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三十一章 明朝那些太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斌为什么要如此巴结讨好曹化淳呢?
很简单,因为他曾细细回想脑海中关于明朝历史,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大明的起起伏伏竟然跟太监有莫大的关系。
细数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
皇帝独裁,大明发展的好好的;
文官当权,大明也发展的好好的;
太监全力配合皇帝又或是文官治理国家,大明还是发展的好好的;
但是,一旦太监独揽朝政,那大明绝对要经历一场浩劫,祸害甚至能延绵几十年!
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独裁皇帝,他是相当忌讳太监干政的,鉴于前朝宦官乱政的教训,他对宦官管理特别严格,不让宦官认字,不让宦官作外臣,不让宦官穿官服,不让宦官品级超四品等等等等。
规定完那么多规定后,他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所以,洪武一朝,太监都蹦跶不起来,再加上朱元璋也算是个有本事的皇帝,所以,老百姓过的日子越过越好,史称“洪武之治”。
接下来,明成祖朱棣就有点坏规矩了,因为他是篡位当上的皇帝,所以很多外臣他不相信,很多秘密的事,也只能让内臣来干。
于是,永乐朝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太监,郑和。
按郑和的资历,他要干政甚至是当权其实并不难,因为他少年时便转入燕王府伺候朱棣,可以说他是在朱棣身边长大的,朱棣对他是相当信任的。
更重要的,他还跟随成祖皇帝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成祖皇帝甚至专门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的军衔,可见成祖皇帝对他的看重。
还好,郑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太监,他对明成祖相当的忠心,成祖皇帝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绝对不打折扣。
于是,就有了流传青史的“郑和下西洋”,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为大明的外交、外贸、甚至是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明也呈现出难得的“永乐盛世”。
接下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还是没有太监干政,因为这个时候一心扑在外交和航海事业上的郑和还在,其他小太监,没人能踩着他出头。
宣宗和仁宗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使大明的国力达到了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连续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大明可以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按道理接下来应该能安享最少几十年的太平盛世,可惜,接下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忘了太祖朱元璋的警告,重用太监王振!
这王振一上台,立马把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口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摘下来,砸了个稀碎,以此来宣布,大明朝的太监雄起了!
他的确雄起了,他勾结内外官僚,诛杀正直官员,专横跋扈,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举朝称其为“翁父”。
结果,大明却是痿了。
这个“翁父”差点把大明给瘟了,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又指挥大军到处乱窜,二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刺骑兵杀的屁滚尿流,一百多名随驾从征的文臣武将全部战死沙场,就连英宗皇帝都被瓦刺部俘虏了,硬是创造出一个土木堡之变的奇迹。
土木堡之变差点断送了大明数百年的基业,盛极一时的大明开始陷入急速衰败中,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受其影响,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直到明孝宗弘治年,孝宗皇帝朱佑樘罢免奸佞,重用贤能,严加节制宦官,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朝终于有了起色,百姓又开始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他儿子明武宗朱厚照又不计教训,重用宦官刘瑾,这个刘瑾欺上瞒下、党同伐异、纳贿自肥、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整个正德朝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叛乱和民变,外寇也乘机开始入侵,好不容易经过弘治中兴缓过一口气来的大明又被他整的民不聊生,祸乱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嘉靖和隆庆两朝。
到了隆庆开关之后,大明总算慢慢恢复了一点元气,这个时候又出了个有名的太监冯保,不过这个冯保却不专权,反而与张居正配合,推行新政,大明因此走上中兴之路,史称“万历中兴”
后面出现了国本之争,明神宗对大臣极度不满,开始耍脾气,以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以致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
但是,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西北哱拜之乱,西南播州之乱,东瀛大军入侵朝鲜,大明连年大战,却场场都获得了胜利,不得不说,文臣争是争,但还记得国家安危,宦官却是只为争权夺利,完全不顾国家安危。
像后面明熹宗天启年间的魏忠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争权,肆意诛杀异己,以致朝政混乱,内忧外患不断。
他争权的确争赢了,到天启后期,整个朝廷几乎全是阉党,世人都只知有九千岁,不知有皇上了。
但是,大明却完蛋了,紧接着,崇祯朝,大明亡国!
当然,大明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个人,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他祸乱朝纲,诛杀异己,将正直的文官几乎杀了个精光,才造成了后面崇祯朝无能臣可用,再加上天灾不断,战祸连连,大明这次没能再撑过去,轰然倒坍了。
纵观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可以看出来,太监的确可以左右大明朝的发展。
正直忠诚的贤宦与皇帝又或文臣配合,可以促进大明的发展,永乐盛世的郑和和万历中兴的冯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专横跋扈的奸宦一旦独揽大权,大明不死也得脱层皮,正统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刘瑾和天启朝的魏忠贤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张斌为什么要如此巴结讨好曹化淳呢?
