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搜神记卷十三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泰山澧泉
泰山之东有澧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欲取饮者,皆洗心志,跪而挹①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泉止焉。盖神明之尝志者也。
【注释】
①挹:舀。
【译文】
泰山的东边有口澧泉,它的形状像井,本体是石头。想取这泉水饮用的人,都必须清净思想,跪着去舀泉水,那么这泉水就会飞一般喷出来,数量足够引用。如果言行肮赃,那么这泉水就不会冒出来。这大概是神灵在试探人心吧。
巨灵劈华山
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至今犹存。故张衡作《西京赋》所称“巨灵赑屃,高掌远迹,以流河曲”是也。
【译文】
太华山和少华山,本来是一座山,它们正对着黄河,黄河水经过这里时只能绕道而流。黄河之神巨灵,用手劈开山的上部,用脚蹬开山的下部,使这座山分成两座,以便河水流过。现在到华山上去观看河神的手印,那手指、手掌的形状都还存在着;巨灵的脚印在首阳山下,到现在也还保留着。过去张衡写了篇《西京赋》,赋里说:“巨灵啊力气很大,高山上有他的手掌,他的脚印留在远方,他劈山开路,使弯曲的河水直流奔放”,就是指的这件事。
霍山镬
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县霍山之上,无水。庙有四镬,可受四十斛。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尘土树叶,莫之污也。积五十岁,岁作四祭。后但作三祭,一镬自败。
【译文】
汉武帝把南岳衡山的祭祀改到庐江郡灊县的霍山上,那座山上没有水。庙里有四只镬,可以盛四十斛水。到祭祀的时候,镬总是会自己灌满水,足够祭祀使用,祭祀完毕后镬内就空了。尘土树叶,没有什么能弄脏它的。祭祀一共进行了五十年,每年祭祀四次。后来每年改为祭祀三次,一只镬就自行坏了。
樊山致雨
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
【译文】
樊口的东面有座樊山。如果天气干旱,就放火烧山,立即有大雨。至今往往很灵验。
孔窦清泉
空桑之地,今名为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外有双石,如桓楹起立,高数丈。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既已,泉亦止。其验至今存焉。
【译文】
空桑这个地方,现在叫做孔窦,在鲁国南山的山洞里。洞穴外面有一对山石,像桓楹一样竖立在那里,高达数丈,鲁国人在这里歌舞祭祀。洞里没有水,但每到祭祀的时候,洒扫祷告,便会有清澈的泉水从山石间溢出,足够祭祀活动使用。祭祀结束,泉水就自行停止。这种灵验,至今依然存在。
龟化城
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①。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注释】
①颓:倒塌。
【译文】
战国时,秦惠文王二十七年,秦惠文王派大臣张仪去修筑成都城。筑了多次,城墙都倒塌了。一天,忽然有一只大乌龟浮出江面,游到东面子城的东南角就死了。张仪拿这事去询问巫师,巫师回答说:“依照乌龟的轮廓筑城。”依照巫师所说的,城果然筑成了。所以这座城叫做“龟化城”。
城沦为湖
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縳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译文】
由拳县,是秦朝时的长水县。秦始皇时,有童谣唱道:“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个老妇人听到歌谣后,就天天到城门那里悄悄观看。守城的将吏要抓她,于是老妇人就说出了偷看的原因。后来,守城将吏将狗血涂在城门上。老妇人看到城门上有血,就跑开了。一天,突然涨大水,县城即将被淹没。县里的主簿忙派主管府吏去报告县令。县令问道:“你怎么忽然变成了鱼的样子了?”府吏说:“大人,您也变成鱼的样子了!”就这样,这个县陷落成了湖。
马邑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
【译文】
秦朝时,曾在武周塞内筑城,用来防御匈奴。多次筑城,城快筑成时就塌了。有一匹马飞快地奔跑着,反复绕圈子,人们觉得很奇怪,就按照马跑的印迹来筑城,城居然就不再崩塌了,于是就把这城命名为“马邑”。它的故城在现在的朔州。
天地劫灰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译文】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很深的地方,挖出的全是黑灰,不再是泥土。整个朝廷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汉武帝就把这件事拿来询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笨着呢,凭我的见识还不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皇上可以去问问西域人。”汉武帝认为连东方朔都不知道,就很难再问别人了。到东汉明帝的时候,西域的道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想起东方朔的话,就用汉武帝时出现黑灰的事来问他。那道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在大劫即将结束的时候,就会有劫火燃烧。’这黑灰是劫火焚烧留下来的余烬。”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的话是有深意的。
丹砂井
临沅县有廖氏,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①。他人居其故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注释】
①残折:夭折。
【译文】
