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三章下 “孝顺儿孙”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下 “孝顺儿孙”
当曹颙听说青海蒙古乱时,才明白雍正诛杀年羹尧的真正原因。
现下的年羹尧,虽封三等公,贵为国舅爷,可是只是外戚,是幸臣,所有的一切都是雍正给的。只有建立战功,在军中有赫赫声势,才是真正为帝王所忌惮。
雍正从兵部点了个侍郎常寿,前往青海,名义上是调解青海各部争斗,实际上是与作乱的厄鲁特蒙古和谈。
虽说青海不稳的消息,也传到朝中,可青海蒙古归顺朝廷多年,又受气候恶劣影响,人口牛羊并不富足。因此,在朝臣眼中,并没有将这个当成大事。
只有八旗权贵,巴不得能获得军功,对青海这边的消息,倒是颇为关注。想着早年随十四阿哥去西北的八旗权贵,都回来的差不多,西北军中如今兵多将少,说不定自己能占个便宜。
曹颙则想着自己在户部,不过是为大军征讨西北预备银钱。没想到临了,却是也同他扯上干系。
雍正点他前往西北,巡查西北垦荒屯田事宜。不过离京的日子,不像常寿那样仓促,需要驰驿而行,允他妥善安排手中的差事后,七月初再出京。
曹颙有些不明白雍正的用意,难道是想要在西北推行玉米与地瓜?那样的话,这两样作物,就极容易传到蒙古地区。
雍正就这么放心,让蒙古人也解决粮食问题,繁衍人口?
他心中犹疑,少不得跑趟十三阿哥府,打探一二。
“皇上确实是为垦荒事情,才派你去的西北。不过除了垦荒,瞧着皇上的意思,还想要从关内移些人口过去。”十三阿哥道。
曹颙听了,心中纳罕。
同后世人口稠密不同,现下大清总人口并不算密集。户部登基的丁口数,还不到三千万,这部分人是年纪十六到五十的男丁。从此推算,总人口也就一亿出头。
中原腹地的土地,尚有荒芜没开垦之地,现下就去垦荒西北,有点言之过早。
康熙末年让西北军在甘肃到乌鲁木齐之间建立军屯,不过是为了让驻守官兵自给自足。
“十三爷,这是哪位大臣的意见?”曹颙问道。
按理来说,这种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大事,正是户部主理。可曹颙并没有听户部几位堂官提及过此事,雍正之前也没有透漏过口风下来。
十三阿哥“咳”了一声,道:“是年羹尧上的密旨,他前年回京,沿途看到流民众多,就曾给先皇上折子提过此事。上个月他又提及此事,皇上本还犹豫。这次青海不稳,却使得皇上下定决心,解决此事。”
若是西北民生稠密,既能解决地方绿营兵源,还给供给大军粮草,朝廷就不会每次都因西北军情陷入被动。
想法虽好,可真正坐起来,却是不容易。
毕竟这个时候,百姓都重乡土情,鲜少有主动移民的。有官府操办此事,还不知搅得多少百姓不安定。
曹颙虽想到这些,却不好多说,这是年羹尧的提议,却也是雍正的决断。
雍正没有让他随常寿一起驰驿西北,也算恩典,如今可正是三伏天气,若是驰驿而行,好人也得熬掉半条命……
李氏在平亲王府住了十日,眼看着曹佳氏渐好,精神头也足了,就提出回曹府。曹佳氏却是舍不得,还要再留她住些日子。
李氏原还在犹豫,却是得了消息,高太君病了。
她心下着急,想要过去探病,就再也留不住。
曹佳氏无法,只好叫人预备马车,吩咐四阿哥福秀送李氏去李家。
平王府的大阿哥福彭,早年养育宫中,新皇登基后,待这个族孙也颇为喜爱,仍留他在阿哥所,与几位皇子阿哥为伍。
瞧着那意思,是非要等福彭大婚后,才能放他出宫。
因这个缘故,平王府中诸阿哥中,就以四阿哥福秀为长。
曹佳氏卧床,李氏虽过来照看,但毕竟不是王府的主人,福晋饮食有需要调剂之处,李氏便请外孙福秀说话。
福秀今年十四,眉目俊朗,老成稳重,侍母至孝,待外祖母李氏亦十分恭敬。
李氏早听曹佳氏听过想要亲上加亲的话,心中也属意福秀,待他也比其他几个小外孙更亲近。
早在高氏在曹家时,福秀拜见过那位“曾外祖母”,如今听说她病了,也替李氏着急。毕竟是年过半百,着急上火的也伤神伤身。
结果祖孙两个火急火燎地赶到李家时,却是看到高老太君好好的,坐在炕上摘豆角,除了面色有些憔悴外,并没有其他不好。
李氏一路赶来,出了一身汗,见了这个情形,却是说不出话。
倒是高氏,见她没有打发人来说一声就过来,还带着亲王府的阿哥,心中诧异,道:“大热天的,你怎么来了?过了暑气怎么好,还带着四阿哥?”
