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巨星陨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巨星陨落
赵武这话问的悼公很不好意思,旁边一名公族大夫出面解释:“这是公族无忌(韩无忌)出的主意,他让单姑娘用马车拉君上出宫……”
明白了,单姑娘正在跟智氏斗得不可开交,世界上唯一能克制住智娇娇的就是单姑娘,加上单婉清最近即将生孩子,师偃等家臣对单姑娘的支持更加强烈,智娇娇也担心对付单姑娘引起赵武的不满,所以她不会去检查单姑娘的马车。
其实,看到天下霸主被自家悍妻追杀的无路可逃,赵武心中蛮有成就感的,他刚才追问悼公那句话,纯粹是为了满足他的恶趣,如今,恶人由娇娇来做,憨厚人是赵武,让他更觉得心满意足。
哦,娇娇的恶名不是嫁给他赵武之后养成的,嫁给赵武之后,只是让娇娇背后支持的家族数目,由三荀又增添了一个赵氏。开玩笑,一个背后有四大家族支撑的恶女谁敢惹?一个父兄是正、副元帅的恶女,赵武表面上受尽她压迫,国君对此也只能持同情态度了。嗯,他自己尚且受到智娇娇的逼迫,将心比心,他与赵武同病相怜啊。
所以,现在智娇娇虽然追的悼公无路可逃,他却一点不怪罪赵武。
“武哥,我同情你!”悼公怜悯的伸手拍了拍远比他高大的赵武:“娇娇只是追了我几天,我已经感觉到生活暗无天日,你跟她生活了十年,还生下了一个孩子,我真的、真的很同情你,可惜,我有心无力。”
旁边的公族都笑了,杨干也用同样的语气说:“武哥啥都好……嗯,球打得很棒;做武宫守卫时,教导起军官来一套一套的;做少司寇,眨眼间建立起一套遍及全国的捕盗缉寇系统;做司徒,在我晋国这么困窘的情况下,引进新物种,规划灌溉沟渠,整修道路,让我们国力逐渐上升……”
悼公补充:“你忘了,武哥还是当代名将呢,这么年轻就接连攻破两国,是我晋军永远的断后,他能战能守,是当今唯一从养由基面前退下的猛将啊。”
杨干转着脑袋大量赵武:“嗯哪,我就不明白,这样能干的武哥,怎么会有这样一位悍妻?而且遇事总有办法的武哥,却拿家中的悍妻一点脾气都没有——武哥,你什么时候能振作一点,我支持你!”
杨干说完,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他紧张的左右看了看,小声补充:“绝对在精神上支持武哥——精神上!”
赵武笑了,笑的很憨厚。
悼公宽厚,他开解说:“算了,我晋国上上下下,连我这个国君,加上国家的正副执政(正副元帅)都对娇娇无可奈何,何况武哥呢。如今武哥回来了,快想点办法吧,这日子,没法活了!”
这一年春耕,在赵武的偷偷赞助下,悼公如期支付了相应款项,从智娇娇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稻米——就此,晋国的物种改良工作开始大规模推行,大多数农夫舍弃了麻、黍、稷、麦、菽等五谷,开始大规模种植由赵氏改良的楚国稻种,以及其他高产麦种。
这年夏,悼公用部分劳力支付了赵氏的物资款项。借助充足的人手,赵氏开始大规模整修国内道路,大肆修建水利设施——这所谓充足的人手有多少?没有底线,反正赵武多少给劳工多少支付一点薪水,穷极了的悼公,干脆发动他领地所有的闲散人员,都上赵武的工地吃饭去。
因为赵氏的领地毗邻魏氏、韩氏,赵武整修道路,修建沟渠的工程,免不了让这两家沾点便宜。有了这两家做榜样,其他的各家族干脆也派出人手,供赵武调遣,期望自己提供的免费劳力能让赵武顺便替自家整修一下环境……结果,夏收结束后,赵武手头的劳动力达到了五十万,其中,六成以上是自带粮食的劳工。
于是,这年秋直至立冬,晋国就仿佛一个大工地,五十万人层层推进,从南到北,将晋国的道路与沟渠彻底整修一遍……当然,哪些地方的施工是精心操作,哪些地方的工作纯属应付差事,那就很难说了。
不能不说,军国主义的晋国,其老百姓是很坚韧的,仅仅两年的喘息,大多数老百姓已经缓过气来,武士们已经开始在家磨刀擦剑,跃跃欲试的等待再次投入战斗。
这年冬,国都新田城,悼公询问魏绛:“我们的百姓可以驱使了吗?”
