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南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军未再怎么休整,第一仗开了个好头,唐军的选择一下多了起来。
小女王苏毗末罗自然想率军去夺回逻些城,吐蕃建立之后,那里已经成为了吐蕃的政治经济中心,名气很大。
对于山南的部族来说,那里就相当于大唐的长安和洛阳,皇者之气嗖嗖的往外冒,换做当地的说法,那就是神灵最宠爱的人才能入主逻些城。
唐军属于外来人,不太看重这些,却也明白一座作为吐蕃王都的大城意味着什么,而且城中还有前代吐蕃王的儿子,如果能捉住他,战事说不定也就能结束了。
可唐军远征吐蕃的目的并不是扶持苏毗人统一山南。
说起来吐蕃对凉州的侵扰是大唐出兵吐蕃的导火索,几年下来,因为种种原因,才成军踏足山南。
若是结果只多了一个名叫吐蕃的藩属之国,对于大唐来说和失败有什么区别?
以大唐日渐强盛的国势,派出几个使者也许就能让吐蕃称臣的事情,何须耗费如此人力物力出兵征讨?
这个道理就算阿史那大奈等人不明白,凉州总管范文进和左翊卫大将军开国公张伦也会叮嘱他们。
…………
因为大胜的缘故,唐军已经掌握了军事行动的主动权。
阿史那大奈和小女王苏毗末罗谈了谈,便命侯君集继续陪在苏毗末罗身边,领苏毗人大军进围逻些城。
唐军则分兵而出,陈礼和吴通两人率四千人马西进,攻香雄所在的大小羊同。
阿史那大奈则与阿史那同俄率军南下雅隆河,去掏六牦牛部的老巢。
这就是阿史那大奈制定的战略,多年征战,跟随的都是当世名将,征薛举,他是李世民的部将。
投效李破之后,则一直跟随在李破身边,是李破的亲军统领之一。
破吐蕃时,他则跟在张伦身后。
看看他跟随的这些人,又是这么多年下来,就算根木头也早就开窍了。
阿史那大奈没读过什么兵书,但他已无跟人争夺一城一地之心,看到的是战争之全局,这就是战略性眼光,平常将领很难理解。
当他们跟随在名将身后的时候,觉着哪哪都对,哪哪都顺利,可当他们自己带兵出去,就会觉着哪哪都不对,哪哪都不顺,这就是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区别之一。
阿史那大奈头一次独当一面,在吐蕃一战当中,可谓是崭露头角,如果他能平定吐蕃,那么在唐军的诸位大将军之中怕是也就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了。
此时的阿史那大奈则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与其去攻打逻些城,不如直接南下,先把先把雅隆人赖以生存的雅隆河谷击破再说。
就像之前他跟诸将商议时,侯君集听后总结的那样,破其表里,不如败其根基,将军之能,胜吾等多矣。
跟着程知节厮混了两年,拍马屁的工夫倒是有所长进,可你拍就拍吧,还弄出一个吾等,把大家都给代表了,心眼小点的非得找寻机会刺你几下不可。
…………
大唐元贞六年五月中,唐军在那曲河边大破雅隆军一万两千余众,顺势分兵南下。
小女王苏毗末罗率军进围逻些城。
阿史那大奈则领兵继续南下,一日后据桑野寺,渡过雅隆河,直扑雅隆河谷地区。
…………
雅隆部的起源已不可考。
苏毗人以前应该是西羌南迁与当地部族融合而形成的高原邦国。
香雄人大概率是高原土著民族,极为古老,高原上的文明,尤其是宗教,文字等方面,都有着香雄人的影子。
雅隆人在汉时有所记载,西羌旌牛夷西迁入高原地带,听上去就很像是六牦牛部的祖先。
至于雅隆人自己的历史观,和中原先民相像,充斥着神话传说的色彩,不可尽信。
不过很多靠近中原的邦国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自己没有记录下多少历史,可是他们却可以从中原的史册中寻找到关于自己来历的蛛丝马迹。
这对于后来邻国们的史学家们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当然了,如果他们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也就不用外道了……
只是如今像雅隆人这样的族群还没有进入到大家庭之中,所以大唐还需加倍努力。
…………
别看雅隆诸部以前被人称作六牦牛部,实际上他们只有两个大部,白牦牛部和黑牦牛部,和阴阳判官似的,打着黑白两色旗帜。
黑牦牛部在泽当地区游牧,白牦牛部则在穷结地区活动。
根据雅隆人的七王传说,六牦牛部的主体,雅隆部,也就是悉勃野部很可能才是正经的外来人。
唐军的到来,打破了雅隆诸部刚刚恢复不久的平静。
其实大军在苏毗人的帮助之下,驻扎在碾格尔城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攻打雅隆诸部的大致计划。
