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传庭的死,看起来有些突然。明明去年李自成都被削弱了一波,为何最后还是把孙传庭打得彻底团灭。
但只能说他命就是不好,那些导致军心士气崩溃的因素,都踩点到一块儿了——历史上陈新甲是去年秋末冬初的时候死的,没拖到崇祯十六年的四月。
所以历史上陈新甲之死导致的明军高层离心离德,并没有踩到孙传庭李自成决战的时刻,黄台吉和李自成的配合度也没如今那么完美,孙传庭有小半年的时间慢慢把低落的士气奶回来。
实战当中,对士气这玩意儿的打击效果,关键就在于一个密集、集中,短时间内噩耗频繁爆发,直接把敌人士气打到归零,部队就瞬间瓦解了。
如果打击士气的消息来得不够密集,中间给对方反应时间了,不管是发钱还是紧急找部将们谈心讲话笼络,都是有可能奶回来的。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士气打击就成了无效输出。
另一方面,去年朱树人虽然在开封周边重创了李自成一部,但朱树人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在挖大明的墙角,
把开封总兵陈永福的剩余骨干精锐,连带着周王等人一起沿着汴水、颍川南撤到了信阳、凤阳、合肥一带。
要知道,历史上李自成的三攻开封之战,虽然也持续到崇祯十五年九月都没能破城、最后靠掘黄河淹城。但陈永福在开封不可守之后,依然是转移到河南其他地区,继续策应孙传庭,
并且在历史上崇祯十六年的孙传庭李自成决战中,帮助孙传庭力战到最后,直到河南明军彻底崩溃。
如今因为朱树人的挖角,陈永福的河南明军主力被提前拐跑到后方休整,间接落入了朱树人的影响范围,没有再去跟着孙传庭并肩作战。
所以孙传庭跟李自成的最终决战中,其实是去掉了一大块河南明军的战力,只能独力靠孙传庭自己的陕西明军孤军奋战了,兵败而死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说白了,朱树人去年的河南行动,是同时削弱了河南官军和流贼,对流贼是以歼灭迫降为主,对官军则是以撤离保存实力为主。
李自成这边被朱树人端掉了李际遇、袁时中等河南新附流贼的战力,官军那边也被挖走了河南本地守军中最精锐的骨干,孙传庭在最终决战时的战力上,也就没比历史同期捞到什么便宜。
到了这一步,朱树人也知道崇祯必死,他也不希望崇祯死前汉人统治者和流贼之间再有过多互杀消耗,把人命节约下来将来打鞑子不好么。
所以崇祯早死,就早把李自成顶到那个左右为难的位置上,也让世人尽快看清李自成的真面目。
至于孙传庭,那是没办法,太久居高位了,地位比朱树人还高,那是当年干掉高迎祥的存在。哪怕后来朱树人干掉张献忠,那功劳也就跟孙传庭干掉高迎祥那件功劳差不多平级。
加上孙传庭太忠义,太死忠于崇祯,他不死崇祯也死不了,朱树人只好顺其自然。而其他只要地位比朱树人低、将来可以驾驭控制住的部将,如陈永福等,当然是能捞一个就捞一个了。
从此大明朝廷的力量,也没必要夹在流贼和鞑子之间了,所有的敌人都在北方这一个方向,不存在南北皆敌腹背受敌。
……
陈新甲是四月份死的,黄台吉的入寇持续了一个半月,从四月底到六月初。孙传庭的死,也是六月份的事儿,跟黄台吉入寇的尾声阶段差不多有交集。
梳理明白了这个时间线,就不难理解,当六月十八这天,朱树人把张献忠的石灰腌首级和一千片肉,外加报捷奏折,以及四川巡抚方孔炤、四川兵备张煌言等人的奏折,都送到京城时,崇祯是个什么心态的。
这个时间点,仅仅是孙传庭死后十天左右。
考虑到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孙传庭兵败身死的消息以六百里加急送到北京,路上还要四天。
所以崇祯也是刚刚才得到孙传庭死讯后的五天,接到的喜讯。
向崇祯禀报这个喜讯的,是新接任的兵部尚书张国维——也就是两年半前,崇祯十三年时,跟朱树人在南京时有过交集的那个张国维。
当时朱树人为了推行厘金政策,在南直隶地界上必须找一个实权盟友帮着一起推,以向皇帝展示“南方试点各省都支持收厘金”。于是自然而然找到了张国维这个当时还在当南京户部侍郎的存在。
