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实体书出版(求订阅!)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白鹿原”和“废都”我看过,写得非常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说着,老男人话锋一转。
“但是我的“风声”也不差。至少我个人认为,不比“白鹿原”和“废都”差。
甚至因为故事的可读性和历史的承载性,我觉得“风声”会比“白鹿原”和“废都”更受市场亲赖。”
听着这嚣张的话,陶歌眼睛亮了几分,隐晦示意摄影师抓捕微表情后,接着又将一军:
“你说了这么多,我就听出了一个意思,“风声”就是比“白鹿原”和“废都”写的好。”
他娘的,这娘们心眼儿坏了。
一个劲把自己往老陈和老贾的对面拉。
不过拉就拉吧!正合老夫心意。
就算这本“风声”压不住“白鹿原”和“废都”,自己还有下一本“潜伏”呢。
对于小说“潜伏”,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说到潜伏,张宣就想起了茅盾文学奖。
心想要是反响好,说不得可以和白鹿原等一较高下呢。
想到茅盾文学奖,张宣整个人一颤,火热的心一下就出来了。
文学之路已然走到这一步,你要是说他心里没一点虚荣心,没一点野望,说出来是个人都不信。
至于争不争得过,先且不说,但这个不服输的劲一定得有。
只是背后的文坛人脉问题,这是目前他犯愁的地方,可这个又急不来,得一步一步走。
拉到对立面,张宣甚至都想到了被老陈和老家贾等人喷得狗血淋头的场面。
但他不怕。
张宣脸皮厚,再世为人豁达得很,自己就是要争一争,争不争得过另说。
他甚至腹黑地想:你们要是本人跟我过招对骂就算了。老夫讲武徳,也至多跟你们骂骂了事。
要是敢拉帮结派骂自己,打压自己,而自己要是势单力薄干不过了。到时候那就别怪老夫心狠手辣,把你们后面的好作品全借鉴了。
后路想好了,张宣眼皮一垂,回答道:
““风声”有没有比“白鹿原”和“废都”写得好,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相信市场会做出选择。”
陶歌盯着他的眼睛,问:“你似乎很自信。”
张宣面色平静地说:“身为一个作家,要是对自己笔下的作品产生怀疑,那可以弃笔了。”
陶歌认可这话,随后翻了一页文稿说:
“你知道吗,“白鹿原”当之无愧是1993年的畅销书。不少报刊评论都用“火爆京城”一词来形容“白鹿原”的畅销。
根据沪市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销售数据,1993年这本书在这家书店的销量为13500册。
听到这个数字,你还有信心吗?”
“白鹿原”怎么个火爆程度,张宣心里有数,那可是一年版税高达455万,上了作家富豪榜的主。
只见张宣从容地回答道:“当然有。还是那句话,作品已经写好了,质量摆在那,我相信市场。”
陶歌问:“你刚才两次提到市场,文学作品用市场说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对名利看得很重?”
嘿!这娘们不愧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不愧是一身书香气质。
反应很敏锐,问话很犀利。
但,又怎么样?
只见张宣不慌不忙表示:“名利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作家。
作家没成名前都在等待名利,我也不例外。
相比起一些作家看重专业人士的意见,我希望自己有更广阔的读者。
对于我来说,必须要赢得年轻人的喜欢。你要相信年轻人,年轻人来了,未来就来了。我不愿放弃市场,也不敢放弃。
写作那么辛苦,如果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就不值得我费心费力去做了。我要让更多的读者走进我的文字里,为此我愿意流出更多的心血。
当然我这话肯定会有人指责,肯定有人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口碑和销量都有了,却一定会表现得很委屈地说:他们不在乎名利,他们恐惧名利。”
陶歌满意地笑了,对这嚣张、却又能自圆其说的见解很是肯定,内心忍不住赞叹,能写出这么优秀作品的人,果然没有一个善茬。
陶歌理了理情绪,接着提问:“你知道吗,风声虽然还没有连载完,更没有实体出版,却已经有好几个大导演找到了人民文学,打听你的信息。
那问题来了,假如文学作品要借影视的助力走近年轻读者,会不会令人不齿?”
张宣听得愣了愣,随即心里笑开了花,竟然就有导演看中了吗?
真他娘的有眼光啊!
问题是那大导演是谁?
是张艺谋?
还是姜闻?
