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2章对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靖从东来启程的时候,带了两千人。
其中一千五百人是羽林将军公孙安所部的羽林军,此次在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当中,稍露锋芒。
主要是其中五百人的陌刀兵,临战之时,分人断马,当者披靡,极尽血腥之能事,一战之下,扬威于高句丽王城之下,传名大军之中,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唐初时节的羽林军和承平时候的不一样,他们脱胎于当年的汉王亲军,战斗力不比其他各部差。
只是入得长安之后,少经战阵,加上其中混进了一些长安中的贵族子弟,来历变得杂乱了一些而已,其中还是以晋人和山东人为主,几乎各个身上都满是军功,阵容豪华的很。
剩下的五百人,也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全是在东海战事当中立下战功的军中将士,随李靖回京,其实是受赏来了。
李靖也考虑到此次载誉而还,要注意一些,所以自己在军中的心腹是一个也没带在身边,以免招人非议。
从洛阳离开的时候,李靖一行的队伍又膨胀了一些,到洛阳来迎接他的人可不止李智云等人。
他的至交韦节便派了自己的长子来了洛阳,还有李武的长子,身边跟着的都是三原李氏和陈氏的人,还有先回来的吴王李伏威,也派了两个女婿过来洛阳问安,都是些年轻人。
除了情义之外,其实就是想让年轻一辈在大都督面前露个面,另外为了不给李靖添麻烦,长辈人一个也没来。
回到中原,李靖很快就感受到了人们心思的灵巧之处,一个个的心眼都多着呢,和在军营当中是真不一样了。
江陵那边离着近,李靖主政江陵几年,很多人还记着他呢,人走了,茶却还热乎。
当然了,这也就是李靖,换个旁人肯定不成。
所以说江陵来人也不少,只是他们不会跟随李靖回去长安,只来洛阳迎一迎大都督,之后便纷纷回去了江陵。
李靖在洛阳热热闹闹的待了三天,感受了一下起居八座,前呼后拥的日子,魏征还引着他在洛阳转了两天。
离开洛阳的时候,李靖都有点舍不得走了,人人逢迎,各个称许,马屁拍的那是天花乱坠,李靖这辈子都没享过这种福。
裴矩更会来事,还聚集了一些洛阳人家的杰出少年,带到李靖面前请他品评,这种待遇非大名望者不可得之。
前隋的宰相们和文坛大家没少干了,尤其是杨素,就最喜欢提携后进,李靖少年时就曾经被杨素点评过。
虽然经过杨素的大嘴巴评价出来的少年们日后大部分都过的很坎坷,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风气。
所以李靖也就生受了,毕竟他李靖也是着书立说之人,地位又在那里摆着,嗯,裴弘大是真会办事啊,哈哈……
和裴弘大比起来,宇文士及……用的是笨功夫,差距太大了,都不忍心细想。
期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李靖在白马寺和僧人们论禅,对天台宗的佛论很感兴趣,流露出了招寺中僧人入京讲法的意思。
后来为魏征所止,朝中正有意设下僧官道官,管理佛道之事,而且皇帝对和尚们颇有不满,国丈这是要触霉头,魏征被李靖随意的操作吓的不轻,着实劝了几句。
这是李靖在洛阳遇到的唯一的挫折,他倒也没怎么在意。
这主要是他主政江左的时候,有感于佛道门户众多,其中有许多人都是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虚伪之徒。
今日见了白马寺的和尚,心怀慈悲,佛法精妙,他觉着这是真佛,而且白马寺又是天下佛众的祖庭所在,所以才起意引白马寺僧人入京。
既然魏征劝止,人家又是当过散骑常侍的人,知道女婿的心意,他也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强求什么。
…………
离开洛阳时,李靖和洛阳众人依依惜别,在洛阳得到了最好的款待,李靖非常满意。
沿洛水西去,经函谷过潼关,便也进入到了关西地界。
传报之人多了起来,随时探问大都督走到哪了,预计什么时候到达京师,屯卫军,羽林军都派了人来护卫,一下把李靖也弄的有些紧张了起来。
地方官员们也不再给大都督接风洗尘,都迎候在路左,跟大都督说上两句,告诉所有人,俺们在这里迎接了大都督也就成了。
不是不想逢迎一番,而是不敢耽误了大都督的行程,关西的官员和别的地方到底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不敢肆意妄为。
…………
长安郊外,十里凉亭。
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和皇长子,秦王李原率人迎在此处,皇帝皇后虽然没来,可阵势实在不算小。
除了三省左官之外,六部正堂就到了三位,唐初之际,回京述职者能得此殊荣者,也只李靖一人而已。
这不在于李靖是国丈,当初他从江陵回京述职,迎接的队伍和其他功臣就没什么两样。
主要还是此次李靖身上带着足以匹配的军功,只攻灭高句丽的功绩,便让其他人等暗然失色。
这是实打实的功劳,历代能够建此殊功者,稀也。
秋风之中,人们已是等候许久,却没有一个人不耐烦,都在那里交头接耳的说着话,气氛倒是颇为轻松。
温彦博负手而立,身边是快满十岁的皇长子李原,不大个人,却是像模像样的和温彦博一样,背着手站在那里。
有他在,旁人便不好过来说话,和皇子的接触,每一次都必须深思熟虑,你要是敢随意的接近皇子,看在旁人眼中,绝对不会有简单一说。
此时李原仰起头,看着温彦博说道:“温仆射,外祖此次回朝,还会出去领兵吗?”