大军一旦越过雅隆河,目标非常明确,先就是清理穷结地区的雅隆部族,首当其冲的便是白牦牛部。
…………
很久以前,白牦牛部其实就是雅隆人的主部,他们和黑牦牛部一东一西生活在吉曲河流域南部。
为了争夺牧场和耕地,两部没少进行激烈的交流,只是因为两部风俗相近,人种也大差不差的缘故,才渐渐融合在了一起。
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岩女和神猴的子孙,只说他们的祖先领着两个儿子驱赶着六头牦牛来到了这里,并繁衍生息开来。
而先祖的两个儿子,就是黑牦牛部,和白牦牛部的源头。
后来但凡学过点生理知识的人都明白,这种说法绝无可能,基因他不允许啊……
倒是后来关于岩女和神猴的传说还比较像人类起源的样子,岩女虽然只有一个,猴子却很多,在基因竞胜层面,可以实现,也符合母系氏族的特征。
嗯,不管怎么说,生活在穷结地区的白牦牛部,是代表着如今高原各族最先进的生产力的。
因为他们在很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结构以及统治层面也要比更加古老的苏毗和香雄人先进一些。
尤其是从奴隶制向封建王朝制转变的过程当中,他们走在了前面,这保证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只是从他们的种种作为来看,他们还没有彻底从奴隶制社会中脱离出来,这需要中原文明的帮助。
如今大唐就是为此而来……
把所有人都变成奴隶,也就不会再有其他区分了不是吗?
…………
匹播城,吐蕃旧都。
朗日轮赞建立吐蕃之后,为了更好的控制山南各部,于是选择逻些城为吐蕃王城,而匹播城,则作为了雅隆河以南的政治经济中心。
天刚正午,匹播寺的钟声响起,匹播城的人们都停了下来,向匹播寺方向拜倒,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意。
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每天这个时候,匹播寺的僧人都会召集僧众讲经传法。
这和中原的寺庙可不一样,匹播寺的僧人奉行的是雍仲本教教义,没中原僧人那么多规矩,娶妻生子,甚至是杀人断道,佛祖一概不理,只求一个虔诚。
只要你信了我,佛祖或是神灵就会降下恩惠予你……所以才能在吐蕃大行其道,并得到贵族的欢迎。
而他们所谓的讲经传法,并不一定是传播雍仲本教的教义,有很多时候,僧人们会教授文学,天文,政治,商贾,农牧等等学问。
你可以把这里的寺庙看做是后来的贵族学院,里面充斥着贵族子弟,和同时期的大唐相比,更像是国子监之类的机构。
这是雅隆人强盛起来的根源所在,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足够开明,不像香雄的那些寺庙,只为了传播佛法,敬奉神明。
匹播城不大,城墙低矮,这并不是一个军事要塞,雅隆王族也不会以匹播城来保护自己,这显然和长安相仿,是文明的一个符号。
弃宗弄赞之所以放弃逻些城回到匹播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更为安全。
匹播城平静了很多年了,即便是前几年吐蕃内乱,也无人敢来打扰匹播寺的清净,它和桑野寺隔河相望,但桑野寺就比较可怜,已经经历了几次兵乱。
只是现在,它终于逃不过去了,大唐来人,可不管你的神灵有多强大,佛祖的光辉又有多耀眼,他们走过千山万水,只为把战火带给吐蕃人,就像当初吐蕃人进犯凉州一样。
匹播城没有城门,人们进出自由,这里每天都能看见远道而来的信众,迈着疲惫至极的步伐,来匹播寺进献香火。
…………
当地面有了震颤,远方的烟尘像乌云般弥漫而来,隆隆如惊雷的马蹄声随后若隐若现的时候。
匹播城的人们还以为是神迹显现,楞仲的望向天空,随之一片片的拜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希望神灵不要发怒……
也就是说,唐军到时,匹播城一点防备也没有。
先是游骑纵横而过,向东继续哨探过去,不久一队队的骑兵纵马而来,眼见匹播城竟然没有城门,大喜之下,毫不犹豫的便纵马冲入城中……
唐军未再怎么休整,第一仗开了个好头,唐军的选择一下多了起来。
小女王苏毗末罗自然想率军去夺回逻些城,吐蕃建立之后,那里已经成为了吐蕃的政治经济中心,名气很大。
对于山南的部族来说,那里就相当于大唐的长安和洛阳,皇者之气嗖嗖的往外冒,换做当地的说法,那就是神灵最宠爱的人才能入主逻些城。
唐军属于外来人,不太看重这些,却也明白一座作为吐蕃王都的大城意味着什么,而且城中还有前代吐蕃王的儿子,如果能捉住他,战事说不定也就能结束了。
可唐军远征吐蕃的目的并不是扶持苏毗人统一山南。
说起来吐蕃对凉州的侵扰是大唐出兵吐蕃的导火索,几年下来,因为种种原因,才成军踏足山南。
若是结果只多了一个名叫吐蕃的藩属之国,对于大唐来说和失败有什么区别?