或者都有…
不过管他谁呢?只要真的有心,就算再折腾再折腾,肯定也会想办法找到自己的。
老夫现在又不缺那几个钱,急什么呢。
等着,等着鱼上勾。
意想不到的好消息让张宣开心了一下,随即认真说:
“会不会令人不齿?首先我是没有的。其次即使有,你也得咽下去,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跟时代对抗。
生活就是要你学会接受,包括接受‘不齿’,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全是花好月圆,我们就不需要“风声”了。
一句话:历史与人性是两条长河,真正的英雄能同时趟过。我想做这个英雄。”
陶歌静静听着,良久,她鼓掌说,“掩卷沉思,心绪纷纭,我好羡慕你。”
张宣笑了笑,玩笑问:“你还是爱看“风声”的,对吧?”
陶歌笑着点头,接着说:“最后一问,我们前面谈到博尔赫斯,让人不免想到中国当代先锋文学鼎盛时代,你也是从那儿出发的。
但我留意了下,从今天的中国小说格局看,你是少有的能够将先锋传统转移和安放在当下,并在当下激发出新的创作活力的作家。
先锋小说家普遍征用的“元叙事”、“第一人称叙述策略”、“非道德化视角”、“解构历史”、以及“语言策略”等技艺,这些在你小说中被运用得娴熟老到。
从整个写作观来看,你不再按照传统和先锋、雅和俗、宏大和个人等等来建立自己写作的精神谱系和边界,而是自由地调动诸种写作资源。
而且,先锋注重的只是小说的结构变化和叙事策略,从小说的世界观看,隐隐约约感到你在向卡夫卡式体制对人压抑的现代命题靠近。”
张宣想了想说:“先锋文学慢慢少了,将来可能连气味都闻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先锋文学的现场是建立在精英阅读的舞台上,而今天精英阅读的台面已经在逐渐坍塌。
未来是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让众声喧哗,把精英赶下台,成散兵游勇,随时可能遭大众群殴。精英如虎落平川,失势了,失声了,无力发行“新钞票”,也不想发行了。所有歌声——文字也是歌声——都有表演的诉求,当精英的歌唱无人聆听,甚至只能被刻薄,闭上嘴也许是唯一选择。
风声中,我小说里的人物都被困限在高墙里,人性被重压、异化。但也许读者津津乐道的是谍战,是故事:这不是精英的声音,是大众的喧哗。这是令很多人沮丧的事情,但这是现实,恐怕也是未来。”
陶歌怔了怔,被他的言论惊到了,许久才说:“言重了。说实话,我觉得研究你的人并不少,风声连载半年多来,我注意到至少有二十多篇评论,几乎各大文学评论刊物都作了专题研究。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声音微弱,传不远,但可以传下去。传下去才是真正的远,那些喧嚷不过是泡沫,经不起时间的风吹。”
张宣不以为意地说:“你这是典型的精英思想。”
陶歌也有点后知后觉,随即自嘲似地笑问:“是不是有点堂·吉诃德?”
张宣笑着摆摆手,递个台阶过去:“堂·吉诃德战的是风车,你今天战的是“风声”。”
话到此,按照事先的约定,按照事先的章程,采访完毕。
就算陶歌还有很多想问的,很多想说的,也只能留在下次。
陶歌等到摄影机关闭,就起身问:“你似乎很看重互联网?”
张宣给她重新倒了杯茶,“不是我看重互联网,而是整个世界都在看重互联网。
去年12月份,全世界媒体都在报道美利坚的“信息公高速公路计划”,你有看过相关新闻吗。””
陶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端起茶水小口小口品着,没再说话。
几分钟后,摄影大哥收拾东西走了。
助理也很有眼力见,跟着走了,出去后还把门悄悄带上。
陶歌不徐不疾地喝了半杯茶,感觉口中不那么干燥了,才抬起右手腕看看时间。
时间显示,9:27。
接着她把杯子放下,从随身包中掏出一份文件,递给张宣说:
“根据我们之前的信件往来约定,出版社制定了有关“风声”实体书的出版合同,你过目一遍。”
张宣诧异问:“我们?”
陶歌解释道:“最初跟你接触的是李主编,他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了,我接的手。”
张宣呆了,一直以为面前这女人只是个外勤记者,没想到是和自己通信往来的编辑。
这么年轻的编辑…
就离谱!
不过想想刚才采访中,对方表露出来的真才实学,想想对方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好像也没什么意外。
不过人民文学毕竟是人民文学,这样的单位不是简简单单的有才华、有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的。
年轻人想要上位,必须有背景才行。
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背景。
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位陶女士啊!
这么思绪着,张宣再看对方时,眼睛开始放光,自己在文坛不是缺人脉么?
