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萧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这一年二月间,李破尽起晋地精锐与唐军对峙于黄河沿岸。
你来我往间,先就过了几招,谁吃亏,谁有占了便宜,还真不太好说,当然,也分不了那么清楚。
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的年头儿,吃多大的亏,占多大的便宜都不做数,看的其实还是个结果,所谓成王败寇,就是这般了。
这个时候就算你再是风光,异日一旦沦为阶下之囚,也别指望后来人会口下留德……
而这一年,对于天下大部分人而言,其实是没有年号的一年,群雄纷纷称帝,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底盘乱七八糟,帝王的称号也弄出来了不知凡几,能在后来史册上留下来作为标准的,只能是一个,所以此时说起来也都做不得准。
南方的战乱渐渐少了,杜伏威,林士弘,萧铣成了南边三个最大的军阀头子,堪堪站稳了脚跟的他们,谁也不愿跟谁低头。
萧铣实力最为雄厚,没办法,人家家世太好,另外两位都是打土豪分田地起家,自然没办法跟萧铣相比。
江南大阀在流够了血泪之后,有办法的人举家北迁,有的去了洛阳,有的去了关西,剩下大部分,皆都聚于萧铣旗下。
秦王府的人们也确实没有看错,按照当世的说法,萧铣在南边儿极得人心,大有王者之像。
只是萧铣也不太好受,这些年江南大阀们在南边儿做的很不堪,崇信佛道,自己日子过的糜烂不说,盖其寺庙来也不遗余力的务求奢华,于是对百姓压榨的越来越是酷烈,等到天下大乱,义军纷起,江南大阀子弟们以及那些和尚道士们顿时死的一片一片的。
当他们群起避难到萧铣治下,为萧铣带来了大量的人才的同时,也给萧铣拉了很多的仇恨过来。
所以,萧铣的治下最为安稳,也最有层次性,因为治政的人才多嘛,从他用兵上也能看的出来,他治下聪明才智之辈着实不少,没怎么去管东边儿的杜伏威和南边儿的林士弘,而是一意入蜀,目标非常明确,只是手下的军事人才不怎么给力,和关西人差了许多,战事上也就不怎么顺利,和唐军在蜀中弄成了拉锯战。
当然了,拉拢大阀的弊端同时也显现了出来,他在江南没有做到一呼百应,底层百姓出身的杜伏威,林士弘,外加朱粲等人对萧铣就十分的不感冒。
先是朱粲流窜来去,给萧铣添了不少麻烦,让其不敢全力入蜀。
等到朱粲莫名其妙的死了,萧铣终于松了口气,可惜的是他没能捉住这个吃人魔王,让江淮大阀们泄泄火气……
只是没等他高兴几天,正准备曾兵蜀中,跟李渊那厮好好较量一下的时候,林士弘又扯起了他的后腿儿,根本没拿这个南梁皇室后裔当回事儿。
陆续已经派了十几批人去劝降林士弘的萧铣当即气歪了鼻子,在这一年一月间起兵与林士弘大战了一场。
不出预料的,迅速膨胀到数十万人马,占了老大一片地盘,然后……就陷入迷茫的林士弘大败而归,顺手送给了萧铣不少人口和土地,想效法孙权割据江南的雄心壮志离着林士弘是越来越远了。
没怎么费力就胜了一场的萧铣也不太好受,大胜之下,他的近臣以及幕僚们却分作了两派,争吵不休,同时也让萧铣迟疑了起来。
很好理解,摆在萧铣面前的路本就有两条,先平定江南,再图蜀中,还是先据巴蜀,再定江南。
本来他治下的臣子们大部分就都是江南人氏,自然偏向于先收复家乡故土,也好回去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只是萧铣的几个近臣都不含糊,战略上的眼光更非旁人可比。
