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六十八 西域地区的三个都护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西域需要大量官员的进驻,也需要一部分移民。
河西四郡原本是有很重大的战略价值的。
但是伴随着西域成为魏帝国的真实领土,河西四郡就不是那么需要当做重点发展地区来发展了。
所以郭某人决定把河西四郡的发展优先级,提高山南道和山北道沿线的西域地区来一个重点发展,建设成丝绸商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耕田种地,种植粮食,给往来客商、军队提供必要的粮食支持。
尤其是军队,西域驻军也是需要大量粮食的,从内地运送未免太缓慢昂贵,所以西域本地生产就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山南道和山北道的建设也要重新推进,争取把把山南道和山北道联通到大宛国,使得山南道和山北道能连成一线,把整个西域交通盘活。
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在魏帝国的动员力之下,未必就是有生之年。
与此同时,郭鹏还决定开始派人进入青藏高原上进行初步探索,了解一下高原上的情况。
青藏高原上虽然有史以来只诞生了吐蕃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威胁中原帝国的政权,但也是诞生了的。
伴随着隋唐温暖期兴盛,又伴随着后续的冰期而衰落,吐蕃最终消失,且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诞生什么强有力的政权,可尽管如此,吐蕃也是很有威胁的存在。
郭某人攻取西域之后,接下来所有的精力都要用在发展西域上,实际上对青藏高原上的象雄古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但是探索还是可以探索一下,搞一些情报之类的,描绘一下地图找寻一下山路之类的,多少,给后人一个参考。
或者也搞一个羁縻政策之类的,来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统治。
现在这个时候,占据青藏高原纯属吃力不讨好,眼看着小冰期就要到来了,青藏高原可以说是气候极其严酷,发起军事行动,实在没什么利益可以获取。
占据西域还能说是打通丝绸商路有利益可以追逐,占据青藏高原……
再者说了,现在跟旁人说【别看现在这个象雄古国是个辣鸡,再过几百年有个凶悍至极的吐蕃要让中原帝国吃不香睡不好】。
这也实在不是什么能服众的理由。
郭某人微微叹息。
当前这个状态下,他已经打通了丝绸之路,各种意义上都已经功德圆满,能把西域沿线治理好,控制住,再拿下大宛这个桥头堡,建立起汉文化的前线阵地,那就足够了。
至于象雄古国……
还是留它当个藩属国装点一下门面吧。
于是郭某人一声令下,官员团队在延德八年十月的时候开始西进,逐步向西域地区散布开来,然后又派遣使者前往青藏高原,寻找象雄国政府,与之确立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郭鹏在朝中宣布了未来西域治理的规划。
山北地区设北庭都护府,山南地区设安南都护府,两个都护府均为两千石职位。
都护为文职,位同太守。
另设两个都护府指挥使,统领北庭驻军和安南驻军,专管非战时的军事任务,职阶和都护相当,互不统属。
都护府指挥使统兵,需要听从中央参谋部的命令而不是都护的命令,否则都护就是节度使了。
这种事情郭某人可不会接受。
又因为大宛的特殊处境和特殊意义,遂专在大宛设镇西都护府,设镇西都护和镇西都护府指挥使,同样为两千石,一应设置和安南、北庭两大都护府一样。
于是,西域地区的三个都护府就此设立。
之后,便是三个都护和三个都护府指挥使的人选。
西域之地对于魏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若是不能很好的掌控住,他那么多年的计划就泡了汤。
作为重要的开源之所,西域之地和丝绸之路是中原政权走出内卷的象征之一,这条路不能断,对外贸易不能断,西域南北大道必须要一直掌控在手。
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钱财来到中国,被皇帝掌握。
皇帝手上有钱才能推动大工程大项目大讨伐大计划,皇帝手里要是没钱,那就要出问题了。
皇商大队,还有丝绸之路,是郭某人留给郭瑾的重要治国权柄之一。
掌握了这条商路,说话才硬气,才能不断的把魏国精英们的视线往外转移,让他们不要总是盯着自己手上的一亩三分地。
而是走出去。
最好借着这个机会和罗马帝国搭上关系,罗马帝国的购买力那是相当强悍,而且对丝绸这类中国产品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上上下下对丝绸追捧不已。
和罗马帝国搭上关系,基本上在这个时代就是开眼看世界了。
知道远隔万里的地方还有一个疆域广大实力强劲的帝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可以作为为帝国倾销产品的最佳去处。
