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最后的机会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思路客小说 www.siluke8.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森”号率先转向,随后是“豪”号、“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
虽然四艘英舰所处的安全海域较为狭窄,但是为了形成战列,依然做了编队转向,而不是让四艘战舰单独转向。此外,当时四艘英舰在向北航行,如果单独转向,就会形成梯次队形,对编队作战有很大的影响。
结果就是,“安森”号成了第一个重点打击对象。
此时,德军的战术也很简单,就是首先炮击完成转向的英舰,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丧失战斗力,然后开始炮击下一艘英舰。
两艘“腓特烈三世”级同时向“安森”级开火。
关键不是二打一,而是此时的交战距离。
在十二公里的距离上,德舰的命中率高得惊人。当时,炮战已经进入平射阶段,即穿甲弹打击的不是战舰的水平装甲,而是侧舷装甲。这个时候,德舰火炮的性能优势、特别是精度优势体现了出来。
虽然在完成转向之后,“安森”号也开始向德舰开火,紧随其后的“豪”号也用上了首部的六门主炮,且十四英寸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有可能击穿德舰的装甲,但是英舰的炮击命中率并不高,而且火力不够凶猛。
短短五分钟内,两艘“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打出了一百多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根据德军的作战记录。“安森”号至少被击中了十次。命中点都在战舰右侧,其中有六枚炮弹的命中点在水线附近。在这个距离上,别说是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即便是普通穿甲弹,也能毫不费力的打穿“乔治五世”级的侧舷装甲。事实上,当时两艘德舰使用的就是普通穿甲弹。
中国海军早就做过测试,在近距离炮战中,更适合使用普通穿甲弹。
主要就是,钨合金穿甲弹实质是是增强型的重型穿甲弹,其特点在于存速能力。因此在进行远距离炮战中有很大的优势。在使用相同装药的情况下,钨合金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低于普通穿甲弹。受此影响,在近距离炮战中,钨合金穿甲弹的动能反而不如普通穿甲弹。威力也就发挥不出来。
当然,这并不表示钨合金穿甲弹无法进行近距离炮战。
事实上,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只要交战距离在六千米以上,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依然强于普通穿甲弹。主要就是,钨合金的强度高于特种合金钢,对提高穿甲威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中国海军来说,用钨合金穿甲弹取代普通穿甲弹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管怎么说,钨合金穿甲弹是由中国海军投资研制的,产能有保证。补给也不是问题。为了简化战舰的炮战程序,特别是降低火控控制的难度,中国海军早就用钨合金穿甲弹取代了普通穿甲弹,把普通穿甲弹移交给了二线部队。
在德军中,这么做是不大可能的。
关键就是,中德间的海运航线并非畅通无阻,把炮弹送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根据战后公布的消息,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的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总共还不够一千枚。也就是说,这些炮弹。连两艘战列舰的弹舱都装不满,因此德军依然得使用普通穿甲弹。
为此,德军制订了较为严格的炮战战术。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四千米以内,也就是进入平射阶段之后,就不再使用昂贵的钨合金穿甲弹。只有在远距离炮战中。才能使用钨合金穿甲弹。当时,两艘德舰在对付“安森”号的时候。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二的钨合金穿甲弹。显然,如果继续使用钨合金穿甲弹,只要战局出现变化,德舰的处境就将变得非常不利。
所幸的是,德军普通穿甲弹的威力也不算差。严格说来,在普通穿甲弹中算得上是非常好的了。
与钨合金穿甲弹相比,普通穿甲弹的穿甲威力是足够了,主要差在爆破效果上(书书屋最快更新)。
前面就提到,得益于钨合金的高密度,在保证了炮弹的质量之后,装药量比普通穿甲弹提高了近一倍,因此爆破威力要大得多。实战证明,钨合金穿甲弹的爆破威力是普通穿甲弹的一点五倍。
