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河边(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和张士贵料想的几乎一模一样,黄河沿岸守军令出多门,根本做不到统一指挥,李渊也不可能将如此大军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上,除非是他自己御驾亲征。
而这造成的后果就是,秦王李世民在时,太子李建成在潼关按兵不动,坐观李世民和李破激战,有如坐收渔利的渔翁,最终便以李世民回京养病作为结尾。
现在呢,则是东宫与陕东道行台形成了隐隐的对立,即便是李神符这样不太准备掺和进储位之争的人,也要在这会做出选择了。
出言不逊的年轻人叫褚遂良,为天策府铠曹参军,其父褚亮现居秦王府文学之职,深得秦王李世民信任。
父子两人皆为薛举降人,也都是南朝遗族出身,祖籍杭州钱塘,后定居河南阳翟,家中世代官宦,算是颇有名望的家族。
这父子两人走了些弯路,现今归于秦王李世民门下,自是以秦王马首是瞻,不会对东宫人等假以辞色。
别人不能说的话,出自他的口中,正是理所当然。
有他列席此间,其实已经变相的说明了李神符的态度。
而褚遂良这个人别看年纪不大,此时官职也不高,可此前在薛举处却为通事舍人,和他父亲一样皆得薛氏父子重用,并非无名之辈。
他们父子两人在薛举臣下当中,尝以文才著称,却又通晓军事,是这年头典型的文武全才。
此时褚亮已随秦王李世民回去长安,只留下褚遂良等人在军前供事,其中也只有褚遂良被李神符看重,时常带在身边。
这么说来也就明白了,此人旁的也就罢了,却是能说会道,眉眼通挑,因为年轻,所以不论文章还是才干,为官经验等方面,都逊色于乃父,可善解人意之处,却有着天赋加成。
不然的话,即便李神符与秦王李世民交好,也知道秦王留下来这些人在军中的意思,却也不可能当即拔褚遂良为户曹参军,将粮草辎重等事交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手中,其实就是已经收了此人进入了自己幕府。
比如说现在,事前并未商议,褚遂良便头一个出来指斥东宫之过,这可并非是只因秦王与东宫不睦的关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褚遂良猜到了襄邑郡王的心意,并十分之确定,他的猜测是对的。
襄邑郡王李神符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其实并不重要,他这人做事向来滴水不漏,可你要认为襄邑郡王是个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那就错的太离谱了。
关西贵族当中,很少出现“老实人”,因为这样的人物在仕途晋升的过程中,很快就会被淘汰掉。
此时李神符便满脸为难的沉默着,任由厅中的争吵声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什么,李神符很清楚,东宫势大不是一句空话,秦王在时,这里肯定没那么多的杂音,可秦王一去,只要涉及太子,不同的声音便一下多了起来。
见众人火气渐盛,李神符终于无奈的挥了挥手,“众人所言,皆有道理,那就容本王思量一番,再做道理吧。”
同州刺史皇莆敖有些不甘,他是东宫门下,刚上任不久,早不是什么官场新人了,不应该沉不住气,可方才被褚遂良尖酸刻薄的言语给刺激了几下。
这会儿便有点急躁,李神符话音未落,他便紧跟着道:“大王,军情如火,怎能……”
他这肯定是上赶着找抽了,李神符再是“好脾气”,也不会容人如此放肆,就像前些时李破在上党的时候一样,上位者的尊严是不容冒犯的,谁要是想替他们拿主意,都得好好掂量一下。
要不然后来儒家学说中也不会加入那么多揣摩人心的内容和对礼仪越来越严格的规范,那是不但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事,而且是在教你怎么来当官。
分寸把握的不好,官你当不成,有时可是还会有性命之忧的。
李神符仿佛漫不经心的瞅了皇莆敖一眼,却像针扎一样让这位同州刺史立即垂下了头,“都下去吧,大敌当前,还有什么可吵的?本王身为陕东道行军总管,自有定计,再有多言其他者,军法从事。”
众人起身陆续离去,李神符只将冯立留了下来。
“殿下欲调兵往潼关,本无不可,但本王细思再三,颇有烦难,还请冯将军解惑。”
冯立很沉得住气,因为来到冯翊之前,他对此行便有所预料,调兵毕竟是大事,而且襄邑郡王李神符也非东宫门下……
这时终于跟李神符有了私下交谈的机会,冯立精神不由一振,对于这位襄邑郡王做事的章法也颇为佩服。
先借众人之口而示己意,再来说话时,便让双方都多了些回旋的余地,大体上的意思就是,你看吧,情形就是这般,想要调兵给你很难服众啊,而且你这是要给我添大麻烦的,知道吗?
