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孝顺儿子要进步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长安客、重生暖婚:薄少的掌心娇宠、恶魔囚笼、网游之睥睨上古、天才控卫、网游之月球战争、修真者的篮球生涯、位面时间游戏、大逃杀王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走进赌场梭哈之前,身上必须要留点买包子的钱,是贾六为人处事的一贯原则。
这叫不把路走绝。
同样的道理,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贾家出旗这事,即便和珅真替贾家想办法,但这位和中堂尚未发达属于人微言轻的存在,哪怕人家真看在高家面子去请英廉帮忙,这事也未必就能成。
毕竟,钦定贾家太爷为贰臣的是乾隆,把贾家弄进出旗名单的是福长安那小兔崽子。
顶天了算,贾六估摸他家出旗的机率至少也在七成。
所以,在从旗人转为汉人之前,他得先把下一步怎么办给想好了,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脱离统治阶级,贾六肯定是不干的。
当地主做商人,他都没兴趣。
他只对当官感兴趣。
所谓好男儿不当官,如锦衣夜行,如太监上青楼——就是没劲!
贾家虽然有半个前程在,但这半个前程如今落在他爹贾大全头上,除非贾大全今天就咯屁,要不然贾六实际上除了旗人这个身份外,屁都不是。
而且贾大全真就现在死了,那半个前程的云骑尉多半也会没了——这都全家给撵出旗了,还能继续领世爵的补贴?享受这个世爵带来的好处?
甭管哪个年头,雪中送炭的都少,落井下石的才叫正常。
指不定福长安那小子就在琢磨贾家这半个前程怎么处理呢。
因此,贾六要着手出旗后的事。
什么老太太过寿,什么伽利略大战老佛爷都先搁一边去吧,老子是想进步才绞尽脑汁哄老娘们玩,这他妹的进步的根子都叫你儿子弄没了,还哄你个姥姥。
固而,做了最坏打算的贾六就得另谋进步的捷径。
搁贾六前世,一平民百姓想入官场成为朝廷的公务员,那不是一般的困难,而是特别的困难。
但搁这大清朝,却是门路很多。
因为,大清朝是欢迎有钱人当官的,也就是鼓励有钱人买官,为此有一个官方称呼叫“捐纳”,也就是公开卖官鬻爵。
给朝廷捐钱就能买到官做,实际并不稀奇,也不是清朝首创,而是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
历朝历代都有捐纳为官的制度,不过都不摆上台面,属于潜规则。这个规则给了很多进入官场的机会,甚至有些才子也是通过这个渠道当的官,比如汉代有名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
只不过在大清朝,卖官鬻爵被公开化,正式化,再也不藏着掖着,不好意思了。
最早开始公开买卖官爵的是乾隆他爷爷康熙,原因是“三藩之乱”及漠北蒙古入侵导致清廷国库极度空虚,不得不靠买卖官爵来筹措军饷。
到了儿子雍正那会,因为各项改革使国库充实了不少,所以雍正朝倒没怎么卖官卖爵。
比起老子,雍正这儿子还是要脸的,也是能办事的。
然而孙子乾隆上台后,却跟他爷爷一样又不要脸了,不仅把被他爹搁起来的卖官制重新拿出来,还发扬光大了!
