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七十五章 茶香四溢

第七百七十五章 茶香四溢

作者:要离刺荆轲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元祐元年八月丙戌(初一)。

    休息了两个月的集英殿,再次开放。

    殿上,帷幕已经放下,两宫端坐其中。

    殿中,元老、宰执,坐于两侧,皆穿朝服,以示郑重。

    伴读们,则都穿着白色的圆领袍衫,这是如今很受欢迎的流行服装。

    赵煦则被伴读们簇拥于中心,他今天穿着一件素白的绛纱袍,戴着一顶小巧的折角幞头,腰间系着一条玉带。

    吕公著身为宰相兼侍读,自是今天经筵的主持人。

    他拿着一册书册,抑扬顿挫的念着其上的内容。

    赵煦临襟正坐,听得无比仔细、认真。

    整个集英殿,更是鸦雀无声,连帷幕内的两宫,都没有议论。

    因为,吕公著现在在读的内容,是吕公著奉旨,召集包括所有经筵官在内,以及秘书省、崇文院的官员,一起修撰的《三朝宝训》的序言部分。

    作为专门给赵煦一个人修的教科书。

    这部《三朝宝训》在修撰过程中,自是不知道闹出过多少幺蛾子。

    新党、旧党的大臣,经常会为了一个情节的走向,甚至是一个字的用与不用,而吵得不可开交。

    好在,如今的朝堂上,拗相公和司马牛都不在。

    脾气火爆的章惇和最喜欢在这样的事情上耍花样的蔡确,也已经出知地方。

    旧党里的刘彘、王觌,也都被流放了。

    加上还有文彦博、韩绛坐镇。

    所以,新党、旧党,吵归吵,闹归闹,但红过脸后,还是会坐下来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所以,这部《三朝宝训》,可以说既有新党喜欢的东西,也有旧党爱的东西。

    如何理解,就纯看解释的人,也看它的人了。

    而作为重中之重的序言,自是吕公著亲自操刀。

    其中内容,虽然晦涩,但有许多的政治隐喻。

    赵煦听着,一直保持着微笑,等到吕公著读完,他才起身,以弟子之礼,带着伴读们拱手:「右相说仁讲义,述祖宗三圣之德,朕谨受教!」

    吕公著连忙还礼,拜道:「愿皇帝陛下,躬行祖宗德政,如此,臣等感激涕零,当百死报之。」

    「善!」赵煦颔首:「武王有乱臣十人,成王有周公、召公辅佐。」

    「今朕上有两宫慈圣保佑拥护,下得卿等辅佐,虽武王、成王,不过如此。」

    于是,便命冯景,赐给吕公著御茶,并请其落座。

    吕公著后,其他经筵官,自是按照身份官职高低逐一亮相。

    先是侍读、执政李清臣登场,讲了先帝的一件小事,然后阐发出先帝大仁大德的高尚秉性。

    赵煦听着,眼含热泪,当即表示,必须继承皇考圣德,认真学习,三省其身。

    李清臣之后,则是集英殿侍讲、御史中丞傅尧俞。

    傅尧俞讲的,自是英庙的故事。

    说了当年英庙在位,拔擢贤臣,贬斥贪官的事情。

    赵煦自也表示,自己还年少,难以辨别忠女干贤愚,还请宰执大臣,多多匡正。

    时间就这样在经筵官们的宣讲中,一点一滴过去。

    很快,随着最后一个经筵官,集英殿说书程颐登场,举了真庙时,秋决死囚后回宫,道遇御厨宰羊羔,于心不忍,下诏赦免了那只被宰杀的羊羔,并诏宫中从此不宰羔羊的故事。

    说完此事,程颐就长身而拜:「此虽小善,然推是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庙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