冯立琢磨着其中滋味,之前产生的些许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此时抱拳恭谨的道:“郡王客气了,即有事相询,末将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神符微微一笑道:“潼关,永丰仓,冯翊,韩城几处,皆为东边要害,更与京师近在咫尺,一旦有失……”
说到这里,李神符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道:“将军熟知兵事,可否告知于我,与冯翊,韩城相比,潼关可还安否?”
冯立愣了愣,那么多推脱的理由,一概不提,却是说起了军事韬略,让他有些意外,可问题是,李神符所言确实是症结所在。
一个回答不好,那顶不顾大局的帽子便会扣下来,而这顶大帽子本来是东宫这边准备给李神符戴上的呢。
冯立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沉声道:“李定安已据风陵渡口,弘农等处,冯翊,韩城两处却有黄河天险相凭,潼关安否?嘿嘿,郡王何必明知故问?”
李神符抚着胡须,目光终于锋利了起来,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你竟然还想凭借东宫之势来压我?
此时李神符心中终于升起了几许火气,他能与秦王交好,而和太子这边若即若离,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他是看不惯太子一些作为的。
冯立所言,则让他反感更增。
“冯将军是说,有了这两万兵马,太子便能率兵出关,逐李定安出河南?若是如此的话,本王倒是甘愿受人责斥,先助太子一臂之力再说。”
冯立骑虎难下,思量再三,也没敢胡乱给这位郡王立下承诺,只是含糊的道:“郡王所虑,末将皆会细细禀于殿下……末将觉得,岸边诸部所距颇近,往来援应也是便宜……若冯翊,韩城有事,难道郡王以为殿下会坐视旁观不成?”
李神符听了,心说,那可说不准,当日秦王跟李定安激战于岸边,你潼关守军兵力雄厚,却出了几分力气?
只是事情就是这般,李神符毕竟不是秦王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想过跟东宫太子撕破脸皮,就算对东宫人等只顾内争,不管大局的一些做法有所不喜。
可李神符自认看的很清楚,李建成毕竟是太子,他作为李氏族亲,跟两个侄儿中间任何一个走的太近,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那样会让他的堂兄非常不高兴。
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身在蜀中的李孝恭,还是在灵州的李道宗,甚或是他们兄弟两人,就算有所倾向,却也没谁敢于坚定的站在某一边,帮人站脚助威。
和那些想要立下大功的臣下们不同,李渊称帝之后,李氏亲族便在皇族之列,天生尊贵,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重用他们,又何必让自己立于不测之处?
这其实就是任用亲族的好处了,他们才是李渊治下最有“公心”的一些人。
就像现在,李神符会跟李建成派来的人讲道理,而非因自己与秦王李世民亲近友好,就故意给太子李建成添堵。
而冯立有点不讲理,李神符也都忍耐了下来,因为他知道,李建成确有碍难,也不会跟他这个陕东道行军总管闹什么意气,拉拢他还来不及呢,就算下面的人言语有所失措,咱们过后再算今天的账本,却不能算到太子头上去。
至此,李神符再不愿跟冯立多说什么,姿态已经摆的足够,道理也讲的明白,你还纠缠不放,这冯立略无气度,很是平常,估计胜出于众人者,只能是一个忠心了。
这样的人李神符见的多了,如今在长安最有名的就数左武卫大将军,永安县公姜宝谊了,那人无能的很,却得皇帝重用,还不就是因为一个忠心难得吗?
