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七倍于黑火药的威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琳渼差点儿被这奏章逗乐了——木芷晴勾结齐立安?还贪污银两?!
要知道芷晴如今可是他没过门的王妃。就算退一万步说,她真要想勾结朝臣,那也只需勾勾指头,内阁、六部的大员们肯定巴巴地跑上门来送钱。这李从泰竟说她勾结一个从八品的工部小吏……
再说这贪墨公银。木家可是数百年的丽江土司,家里金银堆积如山,沙定洲叛乱期间,人家随便一划拉,价值十几万两的粮草就白送给了沐天波。此番芷晴来江南看他,纵然走得略匆忙,就这也带了近万两的“零花钱”。此般“土豪”能看上舟山修罐头厂的那点儿银子?
简直就是搞笑!
朱琳渼遂在那奏章后面批示:着吏部、刑部彻查宁波知府李从泰。
他又想到这李从泰人在宁波,却为隔着大海的舟山岛如此上心,说明舟山必然还有他的党羽。于是提笔补上一句:另将舟山的李党也一并查清。
末了,他另取出一张纸,给锦衣卫南镇郑广英写了封密信,要他先行派人摸一摸宁波府的底。
将舟山的事情放在一旁,朱琳渼又拿起另一份奏章,却是永宁王所呈,前面七七八八绕了一大圈,这才扭扭捏捏说出真意,是想要来孝陵看上一眼。
明代藩王禁止离开封地,去年是因为江西打仗,朱由槙才得破例率护军出征。待江西平定,他仍得安分待在建昌。
他再看附在奏章后面的内阁票拟,果然是建议不准。
其后的奏章里,竟又看到鄂山韩王、荆州惠王、广州长阳王以及益王、淮王、长沙王等近十名宗室上表,请求来南直隶“远瞻孝陵”。
大概他们是得到了洪承畴“乞降”的消息,认为南直隶已经安定。不过内阁依照祖制,对这些请求一概票拟“不同意”。
其实朱琳渼还是很能理解这些藩王的。毕竟明代的人都极为重视祖坟,更何况是意义重大的大明龙脉。这孝陵落在建虏手中一年有余,作为子孙,想来远远看上一眼有情可原。
至于担心藩王离开封地作乱之类,他倒是毫不担心。
莫不说这些藩王之中除了永宁王外,连点像样的兵都没有。就算他们有军队,面对虎视眈眈的建虏,让他们做皇帝也没人愿挑这担子。当年潞王朱常淓刚监国三个月便被清军掳去之事,众人还都记忆犹新。
众王聚会吗?他忽而冒出个有意思的想法,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办些实事。想到此处,他不禁莞尔一笑,未理会内阁的意见,一律同意了藩王来南京的请求,并令各地驻军沿途护送。
待他刚放下笔,就听到不远处一阵地动山摇的巨响,直震得他耳膜生疼,头顶上的破瓦灰如雨下。
朱琳渼腾地便站起身来,近来姚启圣等人一直在试爆硝化棉,时有声响发出,但此次明显不同,动静比以往大了数倍。
他忙向距离他的“临时办公室”仅一里多远的试爆地点赶去。
试爆点旁的掩体后面,姚启圣一脸灰土,远见辅政王殿下来了,立刻满脸得意地高声道:“殿下,成了!成了!”
朱琳渼闻言也是大喜。这段时间他先后设计了甩干桶用于防止“过硝化”,又从苏记珍品行调来几十部绞肉机粉碎棉花,总算是制出了合格的硝化棉。
但之后却遇到了硝化棉湿度问题——太干了稍一动就会爆炸,太湿了根本无法点燃。前后经过七八天的反复试验,期间还有两名工匠因此身受重伤。
而方才这简单的“成了”二字,终于宣告大明拥有了合用的猛炸药。
朱琳渼欣慰地环视一圈,“大家都辛苦了!”又问姚启圣道:“眼下有多少制好的硝化棉?”
“回殿下,共有八十多斤。”后者又补充道,“不过发烟硝酸已备了二百斤,碎棉也有百斤以上。”
朱琳渼点头吩咐道:“好,立刻加紧硝化。制好的那些按刚才试出的比例兑酒和水。制得三百斤硝化棉后便来向我禀报。夺下南京城就在此一举了!”