温彦博低头朝皇子温和的笑了笑,“为何这么问?秦王是不想大都督再出去劳累奔波吗?”
李原点头道:“是啊,母后和外祖母见面就总是埋怨外祖不顾家。
仆射你说,阿爷出京每次都是快去快回,外祖父一去却好多年,俺都快不记得外祖长什么样子了,也不怪阿娘和外祖母埋怨于他,仆射说是不是?”
温彦博讶然,心里不由念叨了几声童言无忌。
这就是和皇子说话的为难之处,皇子还小,就算耳闻目染,有时候也会说些痴言痴语出来。
一旦涉及到宫廷隐秘,你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你看看,这会他就说起了皇后娘娘和晋国夫人的私话,你接茬的时候就得好好想想怎么回答。
而且你别以为人家年纪小就想湖弄人,说不定人家这话是故意说给你听的呢,甚至于有些话不一定是他自己想说,许就有人在旁边指点。
要真当是童言无忌,那你可就有点危险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温彦博是尚书左仆射,三相之首,倒也不用太过顾忌,毕竟皇帝才封的秦王,在皇帝面前说话,还真就不如他温彦博好用。
等秦王变成太子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那个时候太子身边会有很多人辅左,你就必须认真对待他说的每一句才成。
“大都督为国家社稷操劳,大王可千万莫要埋怨于他啊……”
李原笑了一声,眼珠转动,温彦博愣了愣,这样子……太像皇帝陛下动心眼的时候了,一瞬间他就不想跟他说话了。
果然,这孩子开口便道:“仆射怕是会错意了,俺可没有埋怨外祖父,俺只是想让阿娘和外祖母安心些而已。
而且……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哈哈,外祖这次回京,耳边的唠叨声绝对不少,看来本王多数能聆听几年外祖的教诲了。”
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温彦博瞬间便抓住了重点,皇子也才九岁,就开始为晋储君之位做打算了吗?
也是,九岁不算小了,李靖若能留在京师,对他是极有好处的事情。
温彦博暗自点头,不怕皇子太聪明,就怕皇子不谙世事,任性妄为,皇子只要能有陛下的三分本领,就能顺顺当当的做个守成之主了。
而且这话说给他听……
温彦博笑着点头,“大王说的在理,大都督若是听了这话也一定欢喜。”
李原抿了抿小嘴,心说那可不一定,他说这些倒真没有太多别的意思,在宫中听母亲说起外祖父来,怨气确实不小,他觉着外祖父这次回来,肯定是走不了了。
外加他身边的人谈起外祖父回朝述职,也都认为大都督回朝任职是件好事,大家既然都这么说,那定然是有道理的。
至于国家社稷什么的,从小就被塞了一脑子,可他年纪还小,对此还没有太过清晰的认知,只觉着朝中那么多的贤臣良将,怎还用外祖父出外领兵?