    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

    「愿陛下明察之。」

    赵煦颔首,表示受教,并命人赐茶、赐座。

    程颐恭身而退,今日的经筵也就到此结束。

    在整个过程,赵煦从头到尾,都是高度认真,表情严肃,与经筵官们交流,也是一副虚心受教,认真思考的模样。

    无论是观礼的元老、宰执,还是殿上帷幕内的两宫,都非常满意。

    ……

    结束了经筵,赵煦在两宫簇拥下,回到福宁殿。

    祖孙母子三人,刚刚坐下来,喝了一口茶,还没来得及说话。

    冯景便来报告:「大家,石都知与通见司的郭舍人来了。」

    赵煦放下茶盏,问道:「都知与舍人来可有事?」

    「言是都大江淮六路发运副使蔡卞并提点淮南路治水大使宋用臣等,发回了淮南赈灾、治河诸事的奏报。」冯景低声说着。

    赵煦看了看两宫,旋即道:「去请石都知、郭舍人入内说话吧。」

    片刻后,石得一和郭忠孝,便已各带着一沓厚厚的文书,进了内寝,到了赵煦和两宫跟前,石得一纳头就拜:「臣给两宫慈圣、大家问安。」

    郭忠孝则俯首而拜:「閤门通事舍人臣忠孝,恭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都知与舍人且起来说话。」赵煦柔声吩咐着:「冯景,给石都知、郭舍人赐座、赐茶。」

    「臣不敢。」两人连忙再拜,他们一个是内臣,一个是恩荫的武臣,那里敢在御前坐着?

    赵煦却是摇摇头,道:「都知、舍人今日是为了国事。既是国事,自当赐座。」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说道:「皇帝说的是,两位爱卿就不必推辞了。」

    太皇太后也道:「既是官家的恩典,两位爱卿受着就是了。

    两人这才再拜谢恩,然后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坐下来。

    赵煦等他们坐下来,就问道:「朕记得七月壬申(17)时,淮南路走马承受公事甘用仁,曾报寿州下雨,旱情已得缓解。」

    「甲戌日(十九),宋用臣也言,受灾州郡,都已下雨。」

    「如今淮南各路的灾情,如何了?」

    郭忠孝当即从自己带来的文书里,找出一份,跪下来呈递在手上:「陛下,此乃都大江淮六路发运副使臣汴的奏疏。」

    赵煦点点头,命冯景去接过来,冯景领命而去,很快就将蔡卞的奏疏送到赵煦手中。

    赵煦看完,递给身边的两宫,笑着道:「太母、母后看看吧!淮南路的旱情总算是过去了,运河水位,也终于达到了往年的正常流量,漕船都在陆续入京。」

    两宫接过看了看,也都是满脸笑容。

    今年,大宋万事都好。

    就是淮南的旱灾,让人头疼。

    从三月开始,淮南开始连续不下雨,旱情迅速蔓延到大半个淮南路。

    最要命的是——汴京的命脉汴河与大运河淮南段,都相继报告流量不足,漕船难行的事情。

    这就要命了!

    汴京城经过百年扩张,人口早就突破了一百万。

    所以,汴京需要的粮食供应,也早就从国初的四百万石,一路攀升到了仁庙时的六百万石,以及如今的八百万石。

    可想而知,一旦漕运受到影响,后果会有多么严重。

    如今,旱情终于过去,漕运重新恢复正常。

    对朝廷来说这是最好的消息!「还有什么事情吗?」赵煦问道。

    石得一起身拜道:「大家,宋押班送回来了有关受灾州郡的评估

    。」

    说着,他也将一封奏疏,呈在手上。

    冯景当即受命取来。

    赵煦接过来一看,顿时就垂下头去,叹息一声,递给两宫:「太母、母后,宋用臣言,淮南路今岁受灾的州郡,恐怕只能有往年一半的产量了!」

    两宫接过去,看了看,也都沉默起来。

    她们对淮南的旱灾,记忆是很深刻的。

    因为,从去年开始,这老天爷就又开始折腾了。

    先是夏天,永兴军、陕西出现旱情,好不容易过去了,开封府又连续一个月不下雨。

    最后,还是赵煦亲自出马,到景灵宫祈雨,这才终于让老天爷下了雨。

    但,到了冬天,旱灾变成了洪水。

    大名府告急!

    只好派了宋用臣,去河北赈灾、清淤。

    好不容易,撑了过去,过了一个安稳年,转过年来,正月永兴军再次大旱。

    润二月,河南府报告旱情。

    三月,淮南路大旱,而且这一次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三月到四月,淮南路滴雨未下。

    直接让大运河的流量骤降,五月份好不容易下了点雨,以为旱情能够缓解。

    结果,才好了半个月,又开始不下雨。

    麦禾枯死运河流量持续下降。

    在整个五月、六月,大运河的通航量只有去年的一半。

    没办法,只能让宋用臣再次挂帅,率领一万禁军南下救灾。

    主要任务就是保住大运河的通航!