她口中虽斥责,可心中仍是欢喜的,不迭地吩咐王氏与孙氏预备瓜果上来,又叫她们去厨房准备添菜,好留李氏与福秀用午饭。
因晓得李氏爱吃素菜,高氏还专程吩咐孙氏一句,要烧个糖醋白菜。
李氏过来一趟,想要陪高氏待半天,便打发福秀先回王府。
见高氏好好的,她晓得这定是不知哪里传错话。
可是见高氏带着欢喜,她也不好现下说出实情来搅高氏的兴致,便道:“今儿从亲王府那边回来,想着有些日子没见到母亲,便过来坐坐。倒是给嫂子与侄儿媳妇添麻烦。”
高氏道:“不过是一顿饭,能有什么?你侄儿那边,还是多亏了颙哥儿。这份人情,李家承的,也不会让颙哥儿破费,你侄儿已经吩咐李语,等到账上有银钱,先回颙哥儿这笔银子。”
自从李诚将寄存在廉郡王府的银钱取出充公外,雍正待李家的事情越加宽泛。李鼐的三年徒刑,也从不准赎成了准赎免。
这赎免的银钱,却需要五千两。
李家就算真凑出这笔银子,也得卖房,一贫如洗;不卖房的话,就要举债。
李鼐的意思,就是去服刑,见到李语、李诚兄弟后,交代他们不许筹银、不许提赎免之事,否则的话就是不孝。他宁愿去服刑,也不愿再因自己的缘故,让窘迫的李家雪上加霜。若是儿子们真要举债为他免赎的话,他宁愿一头撞死了。
兄弟两个也拿不定主意,既是不忍心父亲去受苦役,又怕激怒父亲,让他做了傻事。
还是曹颙那头,关注李家之事,听说皇帝准赎免了,晓得李家拮据,便去内务府交了五千两银子,亲自将李鼐赎了出来。
李鼐本想去奉天侍候老父,将长子换回来,又想着欠曹家的银钱,不好将全家生计都搁在儿子们身上。
在去信给李煦商议后,他还是决定先留在京城,等家中生计好些后,再去奉天换人。
听高氏提及银子,李氏道:“他现下又不缺这个,等以后什么时候侄儿宽裕了再说。倒是母亲这边,怎么真让侄孙媳妇们下厨不成?她们嫁进来前,也都是官宦人家小姐,如今跟着过紧巴日子,已是不容易,还是买两户下人侍候的好。”
高氏本是带着两个丫鬟回李家的,可是回来没两日,就将两个丫鬟打发回曹家去了。
那两个本是曹家的家生子,在曹府里也是拿的大丫鬟例,不过是侍候高氏起居。
到了李家,却是什么话都要干。又因有她们两个在,几位少奶奶还是想着使唤人,真是自己动手的时候,就有些不愿。
高氏见状无法,就将那两个丫鬟打发回曹家。
高氏摇摇头,道:“若不是借了你的光,李家上下怕是也都是奴。我已听说了,皇上在江南抄的那几家,除了李家不过是男人获罪,家眷幸免;其他几家,都是阖家问责,不是全家流放,就是罚没入官奴。如今能一家人太太平平的,不愁吃穿,已经是福气。人当惜福,她们以前再是娇小姐,如今也是小户人家的媳妇,就算再不适应,也得学着做家务。”
李氏早听说李诺与李语岳家,都因李家问罪,同李家断了往来;只有李诚那边,因娶的是廉郡王福晋疼爱的义女何氏,受廉郡王福晋照拂颇多。
廉郡王福晋得知义女在婆家要料理家务,很是心疼,送了几个婢子过来。何氏因长辈们都没婢子的缘故,亲自将这些婢女又送回郡王府。
廉郡王福晋虽没有生女儿的气,却对李家颇有微词。
“母亲心里念得虽是好的,可是当家的毕竟是侄儿媳妇。如今侄儿又回来了,行事难免有自己的主意。母亲还是放开手,让他们夫妻自己商量就是。他们也都是娶了媳妇、眼看要做祖父母的人,还有什么可不放心的?”李氏想到此处,劝道。
李家这边现下住着十二口人,女眷九人,就算是都要操劳家务,哪里就需要年过七十的高氏亲自动手?