其实按照当世的情况而言,从李原出宫,到接下来的几年,他在政治上会迅速成熟起来,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手段了。
而此时此刻,他说的话听在温彦博这样的朝中重臣耳中,也就是稍微琢磨一下,想要左右其言行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李靖从东来启程的时候,带了两千人。
其中一千五百人是羽林将军公孙安所部的羽林军,此次在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当中,稍露锋芒。
主要是其中五百人的陌刀兵,临战之时,分人断马,当者披靡,极尽血腥之能事,一战之下,扬威于高句丽王城之下,传名大军之中,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唐初时节的羽林军和承平时候的不一样,他们脱胎于当年的汉王亲军,战斗力不比其他各部差。
只是入得长安之后,少经战阵,加上其中混进了一些长安中的贵族子弟,来历变得杂乱了一些而已,其中还是以晋人和山东人为主,几乎各个身上都满是军功,阵容豪华的很。
剩下的五百人,也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全是在东海战事当中立下战功的军中将士,随李靖回京,其实是受赏来了。
李靖也考虑到此次载誉而还,要注意一些,所以自己在军中的心腹是一个也没带在身边,以免招人非议。
从洛阳离开的时候,李靖一行的队伍又膨胀了一些,到洛阳来迎接他的人可不止李智云等人。
他的至交韦节便派了自己的长子来了洛阳,还有李武的长子,身边跟着的都是三原李氏和陈氏的人,还有先回来的吴王李伏威,也派了两个女婿过来洛阳问安,都是些年轻人。
除了情义之外,其实就是想让年轻一辈在大都督面前露个面,另外为了不给李靖添麻烦,长辈人一个也没来。
回到中原,李靖很快就感受到了人们心思的灵巧之处,一个个的心眼都多着呢,和在军营当中是真不一样了。
江陵那边离着近,李靖主政江陵几年,很多人还记着他呢,人走了,茶却还热乎。
当然了,这也就是李靖,换个旁人肯定不成。
所以说江陵来人也不少,只是他们不会跟随李靖回去长安,只来洛阳迎一迎大都督,之后便纷纷回去了江陵。
李靖在洛阳热热闹闹的待了三天,感受了一下起居八座,前呼后拥的日子,魏征还引着他在洛阳转了两天。
离开洛阳的时候,李靖都有点舍不得走了,人人逢迎,各个称许,马屁拍的那是天花乱坠,李靖这辈子都没享过这种福。
裴矩更会来事,还聚集了一些洛阳人家的杰出少年,带到李靖面前请他品评,这种待遇非大名望者不可得之。
前隋的宰相们和文坛大家没少干了,尤其是杨素,就最喜欢提携后进,李靖少年时就曾经被杨素点评过。
虽然经过杨素的大嘴巴评价出来的少年们日后大部分都过的很坎坷,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风气。
所以李靖也就生受了,毕竟他李靖也是着书立说之人,地位又在那里摆着,嗯,裴弘大是真会办事啊,哈哈……
和裴弘大比起来,宇文士及……用的是笨功夫,差距太大了,都不忍心细想。
期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李靖在白马寺和僧人们论禅,对天台宗的佛论很感兴趣,流露出了招寺中僧人入京讲法的意思。
后来为魏征所止,朝中正有意设下僧官道官,管理佛道之事,而且皇帝对和尚们颇有不满,国丈这是要触霉头,魏征被李靖随意的操作吓的不轻,着实劝了几句。
这是李靖在洛阳遇到的唯一的挫折,他倒也没怎么在意。
这主要是他主政江左的时候,有感于佛道门户众多,其中有许多人都是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虚伪之徒。
今日见了白马寺的和尚,心怀慈悲,佛法精妙,他觉着这是真佛,而且白马寺又是天下佛众的祖庭所在,所以才起意引白马寺僧人入京。
既然魏征劝止,人家又是当过散骑常侍的人,知道女婿的心意,他也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强求什么。
…………
离开洛阳时,李靖和洛阳众人依依惜别,在洛阳得到了最好的款待,李靖非常满意。
沿洛水西去,经函谷过潼关,便也进入到了关西地界。
传报之人多了起来,随时探问大都督走到哪了,预计什么时候到达京师,屯卫军,羽林军都派了人来护卫,一下把李靖也弄的有些紧张了起来。
地方官员们也不再给大都督接风洗尘,都迎候在路左,跟大都督说上两句,告诉所有人,俺们在这里迎接了大都督也就成了。
不是不想逢迎一番,而是不敢耽误了大都督的行程,关西的官员和别的地方到底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不敢肆意妄为。
…………
长安郊外,十里凉亭。
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和皇长子,秦王李原率人迎在此处,皇帝皇后虽然没来,可阵势实在不算小。
除了三省左官之外,六部正堂就到了三位,唐初之际,回京述职者能得此殊荣者,也只李靖一人而已。
这不在于李靖是国丈,当初他从江陵回京述职,迎接的队伍和其他功臣就没什么两样。
主要还是此次李靖身上带着足以匹配的军功,只攻灭高句丽的功绩,便让其他人等暗然失色。
这是实打实的功劳,历代能够建此殊功者,稀也。
秋风之中,人们已是等候许久,却没有一个人不耐烦,都在那里交头接耳的说着话,气氛倒是颇为轻松。
温彦博负手而立,身边是快满十岁的皇长子李原,不大个人,却是像模像样的和温彦博一样,背着手站在那里。
有他在,旁人便不好过来说话,和皇子的接触,每一次都必须深思熟虑,你要是敢随意的接近皇子,看在旁人眼中,绝对不会有简单一说。
此时李原仰起头,看着温彦博说道:“温仆射,外祖此次回朝,还会出去领兵吗?”
