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他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友谅的名是传言中来的不同,他的这个小名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都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看来这次再没有天祐了。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称王)。事实证明,艰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会更多。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的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想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难说。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攻占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与元朝政府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至正二十二年(1362),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杀害他,被告发,朱元璋将二人处死。至正二十三年,正在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处理及时,将叛乱镇压。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又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参考消息
童谣猛于虎
朱元璋称王,民间便开始有童谣起:“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从西周的“弧箕服,实亡周国”,到清代的“帝出三江口”、“黄花满地发”。童歌谶语在历史进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不论是造反派有心散布,抑或是孩童之口无意说出。谶语始终为国人所关注,亦成为国盛国衰的预言被写进史书以佐历史。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张士诚了。
就在他紧锣密鼓地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户。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蒙了。朱元璋却一点也不蒙,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像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地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
这件事情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对于朱元璋来说,火药已经埋藏在他的心里,就看何时爆发了。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正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江苏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在临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后不可以随便杀戮,因为杀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么用呢(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这话不是说给徐达听的,是说给常遇春听的。
这位老兄,自九华山后,恶习一直不改,攻城之后必行杀戮,朱元璋多次严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敛。
大军出发了,朱元璋坐在营帐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万大军,交给徐达和常遇春指挥,这两位名将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们相约分兵进攻杭州和湖州,并很快攻下。
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朱元璋三步灭掉张士诚
平江攻击战
平江号称第一坚城,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他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城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其坚固,是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墙者瞬间就会被射成刺猬。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守备数年。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拼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看来几百年后的李云龙并不是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作出了军事部署,他将自己的名将们充分调动起来,分配了任务,具体如下:
徐达攻葑门,常遇春攻虎丘门,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
眼花了,还有。
他嫌这些人不够,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
参考消息
吴方言中的历史故事
江苏方言中有“讲张”的说法,和一个历史故事相关。“张”就是张士诚,话说张士诚在苏州一带当家时,对百姓不错,很关心民生,老百姓对他也很有好感,直到张士诚失败之后,苏州百姓依然怀念张士诚。百姓饭后闲聊时,总说起当年张大王如何如何好。这些话传进了朱元璋的耳朵,朱元璋很愤怒,不仅加重了江苏一带百姓的赋税负担,还严禁老百姓再讲张士诚的故事,违者坐牢。“讲张”一语就是讲张士诚故事的省略。
平江攻击战
统计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得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儿打哪儿。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地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身上招呼。
此即所谓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张士诚的结局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绝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呵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打败他是不够的,要彻底地征服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但他是值得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张士诚的一生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他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友谅的名是传言中来的不同,他的这个小名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都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看来这次再没有天祐了。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称王)。事实证明,艰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会更多。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的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想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难说。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攻占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与元朝政府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至正二十二年(1362),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杀害他,被告发,朱元璋将二人处死。至正二十三年,正在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处理及时,将叛乱镇压。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又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参考消息
童谣猛于虎
朱元璋称王,民间便开始有童谣起:“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从西周的“弧箕服,实亡周国”,到清代的“帝出三江口”、“黄花满地发”。童歌谶语在历史进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不论是造反派有心散布,抑或是孩童之口无意说出。谶语始终为国人所关注,亦成为国盛国衰的预言被写进史书以佐历史。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张士诚了。
就在他紧锣密鼓地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户。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蒙了。朱元璋却一点也不蒙,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像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地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
这件事情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对于朱元璋来说,火药已经埋藏在他的心里,就看何时爆发了。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正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江苏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在临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后不可以随便杀戮,因为杀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么用呢(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这话不是说给徐达听的,是说给常遇春听的。
这位老兄,自九华山后,恶习一直不改,攻城之后必行杀戮,朱元璋多次严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敛。
大军出发了,朱元璋坐在营帐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万大军,交给徐达和常遇春指挥,这两位名将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们相约分兵进攻杭州和湖州,并很快攻下。
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朱元璋三步灭掉张士诚
平江攻击战
平江号称第一坚城,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他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城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其坚固,是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墙者瞬间就会被射成刺猬。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守备数年。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拼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看来几百年后的李云龙并不是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作出了军事部署,他将自己的名将们充分调动起来,分配了任务,具体如下:
徐达攻葑门,常遇春攻虎丘门,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
眼花了,还有。
他嫌这些人不够,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
参考消息
吴方言中的历史故事
江苏方言中有“讲张”的说法,和一个历史故事相关。“张”就是张士诚,话说张士诚在苏州一带当家时,对百姓不错,很关心民生,老百姓对他也很有好感,直到张士诚失败之后,苏州百姓依然怀念张士诚。百姓饭后闲聊时,总说起当年张大王如何如何好。这些话传进了朱元璋的耳朵,朱元璋很愤怒,不仅加重了江苏一带百姓的赋税负担,还严禁老百姓再讲张士诚的故事,违者坐牢。“讲张”一语就是讲张士诚故事的省略。
平江攻击战
统计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得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儿打哪儿。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地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身上招呼。
此即所谓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张士诚的结局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绝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呵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打败他是不够的,要彻底地征服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但他是值得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张士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