只是被六枚穿甲弹击中水线部位,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安森”号没有立即沉没,但是也受到了重创。在舰体右侧严重受创的情况下,“安森”号出现了严重右倾。更要命的是,因为干舷高度本来就严重偏低,右倾直接导致位于水平甲板上的两座主炮炮塔受到了影响。
事实上,“安森”号在遭受了五分钟的密集炮击之后,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虽然当时“安森”号B炮塔里的两门主炮还能正常开火,但是B炮塔没有单独的火控系统,得于A炮塔联动,因此并没有多大价值。
观察到“安森”号遭受重创后,两艘“腓特烈三世”级把炮口转向了“豪”号。
此时,“豪”号已经完成转向机动,而且跟在后面的“马萨诸塞”号也已转过身来,加入了炮战。
受此影响,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也在这个时候投入了战斗。
有趣的是,两艘战列巡洋舰的对手不是“豪”号,而是更加强大的“马萨诸塞”号。
此时,德舰正在向东航行,也就是与英舰的航向正好相反。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没有依靠速度冲到前面去,而是排在了“威廉一世”号的后面。主要就是,如果前出,肯定会对编队造成影响,而依次派在后面,就不会影响到前方的两艘战列舰,也就不会降低编队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交战方式。
这就是,四艘德舰在交错炮击两艘美舰,即前方的两艘战列舰在炮击离得近一些的“豪”号,而后面的两艘战列舰则在炮击离得远一些的“马萨诸塞”号。显然,这与正规的交战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事实上,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希恩斯的指挥才华。
虽然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十二公里,实际上还不到十二公里,而且两艘战列巡洋舰也配备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但是在这个距离上,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依然难以洞穿“乔治五世”级的装甲。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正常方式交战,“豪”号就不会受到严重打击。
希恩斯采用了非正常的交战方式,确保首先打击“豪”号,使其丧失作战能力,然后再对付“马萨诸塞”号。
当然,也有人认为,希恩斯这么做是犯了个错误。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交战距离上,十四英寸穿甲弹打穿“腓特烈三世”级要害部位装甲的概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十六英寸穿甲弹的威力大得多,能够百分之百的打穿“腓特烈三世”级的装甲。因此应该重点打击“马萨诸塞”号,以及后面的“亚拉巴马”号,而不是重点对付“豪”号。
正是如此,有人认为,希恩斯的错误直接导致公海舰队遭受了不应该的损失。
显然,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安森”号丧失战斗力之后,还有三艘英舰可以作战,而且已经有两艘完成了转向。此时,希恩斯需要考虑的不是打击哪一艘英舰,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再让一艘英舰丧失战斗力。只有这样,希恩斯才能够获得二打二的机会,也才有望取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他就得以两艘战列舰应战三艘战列舰。
虽然还有两艘战列巡洋舰可用,但是即便继续缩短交战距离,这两艘战列巡洋舰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舰的优势在于远程炮战。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掉第二艘英舰,希恩斯就能够通过战术转向与对手拉开交战距离。
事实上,再过几分钟,德舰就得转为向西航行。
这也正是希恩斯看到的机会。
显然,“豪”号的结局不会比“安森”号好多少。
只是,在“豪”号遭到重点打击的时候,“马萨诸塞”号抓住了机会,后面的“亚拉巴马”号也完成了转向机动。
七点半左右,“豪”号在被十四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直接命中之后,被迫退出战斗。
这艘战舰没有沉没,最终与同样遭受重创的“安森”号回到了朴茨茅斯,只是直到英国战败都没能完全修复。
“豪”号退出战斗后,战斗出现了转折。
七点三十三分,“腓特烈三世”号率先向左转向,随后“威廉一世”号、“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也开始转向。
可以说,这是开打之后,本土舰队获得的最好机会。
要知道,这次公海舰队进行的是编队转向,而不是让四艘战舰单独转向。主要就是,希恩斯想借转向与英舰拉开距离。
如果英舰能够在这个时候扑上去,不让德舰拉开距离,那么在二打二的情况下,英舰依然有不小的胜算。