很简单,因为他曾细细回想脑海中关于明朝历史,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大明的起起伏伏竟然跟太监有莫大的关系。
细数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
皇帝独裁,大明发展的好好的;
文官当权,大明也发展的好好的;
太监全力配合皇帝又或是文官治理国家,大明还是发展的好好的;
但是,一旦太监独揽朝政,那大明绝对要经历一场浩劫,祸害甚至能延绵几十年!
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独裁皇帝,他是相当忌讳太监干政的,鉴于前朝宦官乱政的教训,他对宦官管理特别严格,不让宦官认字,不让宦官作外臣,不让宦官穿官服,不让宦官品级超四品等等等等。
规定完那么多规定后,他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所以,洪武一朝,太监都蹦跶不起来,再加上朱元璋也算是个有本事的皇帝,所以,老百姓过的日子越过越好,史称“洪武之治”。
接下来,明成祖朱棣就有点坏规矩了,因为他是篡位当上的皇帝,所以很多外臣他不相信,很多秘密的事,也只能让内臣来干。
于是,永乐朝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太监,郑和。
按郑和的资历,他要干政甚至是当权其实并不难,因为他少年时便转入燕王府伺候朱棣,可以说他是在朱棣身边长大的,朱棣对他是相当信任的。
更重要的,他还跟随成祖皇帝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成祖皇帝甚至专门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的军衔,可见成祖皇帝对他的看重。
还好,郑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太监,他对明成祖相当的忠心,成祖皇帝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绝对不打折扣。
于是,就有了流传青史的“郑和下西洋”,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为大明的外交、外贸、甚至是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明也呈现出难得的“永乐盛世”。
接下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还是没有太监干政,因为这个时候一心扑在外交和航海事业上的郑和还在,其他小太监,没人能踩着他出头。
宣宗和仁宗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使大明的国力达到了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连续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大明可以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按道理接下来应该能安享最少几十年的太平盛世,可惜,接下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忘了太祖朱元璋的警告,重用太监王振!
这王振一上台,立马把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口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摘下来,砸了个稀碎,以此来宣布,大明朝的太监雄起了!
他的确雄起了,他勾结内外官僚,诛杀正直官员,专横跋扈,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举朝称其为“翁父”。
结果,大明却是痿了。
这个“翁父”差点把大明给瘟了,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又指挥大军到处乱窜,二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刺骑兵杀的屁滚尿流,一百多名随驾从征的文臣武将全部战死沙场,就连英宗皇帝都被瓦刺部俘虏了,硬是创造出一个土木堡之变的奇迹。
土木堡之变差点断送了大明数百年的基业,盛极一时的大明开始陷入急速衰败中,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受其影响,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直到明孝宗弘治年,孝宗皇帝朱佑樘罢免奸佞,重用贤能,严加节制宦官,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朝终于有了起色,百姓又开始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他儿子明武宗朱厚照又不计教训,重用宦官刘瑾,这个刘瑾欺上瞒下、党同伐异、纳贿自肥、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整个正德朝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叛乱和民变,外寇也乘机开始入侵,好不容易经过弘治中兴缓过一口气来的大明又被他整的民不聊生,祸乱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嘉靖和隆庆两朝。
到了隆庆开关之后,大明总算慢慢恢复了一点元气,这个时候又出了个有名的太监冯保,不过这个冯保却不专权,反而与张居正配合,推行新政,大明因此走上中兴之路,史称“万历中兴”
后面出现了国本之争,明神宗对大臣极度不满,开始耍脾气,以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以致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
但是,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西北哱拜之乱,西南播州之乱,东瀛大军入侵朝鲜,大明连年大战,却场场都获得了胜利,不得不说,文臣争是争,但还记得国家安危,宦官却是只为争权夺利,完全不顾国家安危。
像后面明熹宗天启年间的魏忠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争权,肆意诛杀异己,以致朝政混乱,内忧外患不断。
他争权的确争赢了,到天启后期,整个朝廷几乎全是阉党,世人都只知有九千岁,不知有皇上了。
但是,大明却完蛋了,紧接着,崇祯朝,大明亡国!
当然,大明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个人,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他祸乱朝纲,诛杀异己,将正直的文官几乎杀了个精光,才造成了后面崇祯朝无能臣可用,再加上天灾不断,战祸连连,大明这次没能再撑过去,轰然倒坍了。
纵观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可以看出来,太监的确可以左右大明朝的发展。
正直忠诚的贤宦与皇帝又或文臣配合,可以促进大明的发展,永乐盛世的郑和和万历中兴的冯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专横跋扈的奸宦一旦独揽大权,大明不死也得脱层皮,正统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刘瑾和天启朝的魏忠贤都是很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