魏绛回答:“我认为还需要再等一季,武子提供的稻种是双季稻,一年可以播种两次,但今年百姓不太熟悉,许多人只播种了一季,偶尔有人播种了第二季,收成也不太高。不过百姓心中都有了期望,这是好事,我建议等春耕过后,百姓把这一季稻种播种下去,国君再召集军队也不迟。”
元帅荀罂回答:“百姓可以等一季,但道路遥远,相互通信不便,我们如果要通知盟国参战,使者现在可以动身了。”
悼公犹豫了一下,俯身问赵武:“我们的稻种还有剩余吗?鲁国、卫国、宋国追随我们多年,如果我们的稻种有剩余,不如让使者携带稻种前往这三个国家,让三位国君也尝一尝晋国新稻。”
赵武有点为难,他并不是担心本国的优良稻种外泄——推行一个新物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北方国家从春秋初年就知道楚国人在种植稻米,可稻米的种植要推行到北方,似乎是一千年之后的事。所以,即使那三个国家在播种前拿上了稻种,也不见得会把它们播种到土地里。
“我们的稻种推行才一年,我晋国的农夫还在熟悉种植技巧,优良稻种连我们本国都不够,再说,鄢陵大战,各国也不是没有看到楚国的稻种,他们当初都不在意,我们何必把别人不在意的东西敬献给对方呢?”
悼公回答:“我也知道你说的那些事,但寡人这里两年缓过了力气,总得给其他国家一个理由吧——一个要求他们协同作战的理由。”
荀罂插话:“不错,寡君送给三位国君新稻,让他们播种到地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粮食,这是对三国百姓的爱护。而无论新稻种有多少,我国的使者手持稻种前去问候,并要求他们出兵,都是个很好的理由啊。”
赵武还想坚持,一名寺人(宦官)悄悄走进殿中,在韩起耳边低估了几句,韩起脸色立刻变白了。
韩起现在负责国家武库,悼公见到寺人的小动作,先问韩起:“我们的军械准备妥当了吗?”
韩起起身,行礼回答:“我国的军械一向充足,自武子掌管武宫的时候,有想法把国家武库里的军械全部换成铁制品。臣掌管武库后,正在逐步实行新武器换装,这两年君上开放专利,民间的铁器作坊多了起来,使得铁器产量充足,我正在大力准备,计划年内将武库所有的武器都换成铁制的。
如果君上愿意再等农夫一季,那么也请给我一季的时间,一季之后,我将把武库内储存的武器更换完毕……”
悼公笑了:“武子的想法总是有点不切实际,我听说他第一次上阵,给自家配备的武器是矛,后来发现不实用,又换成了楚国的戟,长久以来,他还一直怂恿寡人把全国的军队都换装成戟,但我听说他最近的主意又变了,觉得戟上的一个横枝过于软弱,叫嚣着要把那横枝换成月牙状,或者干脆换成斧头形状。
阿起不是受了武子的影响吧?我晋国使用戈已有数百年了,武士们从小练就的武艺就是以戈为基础,一旦变化了武器,我怕万一武士不适用这种新武器,那么我们晋国武士的战斗力就要打折扣了。”
韩起脸色发白,语声颤抖,他竭力平静的回答:“我看过武子新造的戟,也就是戈头上多加一个剑刃,由此衍生出刺、挑、横砍等多项功能,但戈的功能也在,而且戟尾增加了枕器(平衡器),使整个戟身操纵起来更顺手。咱们国中知名的武将已经试验过了,都认为这种新武器好。
另外,在上一场战争中,武子的军队由于大量配装了弩,使得必要时刻,辎重兵、辅助兵也能当正卒使用,我认为这种方法不错——射击弩箭的技巧,无需经过三五年的训练,如果军中人人都装配了弩,我们可以把正卒的数量尽量削减,同时,还能保证上战场的人,无论正卒、羡余,都能在必要时参与战斗。”
韩起不知道,他给军队大量装备弩的建议,使战争从此走向了平民战争。一个平民,只需要花三个小时的训练,就能用弩弓射杀训练了十几年、以杀戮为职业、全副武装的高级武士。这使得战争间隔时间大大降低,平民越来越多的参与战争,最后,专业武士阶层逐渐衰落,再也没人花费数十年时间练习杀戮技巧了。