以大唐日渐强盛的国势,派出几个使者也许就能让吐蕃称臣的事情,何须耗费如此人力物力出兵征讨?
这个道理就算阿史那大奈等人不明白,凉州总管范文进和左翊卫大将军开国公张伦也会叮嘱他们。
…………
因为大胜的缘故,唐军已经掌握了军事行动的主动权。
阿史那大奈和小女王苏毗末罗谈了谈,便命侯君集继续陪在苏毗末罗身边,领苏毗人大军进围逻些城。
唐军则分兵而出,陈礼和吴通两人率四千人马西进,攻香雄所在的大小羊同。
阿史那大奈则与阿史那同俄率军南下雅隆河,去掏六牦牛部的老巢。
这就是阿史那大奈制定的战略,多年征战,跟随的都是当世名将,征薛举,他是李世民的部将。
投效李破之后,则一直跟随在李破身边,是李破的亲军统领之一。
破吐蕃时,他则跟在张伦身后。
看看他跟随的这些人,又是这么多年下来,就算根木头也早就开窍了。
阿史那大奈没读过什么兵书,但他已无跟人争夺一城一地之心,看到的是战争之全局,这就是战略性眼光,平常将领很难理解。
当他们跟随在名将身后的时候,觉着哪哪都对,哪哪都顺利,可当他们自己带兵出去,就会觉着哪哪都不对,哪哪都不顺,这就是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区别之一。
阿史那大奈头一次独当一面,在吐蕃一战当中,可谓是崭露头角,如果他能平定吐蕃,那么在唐军的诸位大将军之中怕是也就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了。
此时的阿史那大奈则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与其去攻打逻些城,不如直接南下,先把先把雅隆人赖以生存的雅隆河谷击破再说。
就像之前他跟诸将商议时,侯君集听后总结的那样,破其表里,不如败其根基,将军之能,胜吾等多矣。
跟着程知节厮混了两年,拍马屁的工夫倒是有所长进,可你拍就拍吧,还弄出一个吾等,把大家都给代表了,心眼小点的非得找寻机会刺你几下不可。
…………
大唐元贞六年五月中,唐军在那曲河边大破雅隆军一万两千余众,顺势分兵南下。
小女王苏毗末罗率军进围逻些城。
阿史那大奈则领兵继续南下,一日后据桑野寺,渡过雅隆河,直扑雅隆河谷地区。
…………
雅隆部的起源已不可考。
苏毗人以前应该是西羌南迁与当地部族融合而形成的高原邦国。
香雄人大概率是高原土著民族,极为古老,高原上的文明,尤其是宗教,文字等方面,都有着香雄人的影子。
雅隆人在汉时有所记载,西羌旌牛夷西迁入高原地带,听上去就很像是六牦牛部的祖先。
至于雅隆人自己的历史观,和中原先民相像,充斥着神话传说的色彩,不可尽信。
不过很多靠近中原的邦国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自己没有记录下多少历史,可是他们却可以从中原的史册中寻找到关于自己来历的蛛丝马迹。
这对于后来邻国们的史学家们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当然了,如果他们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也就不用外道了……
只是如今像雅隆人这样的族群还没有进入到大家庭之中,所以大唐还需加倍努力。
…………
别看雅隆诸部以前被人称作六牦牛部,实际上他们只有两个大部,白牦牛部和黑牦牛部,和阴阳判官似的,打着黑白两色旗帜。
黑牦牛部在泽当地区游牧,白牦牛部则在穷结地区活动。
根据雅隆人的七王传说,六牦牛部的主体,雅隆部,也就是悉勃野部很可能才是正经的外来人。
唐军的到来,打破了雅隆诸部刚刚恢复不久的平静。
其实大军在苏毗人的帮助之下,驻扎在碾格尔城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攻打雅隆诸部的大致计划。
大军一旦越过雅隆河,目标非常明确,先就是清理穷结地区的雅隆部族,首当其冲的便是白牦牛部。
…………
很久以前,白牦牛部其实就是雅隆人的主部,他们和黑牦牛部一东一西生活在吉曲河流域南部。