贵霜和安息都难以替代罗马帝国的超强购买力。
到时候指不定还会发生魏军和罗马军团联手打通商路的事情发生呢……
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得到。
郭鹏忽然间产生了如此兴趣。
这就对魏帝国在西域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指望西域折腾出多少经济产值,搞出什么惊人的GDP,这一点郭某人根本也没有期待过,这块土地的确不太适合大搞经济生产行动。
他所期待的,不过是希望西域能做好丝绸之路的载体,为过往客商和来来往往的人员提供歇脚、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然后稍微给当地驻军提供一些粮草支援,别总让粮食军需从河西四郡出发,那样的话损耗未免太大。
只要西域能达到这几点,那么一切就都好说了,丝绸之路就稳了,魏帝国的重大财政收入项目就是稳如泰山。
在人选方面,郭鹏做了一番考量。
之前,他特意让郭瑾去考察了一下,然后郭瑾在跟着曹仁出战之前给郭鹏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了他对这一点问题的看法。
他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很优秀的官员,都有治理民政的能力,但是他以为诸葛亮在治理民政的能力上更胜一筹。
因为诸葛亮善于冲破常规,因地制宜,设身处地的为当地考虑,发挥当地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跟随朝廷的指示。
郭瑾在信上说了诸葛亮考虑到敦煌郡无论怎么发展农业都不可能比中原关中之地发展的好,为了让当地人也能过上好日子,就打算依托魏帝国雄厚的国力,发挥敦煌郡的区位优势,搞商业发展。
说诸葛亮把敦煌县城的坊市制度取消了,沿着街道也可以摆放小摊,放宽市集交易时限,从日出到日落都可以交易。
还专门把大市集放在了距离太守府不远的地方,在太守府们搭了一座高台,方便他时时观看,震慑不法之徒。
接着又把敦煌县和其他几个县的道路连在了一起,用这些道路把敦煌郡的几个县联系在了一起,由此盘活了整个敦煌郡,让敦煌郡成为了给来往客商提供休息和交易之所的服务大郡。
就这样,他让敦煌郡的人们富裕了起来,人人口袋里都了点小钱,还有些赚钱比较多的已经联合起来和西域商人做生意了。
只是这一波攻打西域之后,敦煌郡赖以发展的土壤就没了。
所以郭瑾建议让诸葛亮担任一个西域官职,以他的号召力和在民众间的信誉度,发动移民前往西域,继续他们还没有完成的事业。
郭鹏看完了郭瑾的信,陷入了沉思。
西域需要大量官员的进驻,也需要一部分移民。
河西四郡原本是有很重大的战略价值的。
但是伴随着西域成为魏帝国的真实领土,河西四郡就不是那么需要当做重点发展地区来发展了。
所以郭某人决定把河西四郡的发展优先级,提高山南道和山北道沿线的西域地区来一个重点发展,建设成丝绸商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耕田种地,种植粮食,给往来客商、军队提供必要的粮食支持。
尤其是军队,西域驻军也是需要大量粮食的,从内地运送未免太缓慢昂贵,所以西域本地生产就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山南道和山北道的建设也要重新推进,争取把把山南道和山北道联通到大宛国,使得山南道和山北道能连成一线,把整个西域交通盘活。
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在魏帝国的动员力之下,未必就是有生之年。
与此同时,郭鹏还决定开始派人进入青藏高原上进行初步探索,了解一下高原上的情况。
青藏高原上虽然有史以来只诞生了吐蕃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威胁中原帝国的政权,但也是诞生了的。
伴随着隋唐温暖期兴盛,又伴随着后续的冰期而衰落,吐蕃最终消失,且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诞生什么强有力的政权,可尽管如此,吐蕃也是很有威胁的存在。
郭某人攻取西域之后,接下来所有的精力都要用在发展西域上,实际上对青藏高原上的象雄古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但是探索还是可以探索一下,搞一些情报之类的,描绘一下地图找寻一下山路之类的,多少,给后人一个参考。
或者也搞一个羁縻政策之类的,来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统治。
现在这个时候,占据青藏高原纯属吃力不讨好,眼看着小冰期就要到来了,青藏高原可以说是气候极其严酷,发起军事行动,实在没什么利益可以获取。
占据西域还能说是打通丝绸商路有利益可以追逐,占据青藏高原……
再者说了,现在跟旁人说【别看现在这个象雄古国是个辣鸡,再过几百年有个凶悍至极的吐蕃要让中原帝国吃不香睡不好】。
这也实在不是什么能服众的理由。
郭某人微微叹息。