这好像就是。
虽然不知道对方深浅,但现在自己一穷二白的,在文坛就是一睁眼瞎,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
送上门来的贵人,自己不应该错过。
四目相对,陶歌瞧着他的眼神变化,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
她知性一笑,又打开随身包,从里面掏出一张名片给张宣:“这是我的名片。”
张宣悟了,懂了,明白了。
人家主动给名片,就是告诉自己:这是有事可以联系她。
接过名片一看,上面除了姓名和座机联系号码外,竟然还有BB机联系方式。
好东西啊,没得说,张宣双手接过,拉开抽屉,把名片郑重地放进去。
迎着对方的目光,张宣随即撕下一张便签,把自己的BB机号码写上,不要脸地递过去就笑说:
“不好意思,我的正式名片还在制作当中,做好后到时候邮寄一张给你,你先用这个吧。”
陶歌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胡说八道,但还是伸手接了,放入了包里。
张宣好奇问:“你是什么时候接手的?”
陶歌告诉他:“去年8月份。”
张宣头晕了,“意思是从头到尾都是你跟我再联系?”
陶歌轻轻点头:“你投的稿子是李主编接收的,也是因为他的力荐,人民文学才尝试着连载。那时候我是他的副手,你的信件是我回复的。”
这话老男人信了,毕竟所有的信件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笔迹,这没法作假。
张宣信是信了,但还是迷惑地看着对方,贵为人民文学的编辑怎么来这山旮瘩,毕竟自己现在还是一无名小辈啊。
陶歌何其聪明,立马明白了他的疑惑,喝一小口茶就坦诚说道:
“这是人民文学第一次连载长篇小说,同时还有出版合同要跟你对接,最后就是我对“三月”也充满好奇。”
这话没毛病,外勤记者可以采访,可以对“三月”好奇,但没法签合同。
到这,张宣不再问了,而是翻开合同认真查看了起来。
事关重大,必须一字一句琢磨,不敢打马虎眼。
怕有差池,老男人一连看了三遍。尤其是版税分成部分,他还多看了遍。
几遍检查下来,没发现有错,同之前信件中说的一致。
确认过后,张宣没有迟疑,拿起钢笔,拧开盖子就开始签名,按手印。
见他没有异议,陶歌也是在相关地方开始签名,按手印。
这女人果然能全权代表人民文学跟自己签合同,看来地位不低,自己得跟这条大腿打好关系才行。
ps:求订阅!求月票!
4100字
““白鹿原”和“废都”我看过,写得非常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说着,老男人话锋一转。
“但是我的“风声”也不差。至少我个人认为,不比“白鹿原”和“废都”差。
甚至因为故事的可读性和历史的承载性,我觉得“风声”会比“白鹿原”和“废都”更受市场亲赖。”
听着这嚣张的话,陶歌眼睛亮了几分,隐晦示意摄影师抓捕微表情后,接着又将一军:
“你说了这么多,我就听出了一个意思,“风声”就是比“白鹿原”和“废都”写的好。”
他娘的,这娘们心眼儿坏了。
一个劲把自己往老陈和老贾的对面拉。
不过拉就拉吧!正合老夫心意。
就算这本“风声”压不住“白鹿原”和“废都”,自己还有下一本“潜伏”呢。
对于小说“潜伏”,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说到潜伏,张宣就想起了茅盾文学奖。
心想要是反响好,说不得可以和白鹿原等一较高下呢。
想到茅盾文学奖,张宣整个人一颤,火热的心一下就出来了。
文学之路已然走到这一步,你要是说他心里没一点虚荣心,没一点野望,说出来是个人都不信。
至于争不争得过,先且不说,但这个不服输的劲一定得有。
只是背后的文坛人脉问题,这是目前他犯愁的地方,可这个又急不来,得一步一步走。
拉到对立面,张宣甚至都想到了被老陈和老家贾等人喷得狗血淋头的场面。
但他不怕。
张宣脸皮厚,再世为人豁达得很,自己就是要争一争,争不争得过另说。
他甚至腹黑地想:你们要是本人跟我过招对骂就算了。老夫讲武徳,也至多跟你们骂骂了事。
要是敢拉帮结派骂自己,打压自己,而自己要是势单力薄干不过了。到时候那就别怪老夫心狠手辣,把你们后面的好作品全借鉴了。
后路想好了,张宣眼皮一垂,回答道:
““风声”有没有比“白鹿原”和“废都”写得好,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相信市场会做出选择。”
陶歌盯着他的眼睛,问:“你似乎很自信。”
张宣面色平静地说:“身为一个作家,要是对自己笔下的作品产生怀疑,那可以弃笔了。”
陶歌认可这话,随后翻了一页文稿说:
“你知道吗,“白鹿原”当之无愧是1993年的畅销书。不少报刊评论都用“火爆京城”一词来形容“白鹿原”的畅销。
根据沪市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销售数据,1993年这本书在这家书店的销量为13500册。
听到这个数字,你还有信心吗?”