    如今,旱情总算是过去了。

    但长达数月的旱情,直接废掉了淮南路多个州郡的农业生产。

    根据宋用臣报告,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整个乡的庄稼绝收的惨状。

    「太母、母后,此事怎么办?」赵煦问道。

    两宫面面相觑。

    她们没有处理这样的大规模灾害的善后经验。

    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只能试探着道:「要不,明日请宰执元老们入宫商议,拿个主意?」

    大宋的宰执、元老们,当然有丰富的灾害处理经验。

    这都是练出来的。

    只是,赵煦不想要他们的建议。

    因为,赵煦闭着眼睛,都能猜到,这些宰执、元老会用什么办法?

    首先,自然是招刺灾民中的青壮为厢军。

    然后,再安排老弱,沿着大运河去两浙路或者京西路就食。

    等明年开春后再返回原籍。

    至于这过程中,多少农户破产,多少***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就不在宰执们的考虑范围内。

    因为他们已经见惯了。

    从景佑年间,黄河决口、改道以来。

    大宋天灾频发,水旱接替而来。

    两次回河,每次都造成了百万规模的流民群体。

    而被大水淹死、冲走的军民官吏,也是百万为单位。

    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

    宰执们,也就不在乎了。

    反正,只是数字而已。

    慈不掌兵嘛!

    甚至,对一些人来说,天灾还是一个捞政绩和敛财的机会。

    旁的不提,每次天灾过后,大量农民破产,土地价格暴跌。

    这都是赵官家们大肆兼并的好机会!

    是的——你没有看错!

    大宋最大的地主,压根就不是地主阶级。

    而是官府,准确的说,是皇帝老子!

    元丰六年,户部奏报,大宋天下州郡在册垦地总计七百二十余万顷,其中官田数量,三十二点二万顷,占总田亩数量的百分之四点三。

    然而,这个数据并没有将朝廷拨给各地州学的学田、官员的职田以及拨给沿边弓箭手的屯田、太仆寺掌握的牧地包括在内。

    若算上这些数据……

    官府手中的官田数量,肯定会突破五十万顷。

    什么叫宫有制经济?

    这就是!

    所以,旧党的批评,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帝你都有这么多财产了,还要拼命往自己嘴里扒拉,吃相很难看的!要点脸好不好?

    当然了,官田并非是属于皇帝个人所有。

    其性质,也并非一成不变。

    总的来说,大宋的官田政策,执行的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政策。

    朝廷经常会大量抛售官田,将筹集的钱,用于工程建设、水利建设。

    遇到灾情,自也是第一时间,大量低价入手土地。

    甚至于,直接将逃荒的灾民的土地没收!

    若赵煦没有在现代留过学,他也只会按照老办法来处理这个事情。

    然而,他在现代留过学。

    所以,他很清楚,按照老办法做的后果——整个淮南路的经济,都会重创。

    没有十来年,无法恢复过来。

    损失的赋税和失去的人口,更是不可估量。

    而且,他已经花了大价钱赈灾了。

    甚至连节操都丢到了地上,让宋用臣在淮南路大搞勾栏、赌场,搞得宋用臣的名声现在彻底坏掉了。

    士林之中,现在给这位大貂铛的新外号是——勾栏大使。而禁军们则呼其为:扒皮昭宣。

    谁叫他在淮南路,明目张胆的,大设勾栏、赌场,以至于很多禁军军官,不止把修河、凿井赚的钱全搭了进去,甚至还欠了一屁股帐!

    至于登莱的英雄好汉们,更是不止把钱搭了进去,连人都搭进去三五千!

    新的一批好汉,现在已经乘上了船,在南下广西的路上。

    赵煦搞这么多事情,牺牲这么多。

    怎么可能愿意走老路?

    实际上,石得一、郭忠孝,选择在赵煦下经筵后来汇报,是赵煦早就安排好的事情。、

    赵煦看向两宫,心中想着,自己这次为了赈灾,命户部和封装库各出一百万贯为本钱,又命蔡卞从江淮六路发运司,截留漕粮一百万石,为赈灾籴本。

    他的眼眶就开始发红,泪珠开始翻滚。

    两百万贯铜钱啊!