临沅县有一户姓廖的人家,世世代代都很长寿。后来,这家人迁居别处,子孙总是夭折。别的人家迁到廖家老宅居住,也能世代长寿。这才知道是这个宅院的缘故,但不清楚具体原因。怀疑与红色的井水有关,于是挖掘井的左右两边,挖到古人埋藏的几十斛朱砂。朱砂浸水的汁液渗入井里,所以饮用这口井水的人能长寿。
江东馀腹
江东名“余腹”者:昔吴王阖闾江行,食脍,有余,因弃中流,悉化为鱼;今鱼中有名“吴王脍余”者,长数寸,大者如箸,犹有脍形。
【译文】
江东有一种名叫“余腹”的鱼,曾经,吴王阖闾巡游长江,在此设宴宴饮,剩下很多生鱼片,于是就丢弃到江水里,变化成了鱼。说的就是现在一种名叫“吴王脍余”的鱼,长约几寸,像筷子一样大小,犹自还是生鱼片的形状。
木蠹①
木蠹,生虫,羽化为蝶。
【注释】
木蠹(dù):蛀蚀木头的虫子。
【译文】
木头被蛀蚀,生出虫子,虫子长出翅膀就变化成了蝴蝶。
火浣布
崑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译文】
昆仑山是大地的端首。这里有天帝设在下界的都城,所以它的外围有深深的弱水隔绝,又有火山包围着。那火山上有鸟兽草木,都在火焰之中繁衍生长,因此出产一种火浣布。这种布不是用这火山上的草木外皮纤维织成,而是用山上的鸟兽之毛。汉朝时,西域曾经进献过这种布,但很久之后就不再进贡这种布了。所以到曹魏初年,人们都疑心这种布根本不存在。魏文帝认为火的本性很残暴,不会含有生命的元气,他在《典论》中论述,说这是不可能有的事,以此来杜绝那些有见识的人的传闻。到魏明帝即位,下诏书给三公说:“先皇过去论述的《典论》,是不朽的格言。可刻在太庙门外及太学的石碑上,和石经并列,以便永远教示后代。”这时,西域派人献上了用火浣布做的袈裟,于是就消除了石碑中相关的论述,遭到了天下的人的耻笑。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译文】
东汉灵帝时,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表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加上遭到得宠宦官的憎恶,担心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远远跑到了吴郡、会稽郡。他到吴郡时,有个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到火势爆裂的声音,说:“这是块好木材啊!”于是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弹出了优美悦耳的音乐。由于琴的尾部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柯亭笛
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事。”取以为笛,发声辽亮。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译文】
蔡邕曾经来到柯亭,那里的人用竹子做屋椽。蔡邕抬头打量,说:“真是些好竹子啊!”便拿它做成了笛子,这笛子吹奏起来音色嘹亮。有一种传言,说蔡邕对吴郡的人说:“我过去曾经途径会稽郡高迁亭,看见那里的房子,东面那间第十六根竹椽可以用来做笛。”拿下来做成笛子,果然能吹出奇异的音乐。
泰山澧泉
泰山之东有澧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欲取饮者,皆洗心志,跪而挹①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泉止焉。盖神明之尝志者也。
【注释】
①挹:舀。
【译文】
泰山的东边有口澧泉,它的形状像井,本体是石头。想取这泉水饮用的人,都必须清净思想,跪着去舀泉水,那么这泉水就会飞一般喷出来,数量足够引用。如果言行肮赃,那么这泉水就不会冒出来。这大概是神灵在试探人心吧。
巨灵劈华山
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至今犹存。故张衡作《西京赋》所称“巨灵赑屃,高掌远迹,以流河曲”是也。
【译文】
太华山和少华山,本来是一座山,它们正对着黄河,黄河水经过这里时只能绕道而流。黄河之神巨灵,用手劈开山的上部,用脚蹬开山的下部,使这座山分成两座,以便河水流过。现在到华山上去观看河神的手印,那手指、手掌的形状都还存在着;巨灵的脚印在首阳山下,到现在也还保留着。过去张衡写了篇《西京赋》,赋里说:“巨灵啊力气很大,高山上有他的手掌,他的脚印留在远方,他劈山开路,使弯曲的河水直流奔放”,就是指的这件事。
霍山镬
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县霍山之上,无水。庙有四镬,可受四十斛。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尘土树叶,莫之污也。积五十岁,岁作四祭。后但作三祭,一镬自败。
【译文】
汉武帝把南岳衡山的祭祀改到庐江郡灊县的霍山上,那座山上没有水。庙里有四只镬,可以盛四十斛水。到祭祀的时候,镬总是会自己灌满水,足够祭祀使用,祭祀完毕后镬内就空了。尘土树叶,没有什么能弄脏它的。祭祀一共进行了五十年,每年祭祀四次。后来每年改为祭祀三次,一只镬就自行坏了。
樊山致雨
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
【译文】
樊口的东面有座樊山。如果天气干旱,就放火烧山,立即有大雨。至今往往很灵验。
孔窦清泉
空桑之地,今名为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外有双石,如桓楹起立,高数丈。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既已,泉亦止。其验至今存焉。
【译文】
空桑这个地方,现在叫做孔窦,在鲁国南山的山洞里。洞穴外面有一对山石,像桓楹一样竖立在那里,高达数丈,鲁国人在这里歌舞祭祀。洞里没有水,但每到祭祀的时候,洒扫祷告,便会有清澈的泉水从山石间溢出,足够祭祀活动使用。祭祀结束,泉水就自行停止。这种灵验,至今依然存在。
龟化城
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①。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注释】
①颓:倒塌。
【译文】