张国维后来在厘金改革推进上出力颇多,朱树人也暗中塞了他很多钱财,事成之后帮他运作,让张国维调到了北京当户部侍郎。
同时朱树人的父亲沉廷扬,那时也是在北京户部当承运司郎中,因功可以升迁,却没有合适的位置,就去南京补上了张国维空出来的缺,当了南京户部侍郎,后来再以此为跳板升的南京户部尚书。
这一套套的人事操作,可以说是比后世华盛顿的那些三界旋转门都玩得熘了,所以张国维跟沉家的交情是非常盘根错节的,
早在十几年前他当苏松巡抚时,就跟沉廷扬颇有交情,十几年官场互通有无下来,早已经是铁杆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这次的张国维接任北京这边兵部尚书,纯粹是属于历史的惯性,历史上陈新甲死后,就是张国维接任的。朱树人在其中并没有任何运作和介入。
而之所以历史惯性那么大,也是因为张国维这人算是个难得的忠臣。
历史上他崇祯死后,他仍然一直忠于南明,弘光覆灭了他带着方国安继续效忠监国的鲁王,到方国安叛走后,他自觉大势已去,一介文人无力回天,投湖自尽殉国。
这次陈新甲死后,朝中人人都视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如畏途,哪怕原本只是侍郎、甚至郎中级别的官员,也无一人想高升顶这个缺。
崇祯还让这个职位空置了大半个月,原本想拿捏拿捏,看看谁肯表忠心,表现好,就让谁做。谁知半个月下来冷场了,只好放下脸来主动开口,问谁愿意当此重任。
张国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命的,因为就他一个人请命,崇祯也玩不了类似“公务员升迁必须三选一,多弄几个备胎让朕挑挑”的把戏了,
这节骨眼还管个屁的流程体面啊,简直就是等额围标,谁来谁上呗。
于是张国维就当上了崇祯朝第十三位兵部尚书,
在他前面的十二人,有八个已经死了,还有四个革职查办。
如果不出意外,张国维也将是最后一位主动请命成为兵部尚书的、也将会是最后一位上任后有实打实认真工作的兵部尚书。
(注:历史上张国维之后,还有冯元飙和张缙彦两任兵部尚书,但他们的任期都是连三个月都不到,已经是崇祯临死前乱换的了。
这两人上任后也都没有任何作为,就是一切照旧什么决策都不做,成功和稀泥活了下来。事实上陈新甲被杀后,九成以上朝臣已经进入不作为状态,张国维算是极个别不顾个人安危的了。
崇祯朝一个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做没赏,做错要杀。)
或许,也是天意偶尔会奖励一下忠义良善吧,这次张国维刚上任一个多月,就沾光了这么大一件功劳。哪怕直接立功的是朱树人,但他作为兵部尚书,也能跟着出彩。
进宫的时候,张国维内心还在感慨:若是陈新甲的桉子,再多拖延两个月,陈新甲是不是就不用死了?毕竟平定张献忠的喜讯传回,以兵部的定策调度,怎么也能抵回其死罪吧?
真是造化弄人呐。
……
见到皇帝之后,张国维满心振奋,中气十足地向皇帝把前因后果都说明白了。
崇祯原本情绪低落,还没从孙传庭之死上缓过来。
听了张国维的话,他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眼珠子瞪得滚圆,简直比甲亢病人还要神经质。
知道张献忠已经授首、张献忠部主力被灭,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由孙可望带领,继续在川西川南山区流窜顽抗,崇祯的神经可谓是过山车一样数起数落,当然起肯定是远远大于落的。
这可是自七年前高迎祥被剐后,最大的胜利了!
小小美中不足的是,孙可望还是跑了,还带着几万人负隅顽抗,估计危害不小。而张献忠没能活着押送京城,也算是一丁点遗憾。
崇祯只能是不甘地让张国维把张献忠的人头呈上来,让王承恩掀开盖子,崇祯远远地死死盯着这颗人头,看了许久,拔出佩剑来乱斩了七八剑,才算是稍稍发泄了胸中怨气。
斩着斩着,崇祯忽然情绪失控地跌坐在地,又嚎啕大哭起来:
“列祖列宗在上!当初带头毁凤阳祖陵的逆贼,总算全部授首了!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平息怨愤,继续保佑我大明子孙太平!”
