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三十七 选贤任能乃千古难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整体看来,精英士人层级的水平的确不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目前可以比较的。
哪怕他在考核方面多做照顾和侧重,明明白白的给士人设置障碍,依然拦不住士人夺取如此高分,比他的儿子都要优秀。
可见士人就算经过他的残酷打击之后,依然能在他主导的体制下按照他的规则获取地位,而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多不能与之抗衡。
这就是底蕴的意义。
不过,也就是暂时的。
等到之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跟上前进的脚步,士人还是会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失去了特权,失去了传承,失去了一切,士人,也不过是更加聪明一点的读书人罢了。
不值得多么在意。
倒是这次考试涌现出来的这些人才们,他们的功过是非,引起了郭鹏的些许在意。
科举考试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政治眼光,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而在性格和心理层面,更是难以涉及。
这是考试的短板所在。
只有真正优秀的经验老到的官僚才能从数千数万字当中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如何,是否能承担大事,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郭某人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不准备对科举考试做什么修改。
事实上选贤任能本身就是千古难题。
说刘备善于识人吧,早年那些破事就不说了,比如张飞守徐州之类的。
早年他的确没那么多资本去用人,等后来阔气了,他几乎弃用庞统,几乎杀了蒋琬,又让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
诸葛亮保了庞统,保了蒋琬,却在马谡的事情上栽了跟头。
所以所谓知人善用,也未必就是全貌。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所谓交心,并不能说是多么可靠的交往模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再怎么亲密,也很难真正看懂对方。
更不要说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选贤任能。
考试只能用作筛选,选出努力的,勤奋的,天资聪颖的,但是在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则没有相关的功能。
考试终究是一张卷子,一道试题,一份标准答案,不可能是让一群人尝试着治理一县之地,然后分出个优劣来,那成本太高了。
所以马谡和曹植这一类有明确污点却才华横溢的人就可以在科举考试里大放光彩,拿到高分,走上人生巅峰。
而蒋琬这一类有实际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却不能在考试上胜过他们。
貌似是有些不公平,不理性,不完美。
但是细细一想,世上又有哪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能比这样公开的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公平让人有选择呢?
选拔标准若要放大到整个国家的范围之中,最能直观体现的分数就是不二选择,而不是更加抽象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等等。
国家需要一个直观的明确的难以操作的标准来选拔人才,以此降低选材成本,而不能用抽象的更容易操作的标准去选拔人才。
这就像是立贤立长之争一样,到底是立贤好,还是立长好,是个人都会说立贤好。
可是贤这个标准过于笼统,怎么样才算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刘备觉得马谡大话连篇言过其实,不贤。
诸葛亮就觉得马谡能言善辩目光精准,是大贤。
可操作性太强了。
而【长】这个标准则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立长这个标准一旦确定,上至皇帝下至群臣,谁都不能操作。
至于屡屡出现的长者不贤的现象,只能说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暂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毕竟对于一个巨大体量的国家来说,稳定,少犯错,长延续,这才是最好的政策。
所以考试和立长一样,在这个方面能体现出其他制度不能体现出来的优势,能带来稳定,能带来和平发展,也是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的当下,郭某人能采取的唯一方式。
选拔出来的人才可能会犯错,可能一旦上手操作就要出问题。
但是不得不说,这群读书努力愿意付出且脱颖而出的举士们当中真正的人才比率,一定比汪洋大海里的普通人当中人才的比率要更高。
考试,就是一种帮助政府和用人单位缩小选贤任能成本的最佳方式。
至于那些藏在民间的人才,怪才……
相对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放弃掉,没什么可惜的,只能说运气不好,命不好。
所以尽管马谡能当状元,曹植能做榜眼,而蒋琬只能做探花,那也无妨,科举的规则和体制,郭某人只会进一步维护,不会动摇。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才是人间真味。
郭鹏让许靖继续回去主持工作,然后把他们认为的前十名的卷子拿来给他过目,接着就把郭珺叫了过来。
很快,郭珺就来了,得知了自己在这场考试中可以取得第三名的分数的事实。
“马谡,还有……子建。”
郭珺叹了口气:“子建的才华我是比不上的,子建出口成章,这等才华是世所公认的,我服,这马谡又是何人?”
郭鹏把马谡的卷子给郭珺看了,主要是后面策论的部分。
看完之后,郭珺默默放下卷子,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策论文章方面做的的确没有马谡好。
“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知道了。”
“马谡厉害吗?”
“厉害。”
“那为父怎么就觉得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呢?”
“啊?”
郭珺眨了眨眼睛,没搞明白郭鹏的意思是什么。
“你仔细看看他的卷子,看看他的方略,每一个他所提到的方略,都是一个较为广大的目标,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再达成一个目标,然后联合起来达成一个大目标。”
郭珺看了看,的确是那么回事。
“那……”
“他有说具体要怎么做吗?具体要多少人多少钱怎么去办这件事情,他说了吗?”