“好了,即是太子执意调兵往潼关,本王自是不会相却……不如先令皇莆刺史领五千兵随冯将军回去,之后若得朝中,行台允准,再行调兵不迟。”
冯立沉吟良久,瞅着李神符的脸色,最终拱手道:“郡王深明大义,顾有全局,今日相援之情,想来太子殿下定要记在心里的。”
李神符笑笑,笑容中淡的都没什么味道了……
和张士贵料想的几乎一模一样,黄河沿岸守军令出多门,根本做不到统一指挥,李渊也不可能将如此大军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上,除非是他自己御驾亲征。
而这造成的后果就是,秦王李世民在时,太子李建成在潼关按兵不动,坐观李世民和李破激战,有如坐收渔利的渔翁,最终便以李世民回京养病作为结尾。
现在呢,则是东宫与陕东道行台形成了隐隐的对立,即便是李神符这样不太准备掺和进储位之争的人,也要在这会做出选择了。
出言不逊的年轻人叫褚遂良,为天策府铠曹参军,其父褚亮现居秦王府文学之职,深得秦王李世民信任。
父子两人皆为薛举降人,也都是南朝遗族出身,祖籍杭州钱塘,后定居河南阳翟,家中世代官宦,算是颇有名望的家族。
这父子两人走了些弯路,现今归于秦王李世民门下,自是以秦王马首是瞻,不会对东宫人等假以辞色。
别人不能说的话,出自他的口中,正是理所当然。
有他列席此间,其实已经变相的说明了李神符的态度。
而褚遂良这个人别看年纪不大,此时官职也不高,可此前在薛举处却为通事舍人,和他父亲一样皆得薛氏父子重用,并非无名之辈。
他们父子两人在薛举臣下当中,尝以文才著称,却又通晓军事,是这年头典型的文武全才。
此时褚亮已随秦王李世民回去长安,只留下褚遂良等人在军前供事,其中也只有褚遂良被李神符看重,时常带在身边。
这么说来也就明白了,此人旁的也就罢了,却是能说会道,眉眼通挑,因为年轻,所以不论文章还是才干,为官经验等方面,都逊色于乃父,可善解人意之处,却有着天赋加成。
不然的话,即便李神符与秦王李世民交好,也知道秦王留下来这些人在军中的意思,却也不可能当即拔褚遂良为户曹参军,将粮草辎重等事交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手中,其实就是已经收了此人进入了自己幕府。
比如说现在,事前并未商议,褚遂良便头一个出来指斥东宫之过,这可并非是只因秦王与东宫不睦的关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褚遂良猜到了襄邑郡王的心意,并十分之确定,他的猜测是对的。
襄邑郡王李神符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其实并不重要,他这人做事向来滴水不漏,可你要认为襄邑郡王是个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那就错的太离谱了。
关西贵族当中,很少出现“老实人”,因为这样的人物在仕途晋升的过程中,很快就会被淘汰掉。
此时李神符便满脸为难的沉默着,任由厅中的争吵声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什么,李神符很清楚,东宫势大不是一句空话,秦王在时,这里肯定没那么多的杂音,可秦王一去,只要涉及太子,不同的声音便一下多了起来。
见众人火气渐盛,李神符终于无奈的挥了挥手,“众人所言,皆有道理,那就容本王思量一番,再做道理吧。”
同州刺史皇莆敖有些不甘,他是东宫门下,刚上任不久,早不是什么官场新人了,不应该沉不住气,可方才被褚遂良尖酸刻薄的言语给刺激了几下。
这会儿便有点急躁,李神符话音未落,他便紧跟着道:“大王,军情如火,怎能……”
他这肯定是上赶着找抽了,李神符再是“好脾气”,也不会容人如此放肆,就像前些时李破在上党的时候一样,上位者的尊严是不容冒犯的,谁要是想替他们拿主意,都得好好掂量一下。
要不然后来儒家学说中也不会加入那么多揣摩人心的内容和对礼仪越来越严格的规范,那是不但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事,而且是在教你怎么来当官。
分寸把握的不好,官你当不成,有时可是还会有性命之忧的。
李神符仿佛漫不经心的瞅了皇莆敖一眼,却像针扎一样让这位同州刺史立即垂下了头,“都下去吧,大敌当前,还有什么可吵的?本王身为陕东道行军总管,自有定计,再有多言其他者,军法从事。”
众人起身陆续离去,李神符只将冯立留了下来。
“殿下欲调兵往潼关,本无不可,但本王细思再三,颇有烦难,还请冯将军解惑。”
冯立很沉得住气,因为来到冯翊之前,他对此行便有所预料,调兵毕竟是大事,而且襄邑郡王李神符也非东宫门下……
这时终于跟李神符有了私下交谈的机会,冯立精神不由一振,对于这位襄邑郡王做事的章法也颇为佩服。
先借众人之口而示己意,再来说话时,便让双方都多了些回旋的余地,大体上的意思就是,你看吧,情形就是这般,想要调兵给你很难服众啊,而且你这是要给我添大麻烦的,知道吗?