事实上,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也确实这么做了。(未完待续。
“安森”号率先转向,随后是“豪”号、“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
虽然四艘英舰所处的安全海域较为狭窄,但是为了形成战列,依然做了编队转向,而不是让四艘战舰单独转向。此外,当时四艘英舰在向北航行,如果单独转向,就会形成梯次队形,对编队作战有很大的影响。
结果就是,“安森”号成了第一个重点打击对象。
此时,德军的战术也很简单,就是首先炮击完成转向的英舰,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丧失战斗力,然后开始炮击下一艘英舰。
两艘“腓特烈三世”级同时向“安森”级开火。
关键不是二打一,而是此时的交战距离。
在十二公里的距离上,德舰的命中率高得惊人。当时,炮战已经进入平射阶段,即穿甲弹打击的不是战舰的水平装甲,而是侧舷装甲。这个时候,德舰火炮的性能优势、特别是精度优势体现了出来。
虽然在完成转向之后,“安森”号也开始向德舰开火,紧随其后的“豪”号也用上了首部的六门主炮,且十四英寸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有可能击穿德舰的装甲,但是英舰的炮击命中率并不高,而且火力不够凶猛。
短短五分钟内,两艘“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打出了一百多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根据德军的作战记录。“安森”号至少被击中了十次。命中点都在战舰右侧,其中有六枚炮弹的命中点在水线附近。在这个距离上,别说是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即便是普通穿甲弹,也能毫不费力的打穿“乔治五世”级的侧舷装甲。事实上,当时两艘德舰使用的就是普通穿甲弹。
中国海军早就做过测试,在近距离炮战中,更适合使用普通穿甲弹。
主要就是,钨合金穿甲弹实质是是增强型的重型穿甲弹,其特点在于存速能力。因此在进行远距离炮战中有很大的优势。在使用相同装药的情况下,钨合金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低于普通穿甲弹。受此影响,在近距离炮战中,钨合金穿甲弹的动能反而不如普通穿甲弹。威力也就发挥不出来。
当然,这并不表示钨合金穿甲弹无法进行近距离炮战。
事实上,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只要交战距离在六千米以上,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依然强于普通穿甲弹。主要就是,钨合金的强度高于特种合金钢,对提高穿甲威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中国海军来说,用钨合金穿甲弹取代普通穿甲弹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管怎么说,钨合金穿甲弹是由中国海军投资研制的,产能有保证。补给也不是问题。为了简化战舰的炮战程序,特别是降低火控控制的难度,中国海军早就用钨合金穿甲弹取代了普通穿甲弹,把普通穿甲弹移交给了二线部队。
在德军中,这么做是不大可能的。
关键就是,中德间的海运航线并非畅通无阻,把炮弹送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根据战后公布的消息,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的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总共还不够一千枚。也就是说,这些炮弹。连两艘战列舰的弹舱都装不满,因此德军依然得使用普通穿甲弹。
为此,德军制订了较为严格的炮战战术。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四千米以内,也就是进入平射阶段之后,就不再使用昂贵的钨合金穿甲弹。只有在远距离炮战中。才能使用钨合金穿甲弹。当时,两艘德舰在对付“安森”号的时候。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二的钨合金穿甲弹。显然,如果继续使用钨合金穿甲弹,只要战局出现变化,德舰的处境就将变得非常不利。
所幸的是,德军普通穿甲弹的威力也不算差。严格说来,在普通穿甲弹中算得上是非常好的了。
与钨合金穿甲弹相比,普通穿甲弹的穿甲威力是足够了,主要差在爆破效果上(书书屋最快更新)。
前面就提到,得益于钨合金的高密度,在保证了炮弹的质量之后,装药量比普通穿甲弹提高了近一倍,因此爆破威力要大得多。实战证明,钨合金穿甲弹的爆破威力是普通穿甲弹的一点五倍。
只是被六枚穿甲弹击中水线部位,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安森”号没有立即沉没,但是也受到了重创。在舰体右侧严重受创的情况下,“安森”号出现了严重右倾。更要命的是,因为干舷高度本来就严重偏低,右倾直接导致位于水平甲板上的两座主炮炮塔受到了影响。