“白鹿原”怎么个火爆程度,张宣心里有数,那可是一年版税高达455万,上了作家富豪榜的主。
只见张宣从容地回答道:“当然有。还是那句话,作品已经写好了,质量摆在那,我相信市场。”
陶歌问:“你刚才两次提到市场,文学作品用市场说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对名利看得很重?”
嘿!这娘们不愧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不愧是一身书香气质。
反应很敏锐,问话很犀利。
但,又怎么样?
只见张宣不慌不忙表示:“名利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作家。
作家没成名前都在等待名利,我也不例外。
相比起一些作家看重专业人士的意见,我希望自己有更广阔的读者。
对于我来说,必须要赢得年轻人的喜欢。你要相信年轻人,年轻人来了,未来就来了。我不愿放弃市场,也不敢放弃。
写作那么辛苦,如果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就不值得我费心费力去做了。我要让更多的读者走进我的文字里,为此我愿意流出更多的心血。
当然我这话肯定会有人指责,肯定有人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口碑和销量都有了,却一定会表现得很委屈地说:他们不在乎名利,他们恐惧名利。”
陶歌满意地笑了,对这嚣张、却又能自圆其说的见解很是肯定,内心忍不住赞叹,能写出这么优秀作品的人,果然没有一个善茬。
陶歌理了理情绪,接着提问:“你知道吗,风声虽然还没有连载完,更没有实体出版,却已经有好几个大导演找到了人民文学,打听你的信息。
那问题来了,假如文学作品要借影视的助力走近年轻读者,会不会令人不齿?”
张宣听得愣了愣,随即心里笑开了花,竟然就有导演看中了吗?
真他娘的有眼光啊!
问题是那大导演是谁?
是张艺谋?
还是姜闻?
或者都有…
不过管他谁呢?只要真的有心,就算再折腾再折腾,肯定也会想办法找到自己的。
老夫现在又不缺那几个钱,急什么呢。
等着,等着鱼上勾。
意想不到的好消息让张宣开心了一下,随即认真说:
“会不会令人不齿?首先我是没有的。其次即使有,你也得咽下去,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跟时代对抗。
生活就是要你学会接受,包括接受‘不齿’,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全是花好月圆,我们就不需要“风声”了。
一句话:历史与人性是两条长河,真正的英雄能同时趟过。我想做这个英雄。”
陶歌静静听着,良久,她鼓掌说,“掩卷沉思,心绪纷纭,我好羡慕你。”
张宣笑了笑,玩笑问:“你还是爱看“风声”的,对吧?”
陶歌笑着点头,接着说:“最后一问,我们前面谈到博尔赫斯,让人不免想到中国当代先锋文学鼎盛时代,你也是从那儿出发的。
但我留意了下,从今天的中国小说格局看,你是少有的能够将先锋传统转移和安放在当下,并在当下激发出新的创作活力的作家。
先锋小说家普遍征用的“元叙事”、“第一人称叙述策略”、“非道德化视角”、“解构历史”、以及“语言策略”等技艺,这些在你小说中被运用得娴熟老到。
从整个写作观来看,你不再按照传统和先锋、雅和俗、宏大和个人等等来建立自己写作的精神谱系和边界,而是自由地调动诸种写作资源。
而且,先锋注重的只是小说的结构变化和叙事策略,从小说的世界观看,隐隐约约感到你在向卡夫卡式体制对人压抑的现代命题靠近。”
张宣想了想说:“先锋文学慢慢少了,将来可能连气味都闻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先锋文学的现场是建立在精英阅读的舞台上,而今天精英阅读的台面已经在逐渐坍塌。
未来是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让众声喧哗,把精英赶下台,成散兵游勇,随时可能遭大众群殴。精英如虎落平川,失势了,失声了,无力发行“新钞票”,也不想发行了。所有歌声——文字也是歌声——都有表演的诉求,当精英的歌唱无人聆听,甚至只能被刻薄,闭上嘴也许是唯一选择。
风声中,我小说里的人物都被困限在高墙里,人性被重压、异化。但也许读者津津乐道的是谍战,是故事:这不是精英的声音,是大众的喧哗。这是令很多人沮丧的事情,但这是现实,恐怕也是未来。”
陶歌怔了怔,被他的言论惊到了,许久才说:“言重了。说实话,我觉得研究你的人并不少,风声连载半年多来,我注意到至少有二十多篇评论,几乎各大文学评论刊物都作了专题研究。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声音微弱,传不远,但可以传下去。传下去才是真正的远,那些喧嚷不过是泡沫,经不起时间的风吹。”
张宣不以为意地说:“你这是典型的精英思想。”
陶歌也有点后知后觉,随即自嘲似地笑问:“是不是有点堂·吉诃德?”