他记得TNT的威力是黑火药的七倍,而硝化棉比TNT只强不弱,加上东侧的南京城墙根上已经有个小坑,三百斤硝化棉炸开城墙应绰绰有余。
姚启圣郑重拱手道:“学生保证,三日之内必能完工!”
制造硝化棉最麻烦的便是原料准备,只要棉花和硝酸搞定了,硝化过程不过十几二十分钟的事儿。
朱琳渼又望向远处的幕府山大营,算来他在这“炸药实验室”已耗了十三天,此刻终于可以放心回去了。他遂吩咐石霖:“派人通知诸将,来我帐中议事。”
“是!”
三日后。
子时。
南京城头。
一支清军巡逻队举着火把从城上快速走过。为首军官转头正望见不远处十多个打瞌睡的士卒,立刻冲了上去,狠狠地给了每人一脚,又吼道:“都他娘的给老子滚起来!再敢偷懒把你们扔下城去!”
“是,是,将军饶命。”
守城士卒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来,不住告饶。待那军官走远,几人却小声嘀咕起来。
“再过半个月就要开城献降了,还守个屁啊!”
“就是,不是都跟明军说好这个月免战吗?闭个眼都不行……”
“诶,你们说,这消息可靠吗?”
“自然不假,洪大人手书的降表拓本都传到城里了,前几日我还看见过。”
沉默了一会儿,又有人道:“哥几个,明军进城之后,咱们要怎么办啊?”
“你没听说吗?咱们汉兵只要放下兵刃,一律发回原籍,既往不咎。”
“唔,这便好……说实话,要不是当官的降了,谁他娘的愿意给鞑子卖命?”
“可不是!城门一开,我就去恭迎大军……”
洪承畴哪里料到,时下的大明辅政王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建虏乞降这种“好事情”他怎可能掖着藏着,当天便命人拓了洪承畴降表带入南京,开始“大肆宣传”。
洪承畴“心中有鬼”,故而即便得知流言四起,却也不能光明正大地辩驳,生怕被明军知道听去坏了他的缓兵之计,到后来反令清军的士气跌入谷底。
朱琳渼差点儿被这奏章逗乐了——木芷晴勾结齐立安?还贪污银两?!
要知道芷晴如今可是他没过门的王妃。就算退一万步说,她真要想勾结朝臣,那也只需勾勾指头,内阁、六部的大员们肯定巴巴地跑上门来送钱。这李从泰竟说她勾结一个从八品的工部小吏……
再说这贪墨公银。木家可是数百年的丽江土司,家里金银堆积如山,沙定洲叛乱期间,人家随便一划拉,价值十几万两的粮草就白送给了沐天波。此番芷晴来江南看他,纵然走得略匆忙,就这也带了近万两的“零花钱”。此般“土豪”能看上舟山修罐头厂的那点儿银子?
简直就是搞笑!
朱琳渼遂在那奏章后面批示:着吏部、刑部彻查宁波知府李从泰。
他又想到这李从泰人在宁波,却为隔着大海的舟山岛如此上心,说明舟山必然还有他的党羽。于是提笔补上一句:另将舟山的李党也一并查清。
末了,他另取出一张纸,给锦衣卫南镇郑广英写了封密信,要他先行派人摸一摸宁波府的底。
将舟山的事情放在一旁,朱琳渼又拿起另一份奏章,却是永宁王所呈,前面七七八八绕了一大圈,这才扭扭捏捏说出真意,是想要来孝陵看上一眼。
明代藩王禁止离开封地,去年是因为江西打仗,朱由槙才得破例率护军出征。待江西平定,他仍得安分待在建昌。
他再看附在奏章后面的内阁票拟,果然是建议不准。
其后的奏章里,竟又看到鄂山韩王、荆州惠王、广州长阳王以及益王、淮王、长沙王等近十名宗室上表,请求来南直隶“远瞻孝陵”。
大概他们是得到了洪承畴“乞降”的消息,认为南直隶已经安定。不过内阁依照祖制,对这些请求一概票拟“不同意”。
其实朱琳渼还是很能理解这些藩王的。毕竟明代的人都极为重视祖坟,更何况是意义重大的大明龙脉。这孝陵落在建虏手中一年有余,作为子孙,想来远远看上一眼有情可原。
至于担心藩王离开封地作乱之类,他倒是毫不担心。
莫不说这些藩王之中除了永宁王外,连点像样的兵都没有。就算他们有军队,面对虎视眈眈的建虏,让他们做皇帝也没人愿挑这担子。当年潞王朱常淓刚监国三个月便被清军掳去之事,众人还都记忆犹新。
众王聚会吗?他忽而冒出个有意思的想法,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办些实事。想到此处,他不禁莞尔一笑,未理会内阁的意见,一律同意了藩王来南京的请求,并令各地驻军沿途护送。
待他刚放下笔,就听到不远处一阵地动山摇的巨响,直震得他耳膜生疼,头顶上的破瓦灰如雨下。
朱琳渼腾地便站起身来,近来姚启圣等人一直在试爆硝化棉,时有声响发出,但此次明显不同,动静比以往大了数倍。
他忙向距离他的“临时办公室”仅一里多远的试爆地点赶去。
试爆点旁的掩体后面,姚启圣一脸灰土,远见辅政王殿下来了,立刻满脸得意地高声道:“殿下,成了!成了!”
