋友大嚷:“酒都摔碎了,你也不下去看看。”
既然确定已经碎了,即使下去看,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听起来很残忍,但我还是想改造一句话:理财,要对自己狠一点。
6.信用卡让你离富翁梦越来越远
像房贷一样,21世纪初,信用卡悄无声息地一夜之间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到了现在,刷信用卡消费已经从最初的时尚、有范儿变成了的习惯。然而,从信用卡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理财界的专家发出呼吁:信用卡,最好别用!
那为什么信用卡用户还是越来越多了呢?
答案很简单,这东西方便快捷,一张卡片走天下,最关键的是,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附加价值,是其他银行借记卡之类的卡片无法相比的。
因此信用卡摇身一变,仿佛成了让人们释放欲望的救星,很多人刷卡购物的时候,怎么看起来,都有点“买东西不要钱”的意思。
就这样,很多人渐渐对信用卡有了严重的依赖情结。没有信用卡,基本上等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其实,这些人已经不是纯粹的“月光族”,而是彻彻底底的“负债族”,他们每月的工资一发下来,就直接去还信用卡账单了。如果没有信用卡来透支的话,下个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过。
这里我郑重提醒大家,信用卡消费可以,但养成这样的消费恶习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卡奴”,要一直持续这样的生活,那我可以准确预测,当你退休那年,你发现,自己辛苦一辈子仍然还是一贫如洗。
如果你真的有这种“爆卡”的习惯(偶尔一次例外),那么还是再来一次壮士断腕吧,果断剪掉信用卡,哪怕是当月借钱生活也行。
信用卡带在身上简直太方便了,搞得很多人在买东西时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本来只是月入5000元,却在买几千元的奢侈品时眼都不眨一下,原因就是钱没拿在手里,就总觉得不像花自己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但是,信用卡真有那么万恶不赦吗?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手里的信用卡?
答案是,让信用卡变成你的工具,而不是让你变成信用卡的奴隶!
也就是说,在使用信用卡时,绝对不能让卡控制你的消费欲望,自己一定要守住几条底线。
首先告诉自己,绝对不能用信用卡提现。
有很多银行,对于信用卡透支取现,不分本地异地,一般都要收取3%左右的手续费,最低为30元;除此之外,从取现当日起,银行就开始收取每天万分之五的手续费,折合年利率为18%。虽然一般银行都会在合约中对取现利率进行明确标注,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而是任意地选择取现透支,以为几十块钱只是个小数目,岂知积少成多,一旦养成习惯,就是个大问题。
你可能会说,不取钱,那就刷呗。可以这么说,但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能刷爆信用卡!
虽然很多信用卡都在合约中注明,超出信用卡额度的部分是需要收超限费的,但我相信还是有太多的人对“超限费”并不了解。根据央行的规定,银行可以将信用卡刷卡消费的最高额度控制在预先设定的信用额度的110%。如果信用卡的授信额度为10000元,那么这张卡最多可以刷卡消费11000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超出信用额度刷卡消费的1000元,银行会收取一定比例的超限费。“超限费”就是在持卡人超过信用额度用款时,银行对超出信用额度部分按比例收取的费用。而且“超限费”不享受免息还款及最低还款的优惠,需要在还款时一次性缴清。大部分银行的超限费用是按照超限金额的5%来收取的,未还完款项的日利息大部分为5‰。
另外,坚决不能只还最低还款额,或者到期有未还欠款,这也是使用信用卡时一定要坚持做到的。说得明白点,就是要养成习惯,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坚持到期全额还款。
总之一句话,刷信用卡可以,但是多向银行交一分钱,则绝对不可以!只要你能坚守这些底线,摆脱“卡奴”形象,让信用卡变成自己的工具,甚至是变成自己的“奴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奴隶”一旦用好了,还能做好多事。
比如,可以让信用卡变成账本。现在很多商场、超市、餐厅都有刷卡机,我们可以在外面消费时,尽量使用信用卡,通过每期银行寄过来的信用卡账单,来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因为账单中会罗列出自己的消费细节,根据上面的消费记录,逐渐掌握哪些费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从而养成“开源节流”的习惯,让存款慢慢地积累起来。
再比如,利用信用卡作为缓冲,规范自己的投资。
我们知道,每个月将一部分收入拿来做投资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但是现实中由于每个人的收入都是有限的,难免某个月支出比较多。这时,停止一个月的投资就难免前功尽弃,不停止又需要钱急用,怎么办?
这时,利用信用卡的还款期就是个非常巧妙的理财方法。
信用卡一般都有40—56天不等的免息期,在此期间,可以先用信用卡来维持日常消费和急用,而把自己的收入用到投资上。如此一来,生活、投资两不误。而且一旦消费压力减缓,还能把更多的收入用到投资上。不过,要谨记,必须在还款日前全额还款,这样才能享受免息期,达到理财目的。
当然,如果能把握好优惠活动以及消费积分,还能创造出信用卡的额外价值。
银行为了提升本行信用卡的竞争能力,一般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比如免费看电影、团购、出外游玩等等。所以平时可以关注这方面的消息,等到确实是家庭消费所需时,就果断出手,从而让消费更加划算。当然,对于那些看似优惠,但不切实际的消费内容,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要让脑袋一时发热,超出自己的消费范围。
我们知道,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如果能让自己的收入在第一时间就变成定期存款,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啻为一种投资理财方法。所以,每个月在留下足够的应还额度外,不要留太多现金,只要能应付足够的家庭开支就行,其他则尽可能用信用卡消费,把剩余的钱都存到定期账户中去,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的钱越来越多。
境外刷信用卡,还可以免除货币转换费。现在的货币转换费一般为2%,如果你到银行用现金买入外币,再到国外消费的话,不仅不安全,而且难免会有不小的费用支出。但如果用信用卡消费的话,银联只会按照规定的汇率进行货币转换,而不会收取2%的货币转换费。
由此看来,信用卡本身确实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用户怎么用,坚守住原则,把信用卡变成“奴隶”,就能实现不小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