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 > 北雄 > 第1368章发榜

第1368章发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承天门外,文院之前。

    这一天是放榜之日,夏日已至,天气热的很快,但却还是比不了士子们的热情。

    文院外面,早早就有人在此等待,临近放榜的时候,这里更是人头攒动,宽袍大袖的士子在前面,外面还有不少围观的,长安令衙的差役以及监门卫的军兵维持着基本的秩序,千多人聚在一处,煞是热闹。

    当然了,这和后来科举兴盛之时没法相比。

    第一次参加科举,士子们也没什么经验,所以都亲自来到这里等待,没有谁会坐等人上门报喜,礼部暂时也没这个服务。

    而且此时士子们多数出身贵族,在这样的场合很注重礼仪规范,相熟的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没那闲心的则安静等候,没什么人大声喧哗吵嚷,所以气氛上不算太炽烈。

    ………………

    “文院里待了三日,苦不堪言啊,再来此处,俺腿都是软的……”

    嘴碎的李上德看着心怀忐忑的两位兄长,嘴里小声嘟囔着。

    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兄弟三人都是河北人魏郡来的士子,祖籍陇西。

    没错,他们是陇西李氏旁支子弟,只是迁居河北已久,和陇西李氏那边搭不上什么关系了。

    而且关西人跑到北齐旧地去,一看就知道是当年北周灭北齐的首尾,只不过朝代更迭,当年胜利者的后裔们大多受到了当地土著的排挤,厮混的灰头土脸。

    李氏兄弟这一支也不例外,家道中落,到了他们这一代,除了用心读书求个功名之外,也没了其他出路。

    比如三兄弟之中的老大李义琛,少时丧父,一心读书,不事产业,生活过的那叫一个痛苦,后来被叔父收养在家中,和堂兄弟们一道进学,才算长大成人。

    他们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关西人家的特点,完全变成了耕读传家,窦建德治有河北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从贼,东躲西藏的当起了山中隐士。

    其实真正倒霉的是,李破把李渊给灭了,陇西李氏的声势急转直下,如今已是四分五裂,出仕的李氏中人,几乎没一个再视李渊一支为正朔。

    陇西那边的李氏祖地出来的李氏中人没办法,跟人道明来历的时候,只能自称陇西谁谁谁。

    而大家一听你的姓氏,立即就能把你和陇西李氏联系在一处,大多当时就得敬而远之,除非你能再加上一句,楚国夫人是俺的谁谁谁,大家还会忌惮一下,给你个笑脸什么的。

    之外陇西李氏在外的各房,也就没那么多的顾忌,各自立起了祠堂,不再以陇西李氏自居了,起码现在是这种情况。

    像李道宗兄弟这种,更是摆明了要开门立户,跟李渊一支撇清了关系。

    而李义琛兄弟几个来京赶考,就更不敢跟陇西李氏沾边,只说河北魏郡李氏,估计等到他们从京师回到河北的时候,还要劝家中长辈把族谱改一改。

    像这种关西外延的破落家族,当世有很多,状况好一些的还在贵族之列,魏县李氏嘛,按照九品中正制,别说入品了,连寒门庶族怕都算不上。

    ………………

    兄弟三个现在挤在人群当中,都是心有惴惴的状态。

    他们在县中由老师魏通举荐,参加乡考,三兄弟齐齐中举,在战乱过后的乡里之间传为佳话。

    只是今年远来京师赶考的盘缠都不太够,还是老师魏通给资助了一些,乡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忙活了一个冬天才凑够了路上的花费。

    不过春天时朝廷诏令下到河北,当地驻军有了动作,派出了兵丁护送赶考举子入京参考。

    官府得了诏令,也对他们做出了些资助,于是三兄弟就不用共用一头驴,长途跋涉的来京赶考了。

    实际上像李氏兄弟状况这么凄惨的士子并不多,即便是河北,河南,山东这些苦于战乱久矣的地方,能够读书参考之人,其实大多底子还在。

    父兄,亲戚都有为官之人,怎么着也不会让家中子弟沦落到需要众筹才能入京的地步。

    所以到了京师,愿意跟李义琛兄弟这种穷光蛋相交的人,竟是没有一个。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带来的遗毒的具体表现,别看九品中正制早已废除,可观念上,人们还在受着它的影响,不愿折节下交。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人性的因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读书人最愿意弄小圈子这种玩意了。