若是孙媳妇、重孙媳妇们真孝敬,自不会让高氏还跟着做家务。
看着这摘了一半的豆角,素来好脾气的李氏也跟着着恼。就算高氏不让买婢子,也没有半点私心,为的还是李家儿孙好。
李家上下,如今住着老太太的,嚼用老太太的,却开始使唤起老太太来,这叫什么事儿。
高氏听了,有些犹豫。
她也知道,因这两个月拦着不让买下人之事,家中女眷们颇有微词。可是想到流放奉天的李煦,总是不放心,生怕有半点不妥当,将连累了那边。
李氏见她犹豫,趁热打铁道:“就算母亲想要操心,又能操心几年?与其在晚辈跟前落下埋怨,还不若让她们自己个儿安排?儿孙自有儿孙福,哪里还能操心一辈子?母亲也心疼心疼我,没事也要记得去那边住住。青梅她们两个还在芍院,等着母亲回去。”
高氏神情有些黯然,晚辈们待她如何,她心知肚明。毕竟她不是正经的祖母,面上恭敬有了,可除了李鼐父子外,孙媳妇、重孙媳妇这边却提不上什么孝心。
刚开始时还好,得了她的银子,多少顾忌些;而后听说她银子都散出来,就没有早先那么恭敬。
虽说世态炎凉是常态,可自家人如此,多少让老人家有些心寒。
“再过半月,就到了颙哥儿生日。今年是他整生日,到时候我来接母亲过去热闹热闹。”李氏道。
高氏挤出几分笑,道:“还早呢,到时候再说。你不去海淀园子了?不是说长生与他侄儿们都在那头么?”
“我再去住几日,月底带孩子们一块儿回来。我进京前,长生还念叨着想外祖母了。”李氏道。
对于长生这个小外孙,算是高氏看着长大的,比年长的曹颙更疼爱几分。
现下听李氏提及,高氏露出几分慈爱,道:“也不知那随了谁,就是嘴上甜,惯会哄人。瞧着你是没嘴的葫芦,女婿又是稳重的。”
李氏笑道:“是啊,不像父兄,倒像是小五小时候。因这个缘故,同小五也比其他堂兄亲近许多。”
说起孩子们的事,高氏心情也好上几分,道:“二孙媳妇前几日查出好消息,李家终能添丁了……她娘家得了消息,昨儿接回去小住……”
李家第三代中,长孙李诺本有一子,正月里受惊夭折。如今,李语之妻晏氏怀孕,生下的是李家问罪后的第一个孩子,多少也让人欢喜。
李氏道:“这是喜事,怪不得方才没见她,我这做姑祖母的,可得预备份厚礼。”
晏家借由子修好,怕是不是看在女儿怀孕,而是因女婿李语如今在十六阿哥手下做事,有几分体面。
这会儿功夫,王氏与孙氏过来,道是饭菜预备齐当,问老太太摆不摆饭。
李氏因李鼐不在,想要等他回来再吃。高太君道:“你侄儿这些日子正出去寻差事,回来还没一定,还是先用了吧。”说着,吩咐王氏、孙氏摆饭。
婆媳二人应了,带着大孙媳妇全氏、三孙媳何氏摆饭。
等到席面摆上,高氏不由皱眉。