原因是乾隆登基以来用兵次数太多,导致他爹留下的家当基本都耗光,为了维持战事所需的钱粮,他也只能继续他爷爷的法子。
另外别看如今乾隆三十八年好像是升平时节,民间其实仍存在大量反清组织,如白莲、天地、天理、八卦、清水等。这些反清组织以“劫富济贫”、“反清复明”为口号,在民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终清一代,几乎年年都有反清起义。
虽然规模小的占多数,却表明汉人中始终有一小撮人在坚持自己的民族传承,不愿做异族侵略者的奴隶。
这一小部分人,后来被清末的民族英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定义为“皇汉”——为了汉民族复兴而奋斗并愿意牺牲的战士。
历朝历代想要老百姓不造反,最实在的一条就是别给老百姓再加赋。百姓只要饿不死,即便有些人仍会秘密参加各种地下组织,但大多数人还是安于现状的。
毕竟,愿意为民族奋斗不怕牺牲的总是极少数人。
但也正是这些极少数人的存在,才使得汉民族源源不息,一次次亡国灭种,一次次涅槃重生,使华夏文明的火炬永远照亮东方。
乾隆还是很聪明的,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尽管登基三十八年以来几乎是年年用兵,并且用兵规模还很大,然而他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是不给百姓加赋,转而通过捐纳做官这个方式大量吸收民间资金充实国库,同时也将汉人中的有钱人(精英)吸收进清廷统治阶级,如此一来既能避免百姓因为横征暴敛造大清的反,也能将汉族精英牢牢绑在大清战车之上。
这一点连贾六都不得不称赞,乾隆是比崇祯要狡猾的很。
“捐纳”在乾隆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正途官太少。
所谓正途,自是通过科举、五贡(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入仕的途径。其中以科举取仕最多,但科举每三年考一次,每次不过录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录一百人,而整个清帝国的官吏数量是以数十万计,因此可想官吏缺口有多大。
真就没有其它渠道做官,光靠科举产生的那些官,这国家早完完了。
所以,捐纳产生的“异途”官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清帝国的实际利益,更有利维持统治。
在“捐纳”制下,普通百姓可以通过给朝廷捐银子得到官职;生员可以捐银子使自己成为贡生监生,进而步官官场;官吏同样可以捐银子让自己加一级。
如此,朝廷得了实惠,买官的圆了心愿,从上到下的统治也变得更加稳固,何乐而不为呢?
要说后果嘛,也就是腐败了。
因此这些年来一直有正途出身的官员上书抵制“异途”,乾隆几年前不得不为此颁上谕说“捐纳非美事,原属一时权宜非可行之久远”,并说待合适时机要停捐纳。
然而,直到现在也没停。
原因无它,银子呗。
这下好了,贾六因为老太爷被定成贰臣缘故即将丧失旗人贵族这个身份,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他当然要不遗余力的钻清廷的空子,挖乾隆的墙角。
买官,是他能想到的最切实际的办法。
因为,他不可能去参加科举。
昨天夜里那半篇《论语》已经让他的智慧大打折扣了。
但想要买官,就得他爹贾大全掏钱,且这个钱一定不会是小数,以贾家现在的状况弄不好就得卖房卖地,为此贾六必须做通大全的思想工作。
“爹,你放心,只要儿子当了官,一定好好孝顺您老人家!”
这句话说的不可谓不诚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走进赌场梭哈之前,身上必须要留点买包子的钱,是贾六为人处事的一贯原则。
这叫不把路走绝。
同样的道理,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贾家出旗这事,即便和珅真替贾家想办法,但这位和中堂尚未发达属于人微言轻的存在,哪怕人家真看在高家面子去请英廉帮忙,这事也未必就能成。
毕竟,钦定贾家太爷为贰臣的是乾隆,把贾家弄进出旗名单的是福长安那小兔崽子。
顶天了算,贾六估摸他家出旗的机率至少也在七成。
所以,在从旗人转为汉人之前,他得先把下一步怎么办给想好了,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脱离统治阶级,贾六肯定是不干的。
当地主做商人,他都没兴趣。
他只对当官感兴趣。
所谓好男儿不当官,如锦衣夜行,如太监上青楼——就是没劲!
贾家虽然有半个前程在,但这半个前程如今落在他爹贾大全头上,除非贾大全今天就咯屁,要不然贾六实际上除了旗人这个身份外,屁都不是。
而且贾大全真就现在死了,那半个前程的云骑尉多半也会没了——这都全家给撵出旗了,还能继续领世爵的补贴?享受这个世爵带来的好处?
