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娱乐(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没有南巡之意,只是借此引出选官之制,殿中的一些臣子们由此也领教了皇帝的话术以及他那性情中比较刁钻的一面。
从天下大势,说到勤政爱民,再到与突厥会盟,然后说到江南风物,接着又引出招纳人才以及选官之事。
几件事好像毫无关联,却又环环相扣,话题全被皇帝掌握,稍微愚笨一些,或者愣神一下,也许就能被绕晕在里面。
很多人此时不由自主的便生出了一些君心难测的惧意。
有些人更是想到了就在前几日,渤海高氏的阀主被斩于街市,那样一个高门大阀的主人,临死之时,不但没有亲朋相送,反而让很多人都松了口气,拍手称快者也有不少。
整个过程连为其求情的人都没了几个。
再想想前些年独孤阀的阀主独孤怀恩被杀后掀起的滔天风浪……新君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嗯,独孤阀的阀主现在是独孤开远了,上一任阀主独孤修德暴毙于府中,听说是有与高慎共谋之嫌,死的悄无声息,比之高慎还要不如。
还有陇西李氏,如今已分了门户,主枝时不时的哀嚎两声,也很是有气无力,俯首帖耳的样子再无前些年的风光模样了。
而这离着新君入主长安也才不过两载……真不愧是开国之主,正可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潜移默化间,已是君权在握,群臣敬服。
…………………
选官制度已经不用多说,察举制度在魏晋时达到巅峰,进一步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鉴于门阀势大,权臣屡现,之后南朝先是出现了试官之制,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用试卷的方式定期考核官员。
以此为延续渐渐有了科举选官之制,这种制度首先出现在南齐,后来粱陈继之,到前隋开皇年间,文皇帝杨坚施行了察举与科举并行之策,不久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
只是九品中正制施行日久,余毒难除,直到大业年间,其实也无法把它从选官制度里面清除出去。
隋末战乱当中,甚至有了回潮的迹象,因为各个诸侯都需要联合地方世族来壮大自身,和魏晋之时相同,家世一旦变得越来越是重要,九品中正制便有了复苏的机会。
像李破就是其中典型,因为条件不足,无法施行科举制度,只能以察举为主,身边左右的人都能举荐人才,只要真有才能,立即便能予以重用。
即便其中设下了不少限制,可在那种相互举荐,门户之间联络有亲的情形之下,没有哪种限制是不能避开的。
当然了,话说回来了,隋末战乱也重创了世族门阀势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九品中正制其实也渐渐走到了终点。
再拿高慎做个例证,他的死其实就是门阀世族衰弱到了一定程度的具体表征,放在魏晋之时,即便君王准备周全,也不会让一位大阀阀主死的这么理所当然。
像渤海高氏这样的大阀,一旦出了事,那动静满天下估计都能听闻,其中也必定会流下无数的鲜血来给高慎陪葬。
而九品中正制的末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说是大势所趋,就算没有科举制度,也会有其他选才之制来代替。
因为任何贤明的君王和有才能的臣下都会意识到九品中正制的腐朽之处,然后便会选择另开局面。
如今不用那么麻烦,有先例在前,阻碍就不会比开皇年间更强。
就像现在殿内众人,其中一大部分对此都有所预料,并且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因为这不是创新之举,而是延续前隋的选才之策。
当然一旦李破准备重开科举,激烈反对的人也不会是一个两个,李破都能想得到,他们会以前隋为例,极力证明科举之制的不妥之处。
任何朝廷大策都会有牺牲品,就看多少的问题了。
本来李破还想等两年,准备的更为周全一些,比如说在洛阳,晋阳,江陵,成都,汉中,扬州等节点之处建一些书院,开科取士之时便能以书院学子为主。
而经过书院的熏陶,不管书院中人是否出身门阀世族,他们无论在忠心,还是才能上都将非是良莠不齐,只注重家族利益的世族中人可比。
只是设想没有变化快,窦建德,萧铣亡的太快了,而挟统一天下之威而行鼎革之事,正是开国君主们的福利。
这个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阻力都会比平时小上许多,因为大家正高兴嘛,嗯,这是开玩笑。
这显然缘于开国君主的个人功绩,让大部分人不敢违逆其意而已。
…………………………
看殿内气氛一下冷却了下来,李破笑道:“不需如此,此事还待斟酌,朕非独断专行之人,诸卿有何疑议,过后尽管奏来,朕不会以言罪人。
而且时日还多,朕觉着最早也要明年才能施行,还有一载可供商议,以诸人之才,定策,准备绰绰有余。
但朕要事先说一声,便如岑侍郎所言,万事在人,论才选官乃千秋万世之事业,为江山计,诸人须慎之再慎,三思而后行,不可掺杂私情,以累国事,不然朕须饶不了他。”
笑眯眯的说了一句重话,不管众人听没听的进去,反正是广示众人了,过后谁要不服气,也不能怪他不教而诛。
臣下们心思各异,却无人会蠢得在此时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就太不成熟了,没有准备之下,就在这样的大事上发表言论,很难做到切中主题,言之有物,那简直就是在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
于是李破再次举杯,“今日里与诸卿相聚共饮,说的都是朝中之事,颇为无趣,也有失待客之道,来人,歌舞伺候。”
小朝会一路商议到酒桌上,这时再伺以歌舞,就是真正的君臣欢饮的节奏了。
趁着宫人下去准备,李破又道:“之前总忙于政事,朕与众卿相聚不多,今日齐聚于此,朕甚欢喜,不如仿效一下前辈愚行,考一下众卿之才情可也?”