朱琳渼闻言也是大喜。这段时间他先后设计了甩干桶用于防止“过硝化”,又从苏记珍品行调来几十部绞肉机粉碎棉花,总算是制出了合格的硝化棉。
但之后却遇到了硝化棉湿度问题——太干了稍一动就会爆炸,太湿了根本无法点燃。前后经过七八天的反复试验,期间还有两名工匠因此身受重伤。
而方才这简单的“成了”二字,终于宣告大明拥有了合用的猛炸药。
朱琳渼欣慰地环视一圈,“大家都辛苦了!”又问姚启圣道:“眼下有多少制好的硝化棉?”
“回殿下,共有八十多斤。”后者又补充道,“不过发烟硝酸已备了二百斤,碎棉也有百斤以上。”
朱琳渼点头吩咐道:“好,立刻加紧硝化。制好的那些按刚才试出的比例兑酒和水。制得三百斤硝化棉后便来向我禀报。夺下南京城就在此一举了!”
他记得TNT的威力是黑火药的七倍,而硝化棉比TNT只强不弱,加上东侧的南京城墙根上已经有个小坑,三百斤硝化棉炸开城墙应绰绰有余。
姚启圣郑重拱手道:“学生保证,三日之内必能完工!”
制造硝化棉最麻烦的便是原料准备,只要棉花和硝酸搞定了,硝化过程不过十几二十分钟的事儿。
朱琳渼又望向远处的幕府山大营,算来他在这“炸药实验室”已耗了十三天,此刻终于可以放心回去了。他遂吩咐石霖:“派人通知诸将,来我帐中议事。”
“是!”
三日后。
子时。
南京城头。
一支清军巡逻队举着火把从城上快速走过。为首军官转头正望见不远处十多个打瞌睡的士卒,立刻冲了上去,狠狠地给了每人一脚,又吼道:“都他娘的给老子滚起来!再敢偷懒把你们扔下城去!”
“是,是,将军饶命。”
守城士卒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来,不住告饶。待那军官走远,几人却小声嘀咕起来。
“再过半个月就要开城献降了,还守个屁啊!”
“就是,不是都跟明军说好这个月免战吗?闭个眼都不行……”
“诶,你们说,这消息可靠吗?”
“自然不假,洪大人手书的降表拓本都传到城里了,前几日我还看见过。”
沉默了一会儿,又有人道:“哥几个,明军进城之后,咱们要怎么办啊?”
“你没听说吗?咱们汉兵只要放下兵刃,一律发回原籍,既往不咎。”
“唔,这便好……说实话,要不是当官的降了,谁他娘的愿意给鞑子卖命?”
“可不是!城门一开,我就去恭迎大军……”
洪承畴哪里料到,时下的大明辅政王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建虏乞降这种“好事情”他怎可能掖着藏着,当天便命人拓了洪承畴降表带入南京,开始“大肆宣传”。
洪承畴“心中有鬼”,故而即便得知流言四起,却也不能光明正大地辩驳,生怕被明军知道听去坏了他的缓兵之计,到后来反令清军的士气跌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