王承恩和张国维见到这一幕,也是面面相觑,背后生凉。他们都知道,这位陛下的性情是非常刚烈不挠的,很害怕被外人看到他软弱的一面。
王承恩尤其清楚,宫里要是哪个宦官不小心偷看到了陛下不该哭却哭了的情况,那很可能会不得好死。
但两人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很快又意识到这次情况特殊,倒是不用担心——
大明以孝治天下,为了孝道而哭,不但不是软弱,还是大仁之举。当初凤阳祖陵被毁的时候,崇祯也大大方方跑去太庙哭了好几天,因为祖宗而哭,这是不丢人的。
崇祯这次哭完,过两天说不得还得再去太庙烧几柱香、走一遍流程。
两人就静待崇祯发泄完,张国维这才小心追问,对于这次的事情,初步要如何处置。
具体的处理意见,肯定得过几天朝会的时候再定,当然也有可能得了这么大的好消息,崇祯明天一早就要临时额外召集朝会。但今天好歹可以先定格调子。
崇祯想了想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把朱树人进一步当做救火队员,好生奴役,哪儿情况危急就往哪儿扔。于是他又拿回奏章反复看了几眼,很不甘心地问:
“这孙可望逃走了,真有朱树人说的那么严重?还需要占用湖广和四川官军那么多力量,继续追击?”
原来,朱树人的奏章上,当然是对孙可望的威胁能怎么夸大就怎么夸大,甚至对于孙可望带走的张献忠残部规模,都往高了吹,这样朱树人才能继续拖延时间。
张国维跟朱树人关系好,也了解朱树人忠义的人品,所以选择了完全相信他,此刻也帮着说好话:
“陛下,除恶务尽,才是最节省国帑民力的做法。去年朱树人追剿张献忠才打了一半,陈新甲就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他调到河南,这才有了张逆死灰复燃,纠缠至今。
正所谓扬汤止沸,莫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毒疮在身,一旦挑破之后,便要彻底挤尽脓血,清洗干净。但凡留下一点,将来还会再糜烂肌体。
陛下难道忘了,当初前代闯贼高迎祥授首后,李自成不过一两年很快又接过了闯贼的名号。孙可望如果不趁此机会追击,未必不会变成第二个张逆。”
张国维这番话,算是切中时弊,也给足了朱树人面子。
张国维对崇祯,对大明的忠义,绝对无需怀疑,他也是真心觉得这样是对大明最好的,综合算下来成本最省,免得将来再费好几遍周折。
当然,他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因为他内心对于“追杀孙可望”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耗费的时间,有一个估算,而这个估算,实际上是远远短于朱树人到时候实际执行时,会拖延的时间的。
张国维面君之前,私下里自己估计了一下,当初朱树人许诺一年半载彻底干掉张献忠。也就是快的话半年多,慢的话一年稍微多一点。
现在实际上,就是只用了半年多,至少把张献忠本人灭了。那说明朱树人的许诺是非常靠谱的,可以信赖。
如今既然还剩一点点扫尾,那把时间再折半,许诺朱树人三个月搞定孙可望,最晚半年。
如果崇祯受不了半年,再讨价还价一下,那就是在三个月的基础上,稍微加一两个月,最慢不能超过四五个月。
也就是到崇祯十六年十月,最晚十一月,彻底把南方一切余贼统统扫清。张国维觉得这个节奏是没问题的。
毕竟目前的李自成,才刚刚干掉孙传庭,还没暴露出更大的野心。张国维又不是穿越者,他怎么可能预料到李自成干掉孙传庭后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就会野心膨胀到敢一路朝着北京杀过来了。
眼下这个点,大明朝中不少人的认知,还依然停留在“李自成这次胜利,确实是朝廷的一大重挫,但朝廷的损失,也仅限于一时丢掉了一两个省”的程度,没觉得这种损失会蔓延到整个天下。
如果李自成确实短时间内没有更大更激进的危害,朝廷不去进攻他他就不会反噬朝廷。那让朱树人彻底把西南乱局扫尾扫干净,免得将来吃两遍苦受二茬罪,绝对是划算的。
四川遥远,路途艰险,大军入川一次不容易的。
崇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确实没听说闯贼有更多举动,而陕西丢是已经丢了,也不差这一两个月了。
考虑到张国维才刚刚履新,这是个勇于任事的忠义之臣,而今天这个决策,也算是张国维接任后第一个重大决策,崇祯还是决定稍微多给一点信任,听他一句。