    一百万石稻米啊!

    都是朕的钱!

    朕的心好痛!

    两宫看到赵煦的神色,却是有些慌张了。

    尤其是向太后,赶忙抱住赵煦,柔声问道:「六哥,六哥,怎了?为何忽然哭了?」

    太皇太后也赶紧上前,蹲下身子,抱住赵煦,安慰着:「官家莫哭,官家莫哭。」

    赵煦抽泣着,哽咽着,伸手抱着向太后,回头看着太皇太后,大滴大滴的眼泪掉下来。

    两百万贯铜钱在他心中蹦蹦跳跳。

    那可是两百万贯!

    他在靖安坊,费尽心思,甚至丢掉节操,也才捞了这么点钱。

    而蔡卞截留的漕粮,更是个天文数字。

    那可是一百万石稻米啊!

    即使是按照汴京城被补贴的米价计算,也是差不多两百万贯。

    两者相加,都快赶上文彦博的嫁妆了!

    这么大的付出和牺

    牲,要不捞点什么回来,岂不是亏死了?

    「太母……呜呜呜……母后……呜呜呜……」

    「我想起了祖宗们的圣德……」

    「吕相公说了,祖宗的圣德,光耀如日月,仁祖、英祖还有皇考在时,以天下苍生为念……」

    「李侍读言,皇考在日,无一日不以苍生为念,于是,厉行节俭,四季常服不过三五件,宫中所用,皆百姓日用之物……」

    「如今,淮南遭灾,百姓衣食无着……」

    「我只是想着此事,便深感惭愧!」

    「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定是我年幼德薄,未能行仁政,辜负皇考圣德,以至上苍加罪,示警于我……」

    「呜呜呜……」

    「上苍若罪,就罪我一人吧!」

    「为何要伤淮南无辜百姓?!」

    此时此刻,赵煦的演技全面爆发。

    泪水、抽噎、哽咽,与断断续续的哭诉、羞愧,交杂在一起。

    听的两宫也都跟着哭起来。

    左右更是全部跪下来请罪。

    石得一、郭忠孝,更是马上俯首磕头,连头都磕破了。

    「臣等死罪!死罪!还请陛下将息御体……」

    向太后更是抱着赵煦,一边哭,一边安慰:「六哥莫哭,莫哭……」

    「这和六哥有什么关系?」

    「是母后的错,都是母后的错。」

    太皇太后也只能跟着将责任,往自己身上背:「官家,这都是太母的错,太母的错啊。」

    没办法!

    虽然说,大宋的士大夫们,自己早就不信董仲舒的那套腐朽落后的封建迷信了。

    但他们却一直在忽悠着皇帝,要皇帝相信。

    皇帝自己也知道,但只好配合着表演。

    因为,皇帝需要借助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来愚弄百姓,维持统治。

    天人感应这套理论,虽然很糟糕。

    但它在维持稳定统治,减少叛乱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出生的时候,有异香吗?有红光吗?有龙吟凤鸣吗?你的身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都没有?

    那你造什么反?!

    于是,在大宋大部分的农民***,打出来的旗号,都是‘反贪官不反朝廷"。

    而且,基本上朝廷一招安,就都降了。

    自从国初平定了蜀地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后,大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波及一路的农民起义。

    反倒是,军士***和弥勒教等秘密地下教会,成为了大宋王朝的隐患。

    但这些家伙,没有农民的支持和配合,是不可能成气候的。

    哪怕是当年的贝州王则之乱,也不过尔尔。

    只能说,赵官家们在维稳方面,点满了天赋树。

    如今,赵煦逆练天人感应,拿着天人感应的理论,将一切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

    这摆明了,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什么天灾、内省、愧疚。

    什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

    什么‘要罪只罪我一人勿伤我百姓"。

    这不就是拿着儒家的剑,架在满朝文武的脖子上?

    然而,能看破的人,不会太多。

    就算看破了,也只能捏着鼻子,配合他表演。

    他的年纪,他的身份,他一直在天下人面前伪装出来的形象,让他现在表演出来的一切,天衣无缝,没有人敢怀疑。

    事实上也是如此。

    他这一哭,两宫首先就撑不住了。

    太皇太后赶紧下令:「石得一,还愣着做什么?赶快去请宰执元老们,到福宁殿来议事!」

    ()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