温彦博低头朝皇子温和的笑了笑,“为何这么问?秦王是不想大都督再出去劳累奔波吗?”
李原点头道:“是啊,母后和外祖母见面就总是埋怨外祖不顾家。
仆射你说,阿爷出京每次都是快去快回,外祖父一去却好多年,俺都快不记得外祖长什么样子了,也不怪阿娘和外祖母埋怨于他,仆射说是不是?”
温彦博讶然,心里不由念叨了几声童言无忌。
这就是和皇子说话的为难之处,皇子还小,就算耳闻目染,有时候也会说些痴言痴语出来。
一旦涉及到宫廷隐秘,你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你看看,这会他就说起了皇后娘娘和晋国夫人的私话,你接茬的时候就得好好想想怎么回答。
而且你别以为人家年纪小就想湖弄人,说不定人家这话是故意说给你听的呢,甚至于有些话不一定是他自己想说,许就有人在旁边指点。
要真当是童言无忌,那你可就有点危险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温彦博是尚书左仆射,三相之首,倒也不用太过顾忌,毕竟皇帝才封的秦王,在皇帝面前说话,还真就不如他温彦博好用。
等秦王变成太子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那个时候太子身边会有很多人辅左,你就必须认真对待他说的每一句才成。
“大都督为国家社稷操劳,大王可千万莫要埋怨于他啊……”
李原笑了一声,眼珠转动,温彦博愣了愣,这样子……太像皇帝陛下动心眼的时候了,一瞬间他就不想跟他说话了。
果然,这孩子开口便道:“仆射怕是会错意了,俺可没有埋怨外祖父,俺只是想让阿娘和外祖母安心些而已。
而且……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哈哈,外祖这次回京,耳边的唠叨声绝对不少,看来本王多数能聆听几年外祖的教诲了。”
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温彦博瞬间便抓住了重点,皇子也才九岁,就开始为晋储君之位做打算了吗?
也是,九岁不算小了,李靖若能留在京师,对他是极有好处的事情。
温彦博暗自点头,不怕皇子太聪明,就怕皇子不谙世事,任性妄为,皇子只要能有陛下的三分本领,就能顺顺当当的做个守成之主了。
而且这话说给他听……
温彦博笑着点头,“大王说的在理,大都督若是听了这话也一定欢喜。”
李原抿了抿小嘴,心说那可不一定,他说这些倒真没有太多别的意思,在宫中听母亲说起外祖父来,怨气确实不小,他觉着外祖父这次回来,肯定是走不了了。
外加他身边的人谈起外祖父回朝述职,也都认为大都督回朝任职是件好事,大家既然都这么说,那定然是有道理的。
至于国家社稷什么的,从小就被塞了一脑子,可他年纪还小,对此还没有太过清晰的认知,只觉着朝中那么多的贤臣良将,怎还用外祖父出外领兵?
其实按照当世的情况而言,从李原出宫,到接下来的几年,他在政治上会迅速成熟起来,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手段了。
而此时此刻,他说的话听在温彦博这样的朝中重臣耳中,也就是稍微琢磨一下,想要左右其言行却是万万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