这满桌子的盘子碗,一看就是从馆子里定的菜,而且定的是上席,带着海参燕窝。
这一桌席面下来,够家里嚼用十天半月。
王氏看出高氏的不痛快,笑着道:“姑奶奶难得回来一次,实不好慢待。老大媳妇方才要过来请示老太太,又怕扰了老太太与姑奶奶说话,就同我商量着,打发诚哥儿出去订了席面。”
孙氏则是笑着对李氏道:“这是专程让诚哥儿捡那干净口碑好的馆子定的,老姑奶奶别嫌弃才好。
李氏见王氏待高氏还恭敬,孙氏却只知道巴结自己,不仅没有遵从高氏先前的吩咐,连一句解释的话都没有,心中就有些不快。
她看了席面一眼,淡淡道:“劳侄儿媳妇费心了。”
高氏则是长吁了口气,没有说旁的,招呼李氏吃饭。
李氏见女眷们不入座,也没人想着去叫李诚,晓得大家都要等李鼐,便只就眼前的菜,用了两筷子,吃了半碗米饭,就撂下筷子。
这会儿功夫,就见李鼐与李诚父子从外头回来。原来李诚定了席面后,就出去寻父亲李鼐去了。
看到姑姑来了,李鼐很是欢喜。李氏心中,却惦记着之前传言高氏病重之事。
等到李鼐用了饭,李氏便说不放心家中,同高氏告辞。高氏要送她出门,被她劝说,只叫李鼐送她。
到了前院,李氏拉下脸,却没有着急走,道:“到底家中是谁不舒坦,我怎么听说是老太太不妥当?”
李鼐听了,脸上很是糊涂,皱眉道:“老太太不舒坦,姑母是听谁说的?说起不舒坦,只有前几日多吃了两口瓜,拉了回肚子,也请大夫来瞧过,只说是老年人容易上火,清清肠胃就好。”
李氏道:“听到我耳中,可不是这些,都说起卧床不起了。这一路上,我还疑惑着,怎么老太太病到这个地步,还没人给我送信?原来竟是幌子,可是因二孙媳妇怀孕,侄儿媳妇要用人参,才有这个话出来?”
听到“人参”,李鼐一怔,随即脸色变得通红,讪讪道:“前些日子,孙氏倒是念叨过一遭,说要廉郡王府送的人参都用完了,要给李诚买人参。侄儿拦着没让,家中这些长辈都没补,他一个小孩子,用什么大补之物。可是她有什么做的不对,怎么又说到老太太身上?”
李氏听了,心中明白,这是孙氏打着给高氏卧病的旗号,瞒着李鼐买人参,给儿子进补,愤愤道:“老太太为着你们,操了多少心?如今,竟是为了贴补儿子,咒着老太太,这是不是过了?为了孝顺的名儿,连你父亲的两个老妾都好生养活着,却让老太太择菜,这就是你们对老太太的‘孝敬’?”
李鼐听了,脸色刷白,惊诧道:“姑母说的……姑母说的这是……”
“我亲眼见的,还能唬你不成?你莫忘了,老太太还有我这个女儿在,若是你们真嫌了,我就接过去养,没得为你们操碎了心,还非留在这边受你们的气!”李氏怒道:“还要被咒生病,连我们都跟着成了‘不孝子孙’!”