崇祯的用人,虽然刚愎自用,但还是有一点好处的,那就是他只要肯用谁,在对方刚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崇祯基本上都会听信,给对方一个表现机会。
哪怕是当年袁崇焕吹牛逼说五年平辽,那么不靠谱,但只要袁崇焕敢立军令状,崇祯就敢信。
大不了最后办砸了,再斩不迟。
而且张国维刚才那番话,还有最后一个巧妙地点,刚好拿捏住了崇祯——张国维说的是“去年陈新甲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朱树人调到河南”,然后导致了什么什么恶果。
但实际上,去年那个决策,当然不是陈新甲拍板的,事实上就是崇祯本人逼着这么干的。无非陈新甲已经死了,张国维也懂点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把问题都往死人身上一推,假装自己不知情,和稀泥就湖弄过去了。
而崇祯听到这话,心中微微心虚,有那么一瞬间,竟生出几分对已死的陈新甲的愧疚之情:陈卿又帮朕背了一个锅。
这种惭愧心虚作用下,让他选择了暂时纳谏。
当然,要是后续李自成有更大的动作和威胁,不满足于在陕西和河东、河洛盘踞,那崇祯肯定还会立刻朝令夕改,逼着张国维传旨把朱树人召来北方的。
把这些弯弯绕都想明白之后,崇祯便说道:“也罢,至此国难之秋,上个月朕还指望有人毛遂自荐,接替兵部尚书之职,最后只有张卿你一人勇于任事,可叹呐。
这既是张卿上任之后第一个重大谏议,朕岂会不纳谏?就以三月为限,而且回复朱树人的旨意里,还要提醒他随时提防陕西闯贼有新的异动。
朝廷这边也要盯紧一点,一旦发现闯贼有主动进攻,糜烂开来的趋势,那就立刻补充下旨,让朱树人抛下手头的事儿,即刻到北方勤王!”
张国维把皇帝的指导思想先一一记下,这才追问:“陛下,那不知对于朱树人的封赏,陛下可有法外之恩?”
崇祯一愣,又有些羞愧。他也是被孙传庭之死给震到了,以至于今天得到喜讯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继续压榨朱树人,竟把封赏的事儿忽视了。
孙传庭的死,看起来有些突然。明明去年李自成都被削弱了一波,为何最后还是把孙传庭打得彻底团灭。
但只能说他命就是不好,那些导致军心士气崩溃的因素,都踩点到一块儿了——历史上陈新甲是去年秋末冬初的时候死的,没拖到崇祯十六年的四月。
所以历史上陈新甲之死导致的明军高层离心离德,并没有踩到孙传庭李自成决战的时刻,黄台吉和李自成的配合度也没如今那么完美,孙传庭有小半年的时间慢慢把低落的士气奶回来。
实战当中,对士气这玩意儿的打击效果,关键就在于一个密集、集中,短时间内噩耗频繁爆发,直接把敌人士气打到归零,部队就瞬间瓦解了。
如果打击士气的消息来得不够密集,中间给对方反应时间了,不管是发钱还是紧急找部将们谈心讲话笼络,都是有可能奶回来的。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士气打击就成了无效输出。
另一方面,去年朱树人虽然在开封周边重创了李自成一部,但朱树人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在挖大明的墙角,
把开封总兵陈永福的剩余骨干精锐,连带着周王等人一起沿着汴水、颍川南撤到了信阳、凤阳、合肥一带。
要知道,历史上李自成的三攻开封之战,虽然也持续到崇祯十五年九月都没能破城、最后靠掘黄河淹城。但陈永福在开封不可守之后,依然是转移到河南其他地区,继续策应孙传庭,
并且在历史上崇祯十六年的孙传庭李自成决战中,帮助孙传庭力战到最后,直到河南明军彻底崩溃。
如今因为朱树人的挖角,陈永福的河南明军主力被提前拐跑到后方休整,间接落入了朱树人的影响范围,没有再去跟着孙传庭并肩作战。
所以孙传庭跟李自成的最终决战中,其实是去掉了一大块河南明军的战力,只能独力靠孙传庭自己的陕西明军孤军奋战了,兵败而死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说白了,朱树人去年的河南行动,是同时削弱了河南官军和流贼,对流贼是以歼灭迫降为主,对官军则是以撤离保存实力为主。
李自成这边被朱树人端掉了李际遇、袁时中等河南新附流贼的战力,官军那边也被挖走了河南本地守军中最精锐的骨干,孙传庭在最终决战时的战力上,也就没比历史同期捞到什么便宜。
到了这一步,朱树人也知道崇祯必死,他也不希望崇祯死前汉人统治者和流贼之间再有过多互杀消耗,把人命节约下来将来打鞑子不好么。
