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一千三百一十一 魏军的军粮

一千三百一十一 魏军的军粮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魏帝国建立以后,郭鹏花了几年的时间,与财政部还有军需部门进行了商讨,给军队规定了一个相当严密的口粮供应体系。

    今后的军队待遇全部按照这个体系来,不得有误。

    首先军队的口粮分作驻扎口粮、行军口粮和战斗口粮三种。

    驻扎口粮是火头军最喜欢的,因为最方便。

    行军口粮是火头军和作战部队都不喜欢的,因为最单调最难吃,制作起来也非常累。

    战斗口粮是作战部队喜欢的,因为最丰盛,油水最旺。

    驻扎口粮对于火头部队来说是最简单的。

    军队驻扎在原地不动,有固定居所,火头们也不用跟着军队跑来跑去,厨房也是搭好的,一应用具最完善,到了饭点直接开饭,有时间还能休息休息,特别方便。

    军营一般是固定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送多少东西到军营里是比较固定的。

    军队出去训练的时候,火头军们就可以从容做饭,等饭熟了,训练的军队也回来了,大家一起吃饭。

    军队的主粮主要是麦和南方的稻米,这两种主粮在郭鹏治下的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最多溢出,最适合当做军粮使用。

    没有作战任务驻扎在营地里的时候,军队吃的都是热气腾腾的煮出来的稻米饭或者麦饭,然后配上下饭菜和热汤。

    菜式一般都是比较下饭的大锅炒菜和大锅炖菜,盐和酱油不会少。

    因为军队最基础的口粮就是驻扎口粮,吃的最多最普遍,所以规定也最细致。

    在皇帝的主导下,后勤部门和老火头们商定了一个十天轮换的菜单。

    第一天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第二天三餐又是什么,第三天的三餐又是什么。

    如此循环十天,就把菜单走完了,然后再从头来一遍,循环往复。

    尽量不让士兵吃腻歪,也要让士兵摄入的营养比较均衡。

    肉类就是魏帝国养殖比较普遍的鸡鸭、牛羊,还有猪肉,也参杂有马肉、鱼肉等肉类,定时定量。

    虽然不至于每天都能吃到肉,但是相较于从前小半年都见不到荤腥的日子,现在军队的日子是好过多了,不会像汉帝国时代那种吃一顿肉就像过年一样。

    郭鹏占据青兖二州开始大规模饲养牲畜的之后,魏军差不多十天才能吃一顿肉,等占据河北以后,这个数字就提升到了五天一顿。

    等打败了袁术成为最强的诸侯,一般来说三四天军队就能吃上一顿肉,郭鹏势力庞大有了更多的积累,当然也不会亏待士兵。

    等魏帝国建立以后,经济和交通极大地发展之后,魏军一两天一炖肉就是常态,吃肉的花样和种类也有了很多发展。

    除了肉,当然少不了蔬菜,倒不如说蔬菜才是主要的下饭菜。

    平时有各种时令绿叶菜,有什么就吃什么,到了早春、冬日里这种缺少蔬菜的时候,就会用耐储存的大白菜作为主角。

    郭鹏曾下令组织农庄广泛种植大白菜这种耐储存的蔬菜作为民间重要的过冬蔬菜,民间能用,军队当然也能用。

    寒冷的冬日里,大白菜炖肉是士兵们最喜欢吃的硬菜。

    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白菜炖肉或者炖鱼之类的硬菜,炖的烂烂的,味道浓浓的,一个小队的士兵围在一起吃,西里呼噜就能吃掉几桶米饭。

    没有战斗任务的士兵也并非只是训练。

    周边地区出现什么地质灾害,驻军是要出动的,在这种抢险救灾时节,士兵也有特殊伙食待遇,比如每天都能吃到肉,甚至还能吃到水果这种稀罕东西。

    基本上从训练大营的新兵开始,军队就吃这种伙食,面有菜色的人进入军营,要不了几年就是龙精虎猛的汉子。

    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说当兵就是进补。

    大量训练和对战任务或是抢险救灾任务结束之后,在附近的小河里洗澡,然后集体回来吃热腾腾的饭菜,那是军队最开心的事情。

    行军口粮就麻烦的多。

    帝国军队除了驻扎口粮之外,就是行军口粮吃的最多,因为帝国军队有轮换驻防制度,军队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来回跑,更换驻防地区。

    虽然不是打仗,但是也会被要求以打仗的态度应对。

    行军路上最看重的是行军速度,部队会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作战战场进行战斗,所以行军路上的军粮以便捷、快速为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行军口粮都是事先烙好的大饼配上酱菜、酱肉,还有军队随身携带的食水。

