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092【会试第一场】

092【会试第一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感谢学习委员提供的资料,明朝乡试、会试不办准考证,是拿着准备好的制式答卷,前往衙门填写考生信息并盖章。前文错误已全部修改。)

    在会试之前数日,士子们拿着路引和官方文书,已经去鸿胪寺报过名。

    接着,又带自己准备好的试卷,前往礼部盖章,就是所谓“印卷”。王渊、金罍这种新科举人还好,往届考中的举人,还需把自己的乡试文章一起带去。试卷上填好详细信息,方便礼部安排考房和座位号。

    会试流程跟乡试大同小异,也是黑灯瞎火就要入场,也是考生自己钉油布防雨。

    历史上这种情况,一直到张居正当首辅才得以改变。

    因为天顺年间贡院曾经失火,监察御史是个死脑筋,不敢擅自把贡院的门锁打开,烧死九十多名应考举子,伤者无数。张居正吸取以往的教训,又认为考棚条件太过艰苦,于是就拆除京城贡院的木考栅,全部改成砖墙瓦顶的考屋。

    从此之后,会试考生终于不用再自己钉油布。

    今年的竞争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激烈,考试人数有三千五百多,比三年前那场会试居然还少了三百。

    当然,主要看录取多少。

    这谁都说不准,进士名额经常变动,上届录取了三百五十个进士。

    半夜,三更天。

    春寒料峭,众士子苦等在贡院之外,不少人冷得瑟瑟发抖。也不知是真冷,还是因为太过紧张。

    此时的贡院座位有九千个,提前两天便看了座位图,以防止临考时找不到位置。

    王渊与邹木挨得不远,中间只隔了八十多号。

    这并非巧合。

    两人都是治的《礼记》。

    按照明初的规矩,《易经》、《春秋》、《礼记》、《尚书》和《诗经》,同考官分配比例为1:1:1:2:2。

    其实这个比例,到了正德年间已经很不合理。

    就拿弘治十五年的进士来举例,《春秋》、《礼记》各二十一人,《易经》七十六人,《尚书》七十人,《诗经》一百一十二人。

    看出异常没有?

    《春秋》、《礼记》二经的进士太少了,这并非个别现象,年年如此!

    原因很简单,《春秋》、《礼记》经义太杂,考试的时候容易懵逼。《尚书》虽然公认的学起来最难,但只要学会了,考试其实是非常好考的。而《春秋》又难学又难考,《礼记》学起来容易考起来难。

    长此以往,治这两经的士子越来越少。而治《诗经》的则多到爆炸,因为《诗经》学起来容易,考起来就更容易。

    王渊当初哪知道这些,纯粹是被王阳明和沈复璁带坑里了。

    但谁让王阳明和沈复璁是余姚人,那里许多世家祖祖辈辈都治《礼记》。如果按照地域划分,余姚《礼记》天下第一!

    这次会试一共十七位房官,其中两人负责《礼记》。

    而这两人,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温仁和,他们共同批改《礼记》卷。

    王渊的试卷,百分之百会被王阳明看到,因为两位房官必须重复阅卷,并且要各自给出批阅评语。

    敲敲打打把油布钉好,王渊小睡一会儿,便在迷糊中被人叫醒。

    拿到题目之后,王渊直接看《礼记》题,因为“科举重首艺”。这句话,在清代被理解成“第一场”,其中包括四书和五经,而在明代特指第一场的五经题。

    只要五经题答得好,四书题稍微差些,也很有可能名列前茅。

    另外,明代科举并不强制要求做八股文,你牛逼可以自己随便写。不过嘛,八股文是历代士子总结出的文体,只要按照这个格式作文,就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洁的文字把文章写好,而且最方便考官快速批阅。

    明代进士的《春秋》答卷,就偶尔有非八股文出现。

    这是因为《春秋》有时出题太难,并且经义非常复杂,不易概括成一句话来破题。遇到这种情况,治《春秋》的士子就选择不写八股,而是以“论”的方式进行作文——风险很大,遇到不负责的阅卷官,这份答卷直接判为不及格。

    第一道《礼记》题为:“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联系经义前文,可翻译如下:“审查声,可以了解音;审查音,可以了解乐;审查乐,可以了解政治,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完备了。”

    当然不可能是字面意思,这里边另有深意。

    它跟伦理纲常有关,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

    审乐,即观察天下社会之情况,从而找出治政当中的各种问题。某音不对,代指某个方面有问题,比如宫音微弱、商音杂乱,意味着君臣关系不稳,而且隐隐带有兵戈之象。

    盛世之音乐,中正和谐;乱世之音乐,怨怒乖戾;亡国之音乐,困顿哀伤。

    礼和乐有教化之功,只要能使礼得其节、乐得其音,就能让国家社稷正常运转。

    这道题讨论的不是音乐,而是天下之治。

    题眼在《礼记》的另一句:“惟君子为能知乐。”

    只有君子,也即士子、读书人,能够听懂音乐的内涵,能够通过倾听世间之乐,来审查、纠正政治得失。

    想明白这些,那就很好破题了,王渊提笔写道:“君子观乐之深意,而为治之理得矣。”

    为什么说《礼记》难考?

    这道题便能体现一二。

    《礼记大全》里这一段,朱熹是没有批注的。编撰者引用邵雍的批注来阐述伦理纲常,引用方逢辰的批注来阐述五音之别,关于治政的内容则只字不提。士子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自行去揣摩理解,非得有个好老师不可。

    而科举的时候,最好还要把邵雍和方逢辰的批注,随便摘下些关键词,用在八股文里做举例论证。这样才能在考生当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学问渊博又不脱离考试大纲——《礼记大全》的批注太杂了,而且多得让人头皮发麻,这种批注引用纯粹折腾人。

    所以,治《礼记》的士子越来越少,而《春秋大全》比《礼记大全》还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