所以崇祯早死,就早把李自成顶到那个左右为难的位置上,也让世人尽快看清李自成的真面目。
至于孙传庭,那是没办法,太久居高位了,地位比朱树人还高,那是当年干掉高迎祥的存在。哪怕后来朱树人干掉张献忠,那功劳也就跟孙传庭干掉高迎祥那件功劳差不多平级。
加上孙传庭太忠义,太死忠于崇祯,他不死崇祯也死不了,朱树人只好顺其自然。而其他只要地位比朱树人低、将来可以驾驭控制住的部将,如陈永福等,当然是能捞一个就捞一个了。
从此大明朝廷的力量,也没必要夹在流贼和鞑子之间了,所有的敌人都在北方这一个方向,不存在南北皆敌腹背受敌。
……
陈新甲是四月份死的,黄台吉的入寇持续了一个半月,从四月底到六月初。孙传庭的死,也是六月份的事儿,跟黄台吉入寇的尾声阶段差不多有交集。
梳理明白了这个时间线,就不难理解,当六月十八这天,朱树人把张献忠的石灰腌首级和一千片肉,外加报捷奏折,以及四川巡抚方孔炤、四川兵备张煌言等人的奏折,都送到京城时,崇祯是个什么心态的。
这个时间点,仅仅是孙传庭死后十天左右。
考虑到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孙传庭兵败身死的消息以六百里加急送到北京,路上还要四天。
所以崇祯也是刚刚才得到孙传庭死讯后的五天,接到的喜讯。
向崇祯禀报这个喜讯的,是新接任的兵部尚书张国维——也就是两年半前,崇祯十三年时,跟朱树人在南京时有过交集的那个张国维。
当时朱树人为了推行厘金政策,在南直隶地界上必须找一个实权盟友帮着一起推,以向皇帝展示“南方试点各省都支持收厘金”。于是自然而然找到了张国维这个当时还在当南京户部侍郎的存在。
张国维后来在厘金改革推进上出力颇多,朱树人也暗中塞了他很多钱财,事成之后帮他运作,让张国维调到了北京当户部侍郎。
同时朱树人的父亲沉廷扬,那时也是在北京户部当承运司郎中,因功可以升迁,却没有合适的位置,就去南京补上了张国维空出来的缺,当了南京户部侍郎,后来再以此为跳板升的南京户部尚书。
这一套套的人事操作,可以说是比后世华盛顿的那些三界旋转门都玩得熘了,所以张国维跟沉家的交情是非常盘根错节的,
早在十几年前他当苏松巡抚时,就跟沉廷扬颇有交情,十几年官场互通有无下来,早已经是铁杆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这次的张国维接任北京这边兵部尚书,纯粹是属于历史的惯性,历史上陈新甲死后,就是张国维接任的。朱树人在其中并没有任何运作和介入。
而之所以历史惯性那么大,也是因为张国维这人算是个难得的忠臣。
历史上他崇祯死后,他仍然一直忠于南明,弘光覆灭了他带着方国安继续效忠监国的鲁王,到方国安叛走后,他自觉大势已去,一介文人无力回天,投湖自尽殉国。
这次陈新甲死后,朝中人人都视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如畏途,哪怕原本只是侍郎、甚至郎中级别的官员,也无一人想高升顶这个缺。
崇祯还让这个职位空置了大半个月,原本想拿捏拿捏,看看谁肯表忠心,表现好,就让谁做。谁知半个月下来冷场了,只好放下脸来主动开口,问谁愿意当此重任。
张国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命的,因为就他一个人请命,崇祯也玩不了类似“公务员升迁必须三选一,多弄几个备胎让朕挑挑”的把戏了,
这节骨眼还管个屁的流程体面啊,简直就是等额围标,谁来谁上呗。
于是张国维就当上了崇祯朝第十三位兵部尚书,
在他前面的十二人,有八个已经死了,还有四个革职查办。
如果不出意外,张国维也将是最后一位主动请命成为兵部尚书的、也将会是最后一位上任后有实打实认真工作的兵部尚书。
(注:历史上张国维之后,还有冯元飙和张缙彦两任兵部尚书,但他们的任期都是连三个月都不到,已经是崇祯临死前乱换的了。
这两人上任后也都没有任何作为,就是一切照旧什么决策都不做,成功和稀泥活了下来。事实上陈新甲被杀后,九成以上朝臣已经进入不作为状态,张国维算是极个别不顾个人安危的了。
崇祯朝一个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做没赏,做错要杀。)
或许,也是天意偶尔会奖励一下忠义良善吧,这次张国维刚上任一个多月,就沾光了这么大一件功劳。哪怕直接立功的是朱树人,但他作为兵部尚书,也能跟着出彩。
进宫的时候,张国维内心还在感慨:若是陈新甲的桉子,再多拖延两个月,陈新甲是不是就不用死了?毕竟平定张献忠的喜讯传回,以兵部的定策调度,怎么也能抵回其死罪吧?