孙氏既能将话传回娘家,未尝没有想要传到曹家,从曹家讨些人参的意思。只是这个手段,实是令人不耻。
倒显得李氏与曹颙不孝,对高氏不闻不问一般。
若只是关系到自己,李氏不会着恼,不过是觉得孙氏妇道人家,有些小家子气罢了,如今却是咒着老太太,还要牵连儿子的名声,她如何能容忍……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下 “孝顺儿孙”
当曹颙听说青海蒙古乱时,才明白雍正诛杀年羹尧的真正原因。
现下的年羹尧,虽封三等公,贵为国舅爷,可是只是外戚,是幸臣,所有的一切都是雍正给的。只有建立战功,在军中有赫赫声势,才是真正为帝王所忌惮。
雍正从兵部点了个侍郎常寿,前往青海,名义上是调解青海各部争斗,实际上是与作乱的厄鲁特蒙古和谈。
虽说青海不稳的消息,也传到朝中,可青海蒙古归顺朝廷多年,又受气候恶劣影响,人口牛羊并不富足。因此,在朝臣眼中,并没有将这个当成大事。
只有八旗权贵,巴不得能获得军功,对青海这边的消息,倒是颇为关注。想着早年随十四阿哥去西北的八旗权贵,都回来的差不多,西北军中如今兵多将少,说不定自己能占个便宜。
曹颙则想着自己在户部,不过是为大军征讨西北预备银钱。没想到临了,却是也同他扯上干系。
雍正点他前往西北,巡查西北垦荒屯田事宜。不过离京的日子,不像常寿那样仓促,需要驰驿而行,允他妥善安排手中的差事后,七月初再出京。
曹颙有些不明白雍正的用意,难道是想要在西北推行玉米与地瓜?那样的话,这两样作物,就极容易传到蒙古地区。
雍正就这么放心,让蒙古人也解决粮食问题,繁衍人口?
他心中犹疑,少不得跑趟十三阿哥府,打探一二。
“皇上确实是为垦荒事情,才派你去的西北。不过除了垦荒,瞧着皇上的意思,还想要从关内移些人口过去。”十三阿哥道。
曹颙听了,心中纳罕。
同后世人口稠密不同,现下大清总人口并不算密集。户部登基的丁口数,还不到三千万,这部分人是年纪十六到五十的男丁。从此推算,总人口也就一亿出头。
中原腹地的土地,尚有荒芜没开垦之地,现下就去垦荒西北,有点言之过早。
康熙末年让西北军在甘肃到乌鲁木齐之间建立军屯,不过是为了让驻守官兵自给自足。
“十三爷,这是哪位大臣的意见?”曹颙问道。
按理来说,这种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大事,正是户部主理。可曹颙并没有听户部几位堂官提及过此事,雍正之前也没有透漏过口风下来。
十三阿哥“咳”了一声,道:“是年羹尧上的密旨,他前年回京,沿途看到流民众多,就曾给先皇上折子提过此事。上个月他又提及此事,皇上本还犹豫。这次青海不稳,却使得皇上下定决心,解决此事。”
若是西北民生稠密,既能解决地方绿营兵源,还给供给大军粮草,朝廷就不会每次都因西北军情陷入被动。
想法虽好,可真正坐起来,却是不容易。
毕竟这个时候,百姓都重乡土情,鲜少有主动移民的。有官府操办此事,还不知搅得多少百姓不安定。
曹颙虽想到这些,却不好多说,这是年羹尧的提议,却也是雍正的决断。
雍正没有让他随常寿一起驰驿西北,也算恩典,如今可正是三伏天气,若是驰驿而行,好人也得熬掉半条命……
李氏在平亲王府住了十日,眼看着曹佳氏渐好,精神头也足了,就提出回曹府。曹佳氏却是舍不得,还要再留她住些日子。
李氏原还在犹豫,却是得了消息,高太君病了。
她心下着急,想要过去探病,就再也留不住。
曹佳氏无法,只好叫人预备马车,吩咐四阿哥福秀送李氏去李家。
平王府的大阿哥福彭,早年养育宫中,新皇登基后,待这个族孙也颇为喜爱,仍留他在阿哥所,与几位皇子阿哥为伍。
瞧着那意思,是非要等福彭大婚后,才能放他出宫。
因这个缘故,平王府中诸阿哥中,就以四阿哥福秀为长。
曹佳氏卧床,李氏虽过来照看,但毕竟不是王府的主人,福晋饮食有需要调剂之处,李氏便请外孙福秀说话。
福秀今年十四,眉目俊朗,老成稳重,侍母至孝,待外祖母李氏亦十分恭敬。
李氏早听曹佳氏听过想要亲上加亲的话,心中也属意福秀,待他也比其他几个小外孙更亲近。
早在高氏在曹家时,福秀拜见过那位“曾外祖母”,如今听说她病了,也替李氏着急。毕竟是年过半百,着急上火的也伤神伤身。
结果祖孙两个火急火燎地赶到李家时,却是看到高老太君好好的,坐在炕上摘豆角,除了面色有些憔悴外,并没有其他不好。
李氏一路赶来,出了一身汗,见了这个情形,却是说不出话。
倒是高氏,见她没有打发人来说一声就过来,还带着亲王府的阿哥,心中诧异,道:“大热天的,你怎么来了?过了暑气怎么好,还带着四阿哥?”