他们劝萧铣入蜀,要的不但是天府之国,他们的目光其实也在关西逡巡,什么荆州,什么江南在他们眼中,都和关西没法相比。
之前杂音少,是因为他们声望很高,没有旁人插话的余地,而现在大胜一场,杂音顿时多了起来。
毫无疑问,不管在什么地方,眼光浅的人都要占多数,当然,不管有不同的多少声音,最终决定大方向的还是萧铣。
可到了关键时候,萧铣的缺点顿时放大了开来,这位南梁遗脉,隋室贵胄耳根子软的毛病也就显露了出来。
他既对几个得力近臣表现出了信任,又对其他人的说法动心不已。
于是左右犹疑之下,他看到的以及内心衡量的其实不是旁的什么,而是远近亲疏。
岑文本,王仁寿,周法明,宁长真等人各有来历,也都是江南世阀中的翘楚人物,这样一个群体,守望相助之下,其实和李渊治下的关西世阀子弟没什么区别,既得萧铣信重,却又有着诸多防范之意。
他们毫无疑问,是主张入蜀一派的代表人物儿,而且他们联合起来,也确实能压住其他的声音,这让萧铣很不舒服。
而另外一派的人就很有意思了,他们是以秦王董景珍,大将军张绣为首的诸王以及军中将领,他们毫无疑问是萧铣起家的班底。
他们出身普遍不高,奇妙的地方在于,他们既与那些世阀子弟不太对付,却又仰慕江南大阀的雍容,极其愿意跟世阀子弟交往,不然的话,萧铣也不会从一介县令上被他们推举为首领。
对于这些人,萧铣就没那么多的顾忌了,出身显赫的他,天然就认为自己有驱使他们的权利。
事实上也证明萧铣和李渊很相似,有的地方却又完全不同。
李渊吧,对家世的看重已不用多说,萧铣同样看重家世,可他和李渊不同之处在于,他觉着董景珍等人用着很顺手,他愿意给他们施展才干的舞台。
可话说回来了,他这种看重对于董景珍等人来说可未必是什么好事。
举个例子吧,当初董景珍等人欲要起事,董景珍提议推举萧铣为首,其他人等并无异议,此时萧铣也招降了沈柳生义军。
董景珍派徐德基迎之,沈柳生为争座次,杀徐德基,当头给了董景珍等人一棒,萧铣听闻此事,对沈柳生很是赞赏,许其为车骑大将军。
等到见了董景珍等人,他安抚有加,董景珍可能是有点害怕,当即就说我等对您仰慕已久,众人起事之时也尽了全力想要帮您恢复故国,可您为什么来到这里便杀了徐德基呢?、
要知道,没有徐德基相助,我等如何能迎您于城郭之内呢?
意思嘛,很明白,徐德基死的冤啊。
萧铣一琢磨,这事儿确实做的有点不地道,于是转头就杀了沈柳生,于是,两个稀里糊涂就没了脑袋的义军首领就结伴儿去地府了。
这事儿上,能看出萧铣耳根子软的厉害,过后萧铣对董景珍,张绣等人很不错,各个都是王爵加身。
可你只要转头好好想一想,就不难看出这人心里面藏着的冷漠和蔑视了。
像岑文本等人,就算做错了事也断不会当即人头落地,可董景珍等人却是时刻待在刀下的。
于是乎,在萧铣心目中一种畸形的亲疏远近关系也就形成了,诸王用着顺手,指哪打哪,岑文本等人太多说法,有时候比较烦人。
所以,二月间,萧铣令大将军张绣率兵十万攻林士弘,又派王仁寿,宁长真率兵增援夔州,与唐军相据,摊子铺的是越来越大了,攻势却弱了不少,让蜀中的李孝恭等人着实松了口气下来。
这还不算,就在李破和李世民两个都在探头探脑,使劲儿的给对方找不自在的时候,梁帝萧铣诏内史侍郎岑文本入见。
言曰:“近闻姑母南归,驻跸于晋阳,可有其事?”
语气不太好,岑文本一听也有点恼,此事明显是内史令元君善的首尾,他个内史侍郎只管起草诏书,瞅着机会也能参与机密,可皇帝要问起外间之事来,元君善才是最佳人选,直接越过元君善来问他,让他怎么回答呢?