张宣笑着摆摆手,递个台阶过去:“堂·吉诃德战的是风车,你今天战的是“风声”。”
话到此,按照事先的约定,按照事先的章程,采访完毕。
就算陶歌还有很多想问的,很多想说的,也只能留在下次。
陶歌等到摄影机关闭,就起身问:“你似乎很看重互联网?”
张宣给她重新倒了杯茶,“不是我看重互联网,而是整个世界都在看重互联网。
去年12月份,全世界媒体都在报道美利坚的“信息公高速公路计划”,你有看过相关新闻吗。””
陶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端起茶水小口小口品着,没再说话。
几分钟后,摄影大哥收拾东西走了。
助理也很有眼力见,跟着走了,出去后还把门悄悄带上。
陶歌不徐不疾地喝了半杯茶,感觉口中不那么干燥了,才抬起右手腕看看时间。
时间显示,9:27。
接着她把杯子放下,从随身包中掏出一份文件,递给张宣说:
“根据我们之前的信件往来约定,出版社制定了有关“风声”实体书的出版合同,你过目一遍。”
张宣诧异问:“我们?”
陶歌解释道:“最初跟你接触的是李主编,他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了,我接的手。”
张宣呆了,一直以为面前这女人只是个外勤记者,没想到是和自己通信往来的编辑。
这么年轻的编辑…
就离谱!
不过想想刚才采访中,对方表露出来的真才实学,想想对方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好像也没什么意外。
不过人民文学毕竟是人民文学,这样的单位不是简简单单的有才华、有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的。
年轻人想要上位,必须有背景才行。
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背景。
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位陶女士啊!
这么思绪着,张宣再看对方时,眼睛开始放光,自己在文坛不是缺人脉么?
这好像就是。
虽然不知道对方深浅,但现在自己一穷二白的,在文坛就是一睁眼瞎,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
送上门来的贵人,自己不应该错过。
四目相对,陶歌瞧着他的眼神变化,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
她知性一笑,又打开随身包,从里面掏出一张名片给张宣:“这是我的名片。”
张宣悟了,懂了,明白了。
人家主动给名片,就是告诉自己:这是有事可以联系她。
接过名片一看,上面除了姓名和座机联系号码外,竟然还有BB机联系方式。
好东西啊,没得说,张宣双手接过,拉开抽屉,把名片郑重地放进去。
迎着对方的目光,张宣随即撕下一张便签,把自己的BB机号码写上,不要脸地递过去就笑说:
“不好意思,我的正式名片还在制作当中,做好后到时候邮寄一张给你,你先用这个吧。”
陶歌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胡说八道,但还是伸手接了,放入了包里。
张宣好奇问:“你是什么时候接手的?”
陶歌告诉他:“去年8月份。”
张宣头晕了,“意思是从头到尾都是你跟我再联系?”
陶歌轻轻点头:“你投的稿子是李主编接收的,也是因为他的力荐,人民文学才尝试着连载。那时候我是他的副手,你的信件是我回复的。”
这话老男人信了,毕竟所有的信件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笔迹,这没法作假。
张宣信是信了,但还是迷惑地看着对方,贵为人民文学的编辑怎么来这山旮瘩,毕竟自己现在还是一无名小辈啊。
陶歌何其聪明,立马明白了他的疑惑,喝一小口茶就坦诚说道:
“这是人民文学第一次连载长篇小说,同时还有出版合同要跟你对接,最后就是我对“三月”也充满好奇。”
这话没毛病,外勤记者可以采访,可以对“三月”好奇,但没法签合同。
到这,张宣不再问了,而是翻开合同认真查看了起来。
事关重大,必须一字一句琢磨,不敢打马虎眼。
怕有差池,老男人一连看了三遍。尤其是版税分成部分,他还多看了遍。
几遍检查下来,没发现有错,同之前信件中说的一致。
确认过后,张宣没有迟疑,拿起钢笔,拧开盖子就开始签名,按手印。
见他没有异议,陶歌也是在相关地方开始签名,按手印。
这女人果然能全权代表人民文学跟自己签合同,看来地位不低,自己得跟这条大腿打好关系才行。
ps:求订阅!求月票!
4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