她口中虽斥责,可心中仍是欢喜的,不迭地吩咐王氏与孙氏预备瓜果上来,又叫她们去厨房准备添菜,好留李氏与福秀用午饭。
因晓得李氏爱吃素菜,高氏还专程吩咐孙氏一句,要烧个糖醋白菜。
李氏过来一趟,想要陪高氏待半天,便打发福秀先回王府。
见高氏好好的,她晓得这定是不知哪里传错话。
可是见高氏带着欢喜,她也不好现下说出实情来搅高氏的兴致,便道:“今儿从亲王府那边回来,想着有些日子没见到母亲,便过来坐坐。倒是给嫂子与侄儿媳妇添麻烦。”
高氏道:“不过是一顿饭,能有什么?你侄儿那边,还是多亏了颙哥儿。这份人情,李家承的,也不会让颙哥儿破费,你侄儿已经吩咐李语,等到账上有银钱,先回颙哥儿这笔银子。”
自从李诚将寄存在廉郡王府的银钱取出充公外,雍正待李家的事情越加宽泛。李鼐的三年徒刑,也从不准赎成了准赎免。
这赎免的银钱,却需要五千两。
李家就算真凑出这笔银子,也得卖房,一贫如洗;不卖房的话,就要举债。
李鼐的意思,就是去服刑,见到李语、李诚兄弟后,交代他们不许筹银、不许提赎免之事,否则的话就是不孝。他宁愿去服刑,也不愿再因自己的缘故,让窘迫的李家雪上加霜。若是儿子们真要举债为他免赎的话,他宁愿一头撞死了。
兄弟两个也拿不定主意,既是不忍心父亲去受苦役,又怕激怒父亲,让他做了傻事。
还是曹颙那头,关注李家之事,听说皇帝准赎免了,晓得李家拮据,便去内务府交了五千两银子,亲自将李鼐赎了出来。
李鼐本想去奉天侍候老父,将长子换回来,又想着欠曹家的银钱,不好将全家生计都搁在儿子们身上。
在去信给李煦商议后,他还是决定先留在京城,等家中生计好些后,再去奉天换人。
听高氏提及银子,李氏道:“他现下又不缺这个,等以后什么时候侄儿宽裕了再说。倒是母亲这边,怎么真让侄孙媳妇们下厨不成?她们嫁进来前,也都是官宦人家小姐,如今跟着过紧巴日子,已是不容易,还是买两户下人侍候的好。”
高氏本是带着两个丫鬟回李家的,可是回来没两日,就将两个丫鬟打发回曹家去了。
那两个本是曹家的家生子,在曹府里也是拿的大丫鬟例,不过是侍候高氏起居。
到了李家,却是什么话都要干。又因有她们两个在,几位少奶奶还是想着使唤人,真是自己动手的时候,就有些不愿。
高氏见状无法,就将那两个丫鬟打发回曹家。
高氏摇摇头,道:“若不是借了你的光,李家上下怕是也都是奴。我已听说了,皇上在江南抄的那几家,除了李家不过是男人获罪,家眷幸免;其他几家,都是阖家问责,不是全家流放,就是罚没入官奴。如今能一家人太太平平的,不愁吃穿,已经是福气。人当惜福,她们以前再是娇小姐,如今也是小户人家的媳妇,就算再不适应,也得学着做家务。”
李氏早听说李诺与李语岳家,都因李家问罪,同李家断了往来;只有李诚那边,因娶的是廉郡王福晋疼爱的义女何氏,受廉郡王福晋照拂颇多。
廉郡王福晋得知义女在婆家要料理家务,很是心疼,送了几个婢子过来。何氏因长辈们都没婢子的缘故,亲自将这些婢女又送回郡王府。
廉郡王福晋虽没有生女儿的气,却对李家颇有微词。
“母亲心里念得虽是好的,可是当家的毕竟是侄儿媳妇。如今侄儿又回来了,行事难免有自己的主意。母亲还是放开手,让他们夫妻自己商量就是。他们也都是娶了媳妇、眼看要做祖父母的人,还有什么可不放心的?”李氏想到此处,劝道。
李家这边现下住着十二口人,女眷九人,就算是都要操劳家务,哪里就需要年过七十的高氏亲自动手?