事实上,“安森”号在遭受了五分钟的密集炮击之后,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虽然当时“安森”号B炮塔里的两门主炮还能正常开火,但是B炮塔没有单独的火控系统,得于A炮塔联动,因此并没有多大价值。
观察到“安森”号遭受重创后,两艘“腓特烈三世”级把炮口转向了“豪”号。
此时,“豪”号已经完成转向机动,而且跟在后面的“马萨诸塞”号也已转过身来,加入了炮战。
受此影响,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也在这个时候投入了战斗。
有趣的是,两艘战列巡洋舰的对手不是“豪”号,而是更加强大的“马萨诸塞”号。
此时,德舰正在向东航行,也就是与英舰的航向正好相反。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没有依靠速度冲到前面去,而是排在了“威廉一世”号的后面。主要就是,如果前出,肯定会对编队造成影响,而依次派在后面,就不会影响到前方的两艘战列舰,也就不会降低编队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交战方式。
这就是,四艘德舰在交错炮击两艘美舰,即前方的两艘战列舰在炮击离得近一些的“豪”号,而后面的两艘战列舰则在炮击离得远一些的“马萨诸塞”号。显然,这与正规的交战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事实上,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希恩斯的指挥才华。
虽然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十二公里,实际上还不到十二公里,而且两艘战列巡洋舰也配备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但是在这个距离上,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依然难以洞穿“乔治五世”级的装甲。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正常方式交战,“豪”号就不会受到严重打击。
希恩斯采用了非正常的交战方式,确保首先打击“豪”号,使其丧失作战能力,然后再对付“马萨诸塞”号。
当然,也有人认为,希恩斯这么做是犯了个错误。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交战距离上,十四英寸穿甲弹打穿“腓特烈三世”级要害部位装甲的概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十六英寸穿甲弹的威力大得多,能够百分之百的打穿“腓特烈三世”级的装甲。因此应该重点打击“马萨诸塞”号,以及后面的“亚拉巴马”号,而不是重点对付“豪”号。
正是如此,有人认为,希恩斯的错误直接导致公海舰队遭受了不应该的损失。
显然,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安森”号丧失战斗力之后,还有三艘英舰可以作战,而且已经有两艘完成了转向。此时,希恩斯需要考虑的不是打击哪一艘英舰,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再让一艘英舰丧失战斗力。只有这样,希恩斯才能够获得二打二的机会,也才有望取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他就得以两艘战列舰应战三艘战列舰。
虽然还有两艘战列巡洋舰可用,但是即便继续缩短交战距离,这两艘战列巡洋舰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舰的优势在于远程炮战。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掉第二艘英舰,希恩斯就能够通过战术转向与对手拉开交战距离。
事实上,再过几分钟,德舰就得转为向西航行。
这也正是希恩斯看到的机会。
显然,“豪”号的结局不会比“安森”号好多少。
只是,在“豪”号遭到重点打击的时候,“马萨诸塞”号抓住了机会,后面的“亚拉巴马”号也完成了转向机动。
七点半左右,“豪”号在被十四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直接命中之后,被迫退出战斗。
这艘战舰没有沉没,最终与同样遭受重创的“安森”号回到了朴茨茅斯,只是直到英国战败都没能完全修复。
“豪”号退出战斗后,战斗出现了转折。
七点三十三分,“腓特烈三世”号率先向左转向,随后“威廉一世”号、“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也开始转向。
可以说,这是开打之后,本土舰队获得的最好机会。
要知道,这次公海舰队进行的是编队转向,而不是让四艘战舰单独转向。主要就是,希恩斯想借转向与英舰拉开距离。
如果英舰能够在这个时候扑上去,不让德舰拉开距离,那么在二打二的情况下,英舰依然有不小的胜算。
事实上,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也确实这么做了。(未完待续。