真是造化弄人呐。
……
见到皇帝之后,张国维满心振奋,中气十足地向皇帝把前因后果都说明白了。
崇祯原本情绪低落,还没从孙传庭之死上缓过来。
听了张国维的话,他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眼珠子瞪得滚圆,简直比甲亢病人还要神经质。
知道张献忠已经授首、张献忠部主力被灭,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由孙可望带领,继续在川西川南山区流窜顽抗,崇祯的神经可谓是过山车一样数起数落,当然起肯定是远远大于落的。
这可是自七年前高迎祥被剐后,最大的胜利了!
小小美中不足的是,孙可望还是跑了,还带着几万人负隅顽抗,估计危害不小。而张献忠没能活着押送京城,也算是一丁点遗憾。
崇祯只能是不甘地让张国维把张献忠的人头呈上来,让王承恩掀开盖子,崇祯远远地死死盯着这颗人头,看了许久,拔出佩剑来乱斩了七八剑,才算是稍稍发泄了胸中怨气。
斩着斩着,崇祯忽然情绪失控地跌坐在地,又嚎啕大哭起来:
“列祖列宗在上!当初带头毁凤阳祖陵的逆贼,总算全部授首了!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平息怨愤,继续保佑我大明子孙太平!”
王承恩和张国维见到这一幕,也是面面相觑,背后生凉。他们都知道,这位陛下的性情是非常刚烈不挠的,很害怕被外人看到他软弱的一面。
王承恩尤其清楚,宫里要是哪个宦官不小心偷看到了陛下不该哭却哭了的情况,那很可能会不得好死。
但两人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很快又意识到这次情况特殊,倒是不用担心——
大明以孝治天下,为了孝道而哭,不但不是软弱,还是大仁之举。当初凤阳祖陵被毁的时候,崇祯也大大方方跑去太庙哭了好几天,因为祖宗而哭,这是不丢人的。
崇祯这次哭完,过两天说不得还得再去太庙烧几柱香、走一遍流程。
两人就静待崇祯发泄完,张国维这才小心追问,对于这次的事情,初步要如何处置。
具体的处理意见,肯定得过几天朝会的时候再定,当然也有可能得了这么大的好消息,崇祯明天一早就要临时额外召集朝会。但今天好歹可以先定格调子。
崇祯想了想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把朱树人进一步当做救火队员,好生奴役,哪儿情况危急就往哪儿扔。于是他又拿回奏章反复看了几眼,很不甘心地问:
“这孙可望逃走了,真有朱树人说的那么严重?还需要占用湖广和四川官军那么多力量,继续追击?”