若是孙媳妇、重孙媳妇们真孝敬,自不会让高氏还跟着做家务。
看着这摘了一半的豆角,素来好脾气的李氏也跟着着恼。就算高氏不让买婢子,也没有半点私心,为的还是李家儿孙好。
李家上下,如今住着老太太的,嚼用老太太的,却开始使唤起老太太来,这叫什么事儿。
高氏听了,有些犹豫。
她也知道,因这两个月拦着不让买下人之事,家中女眷们颇有微词。可是想到流放奉天的李煦,总是不放心,生怕有半点不妥当,将连累了那边。
李氏见她犹豫,趁热打铁道:“就算母亲想要操心,又能操心几年?与其在晚辈跟前落下埋怨,还不若让她们自己个儿安排?儿孙自有儿孙福,哪里还能操心一辈子?母亲也心疼心疼我,没事也要记得去那边住住。青梅她们两个还在芍院,等着母亲回去。”
高氏神情有些黯然,晚辈们待她如何,她心知肚明。毕竟她不是正经的祖母,面上恭敬有了,可除了李鼐父子外,孙媳妇、重孙媳妇这边却提不上什么孝心。
刚开始时还好,得了她的银子,多少顾忌些;而后听说她银子都散出来,就没有早先那么恭敬。
虽说世态炎凉是常态,可自家人如此,多少让老人家有些心寒。
“再过半月,就到了颙哥儿生日。今年是他整生日,到时候我来接母亲过去热闹热闹。”李氏道。
高氏挤出几分笑,道:“还早呢,到时候再说。你不去海淀园子了?不是说长生与他侄儿们都在那头么?”
“我再去住几日,月底带孩子们一块儿回来。我进京前,长生还念叨着想外祖母了。”李氏道。
对于长生这个小外孙,算是高氏看着长大的,比年长的曹颙更疼爱几分。
现下听李氏提及,高氏露出几分慈爱,道:“也不知那随了谁,就是嘴上甜,惯会哄人。瞧着你是没嘴的葫芦,女婿又是稳重的。”
李氏笑道:“是啊,不像父兄,倒像是小五小时候。因这个缘故,同小五也比其他堂兄亲近许多。”
说起孩子们的事,高氏心情也好上几分,道:“二孙媳妇前几日查出好消息,李家终能添丁了……她娘家得了消息,昨儿接回去小住……”
李家第三代中,长孙李诺本有一子,正月里受惊夭折。如今,李语之妻晏氏怀孕,生下的是李家问罪后的第一个孩子,多少也让人欢喜。
李氏道:“这是喜事,怪不得方才没见她,我这做姑祖母的,可得预备份厚礼。”
晏家借由子修好,怕是不是看在女儿怀孕,而是因女婿李语如今在十六阿哥手下做事,有几分体面。
这会儿功夫,王氏与孙氏过来,道是饭菜预备齐当,问老太太摆不摆饭。
李氏因李鼐不在,想要等他回来再吃。高太君道:“你侄儿这些日子正出去寻差事,回来还没一定,还是先用了吧。”说着,吩咐王氏、孙氏摆饭。
婆媳二人应了,带着大孙媳妇全氏、三孙媳何氏摆饭。
等到席面摆上,高氏不由皱眉。
这满桌子的盘子碗,一看就是从馆子里定的菜,而且定的是上席,带着海参燕窝。
这一桌席面下来,够家里嚼用十天半月。