冯立琢磨着其中滋味,之前产生的些许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此时抱拳恭谨的道:“郡王客气了,即有事相询,末将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神符微微一笑道:“潼关,永丰仓,冯翊,韩城几处,皆为东边要害,更与京师近在咫尺,一旦有失……”
说到这里,李神符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道:“将军熟知兵事,可否告知于我,与冯翊,韩城相比,潼关可还安否?”
冯立愣了愣,那么多推脱的理由,一概不提,却是说起了军事韬略,让他有些意外,可问题是,李神符所言确实是症结所在。
一个回答不好,那顶不顾大局的帽子便会扣下来,而这顶大帽子本来是东宫这边准备给李神符戴上的呢。
冯立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沉声道:“李定安已据风陵渡口,弘农等处,冯翊,韩城两处却有黄河天险相凭,潼关安否?嘿嘿,郡王何必明知故问?”
李神符抚着胡须,目光终于锋利了起来,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你竟然还想凭借东宫之势来压我?
此时李神符心中终于升起了几许火气,他能与秦王交好,而和太子这边若即若离,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他是看不惯太子一些作为的。
冯立所言,则让他反感更增。
“冯将军是说,有了这两万兵马,太子便能率兵出关,逐李定安出河南?若是如此的话,本王倒是甘愿受人责斥,先助太子一臂之力再说。”
冯立骑虎难下,思量再三,也没敢胡乱给这位郡王立下承诺,只是含糊的道:“郡王所虑,末将皆会细细禀于殿下……末将觉得,岸边诸部所距颇近,往来援应也是便宜……若冯翊,韩城有事,难道郡王以为殿下会坐视旁观不成?”
李神符听了,心说,那可说不准,当日秦王跟李定安激战于岸边,你潼关守军兵力雄厚,却出了几分力气?
只是事情就是这般,李神符毕竟不是秦王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想过跟东宫太子撕破脸皮,就算对东宫人等只顾内争,不管大局的一些做法有所不喜。
可李神符自认看的很清楚,李建成毕竟是太子,他作为李氏族亲,跟两个侄儿中间任何一个走的太近,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那样会让他的堂兄非常不高兴。
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身在蜀中的李孝恭,还是在灵州的李道宗,甚或是他们兄弟两人,就算有所倾向,却也没谁敢于坚定的站在某一边,帮人站脚助威。
和那些想要立下大功的臣下们不同,李渊称帝之后,李氏亲族便在皇族之列,天生尊贵,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重用他们,又何必让自己立于不测之处?
这其实就是任用亲族的好处了,他们才是李渊治下最有“公心”的一些人。
就像现在,李神符会跟李建成派来的人讲道理,而非因自己与秦王李世民亲近友好,就故意给太子李建成添堵。
而冯立有点不讲理,李神符也都忍耐了下来,因为他知道,李建成确有碍难,也不会跟他这个陕东道行军总管闹什么意气,拉拢他还来不及呢,就算下面的人言语有所失措,咱们过后再算今天的账本,却不能算到太子头上去。
至此,李神符再不愿跟冯立多说什么,姿态已经摆的足够,道理也讲的明白,你还纠缠不放,这冯立略无气度,很是平常,估计胜出于众人者,只能是一个忠心了。
这样的人李神符见的多了,如今在长安最有名的就数左武卫大将军,永安县公姜宝谊了,那人无能的很,却得皇帝重用,还不就是因为一个忠心难得吗?
“好了,即是太子执意调兵往潼关,本王自是不会相却……不如先令皇莆刺史领五千兵随冯将军回去,之后若得朝中,行台允准,再行调兵不迟。”
冯立沉吟良久,瞅着李神符的脸色,最终拱手道:“郡王深明大义,顾有全局,今日相援之情,想来太子殿下定要记在心里的。”
李神符笑笑,笑容中淡的都没什么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