但目前来说,韩起的建议诱惑非常大,简直无人可以抵挡,对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来说,这建议的诱惑性足以让他们舍弃一切,哪怕为此推迟出兵也在所不惜。
“好,我给你时间,你什么时候筹足了足够的弓弩,我们什么时候发出征召令”,荀罂大声响应。
此时,刚进来的那名寺人与韩起交谈完后,并没有告辞,他还守在韩起身边,等待待韩起的答复。韩起一句接一句回答君臣提问,没顾上这名寺人,赵武悄悄冲那名寺人招了招手,低声询问情况,等寺人重复一遍他跟韩起所说的话,赵武的脸也白了。
韩起平静的回答:“我们还存在一个障碍,主要是弩箭箭杆。我的军队在郑国城下只射击了一天,这一天,我们射出去一百万枝箭,还有三成弩弓损坏,虽然,武子设计了弩弓标准化部件,可以让损坏的弩弓修复,但弩箭射出去后,找不回来了。
我韩氏当初不过装备了一万把弩弓,就造成这样的状况,如果国中装备十万把弩弓,我不敢想象我们一次大战需要筹备多少枝箭。”
赵武声音颤抖的插话,他也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语调:“多少枝箭,也值了……养活一个人到成年,耗费的粮食足够购买十次战争所需的箭杆了。而一棵树,只要细心栽培,十年之内,它给我们奉献的箭杆不止一百根。十年,养不大一个持剑战斗的武士,却足够制作出海量箭杆,用来淹没上百名武士。”
赵武的话说的有点凌乱,这不是他以往的风格,以往赵武虽然话少,但总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这次他显得心不在焉。
不过,春秋人都是言简意赅,赵武的话还是有人听懂了。荀偃插话补充:“武子说的是,无论用多少箭杆,换一个能持剑战斗的武士,那都值了。如果我们大量配备弩弓,让平民手持弩弓,用连绵不断的箭雨压制冲锋的武士,无论他们射出多少枝箭,只要能换取敌国武士的生命,减少我国武士的伤亡,都是值得的。”
悼公看韩起与赵武坐卧不安,停下了军事讨论,问:“寺人刚才给你们说了什么?”
韩起起身,整理衣服与冠帽,而后跪拜在地;与此同时,赵武也重复着韩起的动作,两人一起匍匐在地,放声大哭。韩起在哭声中回答:“我父亲去世了。”
纵横晋国政坛的前任元帅韩厥去世,国君方面自有一番哀悼,身为遗属,韩起回家治丧,而韩家及韩厥对赵武的感情人人共知,国君也给赵武顺便放假,两人一同料理韩厥的后事。
韩厥去世了,赵武显得比韩起还要哀痛,这位老人像父亲一样照顾着赵武,他也是赵武的人生支柱,如今这位老人去世了,今后的路要靠赵武自己走。
韩起首先擦干了眼泪,反而来劝解赵武:“赵氏的地位已经稳固了,父亲走的时候,没有什么遗憾,武子,不要悲伤,今后的路,你我二人要相互扶持了。”
这话才说完,韩起马上又露出浪子本色:“你把齐策借我几天吧,父亲去世了,家里乱糟糟的,千头万绪我理不清,那齐策当初是父亲给你的,我看他把你家管理的仅仅有条,便让他来替我管几天。”
赵武摇头:“阿起哥,跟我要别的东西都无所谓,齐策不行,那是我的臂膀,再说,你父亲还留下杜溷罗,你自己还有田苏,这些人的智慧,不下于齐策,你自己人手充足,干嘛问我要齐策?”
杜溷罗是韩厥的谋士,平时充当韩厥的御者;田苏是晋国国内有名的智者,韩无忌就是因为韩起有了田苏的帮助,才主动让贤的。这两个人,一个让韩厥成为政坛不倒翁,另一个让韩起顺利登上韩氏家主的位置,个个都不是简单人。
韩起摇头:“这几年赵氏的成长我都看在眼里,你实行租庸制的时候,我家也照常实行;你开始在作坊里推行流水线作业的时候,我们也步步跟上,可做来做去,总是做不出你那个样子,把齐策借我几天,让他给我整出一套方案来,而后,我归还你……要不,把田苏借你几天,帮你管管家。”
赵武回答:“有田苏在,那就好办了,齐策在你家呆一年,一年过后,你领回你的田苏,我拿走我的齐策。”
韩起耍无奈了:“一年哪够,至少要三年。”
三年也不行!