    所以说李氏兄弟三人来京的遭遇很悲催,没交到什么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无法参加各类文会,并借此扬名。

    当然了这也有好处,之前那场风波也就波及不到他们身上,稍微有点遗憾的是,那场盛会也没他们的份。

    他们的消息闭塞到什么程度呢?盛会都举行了五天,马上就要完事的时候,他们才得到消息,简直就是一场悲剧。

    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走动,他们的老师魏通给了他们一封荐书,兄弟三人借此拜见了谏义大夫魏征。

    只是魏征身在门下,之前就听到了一些不太好的风声,不敢给予乡人太多的帮助,只是派人到礼部走动了一下。

    让人知道河北还有个魏征魏玄成,汝等办事最好公允一些,不然俺可不答应。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太大的动作他也不敢弄,他现在正在寻求调职,可不敢为了几个乡党,来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

    这其实就是荐举之弊,即便开科取士,却也无法把荐举之制彻底扔到一边。

    连李义琛兄弟都能在京师找到“熟人”,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就算如此,士子们可还嚷嚷着不公之类的言语,真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了……

    ………………

    三兄弟里李上德年纪最小,话也最多,紧张之下在旁不住的碎碎念叨。

    “要俺说咱们也不用看了,肯定不能上榜,咱们文会才参加了几场?谁听过咱们兄弟的名姓?考官一看是咱们写的文章,估计看都懒得看上一眼……”

    李义琛知道他的毛病,本不打算搭理这厮,不过此时听他越说越丧气,立即瞪了弟弟一眼,“少说两句吧,你又不是考官……且三郎大才,就算咱们两个中不得,三郎一定也上榜。

    他默下来的文章你也瞧了,考官眼睛又不瞎,怎会舍了三郎而取旁人?”

    三兄弟当中,李义琰才学向来胜出一筹,确实是三兄弟当中最有机会的那个。

    不过李义琰参加的是明经科,竞争也最为激烈。

    今年科考没有进士科和秀才科,只有明经一科,而明经科出来的进士,士子们此时理所当然的便会认为,那是本次科考的文魁。

    明经科考的就是读书人对儒家经义的理解,如果你在这一科拔得魁首,那自然而然便会得到读书人的承认。

    所谓的皓首穷经说的就是这个,有些人一辈子铺在经义上面,大多剑指的还不就是明经科,真想传承儒家文化的能有几个?

    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说的多好,可读书人总是那么口不对心。

    ………………

    而明经科一旦中第,文坛之中也自会有你一席之地,这才是读书人愿意皓首穷经的原因所在。

    更让士子们振奋的是,大唐的科举和传闻中前隋时的科考不太一样,朝廷和各地官府明显更为重视。

    那么科举考出来的进士许就能得重用,这和他们去年试试探探参加科举,之前又受到很多告诫时想象的很不一样。

    之前的那场风波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到了这会,参考士子们的心气和刚刚来京时是完全不同的。

    ………………

    李义琰比较镇定,还知道开玩笑,“你们两个可莫要再说了,再这么说下去,俺哪里受得?最好是都考上,不然的话还得骑着那头瘦驴回河北,也不知到时是驴子先倒下还是人先……”

    其他两位听了都没笑,反而背后一凉。

    李上德又叨咕,“不管中不中,俺是不打算回去了,不中的话,俺就在长安入幕,当个刀笔之吏也在所不惜。”

    李义琛叹息一声,他要是不中的话……是要回去的,叔父老了,养育之恩还未曾报答,膝下可不能无人供养……

    “来了来了。”

    人群骚动了起来,维持秩序的衙役也开始连声吆喝,防止踩踏的惨剧发生。

    ………………

    文院前面,铜锣连声,礼部的官员迈着稳重的步伐从人群中走过,亲手把两张榜单帖到了竖起来的文榜之上,供人观瞧。

    阳光的照耀之下,榜单上的一个个名字好像都在散发着金光。

    这一刻有那么些神圣的味道,士子们反而安静了下来,没有一股脑的冲到榜单之下观看,而是好像观景一般陆续上前浏览。

    唐初士子的风范在这一刻落下了后来那些读书人一个大唐。

    一些人看见了自己的名字,有的敲敲胸膛,有的则给其他人施礼,表示自己占了先手,很是惭愧,流露出来的不是得意洋洋,而是承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