甭管哪个年头,雪中送炭的都少,落井下石的才叫正常。
指不定福长安那小子就在琢磨贾家这半个前程怎么处理呢。
因此,贾六要着手出旗后的事。
什么老太太过寿,什么伽利略大战老佛爷都先搁一边去吧,老子是想进步才绞尽脑汁哄老娘们玩,这他妹的进步的根子都叫你儿子弄没了,还哄你个姥姥。
固而,做了最坏打算的贾六就得另谋进步的捷径。
搁贾六前世,一平民百姓想入官场成为朝廷的公务员,那不是一般的困难,而是特别的困难。
但搁这大清朝,却是门路很多。
因为,大清朝是欢迎有钱人当官的,也就是鼓励有钱人买官,为此有一个官方称呼叫“捐纳”,也就是公开卖官鬻爵。
给朝廷捐钱就能买到官做,实际并不稀奇,也不是清朝首创,而是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
历朝历代都有捐纳为官的制度,不过都不摆上台面,属于潜规则。这个规则给了很多进入官场的机会,甚至有些才子也是通过这个渠道当的官,比如汉代有名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
只不过在大清朝,卖官鬻爵被公开化,正式化,再也不藏着掖着,不好意思了。
最早开始公开买卖官爵的是乾隆他爷爷康熙,原因是“三藩之乱”及漠北蒙古入侵导致清廷国库极度空虚,不得不靠买卖官爵来筹措军饷。
到了儿子雍正那会,因为各项改革使国库充实了不少,所以雍正朝倒没怎么卖官卖爵。
比起老子,雍正这儿子还是要脸的,也是能办事的。
然而孙子乾隆上台后,却跟他爷爷一样又不要脸了,不仅把被他爹搁起来的卖官制重新拿出来,还发扬光大了!
原因是乾隆登基以来用兵次数太多,导致他爹留下的家当基本都耗光,为了维持战事所需的钱粮,他也只能继续他爷爷的法子。
另外别看如今乾隆三十八年好像是升平时节,民间其实仍存在大量反清组织,如白莲、天地、天理、八卦、清水等。这些反清组织以“劫富济贫”、“反清复明”为口号,在民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终清一代,几乎年年都有反清起义。
虽然规模小的占多数,却表明汉人中始终有一小撮人在坚持自己的民族传承,不愿做异族侵略者的奴隶。
这一小部分人,后来被清末的民族英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定义为“皇汉”——为了汉民族复兴而奋斗并愿意牺牲的战士。
历朝历代想要老百姓不造反,最实在的一条就是别给老百姓再加赋。百姓只要饿不死,即便有些人仍会秘密参加各种地下组织,但大多数人还是安于现状的。
毕竟,愿意为民族奋斗不怕牺牲的总是极少数人。
但也正是这些极少数人的存在,才使得汉民族源源不息,一次次亡国灭种,一次次涅槃重生,使华夏文明的火炬永远照亮东方。
乾隆还是很聪明的,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尽管登基三十八年以来几乎是年年用兵,并且用兵规模还很大,然而他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是不给百姓加赋,转而通过捐纳做官这个方式大量吸收民间资金充实国库,同时也将汉人中的有钱人(精英)吸收进清廷统治阶级,如此一来既能避免百姓因为横征暴敛造大清的反,也能将汉族精英牢牢绑在大清战车之上。
这一点连贾六都不得不称赞,乾隆是比崇祯要狡猾的很。
“捐纳”在乾隆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正途官太少。
所谓正途,自是通过科举、五贡(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入仕的途径。其中以科举取仕最多,但科举每三年考一次,每次不过录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录一百人,而整个清帝国的官吏数量是以数十万计,因此可想官吏缺口有多大。
真就没有其它渠道做官,光靠科举产生的那些官,这国家早完完了。
所以,捐纳产生的“异途”官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清帝国的实际利益,更有利维持统治。
在“捐纳”制下,普通百姓可以通过给朝廷捐银子得到官职;生员可以捐银子使自己成为贡生监生,进而步官官场;官吏同样可以捐银子让自己加一级。
如此,朝廷得了实惠,买官的圆了心愿,从上到下的统治也变得更加稳固,何乐而不为呢?
要说后果嘛,也就是腐败了。
因此这些年来一直有正途出身的官员上书抵制“异途”,乾隆几年前不得不为此颁上谕说“捐纳非美事,原属一时权宜非可行之久远”,并说待合适时机要停捐纳。
然而,直到现在也没停。
原因无它,银子呗。
这下好了,贾六因为老太爷被定成贰臣缘故即将丧失旗人贵族这个身份,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他当然要不遗余力的钻清廷的空子,挖乾隆的墙角。
买官,是他能想到的最切实际的办法。
因为,他不可能去参加科举。
昨天夜里那半篇《论语》已经让他的智慧大打折扣了。
但想要买官,就得他爹贾大全掏钱,且这个钱一定不会是小数,以贾家现在的状况弄不好就得卖房卖地,为此贾六必须做通大全的思想工作。
“爹,你放心,只要儿子当了官,一定好好孝顺您老人家!”
这句话说的不可谓不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