赵武一边微笑着答应韩起,一边心中暗想:制度不一样啊,无论韩起怎样模仿,他模仿不到赵氏统治的基础——打造稳定的中产阶级。
赵氏领地之所以爆发出那么大的创造力,起源于赵武的“白马之誓”,以及其后的分封制。
“白马之誓”让仆人有了尊严,有了对生活的期盼,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明路,所以仆人们都拼命了。而后赵氏进一步推行的分封制,让武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建领土,他们构成了赵氏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对家园做出的所有改造,都是对赵氏做出的改造,所以赵武只需要做出规划,下面的中产阶级——武士阶层,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自然会自发的推行他的政策。
比如他们手中有了闲钱,不用赵武吩咐,会自动跑到仆人市场购买仆人,增加自己庄园的产出,而他们出产的物资丰富了,赵氏也就富裕了——包含现代经济学观念的治国理念,远不是春秋时代古朴的经营学理论所能理解的。
韩氏学不来这一点,他们的领地处在晋国开发成熟区,周围所有的土地都各有其主,附近没有新扩张的领地供韩氏分封。没有了中产阶级作为统治支柱,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领主亲力亲为。比如购买仆人,这笔钱需要韩起来花,他买来的仆人需要监管。分发到下面公社后,公社里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爱惜“,他们尽管折腾仆人。与此同时,没有对未来生活预期的仆人劳动力低下,需要派出大量的人手监控。这些监控人员,还需要领主发薪水……
赵武正思索间,韩起拉过来一个人向赵武介绍,这个人三十多岁,身体肥瘦均匀,眼珠灵动,一看就一副聪明样,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走在大街上,绝对是一个小贵族的楷模。
“这是田苏,他平常在国都里混的,今后三年他跟着你,有齐策留下的规矩,照着打点,以他的聪明劲,我看成”,韩起大大咧咧的介绍。
韩起谈到齐策的时候,田苏微微皱了一下眉。原先在国都内,有一群食客追随在权贵门下,期望能得到重用。那时候,田苏比齐策名气大,但现在,齐策的名气超越了所有人。人人都夸赞齐策有治国的手段,衰败的赵氏到他手里立刻变得富强,如今他作为赵武的首席幕僚,打理着赵武官衔内的一切日常事务,与晋国正卿平等交往,没准那些人还要求着他齐策。
所以,听到韩起交代说“要按照齐策留下的规矩办”,田苏皱了一下眉,决定跳开这个话题,他拱手向赵武行礼:“臣下在国都的时候,曾听说过赵武子心思灵巧,素有智慧的名声,无论做什么都很出色,比如制作百器谱、建筑城市、管理农耕、教导军官……下臣今日能够侍奉我主,那是我的幸运。”
赵武没注意田苏刚才脸上的神态变化,他发现田苏行礼的时候,仪态很标准,动作上简直无可挑剔,这根齐策以往的漫不经心相比,显然后者更合他心意。
田苏是破落小贵族,与大贵族相处,他那标准的仪态,无暇的风姿,能让田苏赢得不少印象分,但赵武最怕别人跟他讲究这些礼节——如今他地位越来越稳固,连师修、师偃都很少凑到他身边纠正他的礼节错误,现在来这么一个格外讲究的人,让赵武有点后悔,后悔用齐策交换了这个人。
然而,他不能拒绝,韩厥给予他的是生命,是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机会,这个机会,还带着无尽的好处,现在韩起开口问他要一个人,他能拒绝吗?