王氏看出高氏的不痛快,笑着道:“姑奶奶难得回来一次,实不好慢待。老大媳妇方才要过来请示老太太,又怕扰了老太太与姑奶奶说话,就同我商量着,打发诚哥儿出去订了席面。”
孙氏则是笑着对李氏道:“这是专程让诚哥儿捡那干净口碑好的馆子定的,老姑奶奶别嫌弃才好。
李氏见王氏待高氏还恭敬,孙氏却只知道巴结自己,不仅没有遵从高氏先前的吩咐,连一句解释的话都没有,心中就有些不快。
她看了席面一眼,淡淡道:“劳侄儿媳妇费心了。”
高氏则是长吁了口气,没有说旁的,招呼李氏吃饭。
李氏见女眷们不入座,也没人想着去叫李诚,晓得大家都要等李鼐,便只就眼前的菜,用了两筷子,吃了半碗米饭,就撂下筷子。
这会儿功夫,就见李鼐与李诚父子从外头回来。原来李诚定了席面后,就出去寻父亲李鼐去了。
看到姑姑来了,李鼐很是欢喜。李氏心中,却惦记着之前传言高氏病重之事。
等到李鼐用了饭,李氏便说不放心家中,同高氏告辞。高氏要送她出门,被她劝说,只叫李鼐送她。
到了前院,李氏拉下脸,却没有着急走,道:“到底家中是谁不舒坦,我怎么听说是老太太不妥当?”
李鼐听了,脸上很是糊涂,皱眉道:“老太太不舒坦,姑母是听谁说的?说起不舒坦,只有前几日多吃了两口瓜,拉了回肚子,也请大夫来瞧过,只说是老年人容易上火,清清肠胃就好。”
李氏道:“听到我耳中,可不是这些,都说起卧床不起了。这一路上,我还疑惑着,怎么老太太病到这个地步,还没人给我送信?原来竟是幌子,可是因二孙媳妇怀孕,侄儿媳妇要用人参,才有这个话出来?”
听到“人参”,李鼐一怔,随即脸色变得通红,讪讪道:“前些日子,孙氏倒是念叨过一遭,说要廉郡王府送的人参都用完了,要给李诚买人参。侄儿拦着没让,家中这些长辈都没补,他一个小孩子,用什么大补之物。可是她有什么做的不对,怎么又说到老太太身上?”
李氏听了,心中明白,这是孙氏打着给高氏卧病的旗号,瞒着李鼐买人参,给儿子进补,愤愤道:“老太太为着你们,操了多少心?如今,竟是为了贴补儿子,咒着老太太,这是不是过了?为了孝顺的名儿,连你父亲的两个老妾都好生养活着,却让老太太择菜,这就是你们对老太太的‘孝敬’?”
李鼐听了,脸色刷白,惊诧道:“姑母说的……姑母说的这是……”
“我亲眼见的,还能唬你不成?你莫忘了,老太太还有我这个女儿在,若是你们真嫌了,我就接过去养,没得为你们操碎了心,还非留在这边受你们的气!”李氏怒道:“还要被咒生病,连我们都跟着成了‘不孝子孙’!”
孙氏既能将话传回娘家,未尝没有想要传到曹家,从曹家讨些人参的意思。只是这个手段,实是令人不耻。
倒显得李氏与曹颙不孝,对高氏不闻不问一般。
若只是关系到自己,李氏不会着恼,不过是觉得孙氏妇道人家,有些小家子气罢了,如今却是咒着老太太,还要牵连儿子的名声,她如何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