嗯?画风转变的有点快,众人有点愣神,又是歌舞又是考较才情的,这是皇帝终于觉得有点对不起大伙,有意为之吗?
气氛有所松动,刚才吟唱秦歌的时候,众人都还有点意犹未尽,此时就又缓了过来。
封德彝第一个便道:“至尊即有此雅兴,臣等敢不从命?还请至尊出题……”
话音未落,萧禹便站了出来,“且慢,即要出题相考,哪能没有彩头?还请至尊提前示下。”
温彦博就笑,“至尊雅兴不浅,臣还从未见至尊如此过,那就让臣……和岑侍郎来当个主判之官,以别胜负如何?”
好吧,别管平日性情如何,行事怎样,在娱乐君王上面各个都有一套。
三位宰相如此一说,一下便引燃了殿中的气氛,这些人当中,除了兵部尚书尉迟信稍差以外,其他都乃饱读之士,谁没参加过个文会啊,自然不虞出丑。
只不过这次是君王要出题相考,娱乐的成分很大,可却也是扬名之机,在文会上领袖同侪,传的是文名。
在两仪殿这样的地方舞弄文墨,若有一二所得,不但能显于众人之前,对仕途也将有着极大的好处。
只是殿中之人都乃朝中重臣,要比文人士子们矜持许多。
看着他们的样子,李破不由暗笑,这些家伙以关西,晋地,河南人居多,才干和才情虽只一字之差,可却是两码事。
等会肯定有人抓耳挠腮,出丑露乖,可别闹出剽窃他人之作的笑话来,那就真的不好看了。
还是人家温大临聪明,先就把自己摘了出去,还捎带上了岑文本,以免这厮搅局,想的真是周全。
李破点头笑道:“成吧,那就由温卿掌局,颜师古,岑文本记以文墨,长孙顺德,宇文士及来为评官。”
好似排兵布阵,先把几个领头的摘出来为将帅,其余为兵卒,先自破阵者为首功。
“朕也不难为诸卿,今日聚饮甚欢,朕便以酒为题,众人可赋诗一首,以论高下,胜出者朕便以观文殿大学士酬之如何?”
谈了半日的大事,李破也确实有点累了,所以最后准备娱乐一下,给今天画上个稍微完美些的句号。
别让这些臣子们觉得他这个当皇帝的太过不近人情,连请客吃饭都不让人吃安生了,久而久之,谁还愿意跟你玩啊?
