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南北榜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达成二百三十年国祚这一点,难不难?
这不好说。
如果从大盛朝的国祚来看,有近三百年。
两百三十年国祚,只能算是个及格分。
而且,大盛朝历朝历代也出了不少昏君、庸君,也没少瞎折腾。
所以只要避免失误,达成两百三十年国祚,似乎也不算什么特别离谱的任务。
但是,横向对比呢?
上古时期那种特殊的朝代就不提了,自从进入到封建时代开始,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大一统集权王朝的寿命,超过三百年。
甚至能活到两百年的,都是少数。
很多朝代从建立到灭亡,只需要几十年而已。
从结果上来看,大盛朝享有近三百年的国祚已经很优秀了,开国皇帝盛太祖一定是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才能给出这样的一份答卷。
而且这个副本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不能随便抄答案。
盛太祖治国的那些方略,很多都是可以从史料记载中查到。
但系统提示说,有些案件可能会似是而非。
所以,不能完全照抄历史上盛太祖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自己动脑子分析、处理。
如果是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玩家,此时估计已经退出副本准备换一个身份了。
但对于楚歌来说,这种游戏内容才是他最期待的。
想到这里,他将所有涉及南北榜案的奏折全都找出来,开始仔细翻阅。
同时,结合自己进入副本前查阅过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记忆,开始分析。
历史上的南北榜案简单概括一下其实很简单。
当时,大盛朝开国已经有近三十年,科举制度也已经平稳运转了二十余年。
在这一年中,盛太祖请一位八旬高龄的翰林学士郑三省为主考官。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位主考官的名字出自于“三省吾身”,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他不仅曾制定了整個大盛朝的科举制度条例,而且大盛朝的相关法条也与他有关。
可以说,当时盛太祖选中他作为主考官,朝廷上下无人不服。
但是在经过了长达数天的考试和十分严格的阅卷程序之后,春榜发布,上面录取的竟然都是南方人,所以,也被戏称为南榜。
于是北方学子拦路喊冤、去礼部击鼓告状。
盛太祖要求彻查此事,于是下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而调查组为首的官员刘信上呈的结果是,本次录取结果并无任何猫腻,北方士子的答卷太差,无法录取。
于是,盛太祖彻底愤怒了。
他将主考官和副考官等一概人等,全都认定为“奸臣余党”或是“反贼”,一律严惩。主考官郑三省因为年老体衰,从宽发落,被发配西北,而副考官和调查组的刘信则是被直接车裂。
至于最终的结果,是盛太祖又开了一榜、补录北方士子,也就是所谓的北榜。
但盛太祖很快就驾崩了,接下来的年份中也再次出现过北方士子全员落榜的情况,直到后来的某位皇帝最终确定将科举考试分为南北榜,南方录取六成、北方录取四成,这个比例才最终被确定。
楚歌陷入沉思。
“南北榜案...虽然我没有研究得特别细,但从主流观点来看,盛太祖的处理方式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在大盛朝开国初年的科举中,原本北方士子还能占到三成,但到了盛太祖快驾崩的时候,反而一个都录取不了了。
“虽说不少人考证说当时科举考试很严格、不会有严重的舞弊,但这种比例本身已经非常离谱。
“总不能北方在大盛朝刚开国时,还能有三成的士子考上,结果被盛太祖治理了二十多年后,反而一个都考不上了吧?