当然了,这事儿岑文本肯定是知道的,皇帝口中的姑母,也就是前朝皇后萧氏了,当初萧氏从河北北去突厥,其实让大家都松了口气。
若是让宇文化及或者窦建德等辈给纳了,天下间的反王最丢脸的可能就数萧铣了,他们这些作为臣子的一样面目无光,最重要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下,不定就要和人兵戈相见。
一路打到河北?大家倒都想着呢,可中间隔着王世充,李密,李渊也在关西虎视眈眈,后面还有杜伏威,林士弘等人,那怎么看都是比较找死的一件事。
反不如归于突厥,毕竟那里有义成公主相护嘛,而且想的再大逆不道一些,就算萧后改嫁于突厥权贵,对于萧铣一脉也没什么,说不定还能结一强援呢。
所以萧后颠沛流离,大家也只是选择视而不见,没办法,力不从心啊。
可如今萧后南归,去了晋地,听到这个消息,瞒着皇帝先商量一下才是正理,没想到的是,皇帝竟然这么快便得知了消息,坐蜡的就是被问起的岑文本了……
,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这一年二月间,李破尽起晋地精锐与唐军对峙于黄河沿岸。
你来我往间,先就过了几招,谁吃亏,谁有占了便宜,还真不太好说,当然,也分不了那么清楚。
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的年头儿,吃多大的亏,占多大的便宜都不做数,看的其实还是个结果,所谓成王败寇,就是这般了。
这个时候就算你再是风光,异日一旦沦为阶下之囚,也别指望后来人会口下留德……
而这一年,对于天下大部分人而言,其实是没有年号的一年,群雄纷纷称帝,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底盘乱七八糟,帝王的称号也弄出来了不知凡几,能在后来史册上留下来作为标准的,只能是一个,所以此时说起来也都做不得准。
南方的战乱渐渐少了,杜伏威,林士弘,萧铣成了南边三个最大的军阀头子,堪堪站稳了脚跟的他们,谁也不愿跟谁低头。
萧铣实力最为雄厚,没办法,人家家世太好,另外两位都是打土豪分田地起家,自然没办法跟萧铣相比。
江南大阀在流够了血泪之后,有办法的人举家北迁,有的去了洛阳,有的去了关西,剩下大部分,皆都聚于萧铣旗下。
秦王府的人们也确实没有看错,按照当世的说法,萧铣在南边儿极得人心,大有王者之像。
只是萧铣也不太好受,这些年江南大阀们在南边儿做的很不堪,崇信佛道,自己日子过的糜烂不说,盖其寺庙来也不遗余力的务求奢华,于是对百姓压榨的越来越是酷烈,等到天下大乱,义军纷起,江南大阀子弟们以及那些和尚道士们顿时死的一片一片的。
当他们群起避难到萧铣治下,为萧铣带来了大量的人才的同时,也给萧铣拉了很多的仇恨过来。
所以,萧铣的治下最为安稳,也最有层次性,因为治政的人才多嘛,从他用兵上也能看的出来,他治下聪明才智之辈着实不少,没怎么去管东边儿的杜伏威和南边儿的林士弘,而是一意入蜀,目标非常明确,只是手下的军事人才不怎么给力,和关西人差了许多,战事上也就不怎么顺利,和唐军在蜀中弄成了拉锯战。
当然了,拉拢大阀的弊端同时也显现了出来,他在江南没有做到一呼百应,底层百姓出身的杜伏威,林士弘,外加朱粲等人对萧铣就十分的不感冒。
先是朱粲流窜来去,给萧铣添了不少麻烦,让其不敢全力入蜀。
等到朱粲莫名其妙的死了,萧铣终于松了口气,可惜的是他没能捉住这个吃人魔王,让江淮大阀们泄泄火气……
只是没等他高兴几天,正准备曾兵蜀中,跟李渊那厮好好较量一下的时候,林士弘又扯起了他的后腿儿,根本没拿这个南梁皇室后裔当回事儿。
陆续已经派了十几批人去劝降林士弘的萧铣当即气歪了鼻子,在这一年一月间起兵与林士弘大战了一场。
不出预料的,迅速膨胀到数十万人马,占了老大一片地盘,然后……就陷入迷茫的林士弘大败而归,顺手送给了萧铣不少人口和土地,想效法孙权割据江南的雄心壮志离着林士弘是越来越远了。
没怎么费力就胜了一场的萧铣也不太好受,大胜之下,他的近臣以及幕僚们却分作了两派,争吵不休,同时也让萧铣迟疑了起来。
很好理解,摆在萧铣面前的路本就有两条,先平定江南,再图蜀中,还是先据巴蜀,再定江南。
本来他治下的臣子们大部分就都是江南人氏,自然偏向于先收复家乡故土,也好回去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只是萧铣的几个近臣都不含糊,战略上的眼光更非旁人可比。