    烙大饼一旦完成之后,就算在最炎热的夏季,也能保持十天半个月不腐坏,是郭鹏参考锅盔改良得来的。

    至于配菜,最早的时候郭鹏比较穷,所以是用盐腌菜作为配菜。

    只要有盐有粮食,有没有蛋白质并不重要。

    那个时候军队的要求也低,能吃饱肚子,吃到盐,不会头重脚轻的浑身乏力,就已经很知足了。

    后来郭鹏财大气粗了,并且逐渐缩减军队规模,有了足够的底气给军队更好的食物。

    加上那个时候国内家禽饲养的逐渐普及,郭鹏开始选择用同样易储存不易腐坏的腌肉加入行军口粮做配菜。

    比如火腿。

    把猪肉腌制,制成火腿肉,做熟了配发给士兵,或者弄一些其他的肉类腌制,做熟了给士兵给士兵装备。

    士兵在路上的时候可以吃烙饼和腌肉、腌菜,以此果腹,盐味足够,肉也有,主食吃得饱,营养充足,能跑得动,也算过得去。

    但是和驻扎口粮比起来,为了赶路速度,行军口粮一般都不是热食,干巴巴冷冷的,所以口感上远远不如热食,士兵们普遍不喜欢行军口粮。

    火头军觉得一口气做太多行军口粮,也累,也不喜欢。

    奈何郭鹏硬性规定行军路上要缩减埋锅造饭的频率,加快赶路速度,所以行军路上士兵三天能吃一顿新鲜的热食就算是不错的了。

    偶尔路过城池,会由城池提供给军队一些新鲜果蔬食用,士兵们往往会觉得那些新鲜果蔬远比行军口粮好要吃。

    至于战斗口粮,那是军队抵达预定作战地点即将和敌方军队短兵相接的时候才会吃的口粮。

    战争年代比较广泛存在,现在则是动用最少的口粮种类。

    因为魏帝国广大地区的战争已经停止了。

    现在只有云州、交州、平州和漠州四个州还在发生零星战斗,时常使用战斗口粮。

    那个时候吃的口粮就是蛋白质和油脂为主,以肉类食物为主。

    让军队吃干饭吃肉吃到饱,肚子里全是油水,这样士兵浑身有力气,打仗有劲儿,可以坚持更长时间的鏖战。

    有些时候双方势均力敌,打仗打的不是谁更强更精锐,而是谁的体力更持久,更能坚持下去,往往体力更强的一方就能获得胜利。

    他们可以把体力更弱的一方耗光力气,使他们崩溃,然后转入追击,一转攻势,获得全胜。

    郭鹏早期领兵征战的时候,往往军队并不强悍,面对敌军并没有压倒性的战斗力、装备优势。

    但是因为军队吃的好,体力足,浑身有劲儿,所以能坚持到最后,把对方军队的体力耗干净,于是获得了胜利。

    后来打仗的时候,郭鹏就特别注意在战前给士兵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油脂,让他们可以在战场上气力更强,更持久,更坚挺。

    而敌军没有这个条件,面对凶悍持久坚挺的魏军,当然一败涂地,一泻千里。

    所以郭鹏规定的战斗口粮就以干饭和炖肉类食物为主,辅以浓郁的肉汤。

    绝对要让士兵吃饱喝足养足精神,浑身有劲儿,绝对不允许遇到那种饿肚子打仗的情况。

    往往到这个时候,士兵们都能吃的满嘴流油,十分满足。

    所以战斗口粮最受士兵欢迎。

    大口的米饭,大块的炖的烂烂的肉,一口下去满是油脂和肉汁,再扒一口米饭,满嘴都是肉香和油香,那个味道简直了。

    决战的时候,战场宽度有限,军队可以轮流上阵,轮流吃饭。

    有时候一场仗能从早晨鏖战到黄昏,那个时候拼的就是谁更持久。

    如何才能更持久?

    当然是吃得更好,获取的能量更高。

    郭鹏在军队食物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的改革精进措施,投入大量金钱。

    他十分注重让士兵吃饱吃好,从早先单纯的粮食加腌菜到后来的全面开花,郭鹏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军队的口粮。

    比如养鸭治蝗得来的鸭子,比如北方放牧得来的牛羊马,中原地区广泛饲养的肉猪,比如渔民船队在江河湖海里捕捞出来的新鲜水产品等等。

    这些东西会用军费支出,从农民、牧民和渔民手中购买。

    给他们好处,让他们从这个过程中也能赚取一些钱财,从而和军队达成良性互动,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般来说军队的口粮就是如此。

    然后还有一些额外的状况。

    比如事出紧急,需要骑兵长途奔袭,或者骑兵需要外出执行扫荡任务,很久不能回到驻地的情况。

    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还有特殊的骑兵作战口粮——风干肉包和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