原来,朱树人的奏章上,当然是对孙可望的威胁能怎么夸大就怎么夸大,甚至对于孙可望带走的张献忠残部规模,都往高了吹,这样朱树人才能继续拖延时间。
张国维跟朱树人关系好,也了解朱树人忠义的人品,所以选择了完全相信他,此刻也帮着说好话:
“陛下,除恶务尽,才是最节省国帑民力的做法。去年朱树人追剿张献忠才打了一半,陈新甲就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他调到河南,这才有了张逆死灰复燃,纠缠至今。
正所谓扬汤止沸,莫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毒疮在身,一旦挑破之后,便要彻底挤尽脓血,清洗干净。但凡留下一点,将来还会再糜烂肌体。
陛下难道忘了,当初前代闯贼高迎祥授首后,李自成不过一两年很快又接过了闯贼的名号。孙可望如果不趁此机会追击,未必不会变成第二个张逆。”
张国维这番话,算是切中时弊,也给足了朱树人面子。
张国维对崇祯,对大明的忠义,绝对无需怀疑,他也是真心觉得这样是对大明最好的,综合算下来成本最省,免得将来再费好几遍周折。
当然,他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因为他内心对于“追杀孙可望”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耗费的时间,有一个估算,而这个估算,实际上是远远短于朱树人到时候实际执行时,会拖延的时间的。
张国维面君之前,私下里自己估计了一下,当初朱树人许诺一年半载彻底干掉张献忠。也就是快的话半年多,慢的话一年稍微多一点。
现在实际上,就是只用了半年多,至少把张献忠本人灭了。那说明朱树人的许诺是非常靠谱的,可以信赖。
如今既然还剩一点点扫尾,那把时间再折半,许诺朱树人三个月搞定孙可望,最晚半年。
如果崇祯受不了半年,再讨价还价一下,那就是在三个月的基础上,稍微加一两个月,最慢不能超过四五个月。
也就是到崇祯十六年十月,最晚十一月,彻底把南方一切余贼统统扫清。张国维觉得这个节奏是没问题的。
毕竟目前的李自成,才刚刚干掉孙传庭,还没暴露出更大的野心。张国维又不是穿越者,他怎么可能预料到李自成干掉孙传庭后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就会野心膨胀到敢一路朝着北京杀过来了。
眼下这个点,大明朝中不少人的认知,还依然停留在“李自成这次胜利,确实是朝廷的一大重挫,但朝廷的损失,也仅限于一时丢掉了一两个省”的程度,没觉得这种损失会蔓延到整个天下。
如果李自成确实短时间内没有更大更激进的危害,朝廷不去进攻他他就不会反噬朝廷。那让朱树人彻底把西南乱局扫尾扫干净,免得将来吃两遍苦受二茬罪,绝对是划算的。
四川遥远,路途艰险,大军入川一次不容易的。
崇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确实没听说闯贼有更多举动,而陕西丢是已经丢了,也不差这一两个月了。
考虑到张国维才刚刚履新,这是个勇于任事的忠义之臣,而今天这个决策,也算是张国维接任后第一个重大决策,崇祯还是决定稍微多给一点信任,听他一句。
崇祯的用人,虽然刚愎自用,但还是有一点好处的,那就是他只要肯用谁,在对方刚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崇祯基本上都会听信,给对方一个表现机会。
哪怕是当年袁崇焕吹牛逼说五年平辽,那么不靠谱,但只要袁崇焕敢立军令状,崇祯就敢信。
大不了最后办砸了,再斩不迟。
而且张国维刚才那番话,还有最后一个巧妙地点,刚好拿捏住了崇祯——张国维说的是“去年陈新甲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朱树人调到河南”,然后导致了什么什么恶果。
但实际上,去年那个决策,当然不是陈新甲拍板的,事实上就是崇祯本人逼着这么干的。无非陈新甲已经死了,张国维也懂点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把问题都往死人身上一推,假装自己不知情,和稀泥就湖弄过去了。
而崇祯听到这话,心中微微心虚,有那么一瞬间,竟生出几分对已死的陈新甲的愧疚之情:陈卿又帮朕背了一个锅。
这种惭愧心虚作用下,让他选择了暂时纳谏。
当然,要是后续李自成有更大的动作和威胁,不满足于在陕西和河东、河洛盘踞,那崇祯肯定还会立刻朝令夕改,逼着张国维传旨把朱树人召来北方的。
把这些弯弯绕都想明白之后,崇祯便说道:“也罢,至此国难之秋,上个月朕还指望有人毛遂自荐,接替兵部尚书之职,最后只有张卿你一人勇于任事,可叹呐。
这既是张卿上任之后第一个重大谏议,朕岂会不纳谏?就以三月为限,而且回复朱树人的旨意里,还要提醒他随时提防陕西闯贼有新的异动。
朝廷这边也要盯紧一点,一旦发现闯贼有主动进攻,糜烂开来的趋势,那就立刻补充下旨,让朱树人抛下手头的事儿,即刻到北方勤王!”
张国维把皇帝的指导思想先一一记下,这才追问:“陛下,那不知对于朱树人的封赏,陛下可有法外之恩?”
崇祯一愣,又有些羞愧。他也是被孙传庭之死给震到了,以至于今天得到喜讯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继续压榨朱树人,竟把封赏的事儿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