他们劝萧铣入蜀,要的不但是天府之国,他们的目光其实也在关西逡巡,什么荆州,什么江南在他们眼中,都和关西没法相比。
之前杂音少,是因为他们声望很高,没有旁人插话的余地,而现在大胜一场,杂音顿时多了起来。
毫无疑问,不管在什么地方,眼光浅的人都要占多数,当然,不管有不同的多少声音,最终决定大方向的还是萧铣。
可到了关键时候,萧铣的缺点顿时放大了开来,这位南梁遗脉,隋室贵胄耳根子软的毛病也就显露了出来。
他既对几个得力近臣表现出了信任,又对其他人的说法动心不已。
于是左右犹疑之下,他看到的以及内心衡量的其实不是旁的什么,而是远近亲疏。
岑文本,王仁寿,周法明,宁长真等人各有来历,也都是江南世阀中的翘楚人物,这样一个群体,守望相助之下,其实和李渊治下的关西世阀子弟没什么区别,既得萧铣信重,却又有着诸多防范之意。
他们毫无疑问,是主张入蜀一派的代表人物儿,而且他们联合起来,也确实能压住其他的声音,这让萧铣很不舒服。
而另外一派的人就很有意思了,他们是以秦王董景珍,大将军张绣为首的诸王以及军中将领,他们毫无疑问是萧铣起家的班底。
他们出身普遍不高,奇妙的地方在于,他们既与那些世阀子弟不太对付,却又仰慕江南大阀的雍容,极其愿意跟世阀子弟交往,不然的话,萧铣也不会从一介县令上被他们推举为首领。
对于这些人,萧铣就没那么多的顾忌了,出身显赫的他,天然就认为自己有驱使他们的权利。
事实上也证明萧铣和李渊很相似,有的地方却又完全不同。
李渊吧,对家世的看重已不用多说,萧铣同样看重家世,可他和李渊不同之处在于,他觉着董景珍等人用着很顺手,他愿意给他们施展才干的舞台。
可话说回来了,他这种看重对于董景珍等人来说可未必是什么好事。
举个例子吧,当初董景珍等人欲要起事,董景珍提议推举萧铣为首,其他人等并无异议,此时萧铣也招降了沈柳生义军。
董景珍派徐德基迎之,沈柳生为争座次,杀徐德基,当头给了董景珍等人一棒,萧铣听闻此事,对沈柳生很是赞赏,许其为车骑大将军。
等到见了董景珍等人,他安抚有加,董景珍可能是有点害怕,当即就说我等对您仰慕已久,众人起事之时也尽了全力想要帮您恢复故国,可您为什么来到这里便杀了徐德基呢?、
要知道,没有徐德基相助,我等如何能迎您于城郭之内呢?
意思嘛,很明白,徐德基死的冤啊。
萧铣一琢磨,这事儿确实做的有点不地道,于是转头就杀了沈柳生,于是,两个稀里糊涂就没了脑袋的义军首领就结伴儿去地府了。
这事儿上,能看出萧铣耳根子软的厉害,过后萧铣对董景珍,张绣等人很不错,各个都是王爵加身。
可你只要转头好好想一想,就不难看出这人心里面藏着的冷漠和蔑视了。
像岑文本等人,就算做错了事也断不会当即人头落地,可董景珍等人却是时刻待在刀下的。
于是乎,在萧铣心目中一种畸形的亲疏远近关系也就形成了,诸王用着顺手,指哪打哪,岑文本等人太多说法,有时候比较烦人。
所以,二月间,萧铣令大将军张绣率兵十万攻林士弘,又派王仁寿,宁长真率兵增援夔州,与唐军相据,摊子铺的是越来越大了,攻势却弱了不少,让蜀中的李孝恭等人着实松了口气下来。
这还不算,就在李破和李世民两个都在探头探脑,使劲儿的给对方找不自在的时候,梁帝萧铣诏内史侍郎岑文本入见。
言曰:“近闻姑母南归,驻跸于晋阳,可有其事?”
语气不太好,岑文本一听也有点恼,此事明显是内史令元君善的首尾,他个内史侍郎只管起草诏书,瞅着机会也能参与机密,可皇帝要问起外间之事来,元君善才是最佳人选,直接越过元君善来问他,让他怎么回答呢?
当然了,这事儿岑文本肯定是知道的,皇帝口中的姑母,也就是前朝皇后萧氏了,当初萧氏从河北北去突厥,其实让大家都松了口气。
若是让宇文化及或者窦建德等辈给纳了,天下间的反王最丢脸的可能就数萧铣了,他们这些作为臣子的一样面目无光,最重要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下,不定就要和人兵戈相见。
一路打到河北?大家倒都想着呢,可中间隔着王世充,李密,李渊也在关西虎视眈眈,后面还有杜伏威,林士弘等人,那怎么看都是比较找死的一件事。
反不如归于突厥,毕竟那里有义成公主相护嘛,而且想的再大逆不道一些,就算萧后改嫁于突厥权贵,对于萧铣一脉也没什么,说不定还能结一强援呢。
所以萧后颠沛流离,大家也只是选择视而不见,没办法,力不从心啊。
可如今萧后南归,去了晋地,听到这个消息,瞒着皇帝先商量一下才是正理,没想到的是,皇帝竟然这么快便得知了消息,坐蜡的就是被问起的岑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