当前这个状态下,他已经打通了丝绸之路,各种意义上都已经功德圆满,能把西域沿线治理好,控制住,再拿下大宛这个桥头堡,建立起汉文化的前线阵地,那就足够了。
至于象雄古国……
还是留它当个藩属国装点一下门面吧。
于是郭某人一声令下,官员团队在延德八年十月的时候开始西进,逐步向西域地区散布开来,然后又派遣使者前往青藏高原,寻找象雄国政府,与之确立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郭鹏在朝中宣布了未来西域治理的规划。
山北地区设北庭都护府,山南地区设安南都护府,两个都护府均为两千石职位。
都护为文职,位同太守。
另设两个都护府指挥使,统领北庭驻军和安南驻军,专管非战时的军事任务,职阶和都护相当,互不统属。
都护府指挥使统兵,需要听从中央参谋部的命令而不是都护的命令,否则都护就是节度使了。
这种事情郭某人可不会接受。
又因为大宛的特殊处境和特殊意义,遂专在大宛设镇西都护府,设镇西都护和镇西都护府指挥使,同样为两千石,一应设置和安南、北庭两大都护府一样。
于是,西域地区的三个都护府就此设立。
之后,便是三个都护和三个都护府指挥使的人选。
西域之地对于魏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若是不能很好的掌控住,他那么多年的计划就泡了汤。
作为重要的开源之所,西域之地和丝绸之路是中原政权走出内卷的象征之一,这条路不能断,对外贸易不能断,西域南北大道必须要一直掌控在手。
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钱财来到中国,被皇帝掌握。
皇帝手上有钱才能推动大工程大项目大讨伐大计划,皇帝手里要是没钱,那就要出问题了。
皇商大队,还有丝绸之路,是郭某人留给郭瑾的重要治国权柄之一。
掌握了这条商路,说话才硬气,才能不断的把魏国精英们的视线往外转移,让他们不要总是盯着自己手上的一亩三分地。
而是走出去。
最好借着这个机会和罗马帝国搭上关系,罗马帝国的购买力那是相当强悍,而且对丝绸这类中国产品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上上下下对丝绸追捧不已。
和罗马帝国搭上关系,基本上在这个时代就是开眼看世界了。
知道远隔万里的地方还有一个疆域广大实力强劲的帝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可以作为为帝国倾销产品的最佳去处。
贵霜和安息都难以替代罗马帝国的超强购买力。
到时候指不定还会发生魏军和罗马军团联手打通商路的事情发生呢……
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得到。
郭鹏忽然间产生了如此兴趣。
这就对魏帝国在西域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指望西域折腾出多少经济产值,搞出什么惊人的GDP,这一点郭某人根本也没有期待过,这块土地的确不太适合大搞经济生产行动。
他所期待的,不过是希望西域能做好丝绸之路的载体,为过往客商和来来往往的人员提供歇脚、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然后稍微给当地驻军提供一些粮草支援,别总让粮食军需从河西四郡出发,那样的话损耗未免太大。
只要西域能达到这几点,那么一切就都好说了,丝绸之路就稳了,魏帝国的重大财政收入项目就是稳如泰山。
在人选方面,郭鹏做了一番考量。
之前,他特意让郭瑾去考察了一下,然后郭瑾在跟着曹仁出战之前给郭鹏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了他对这一点问题的看法。
他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很优秀的官员,都有治理民政的能力,但是他以为诸葛亮在治理民政的能力上更胜一筹。
因为诸葛亮善于冲破常规,因地制宜,设身处地的为当地考虑,发挥当地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跟随朝廷的指示。
郭瑾在信上说了诸葛亮考虑到敦煌郡无论怎么发展农业都不可能比中原关中之地发展的好,为了让当地人也能过上好日子,就打算依托魏帝国雄厚的国力,发挥敦煌郡的区位优势,搞商业发展。
说诸葛亮把敦煌县城的坊市制度取消了,沿着街道也可以摆放小摊,放宽市集交易时限,从日出到日落都可以交易。
还专门把大市集放在了距离太守府不远的地方,在太守府们搭了一座高台,方便他时时观看,震慑不法之徒。
接着又把敦煌县和其他几个县的道路连在了一起,用这些道路把敦煌郡的几个县联系在了一起,由此盘活了整个敦煌郡,让敦煌郡成为了给来往客商提供休息和交易之所的服务大郡。
就这样,他让敦煌郡的人们富裕了起来,人人口袋里都了点小钱,还有些赚钱比较多的已经联合起来和西域商人做生意了。
只是这一波攻打西域之后,敦煌郡赖以发展的土壤就没了。
所以郭瑾建议让诸葛亮担任一个西域官职,以他的号召力和在民众间的信誉度,发动移民前往西域,继续他们还没有完成的事业。
郭鹏看完了郭瑾的信,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