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交与反潜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显然,美国参战对中德来说都不是好事。
只要美国参战,就会打破现在的战略局面,并且使中德丧失战略优势,而美国越晚参战对中德越有利。
在美国海军出动战舰为船队护航后,德皇亲自发表了抗议,刘伯恩也再次在总统府召见了美国大使,提出美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参与、干预与改变战场态势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问题是,抗议有用吗?
五月二十五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召见了邓尼茨,直接提出,必须把破交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东部海域。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袭击由美国舰艇保护的船队,更不得直接袭击美国舰艇。
问题是,这样的命令有用吗?
在面见德皇的时候,邓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交作战的范围,那么潜艇的作战能力将大幅度削弱,威胁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外,邓尼茨还有一点没有提出来,即潜艇的战损率肯定会直线上升。
原因很简单,潜艇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反潜技术也在飞速进步。
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开发出了一项对潜艇来说至关重要的设备:通气管。
以往,潜艇只称得上是“能下潜的舰艇”,受电池性能限制,潜艇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潜航的时间非常短,潜航的距离也远不到哪里去。一战末期,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潜艇,最大潜航时间也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最大潜航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潜航速度航行,电池里的电能将在一个小时内耗光。通气管出现之后,这一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即潜艇可以在潜望镜深度上持续潜航,并且为电池充电,在理论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问题是,反潜技术也有突飞猛进。
与一战时相比,反潜技术最大的突破不是雷达、声纳等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而是飞机成为了主要的反潜平台。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反潜就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初的时候,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是飞艇,而不是飞机。主要是,当时飞机的续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持续巡逻,而飞艇具有更高的续航力,可以长时间的呆在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上空。
只是,飞艇并不是理想的反潜平台。
主要是,飞艇对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机动性也不好,往往在发现潜艇后无法立即发起攻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飞机成为了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
只是,这个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在丢掉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在大洋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抗衡了,反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重要的是,航空反潜已经显示了起强大的作战能力。
大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厂要么在建造大型战舰,要么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弥补潜艇袭击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建造反潜战舰,要不然,英国也不会从美国租借几十艘老式驱逐舰。
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另辟蹊径。
显然,飞机成为了理想选择。
当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潜的收获并不大。主要是,帝国海军的潜艇越来越大,远洋活动能力大幅度增强,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飞机的巡逻区域相对有限,也就很难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潜艇。
此外,帝国海军开始为潜艇安装通气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潜效率。
要知道,仅靠飞行员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气管,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一种新式装备问世,航空反潜才真正开始充当主力。
这就是雷达。
做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生产与装备雷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雷达技术非常先进,而且也最先认识到了雷达的重要性。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国土防空警报网的国家。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雷达也能用于反潜,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发前效率,特别是航空反潜效率。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
显然,美国参战对中德来说都不是好事。
只要美国参战,就会打破现在的战略局面,并且使中德丧失战略优势,而美国越晚参战对中德越有利。
在美国海军出动战舰为船队护航后,德皇亲自发表了抗议,刘伯恩也再次在总统府召见了美国大使,提出美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参与、干预与改变战场态势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问题是,抗议有用吗?
五月二十五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召见了邓尼茨,直接提出,必须把破交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东部海域。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袭击由美国舰艇保护的船队,更不得直接袭击美国舰艇。
问题是,这样的命令有用吗?
在面见德皇的时候,邓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交作战的范围,那么潜艇的作战能力将大幅度削弱,威胁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外,邓尼茨还有一点没有提出来,即潜艇的战损率肯定会直线上升。
原因很简单,潜艇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反潜技术也在飞速进步。
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开发出了一项对潜艇来说至关重要的设备:通气管。
以往,潜艇只称得上是“能下潜的舰艇”,受电池性能限制,潜艇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潜航的时间非常短,潜航的距离也远不到哪里去。一战末期,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潜艇,最大潜航时间也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最大潜航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潜航速度航行,电池里的电能将在一个小时内耗光。通气管出现之后,这一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即潜艇可以在潜望镜深度上持续潜航,并且为电池充电,在理论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问题是,反潜技术也有突飞猛进。
与一战时相比,反潜技术最大的突破不是雷达、声纳等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而是飞机成为了主要的反潜平台。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反潜就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初的时候,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是飞艇,而不是飞机。主要是,当时飞机的续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持续巡逻,而飞艇具有更高的续航力,可以长时间的呆在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上空。
只是,飞艇并不是理想的反潜平台。
主要是,飞艇对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机动性也不好,往往在发现潜艇后无法立即发起攻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飞机成为了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
只是,这个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在丢掉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在大洋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抗衡了,反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重要的是,航空反潜已经显示了起强大的作战能力。
大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厂要么在建造大型战舰,要么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弥补潜艇袭击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建造反潜战舰,要不然,英国也不会从美国租借几十艘老式驱逐舰。
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另辟蹊径。
显然,飞机成为了理想选择。
当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潜的收获并不大。主要是,帝国海军的潜艇越来越大,远洋活动能力大幅度增强,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飞机的巡逻区域相对有限,也就很难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潜艇。
此外,帝国海军开始为潜艇安装通气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潜效率。
要知道,仅靠飞行员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气管,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一种新式装备问世,航空反潜才真正开始充当主力。
这就是雷达。
做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生产与装备雷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雷达技术非常先进,而且也最先认识到了雷达的重要性。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国土防空警报网的国家。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雷达也能用于反潜,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发前效率,特别是航空反潜效率。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