“按照当时的人口卷宗分析,北方各省的人口数大约就是占三成,所以有两到三成的北方士子被录取,这个比例才较为合理。
“即便南方的经济发达、教育水平更高一些,也不至于把榜单全霸占了。
“更何况之后还出现过某一省的考生独占前七名的离谱情况。
“虽说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也还算较为完备,大举舞弊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但官员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与舞弊相类似的效果。
“当时大盛朝的都城在南方,也就是说南方的士子天然地更容易跟大儒和考官们亲近,他们答卷的思路和想法肯定更符合大儒们的心思。这些考官稍微留意一番,或许就能大致区分出南北方士子的不同。
“而且,这个案件的关键其实还不在于最开始的南榜结果,而在于调查组调查一番之后在盛太祖已经明确要求补录北方士子的情况下,调查组的负责人刘信仍旧坚持说录取结果没问题,坚持不录取北方士子。
“所以,惩处这些人是没错的,明显有猫腻的事情硬是查不出猫腻,那就只能说,问题已经扩散得很严重,甚至已经到了不用雷霆手段都难以处置的地步。
“既然如此,最简单的办法应该就是抄盛太祖的答案。先要求成立调查组补录北方士子如果补录了那这事就暂且揭过,如果还是没有补录,那就只能严惩
“但这么做会有两个问题。
“系统提示说了,这些案情跟历史上的案情可能存在偏差,我得酌情判断;而且,即便这次我抄对了,下个案情不见得会这么简单。
“所以,我得从南北榜案入手,好好分析一下当时朝堂的局势,得想清楚当时盛太祖具体为什么要这么处置,而如果换其他的处置方式,到底會影响多少年的國祚。
“搞清楚了这一點,才能为之后做好准备。
楚歌考虑一番之后,决定先采取错误的处置方式来看看。
第一种办法,仍旧让刘信等人成立调查组去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维持不录取北方士子的结果,看看会影响多少年的国祚;第二种办法,调查结果出来后,从轻处罚,比如只是革职罚俸,少量补录北方士子。
再通过这两种处理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来反推盛太祖当时这种手段的必要性,进而確定此时的朝堂局势等等细节,为之后处理其他可能出现的案件做好准备。
在楚歌打定主意之后,他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电影视角,后续的片段快速地在他面前闪过。首先是第一种办法,盛太祖选择接受调查组给出的结果,不再追究。
[大盛朝享国祚:九十七年]
然后是第二种办法,盛太祖不接受调查组给出的结果,但从轻处罚,几位主要官员只是降职、罚俸,额外补录了十余名北方士子平息事端。
[大盛朝享国祚:一百四十二年]
楚歌不由得陷入沉默。
他在做出决定之前,已经提前预知到了这么做肯定会让大盛朝的国祚大大减少。
只是没想到...竟然减了这么多!
尤其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第二种办法,实际上也在当时平息了事端,可相比第一种摆烂的办法,却并没有延长太多国祚,只延长了不到五十年而已。
显然,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达成二百三十年国祚这一点,难不难?
这不好说。
如果从大盛朝的国祚来看,有近三百年。
两百三十年国祚,只能算是个及格分。
而且,大盛朝历朝历代也出了不少昏君、庸君,也没少瞎折腾。
所以只要避免失误,达成两百三十年国祚,似乎也不算什么特别离谱的任务。
但是,横向对比呢?
上古时期那种特殊的朝代就不提了,自从进入到封建时代开始,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大一统集权王朝的寿命,超过三百年。
甚至能活到两百年的,都是少数。
很多朝代从建立到灭亡,只需要几十年而已。
从结果上来看,大盛朝享有近三百年的国祚已经很优秀了,开国皇帝盛太祖一定是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才能给出这样的一份答卷。
而且这个副本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不能随便抄答案。
盛太祖治国的那些方略,很多都是可以从史料记载中查到。
但系统提示说,有些案件可能会似是而非。
所以,不能完全照抄历史上盛太祖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自己动脑子分析、处理。
如果是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玩家,此时估计已经退出副本准备换一个身份了。
但对于楚歌来说,这种游戏内容才是他最期待的。
想到这里,他将所有涉及南北榜案的奏折全都找出来,开始仔细翻阅。
同时,结合自己进入副本前查阅过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记忆,开始分析。
历史上的南北榜案简单概括一下其实很简单。
当时,大盛朝开国已经有近三十年,科举制度也已经平稳运转了二十余年。
在这一年中,盛太祖请一位八旬高龄的翰林学士郑三省为主考官。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位主考官的名字出自于“三省吾身”,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他不仅曾制定了整個大盛朝的科举制度条例,而且大盛朝的相关法条也与他有关。
可以说,当时盛太祖选中他作为主考官,朝廷上下无人不服。
但是在经过了长达数天的考试和十分严格的阅卷程序之后,春榜发布,上面录取的竟然都是南方人,所以,也被戏称为南榜。
于是北方学子拦路喊冤、去礼部击鼓告状。
盛太祖要求彻查此事,于是下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而调查组为首的官员刘信上呈的结果是,本次录取结果并无任何猫腻,北方士子的答卷太差,无法录取。
于是,盛太祖彻底愤怒了。
他将主考官和副考官等一概人等,全都认定为“奸臣余党”或是“反贼”,一律严惩。主考官郑三省因为年老体衰,从宽发落,被发配西北,而副考官和调查组的刘信则是被直接车裂。
至于最终的结果,是盛太祖又开了一榜、补录北方士子,也就是所谓的北榜。
但盛太祖很快就驾崩了,接下来的年份中也再次出现过北方士子全员落榜的情况,直到后来的某位皇帝最终确定将科举考试分为南北榜,南方录取六成、北方录取四成,这个比例才最终被确定。
楚歌陷入沉思。
“南北榜案...虽然我没有研究得特别细,但从主流观点来看,盛太祖的处理方式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在大盛朝开国初年的科举中,原本北方士子还能占到三成,但到了盛太祖快驾崩的时候,反而一个都录取不了了。
“虽说不少人考证说当时科举考试很严格、不会有严重的舞弊,但这种比例本身已经非常离谱。
“总不能北方在大盛朝刚开国时,还能有三成的士子考上,结果被盛太祖治理了二十多年后,反而一个都考不上了吧?