赵武微微皱了一下眉,也不给对方回礼:“在我家中,无需讲究那么多,嗯,齐策见了我,这厮从不行礼,你既然来代替齐策,就跟他一样吧。”
田苏再次行了个标准礼:“齐策散漫,我田苏做不到,正因为他散漫,我田苏才要更严谨。”
这话赵武不爱听了:“齐策当初来我赵氏的时候,赵氏拥有的城市不过一座,城中房屋残破,百姓离散,但我赵氏现在光是大城市,就有三座了,这是齐策的功劳,我不想改变他的手法。”
赵武说这话,是提醒田苏:听你话的意思,有跟齐策憋劲的味道,我不想你因为存着这个念头,来我家大肆修改过去的“成功经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巨星陨落
赵武这话问的悼公很不好意思,旁边一名公族大夫出面解释:“这是公族无忌(韩无忌)出的主意,他让单姑娘用马车拉君上出宫……”
明白了,单姑娘正在跟智氏斗得不可开交,世界上唯一能克制住智娇娇的就是单姑娘,加上单婉清最近即将生孩子,师偃等家臣对单姑娘的支持更加强烈,智娇娇也担心对付单姑娘引起赵武的不满,所以她不会去检查单姑娘的马车。
其实,看到天下霸主被自家悍妻追杀的无路可逃,赵武心中蛮有成就感的,他刚才追问悼公那句话,纯粹是为了满足他的恶趣,如今,恶人由娇娇来做,憨厚人是赵武,让他更觉得心满意足。
哦,娇娇的恶名不是嫁给他赵武之后养成的,嫁给赵武之后,只是让娇娇背后支持的家族数目,由三荀又增添了一个赵氏。开玩笑,一个背后有四大家族支撑的恶女谁敢惹?一个父兄是正、副元帅的恶女,赵武表面上受尽她压迫,国君对此也只能持同情态度了。嗯,他自己尚且受到智娇娇的逼迫,将心比心,他与赵武同病相怜啊。
所以,现在智娇娇虽然追的悼公无路可逃,他却一点不怪罪赵武。
“武哥,我同情你!”悼公怜悯的伸手拍了拍远比他高大的赵武:“娇娇只是追了我几天,我已经感觉到生活暗无天日,你跟她生活了十年,还生下了一个孩子,我真的、真的很同情你,可惜,我有心无力。”
旁边的公族都笑了,杨干也用同样的语气说:“武哥啥都好……嗯,球打得很棒;做武宫守卫时,教导起军官来一套一套的;做少司寇,眨眼间建立起一套遍及全国的捕盗缉寇系统;做司徒,在我晋国这么困窘的情况下,引进新物种,规划灌溉沟渠,整修道路,让我们国力逐渐上升……”
悼公补充:“你忘了,武哥还是当代名将呢,这么年轻就接连攻破两国,是我晋军永远的断后,他能战能守,是当今唯一从养由基面前退下的猛将啊。”
杨干转着脑袋大量赵武:“嗯哪,我就不明白,这样能干的武哥,怎么会有这样一位悍妻?而且遇事总有办法的武哥,却拿家中的悍妻一点脾气都没有——武哥,你什么时候能振作一点,我支持你!”
杨干说完,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他紧张的左右看了看,小声补充:“绝对在精神上支持武哥——精神上!”
赵武笑了,笑的很憨厚。
悼公宽厚,他开解说:“算了,我晋国上上下下,连我这个国君,加上国家的正副执政(正副元帅)都对娇娇无可奈何,何况武哥呢。如今武哥回来了,快想点办法吧,这日子,没法活了!”
这一年春耕,在赵武的偷偷赞助下,悼公如期支付了相应款项,从智娇娇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稻米——就此,晋国的物种改良工作开始大规模推行,大多数农夫舍弃了麻、黍、稷、麦、菽等五谷,开始大规模种植由赵氏改良的楚国稻种,以及其他高产麦种。
这年夏,悼公用部分劳力支付了赵氏的物资款项。借助充足的人手,赵氏开始大规模整修国内道路,大肆修建水利设施——这所谓充足的人手有多少?没有底线,反正赵武多少给劳工多少支付一点薪水,穷极了的悼公,干脆发动他领地所有的闲散人员,都上赵武的工地吃饭去。
因为赵氏的领地毗邻魏氏、韩氏,赵武整修道路,修建沟渠的工程,免不了让这两家沾点便宜。有了这两家做榜样,其他的各家族干脆也派出人手,供赵武调遣,期望自己提供的免费劳力能让赵武顺便替自家整修一下环境……结果,夏收结束后,赵武手头的劳动力达到了五十万,其中,六成以上是自带粮食的劳工。
于是,这年秋直至立冬,晋国就仿佛一个大工地,五十万人层层推进,从南到北,将晋国的道路与沟渠彻底整修一遍……当然,哪些地方的施工是精心操作,哪些地方的工作纯属应付差事,那就很难说了。
不能不说,军国主义的晋国,其老百姓是很坚韧的,仅仅两年的喘息,大多数老百姓已经缓过气来,武士们已经开始在家磨刀擦剑,跃跃欲试的等待再次投入战斗。
这年冬,国都新田城,悼公询问魏绛:“我们的百姓可以驱使了吗?”