战国时,秦惠文王二十七年,秦惠文王派大臣张仪去修筑成都城。筑了多次,城墙都倒塌了。一天,忽然有一只大乌龟浮出江面,游到东面子城的东南角就死了。张仪拿这事去询问巫师,巫师回答说:“依照乌龟的轮廓筑城。”依照巫师所说的,城果然筑成了。所以这座城叫做“龟化城”。
城沦为湖
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縳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译文】
由拳县,是秦朝时的长水县。秦始皇时,有童谣唱道:“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个老妇人听到歌谣后,就天天到城门那里悄悄观看。守城的将吏要抓她,于是老妇人就说出了偷看的原因。后来,守城将吏将狗血涂在城门上。老妇人看到城门上有血,就跑开了。一天,突然涨大水,县城即将被淹没。县里的主簿忙派主管府吏去报告县令。县令问道:“你怎么忽然变成了鱼的样子了?”府吏说:“大人,您也变成鱼的样子了!”就这样,这个县陷落成了湖。
马邑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
【译文】
秦朝时,曾在武周塞内筑城,用来防御匈奴。多次筑城,城快筑成时就塌了。有一匹马飞快地奔跑着,反复绕圈子,人们觉得很奇怪,就按照马跑的印迹来筑城,城居然就不再崩塌了,于是就把这城命名为“马邑”。它的故城在现在的朔州。
天地劫灰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译文】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很深的地方,挖出的全是黑灰,不再是泥土。整个朝廷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汉武帝就把这件事拿来询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笨着呢,凭我的见识还不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皇上可以去问问西域人。”汉武帝认为连东方朔都不知道,就很难再问别人了。到东汉明帝的时候,西域的道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想起东方朔的话,就用汉武帝时出现黑灰的事来问他。那道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在大劫即将结束的时候,就会有劫火燃烧。’这黑灰是劫火焚烧留下来的余烬。”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的话是有深意的。
丹砂井
临沅县有廖氏,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①。他人居其故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注释】
①残折:夭折。
【译文】
临沅县有一户姓廖的人家,世世代代都很长寿。后来,这家人迁居别处,子孙总是夭折。别的人家迁到廖家老宅居住,也能世代长寿。这才知道是这个宅院的缘故,但不清楚具体原因。怀疑与红色的井水有关,于是挖掘井的左右两边,挖到古人埋藏的几十斛朱砂。朱砂浸水的汁液渗入井里,所以饮用这口井水的人能长寿。
江东馀腹
江东名“余腹”者:昔吴王阖闾江行,食脍,有余,因弃中流,悉化为鱼;今鱼中有名“吴王脍余”者,长数寸,大者如箸,犹有脍形。
【译文】
江东有一种名叫“余腹”的鱼,曾经,吴王阖闾巡游长江,在此设宴宴饮,剩下很多生鱼片,于是就丢弃到江水里,变化成了鱼。说的就是现在一种名叫“吴王脍余”的鱼,长约几寸,像筷子一样大小,犹自还是生鱼片的形状。
木蠹①
木蠹,生虫,羽化为蝶。
【注释】
木蠹(dù):蛀蚀木头的虫子。
【译文】
木头被蛀蚀,生出虫子,虫子长出翅膀就变化成了蝴蝶。
火浣布
崑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译文】
昆仑山是大地的端首。这里有天帝设在下界的都城,所以它的外围有深深的弱水隔绝,又有火山包围着。那火山上有鸟兽草木,都在火焰之中繁衍生长,因此出产一种火浣布。这种布不是用这火山上的草木外皮纤维织成,而是用山上的鸟兽之毛。汉朝时,西域曾经进献过这种布,但很久之后就不再进贡这种布了。所以到曹魏初年,人们都疑心这种布根本不存在。魏文帝认为火的本性很残暴,不会含有生命的元气,他在《典论》中论述,说这是不可能有的事,以此来杜绝那些有见识的人的传闻。到魏明帝即位,下诏书给三公说:“先皇过去论述的《典论》,是不朽的格言。可刻在太庙门外及太学的石碑上,和石经并列,以便永远教示后代。”这时,西域派人献上了用火浣布做的袈裟,于是就消除了石碑中相关的论述,遭到了天下的人的耻笑。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译文】
东汉灵帝时,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表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加上遭到得宠宦官的憎恶,担心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远远跑到了吴郡、会稽郡。他到吴郡时,有个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到火势爆裂的声音,说:“这是块好木材啊!”于是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弹出了优美悦耳的音乐。由于琴的尾部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柯亭笛
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事。”取以为笛,发声辽亮。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译文】
蔡邕曾经来到柯亭,那里的人用竹子做屋椽。蔡邕抬头打量,说:“真是些好竹子啊!”便拿它做成了笛子,这笛子吹奏起来音色嘹亮。有一种传言,说蔡邕对吴郡的人说:“我过去曾经途径会稽郡高迁亭,看见那里的房子,东面那间第十六根竹椽可以用来做笛。”拿下来做成笛子,果然能吹出奇异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