吃喝玩乐的皇帝要不得,可不会吃喝玩乐的皇帝同样糟糕。
李破满意的瞅着臣下们,其实他觉着今天在场的人有点多,要是三五个人,悠游于山水之间,吟诗作赋,其乐融融,才更符合他的想象。
此时封德彝和萧禹两人就有点不自在,瞅着悠然安坐于位的温彦博,都很想上去踹他两脚,两人一个让皇帝出题,一个紧着要彩头,却都欠考虑,没想到此时便有了尴尬。
他们两个为群臣之首,让他们处置政务一个顶俩,论起诗才却不如何出众,这也是当世臣下的一个特点吧,出将入相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于文事之上却只平平。
同后来科举官盛行的年代,大有不同。
皇帝没有南巡之意,只是借此引出选官之制,殿中的一些臣子们由此也领教了皇帝的话术以及他那性情中比较刁钻的一面。
从天下大势,说到勤政爱民,再到与突厥会盟,然后说到江南风物,接着又引出招纳人才以及选官之事。
几件事好像毫无关联,却又环环相扣,话题全被皇帝掌握,稍微愚笨一些,或者愣神一下,也许就能被绕晕在里面。
很多人此时不由自主的便生出了一些君心难测的惧意。
有些人更是想到了就在前几日,渤海高氏的阀主被斩于街市,那样一个高门大阀的主人,临死之时,不但没有亲朋相送,反而让很多人都松了口气,拍手称快者也有不少。
整个过程连为其求情的人都没了几个。
再想想前些年独孤阀的阀主独孤怀恩被杀后掀起的滔天风浪……新君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嗯,独孤阀的阀主现在是独孤开远了,上一任阀主独孤修德暴毙于府中,听说是有与高慎共谋之嫌,死的悄无声息,比之高慎还要不如。
还有陇西李氏,如今已分了门户,主枝时不时的哀嚎两声,也很是有气无力,俯首帖耳的样子再无前些年的风光模样了。
而这离着新君入主长安也才不过两载……真不愧是开国之主,正可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潜移默化间,已是君权在握,群臣敬服。
…………………
选官制度已经不用多说,察举制度在魏晋时达到巅峰,进一步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鉴于门阀势大,权臣屡现,之后南朝先是出现了试官之制,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用试卷的方式定期考核官员。
以此为延续渐渐有了科举选官之制,这种制度首先出现在南齐,后来粱陈继之,到前隋开皇年间,文皇帝杨坚施行了察举与科举并行之策,不久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
只是九品中正制施行日久,余毒难除,直到大业年间,其实也无法把它从选官制度里面清除出去。
隋末战乱当中,甚至有了回潮的迹象,因为各个诸侯都需要联合地方世族来壮大自身,和魏晋之时相同,家世一旦变得越来越是重要,九品中正制便有了复苏的机会。
像李破就是其中典型,因为条件不足,无法施行科举制度,只能以察举为主,身边左右的人都能举荐人才,只要真有才能,立即便能予以重用。
即便其中设下了不少限制,可在那种相互举荐,门户之间联络有亲的情形之下,没有哪种限制是不能避开的。
当然了,话说回来了,隋末战乱也重创了世族门阀势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九品中正制其实也渐渐走到了终点。
再拿高慎做个例证,他的死其实就是门阀世族衰弱到了一定程度的具体表征,放在魏晋之时,即便君王准备周全,也不会让一位大阀阀主死的这么理所当然。
像渤海高氏这样的大阀,一旦出了事,那动静满天下估计都能听闻,其中也必定会流下无数的鲜血来给高慎陪葬。
而九品中正制的末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说是大势所趋,就算没有科举制度,也会有其他选才之制来代替。
因为任何贤明的君王和有才能的臣下都会意识到九品中正制的腐朽之处,然后便会选择另开局面。
如今不用那么麻烦,有先例在前,阻碍就不会比开皇年间更强。
就像现在殿内众人,其中一大部分对此都有所预料,并且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因为这不是创新之举,而是延续前隋的选才之策。
当然一旦李破准备重开科举,激烈反对的人也不会是一个两个,李破都能想得到,他们会以前隋为例,极力证明科举之制的不妥之处。
任何朝廷大策都会有牺牲品,就看多少的问题了。
本来李破还想等两年,准备的更为周全一些,比如说在洛阳,晋阳,江陵,成都,汉中,扬州等节点之处建一些书院,开科取士之时便能以书院学子为主。
而经过书院的熏陶,不管书院中人是否出身门阀世族,他们无论在忠心,还是才能上都将非是良莠不齐,只注重家族利益的世族中人可比。
只是设想没有变化快,窦建德,萧铣亡的太快了,而挟统一天下之威而行鼎革之事,正是开国君主们的福利。
这个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阻力都会比平时小上许多,因为大家正高兴嘛,嗯,这是开玩笑。
这显然缘于开国君主的个人功绩,让大部分人不敢违逆其意而已。
…………………………
看殿内气氛一下冷却了下来,李破笑道:“不需如此,此事还待斟酌,朕非独断专行之人,诸卿有何疑议,过后尽管奏来,朕不会以言罪人。
而且时日还多,朕觉着最早也要明年才能施行,还有一载可供商议,以诸人之才,定策,准备绰绰有余。
但朕要事先说一声,便如岑侍郎所言,万事在人,论才选官乃千秋万世之事业,为江山计,诸人须慎之再慎,三思而后行,不可掺杂私情,以累国事,不然朕须饶不了他。”
笑眯眯的说了一句重话,不管众人听没听的进去,反正是广示众人了,过后谁要不服气,也不能怪他不教而诛。
臣下们心思各异,却无人会蠢得在此时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就太不成熟了,没有准备之下,就在这样的大事上发表言论,很难做到切中主题,言之有物,那简直就是在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
于是李破再次举杯,“今日里与诸卿相聚共饮,说的都是朝中之事,颇为无趣,也有失待客之道,来人,歌舞伺候。”
小朝会一路商议到酒桌上,这时再伺以歌舞,就是真正的君臣欢饮的节奏了。
趁着宫人下去准备,李破又道:“之前总忙于政事,朕与众卿相聚不多,今日齐聚于此,朕甚欢喜,不如仿效一下前辈愚行,考一下众卿之才情可也?”