魏绛回答:“我认为还需要再等一季,武子提供的稻种是双季稻,一年可以播种两次,但今年百姓不太熟悉,许多人只播种了一季,偶尔有人播种了第二季,收成也不太高。不过百姓心中都有了期望,这是好事,我建议等春耕过后,百姓把这一季稻种播种下去,国君再召集军队也不迟。”
元帅荀罂回答:“百姓可以等一季,但道路遥远,相互通信不便,我们如果要通知盟国参战,使者现在可以动身了。”
悼公犹豫了一下,俯身问赵武:“我们的稻种还有剩余吗?鲁国、卫国、宋国追随我们多年,如果我们的稻种有剩余,不如让使者携带稻种前往这三个国家,让三位国君也尝一尝晋国新稻。”
赵武有点为难,他并不是担心本国的优良稻种外泄——推行一个新物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北方国家从春秋初年就知道楚国人在种植稻米,可稻米的种植要推行到北方,似乎是一千年之后的事。所以,即使那三个国家在播种前拿上了稻种,也不见得会把它们播种到土地里。
“我们的稻种推行才一年,我晋国的农夫还在熟悉种植技巧,优良稻种连我们本国都不够,再说,鄢陵大战,各国也不是没有看到楚国的稻种,他们当初都不在意,我们何必把别人不在意的东西敬献给对方呢?”
悼公回答:“我也知道你说的那些事,但寡人这里两年缓过了力气,总得给其他国家一个理由吧——一个要求他们协同作战的理由。”
荀罂插话:“不错,寡君送给三位国君新稻,让他们播种到地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粮食,这是对三国百姓的爱护。而无论新稻种有多少,我国的使者手持稻种前去问候,并要求他们出兵,都是个很好的理由啊。”
赵武还想坚持,一名寺人(宦官)悄悄走进殿中,在韩起耳边低估了几句,韩起脸色立刻变白了。
韩起现在负责国家武库,悼公见到寺人的小动作,先问韩起:“我们的军械准备妥当了吗?”
韩起起身,行礼回答:“我国的军械一向充足,自武子掌管武宫的时候,有想法把国家武库里的军械全部换成铁制品。臣掌管武库后,正在逐步实行新武器换装,这两年君上开放专利,民间的铁器作坊多了起来,使得铁器产量充足,我正在大力准备,计划年内将武库所有的武器都换成铁制的。
如果君上愿意再等农夫一季,那么也请给我一季的时间,一季之后,我将把武库内储存的武器更换完毕……”
悼公笑了:“武子的想法总是有点不切实际,我听说他第一次上阵,给自家配备的武器是矛,后来发现不实用,又换成了楚国的戟,长久以来,他还一直怂恿寡人把全国的军队都换装成戟,但我听说他最近的主意又变了,觉得戟上的一个横枝过于软弱,叫嚣着要把那横枝换成月牙状,或者干脆换成斧头形状。
阿起不是受了武子的影响吧?我晋国使用戈已有数百年了,武士们从小练就的武艺就是以戈为基础,一旦变化了武器,我怕万一武士不适用这种新武器,那么我们晋国武士的战斗力就要打折扣了。”
韩起脸色发白,语声颤抖,他竭力平静的回答:“我看过武子新造的戟,也就是戈头上多加一个剑刃,由此衍生出刺、挑、横砍等多项功能,但戈的功能也在,而且戟尾增加了枕器(平衡器),使整个戟身操纵起来更顺手。咱们国中知名的武将已经试验过了,都认为这种新武器好。
另外,在上一场战争中,武子的军队由于大量配装了弩,使得必要时刻,辎重兵、辅助兵也能当正卒使用,我认为这种方法不错——射击弩箭的技巧,无需经过三五年的训练,如果军中人人都装配了弩,我们可以把正卒的数量尽量削减,同时,还能保证上战场的人,无论正卒、羡余,都能在必要时参与战斗。”
韩起不知道,他给军队大量装备弩的建议,使战争从此走向了平民战争。一个平民,只需要花三个小时的训练,就能用弩弓射杀训练了十几年、以杀戮为职业、全副武装的高级武士。这使得战争间隔时间大大降低,平民越来越多的参与战争,最后,专业武士阶层逐渐衰落,再也没人花费数十年时间练习杀戮技巧了。