为了争夺牧场和耕地,两部没少进行激烈的交流,只是因为两部风俗相近,人种也大差不差的缘故,才渐渐融合在了一起。
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岩女和神猴的子孙,只说他们的祖先领着两个儿子驱赶着六头牦牛来到了这里,并繁衍生息开来。
而先祖的两个儿子,就是黑牦牛部,和白牦牛部的源头。
后来但凡学过点生理知识的人都明白,这种说法绝无可能,基因他不允许啊……
倒是后来关于岩女和神猴的传说还比较像人类起源的样子,岩女虽然只有一个,猴子却很多,在基因竞胜层面,可以实现,也符合母系氏族的特征。
嗯,不管怎么说,生活在穷结地区的白牦牛部,是代表着如今高原各族最先进的生产力的。
因为他们在很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结构以及统治层面也要比更加古老的苏毗和香雄人先进一些。
尤其是从奴隶制向封建王朝制转变的过程当中,他们走在了前面,这保证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只是从他们的种种作为来看,他们还没有彻底从奴隶制社会中脱离出来,这需要中原文明的帮助。
如今大唐就是为此而来……
把所有人都变成奴隶,也就不会再有其他区分了不是吗?
…………
匹播城,吐蕃旧都。
朗日轮赞建立吐蕃之后,为了更好的控制山南各部,于是选择逻些城为吐蕃王城,而匹播城,则作为了雅隆河以南的政治经济中心。
天刚正午,匹播寺的钟声响起,匹播城的人们都停了下来,向匹播寺方向拜倒,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意。
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每天这个时候,匹播寺的僧人都会召集僧众讲经传法。
这和中原的寺庙可不一样,匹播寺的僧人奉行的是雍仲本教教义,没中原僧人那么多规矩,娶妻生子,甚至是杀人断道,佛祖一概不理,只求一个虔诚。
只要你信了我,佛祖或是神灵就会降下恩惠予你……所以才能在吐蕃大行其道,并得到贵族的欢迎。
而他们所谓的讲经传法,并不一定是传播雍仲本教的教义,有很多时候,僧人们会教授文学,天文,政治,商贾,农牧等等学问。
你可以把这里的寺庙看做是后来的贵族学院,里面充斥着贵族子弟,和同时期的大唐相比,更像是国子监之类的机构。
这是雅隆人强盛起来的根源所在,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足够开明,不像香雄的那些寺庙,只为了传播佛法,敬奉神明。
匹播城不大,城墙低矮,这并不是一个军事要塞,雅隆王族也不会以匹播城来保护自己,这显然和长安相仿,是文明的一个符号。
弃宗弄赞之所以放弃逻些城回到匹播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更为安全。
匹播城平静了很多年了,即便是前几年吐蕃内乱,也无人敢来打扰匹播寺的清净,它和桑野寺隔河相望,但桑野寺就比较可怜,已经经历了几次兵乱。
只是现在,它终于逃不过去了,大唐来人,可不管你的神灵有多强大,佛祖的光辉又有多耀眼,他们走过千山万水,只为把战火带给吐蕃人,就像当初吐蕃人进犯凉州一样。
匹播城没有城门,人们进出自由,这里每天都能看见远道而来的信众,迈着疲惫至极的步伐,来匹播寺进献香火。
…………
当地面有了震颤,远方的烟尘像乌云般弥漫而来,隆隆如惊雷的马蹄声随后若隐若现的时候。
匹播城的人们还以为是神迹显现,楞仲的望向天空,随之一片片的拜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希望神灵不要发怒……
也就是说,唐军到时,匹播城一点防备也没有。
先是游骑纵横而过,向东继续哨探过去,不久一队队的骑兵纵马而来,眼见匹播城竟然没有城门,大喜之下,毫不犹豫的便纵马冲入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