嗯?画风转变的有点快,众人有点愣神,又是歌舞又是考较才情的,这是皇帝终于觉得有点对不起大伙,有意为之吗?
气氛有所松动,刚才吟唱秦歌的时候,众人都还有点意犹未尽,此时就又缓了过来。
封德彝第一个便道:“至尊即有此雅兴,臣等敢不从命?还请至尊出题……”
话音未落,萧禹便站了出来,“且慢,即要出题相考,哪能没有彩头?还请至尊提前示下。”
温彦博就笑,“至尊雅兴不浅,臣还从未见至尊如此过,那就让臣……和岑侍郎来当个主判之官,以别胜负如何?”
好吧,别管平日性情如何,行事怎样,在娱乐君王上面各个都有一套。
三位宰相如此一说,一下便引燃了殿中的气氛,这些人当中,除了兵部尚书尉迟信稍差以外,其他都乃饱读之士,谁没参加过个文会啊,自然不虞出丑。
只不过这次是君王要出题相考,娱乐的成分很大,可却也是扬名之机,在文会上领袖同侪,传的是文名。
在两仪殿这样的地方舞弄文墨,若有一二所得,不但能显于众人之前,对仕途也将有着极大的好处。
只是殿中之人都乃朝中重臣,要比文人士子们矜持许多。
看着他们的样子,李破不由暗笑,这些家伙以关西,晋地,河南人居多,才干和才情虽只一字之差,可却是两码事。
等会肯定有人抓耳挠腮,出丑露乖,可别闹出剽窃他人之作的笑话来,那就真的不好看了。
还是人家温大临聪明,先就把自己摘了出去,还捎带上了岑文本,以免这厮搅局,想的真是周全。
李破点头笑道:“成吧,那就由温卿掌局,颜师古,岑文本记以文墨,长孙顺德,宇文士及来为评官。”
好似排兵布阵,先把几个领头的摘出来为将帅,其余为兵卒,先自破阵者为首功。
“朕也不难为诸卿,今日聚饮甚欢,朕便以酒为题,众人可赋诗一首,以论高下,胜出者朕便以观文殿大学士酬之如何?”
谈了半日的大事,李破也确实有点累了,所以最后准备娱乐一下,给今天画上个稍微完美些的句号。
别让这些臣子们觉得他这个当皇帝的太过不近人情,连请客吃饭都不让人吃安生了,久而久之,谁还愿意跟你玩啊?
吃喝玩乐的皇帝要不得,可不会吃喝玩乐的皇帝同样糟糕。
李破满意的瞅着臣下们,其实他觉着今天在场的人有点多,要是三五个人,悠游于山水之间,吟诗作赋,其乐融融,才更符合他的想象。
此时封德彝和萧禹两人就有点不自在,瞅着悠然安坐于位的温彦博,都很想上去踹他两脚,两人一个让皇帝出题,一个紧着要彩头,却都欠考虑,没想到此时便有了尴尬。
他们两个为群臣之首,让他们处置政务一个顶俩,论起诗才却不如何出众,这也是当世臣下的一个特点吧,出将入相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于文事之上却只平平。
同后来科举官盛行的年代,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