但目前来说,韩起的建议诱惑非常大,简直无人可以抵挡,对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来说,这建议的诱惑性足以让他们舍弃一切,哪怕为此推迟出兵也在所不惜。
“好,我给你时间,你什么时候筹足了足够的弓弩,我们什么时候发出征召令”,荀罂大声响应。
此时,刚进来的那名寺人与韩起交谈完后,并没有告辞,他还守在韩起身边,等待待韩起的答复。韩起一句接一句回答君臣提问,没顾上这名寺人,赵武悄悄冲那名寺人招了招手,低声询问情况,等寺人重复一遍他跟韩起所说的话,赵武的脸也白了。
韩起平静的回答:“我们还存在一个障碍,主要是弩箭箭杆。我的军队在郑国城下只射击了一天,这一天,我们射出去一百万枝箭,还有三成弩弓损坏,虽然,武子设计了弩弓标准化部件,可以让损坏的弩弓修复,但弩箭射出去后,找不回来了。
我韩氏当初不过装备了一万把弩弓,就造成这样的状况,如果国中装备十万把弩弓,我不敢想象我们一次大战需要筹备多少枝箭。”
赵武声音颤抖的插话,他也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语调:“多少枝箭,也值了……养活一个人到成年,耗费的粮食足够购买十次战争所需的箭杆了。而一棵树,只要细心栽培,十年之内,它给我们奉献的箭杆不止一百根。十年,养不大一个持剑战斗的武士,却足够制作出海量箭杆,用来淹没上百名武士。”
赵武的话说的有点凌乱,这不是他以往的风格,以往赵武虽然话少,但总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这次他显得心不在焉。
不过,春秋人都是言简意赅,赵武的话还是有人听懂了。荀偃插话补充:“武子说的是,无论用多少箭杆,换一个能持剑战斗的武士,那都值了。如果我们大量配备弩弓,让平民手持弩弓,用连绵不断的箭雨压制冲锋的武士,无论他们射出多少枝箭,只要能换取敌国武士的生命,减少我国武士的伤亡,都是值得的。”
悼公看韩起与赵武坐卧不安,停下了军事讨论,问:“寺人刚才给你们说了什么?”
韩起起身,整理衣服与冠帽,而后跪拜在地;与此同时,赵武也重复着韩起的动作,两人一起匍匐在地,放声大哭。韩起在哭声中回答:“我父亲去世了。”
纵横晋国政坛的前任元帅韩厥去世,国君方面自有一番哀悼,身为遗属,韩起回家治丧,而韩家及韩厥对赵武的感情人人共知,国君也给赵武顺便放假,两人一同料理韩厥的后事。
韩厥去世了,赵武显得比韩起还要哀痛,这位老人像父亲一样照顾着赵武,他也是赵武的人生支柱,如今这位老人去世了,今后的路要靠赵武自己走。
韩起首先擦干了眼泪,反而来劝解赵武:“赵氏的地位已经稳固了,父亲走的时候,没有什么遗憾,武子,不要悲伤,今后的路,你我二人要相互扶持了。”
这话才说完,韩起马上又露出浪子本色:“你把齐策借我几天吧,父亲去世了,家里乱糟糟的,千头万绪我理不清,那齐策当初是父亲给你的,我看他把你家管理的仅仅有条,便让他来替我管几天。”
赵武摇头:“阿起哥,跟我要别的东西都无所谓,齐策不行,那是我的臂膀,再说,你父亲还留下杜溷罗,你自己还有田苏,这些人的智慧,不下于齐策,你自己人手充足,干嘛问我要齐策?”
杜溷罗是韩厥的谋士,平时充当韩厥的御者;田苏是晋国国内有名的智者,韩无忌就是因为韩起有了田苏的帮助,才主动让贤的。这两个人,一个让韩厥成为政坛不倒翁,另一个让韩起顺利登上韩氏家主的位置,个个都不是简单人。
韩起摇头:“这几年赵氏的成长我都看在眼里,你实行租庸制的时候,我家也照常实行;你开始在作坊里推行流水线作业的时候,我们也步步跟上,可做来做去,总是做不出你那个样子,把齐策借我几天,让他给我整出一套方案来,而后,我归还你……要不,把田苏借你几天,帮你管管家。”
赵武回答:“有田苏在,那就好办了,齐策在你家呆一年,一年过后,你领回你的田苏,我拿走我的齐策。”
韩起耍无奈了:“一年哪够,至少要三年。”
三年也不行!