“按照当时的人口卷宗分析,北方各省的人口数大约就是占三成,所以有两到三成的北方士子被录取,这个比例才较为合理。
“即便南方的经济发达、教育水平更高一些,也不至于把榜单全霸占了。
“更何况之后还出现过某一省的考生独占前七名的离谱情况。
“虽说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也还算较为完备,大举舞弊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但官员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与舞弊相类似的效果。
“当时大盛朝的都城在南方,也就是说南方的士子天然地更容易跟大儒和考官们亲近,他们答卷的思路和想法肯定更符合大儒们的心思。这些考官稍微留意一番,或许就能大致区分出南北方士子的不同。
“而且,这个案件的关键其实还不在于最开始的南榜结果,而在于调查组调查一番之后在盛太祖已经明确要求补录北方士子的情况下,调查组的负责人刘信仍旧坚持说录取结果没问题,坚持不录取北方士子。
“所以,惩处这些人是没错的,明显有猫腻的事情硬是查不出猫腻,那就只能说,问题已经扩散得很严重,甚至已经到了不用雷霆手段都难以处置的地步。
“既然如此,最简单的办法应该就是抄盛太祖的答案。先要求成立调查组补录北方士子如果补录了那这事就暂且揭过,如果还是没有补录,那就只能严惩
“但这么做会有两个问题。
“系统提示说了,这些案情跟历史上的案情可能存在偏差,我得酌情判断;而且,即便这次我抄对了,下个案情不见得会这么简单。
“所以,我得从南北榜案入手,好好分析一下当时朝堂的局势,得想清楚当时盛太祖具体为什么要这么处置,而如果换其他的处置方式,到底會影响多少年的國祚。
“搞清楚了这一點,才能为之后做好准备。
楚歌考虑一番之后,决定先采取错误的处置方式来看看。
第一种办法,仍旧让刘信等人成立调查组去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维持不录取北方士子的结果,看看会影响多少年的国祚;第二种办法,调查结果出来后,从轻处罚,比如只是革职罚俸,少量补录北方士子。
再通过这两种处理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来反推盛太祖当时这种手段的必要性,进而確定此时的朝堂局势等等细节,为之后处理其他可能出现的案件做好准备。
在楚歌打定主意之后,他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电影视角,后续的片段快速地在他面前闪过。首先是第一种办法,盛太祖选择接受调查组给出的结果,不再追究。
[大盛朝享国祚:九十七年]
然后是第二种办法,盛太祖不接受调查组给出的结果,但从轻处罚,几位主要官员只是降职、罚俸,额外补录了十余名北方士子平息事端。
[大盛朝享国祚:一百四十二年]
楚歌不由得陷入沉默。
他在做出决定之前,已经提前预知到了这么做肯定会让大盛朝的国祚大大减少。
只是没想到...竟然减了这么多!
尤其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第二种办法,实际上也在当时平息了事端,可相比第一种摆烂的办法,却并没有延长太多国祚,只延长了不到五十年而已。
显然,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