郭珺一愣,再去看,果然,如同郭鹏所说的那样。
这个卷子的确没有说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达成他的目标,而是说要怎么通过达成小目标而去达成大目标。
虽然这个目标的确讲得不错,也的确是魏帝国应该去做的事情,路线也是正确的,相当一部分言辞甚至和魏政府内部规划的路线是一致的。
马谡的眼光的确不错。
可是光有眼光可不够。
“再看看你的治蝗方略,为父就知道你是去过治蝗一线,亲身体会过治蝗的辛苦和实际问题所在,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可行性结论,而马谡给出的,只是一个目标。”
郭鹏靠在了椅子上:“你不必觉得你不如马谡,你并没有不如马谡,只是马谡比你更善于言辞,他看的更远一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脚下,这样的人,始终抬着头走路,若学不会低头看路,迟早是要吃亏的。”
整体看来,精英士人层级的水平的确不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目前可以比较的。
哪怕他在考核方面多做照顾和侧重,明明白白的给士人设置障碍,依然拦不住士人夺取如此高分,比他的儿子都要优秀。
可见士人就算经过他的残酷打击之后,依然能在他主导的体制下按照他的规则获取地位,而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多不能与之抗衡。
这就是底蕴的意义。
不过,也就是暂时的。
等到之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跟上前进的脚步,士人还是会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失去了特权,失去了传承,失去了一切,士人,也不过是更加聪明一点的读书人罢了。
不值得多么在意。
倒是这次考试涌现出来的这些人才们,他们的功过是非,引起了郭鹏的些许在意。
科举考试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政治眼光,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而在性格和心理层面,更是难以涉及。
这是考试的短板所在。
只有真正优秀的经验老到的官僚才能从数千数万字当中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如何,是否能承担大事,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郭某人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不准备对科举考试做什么修改。
事实上选贤任能本身就是千古难题。
说刘备善于识人吧,早年那些破事就不说了,比如张飞守徐州之类的。
早年他的确没那么多资本去用人,等后来阔气了,他几乎弃用庞统,几乎杀了蒋琬,又让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
诸葛亮保了庞统,保了蒋琬,却在马谡的事情上栽了跟头。
所以所谓知人善用,也未必就是全貌。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所谓交心,并不能说是多么可靠的交往模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再怎么亲密,也很难真正看懂对方。
更不要说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选贤任能。
考试只能用作筛选,选出努力的,勤奋的,天资聪颖的,但是在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则没有相关的功能。
考试终究是一张卷子,一道试题,一份标准答案,不可能是让一群人尝试着治理一县之地,然后分出个优劣来,那成本太高了。
所以马谡和曹植这一类有明确污点却才华横溢的人就可以在科举考试里大放光彩,拿到高分,走上人生巅峰。
而蒋琬这一类有实际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却不能在考试上胜过他们。
貌似是有些不公平,不理性,不完美。
但是细细一想,世上又有哪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能比这样公开的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公平让人有选择呢?
选拔标准若要放大到整个国家的范围之中,最能直观体现的分数就是不二选择,而不是更加抽象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等等。
国家需要一个直观的明确的难以操作的标准来选拔人才,以此降低选材成本,而不能用抽象的更容易操作的标准去选拔人才。
这就像是立贤立长之争一样,到底是立贤好,还是立长好,是个人都会说立贤好。
可是贤这个标准过于笼统,怎么样才算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刘备觉得马谡大话连篇言过其实,不贤。
诸葛亮就觉得马谡能言善辩目光精准,是大贤。
可操作性太强了。
而【长】这个标准则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立长这个标准一旦确定,上至皇帝下至群臣,谁都不能操作。
至于屡屡出现的长者不贤的现象,只能说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暂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毕竟对于一个巨大体量的国家来说,稳定,少犯错,长延续,这才是最好的政策。
所以考试和立长一样,在这个方面能体现出其他制度不能体现出来的优势,能带来稳定,能带来和平发展,也是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的当下,郭某人能采取的唯一方式。
选拔出来的人才可能会犯错,可能一旦上手操作就要出问题。
但是不得不说,这群读书努力愿意付出且脱颖而出的举士们当中真正的人才比率,一定比汪洋大海里的普通人当中人才的比率要更高。
考试,就是一种帮助政府和用人单位缩小选贤任能成本的最佳方式。
至于那些藏在民间的人才,怪才……
相对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放弃掉,没什么可惜的,只能说运气不好,命不好。
所以尽管马谡能当状元,曹植能做榜眼,而蒋琬只能做探花,那也无妨,科举的规则和体制,郭某人只会进一步维护,不会动摇。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才是人间真味。
郭鹏让许靖继续回去主持工作,然后把他们认为的前十名的卷子拿来给他过目,接着就把郭珺叫了过来。
很快,郭珺就来了,得知了自己在这场考试中可以取得第三名的分数的事实。
“马谡,还有……子建。”
郭珺叹了口气:“子建的才华我是比不上的,子建出口成章,这等才华是世所公认的,我服,这马谡又是何人?”
郭鹏把马谡的卷子给郭珺看了,主要是后面策论的部分。
看完之后,郭珺默默放下卷子,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策论文章方面做的的确没有马谡好。
“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知道了。”
“马谡厉害吗?”
“厉害。”
“那为父怎么就觉得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呢?”
“啊?”
郭珺眨了眨眼睛,没搞明白郭鹏的意思是什么。
“你仔细看看他的卷子,看看他的方略,每一个他所提到的方略,都是一个较为广大的目标,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再达成一个目标,然后联合起来达成一个大目标。”
郭珺看了看,的确是那么回事。
“那……”
“他有说具体要怎么做吗?具体要多少人多少钱怎么去办这件事情,他说了吗?”
郭珺一愣,再去看,果然,如同郭鹏所说的那样。
这个卷子的确没有说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达成他的目标,而是说要怎么通过达成小目标而去达成大目标。
虽然这个目标的确讲得不错,也的确是魏帝国应该去做的事情,路线也是正确的,相当一部分言辞甚至和魏政府内部规划的路线是一致的。
马谡的眼光的确不错。
可是光有眼光可不够。
“再看看你的治蝗方略,为父就知道你是去过治蝗一线,亲身体会过治蝗的辛苦和实际问题所在,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可行性结论,而马谡给出的,只是一个目标。”
郭鹏靠在了椅子上:“你不必觉得你不如马谡,你并没有不如马谡,只是马谡比你更善于言辞,他看的更远一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脚下,这样的人,始终抬着头走路,若学不会低头看路,迟早是要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