赵武一边微笑着答应韩起,一边心中暗想:制度不一样啊,无论韩起怎样模仿,他模仿不到赵氏统治的基础——打造稳定的中产阶级。
赵氏领地之所以爆发出那么大的创造力,起源于赵武的“白马之誓”,以及其后的分封制。
“白马之誓”让仆人有了尊严,有了对生活的期盼,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明路,所以仆人们都拼命了。而后赵氏进一步推行的分封制,让武士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建领土,他们构成了赵氏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对家园做出的所有改造,都是对赵氏做出的改造,所以赵武只需要做出规划,下面的中产阶级——武士阶层,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自然会自发的推行他的政策。
比如他们手中有了闲钱,不用赵武吩咐,会自动跑到仆人市场购买仆人,增加自己庄园的产出,而他们出产的物资丰富了,赵氏也就富裕了——包含现代经济学观念的治国理念,远不是春秋时代古朴的经营学理论所能理解的。
韩氏学不来这一点,他们的领地处在晋国开发成熟区,周围所有的土地都各有其主,附近没有新扩张的领地供韩氏分封。没有了中产阶级作为统治支柱,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领主亲力亲为。比如购买仆人,这笔钱需要韩起来花,他买来的仆人需要监管。分发到下面公社后,公社里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爱惜“,他们尽管折腾仆人。与此同时,没有对未来生活预期的仆人劳动力低下,需要派出大量的人手监控。这些监控人员,还需要领主发薪水……
赵武正思索间,韩起拉过来一个人向赵武介绍,这个人三十多岁,身体肥瘦均匀,眼珠灵动,一看就一副聪明样,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走在大街上,绝对是一个小贵族的楷模。
“这是田苏,他平常在国都里混的,今后三年他跟着你,有齐策留下的规矩,照着打点,以他的聪明劲,我看成”,韩起大大咧咧的介绍。
韩起谈到齐策的时候,田苏微微皱了一下眉。原先在国都内,有一群食客追随在权贵门下,期望能得到重用。那时候,田苏比齐策名气大,但现在,齐策的名气超越了所有人。人人都夸赞齐策有治国的手段,衰败的赵氏到他手里立刻变得富强,如今他作为赵武的首席幕僚,打理着赵武官衔内的一切日常事务,与晋国正卿平等交往,没准那些人还要求着他齐策。
所以,听到韩起交代说“要按照齐策留下的规矩办”,田苏皱了一下眉,决定跳开这个话题,他拱手向赵武行礼:“臣下在国都的时候,曾听说过赵武子心思灵巧,素有智慧的名声,无论做什么都很出色,比如制作百器谱、建筑城市、管理农耕、教导军官……下臣今日能够侍奉我主,那是我的幸运。”
赵武没注意田苏刚才脸上的神态变化,他发现田苏行礼的时候,仪态很标准,动作上简直无可挑剔,这根齐策以往的漫不经心相比,显然后者更合他心意。
田苏是破落小贵族,与大贵族相处,他那标准的仪态,无暇的风姿,能让田苏赢得不少印象分,但赵武最怕别人跟他讲究这些礼节——如今他地位越来越稳固,连师修、师偃都很少凑到他身边纠正他的礼节错误,现在来这么一个格外讲究的人,让赵武有点后悔,后悔用齐策交换了这个人。
然而,他不能拒绝,韩厥给予他的是生命,是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机会,这个机会,还带着无尽的好处,现在韩起开口问他要一个人,他能拒绝吗?
赵武微微皱了一下眉,也不给对方回礼:“在我家中,无需讲究那么多,嗯,齐策见了我,这厮从不行礼,你既然来代替齐策,就跟他一样吧。”
田苏再次行了个标准礼:“齐策散漫,我田苏做不到,正因为他散漫,我田苏才要更严谨。”
这话赵武不爱听了:“齐策当初来我赵氏的时候,赵氏拥有的城市不过一座,城中房屋残破,百姓离散,但我赵氏现在光是大城市,就有三座了,这是齐策的功劳,我不想改变他的手法。”
赵武说这话,是提醒田苏:听你话的意思,有跟齐策憋劲的味道,我不想你因为存着这个念头,来我家大肆修改过去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